民国时期中学英语教科书

合集下载

70年后,民国老教材悄然走红

70年后,民国老教材悄然走红

70年后,民国老教材悄然走红作者:邢泓琳来源:《神州》2011年第01期近几年来,国学热一直高温不下,并在持续加温。

尤其是近日,一本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

因为此书使用的语言文字白话、插图简易,图中蕴涵的道理能清晰明了得使人一看就懂,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喜爱。

此书一经上架就被抢购一空,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

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

民国老教材披新装,悄然走红引起社会关注的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最早出版于1932年。

5年前,它作为“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图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印。

作为上海图书馆旗下的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馆藏书籍的整理推广。

在这些藏书中,当属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最为著名。

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

当时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当这本“特色”书时隔70年后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仅不被冷落还如此的炙手可热,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与当下热议的教改有关,在此之前的鲁迅文章的“大撤退”已经让人们对教科书品质的走向有所担忧。

另一方面就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国学热,而这本民国的教材刚好在热议的高潮时出现,使人们不禁眼前一亮,书中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教育也是现在的少儿读物中所缺失的。

在此本读物受宠的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

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

他们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并非一本老课本所能解决的。

浅谈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1948年)的中学英语教育

浅谈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1948年)的中学英语教育

浅谈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1948年)的中学英语教育作者:彭湉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1期【摘要】1927 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国民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

在国民党政权相对稳固之后,开始全面地向欧美学习,试图增强国力。

在这种欧美思潮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沟通中西文化媒介的英语,备受整个社会的重视。

因此,国民党政府在中学英语教育方面制定了很多措施。

文章主要探讨国民党时期的中学英语教育,旨在了解当时的中学英语教学概况,分析其优缺点,能够给我们当下的英语课改以启示。

【关键词】国民党执政;中学英语教育;发展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对教育做出了一系列改革。

由于英语在当时外交、中西文化交流、商业往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便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当时的中学英语教学发展情况及对国民党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评析。

当时的中学英语教育包括中国本土的英语教育和教会中学的英语教育。

首先,中国本土英语教育的发展逐渐完善。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学校系统方面承袭了1922年新学制的规定。

1928 年5 月,大学院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讨论全国教育问题,会上提出教育方针与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1929 年8 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标准规定中学实现学分制,高中普通科目取消文理科分组。

这次学制改革主要是纠正1922年学制存在的不足,如科目繁多,外语课程比重不协调等问题。

1932年教育部又聘请专家拟定中学法和中学课程标准,同年12月公布了《中学法》,并与1933年11月确定并颁布了中学课程标准。

其中规定了中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例如: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每周为5学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等。

同时,对高中英语阶段的学习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

而后,1935年《修正中学生毕业会考规程》中初高中毕业生会考科目也有外语,可见国民政府是十分重视外语教学的。

1912—1922年期间民国初中英语自编教材特点评析

1912—1922年期间民国初中英语自编教材特点评析

1912—1922年期间民国初中英语自编教材特点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民国是中国一个时局动乱、风云变幻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长期受外国列强侵略、欺辱以及清朝已经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国外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民国这段政治变更频繁的时期,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自编英语教材方面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其中民国初期自编英语教材不仅是中国英语教学史的重要成果,也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解读的热门课题。

本文主要选取从民国建立1912—1922年“新学制”颁布的这段时期主要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进行研究,解析这段时间出版的著名英语教材特点及其深层教育理念,探索民国自编教材特点,体现外语教学与国家需求、教学改革以及实用教育的融合,揭示当时自编教材出现“百花齐放”的深层文化特征,从而为当前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启发和参考依据。

一、引言众所周知,教科书是课程实施和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教科书的编写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

英语教科书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工具,是英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侧面表征形式。

民国初期,社会动荡,教育工作在夹缝中求生存,而英语教学在清朝受到列强欺辱的背景下则承受着更多的期待、压力和使命,这让英语教科书的编写,也成为编者自身在时局、政局以及教育目标等方面所作出的自我选择和教育思想塑造。

正是在民国时期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民间自编教科书迅速发展,而且,随着当时社会变革的加深加剧,英语教科书更加融合本土文化,呈现多元融会贯通甚至“百花齐放”的现象。

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民国1912—1922年期间初中英语自编教材出现繁荣发展的原因进行概括和总结,评析自编教材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探索自编教材实现创新和转型的核心教育理念,为当前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精品文档英语教材发展史

精品文档英语教材发展史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九)英语辅导报社张同冰丁俊华第五节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大纲与教材一、建国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嬗变关键词(一)中学英语教学大纲(English Syllabi for Middle Schools in PRC)根据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规定的中学英语课的目的、任务及课时安排而编写的中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

大纲具体规定英语课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同时规定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英语教学大纲一般包含“前言”(或“说明”)、“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原则”(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各年级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等部分。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学大纲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根据社会的需要、英语语言的规律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设备、师资、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方法等),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

列入大纲的要求是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有的大纲根据教学原则对语音、词汇和语法教学及听、说、读、写的教学方法作出具体的规定。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是编写英语教材、评估教学、考试考查和研究中学英语教学的依据。

民国时代,政府制订过中学英语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教育部曾颁发过《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1951)、《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56)、《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57)、《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63)、《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

国家教育委员会于 1986年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88年又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1992年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并制订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关键词(二)结构法大纲和功能法大纲(Structural vs.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Syllabus Design)当代语言教学大纲的两个基本类型。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外国语学院:邹红英J13408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的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特别是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特征.关键词:教会学校主要历程福建教会学校特征英语作为西方文化主要载体, 在近代初期传入中国。

由于其在中西交流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到 20 世纪初, 已经发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学科。

教会中学作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为重视英语教学, 而且大部分西学课程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与宗教成为其两大基本特征。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对教会中学和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普及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和停滞与混乱时期三个阶段。

(一)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 1912- 1922)从1912 年民国成立到 1922 年壬戌学制颁行, 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早在 1820 年, 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 后迁至香港)就已经开设了最早的英语课程, 有写作、英译汉和语法等项目, 其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学。

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教会学校,但属于中学程度的不多, 开设外语课的更少, 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英华书院, 该校率先在保持宗教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费教授英语的制度。

自此以后, 沿海通商口岸的基督教中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 这种情况还是很零星的。

1877 年的传教士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仍然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

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 传教士内部关于是否普及英语教学的论争也渐趋白炽化, 支持者越来越多。

终于在1890 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 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 此后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调整了教育方针, 使得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探析

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探析

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探析探析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英语教育在学校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民国时
期的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更是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涵盖了英语学习、英语写作、英语词汇和英语听力等环节。

学校利用课堂授课和课后强化训练来推进英语教学。

此外,英语水平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民国时期的学校会定期组织英语水平检测及名师答疑活动,以提高整体水平。

其次,民国时期的学校结合课堂上的英语教育,加入了大量英语社团活动,包括各项学术比赛、文艺演出、报告会、出国参观研究以及英语广播等。

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拓展学习英语的目标,从而提高兴趣和促进教学效果。

此外,在民国时期,学校也推出了大量教材,比如语法教材、听力教材、练习
册以及翻译教材等。

这些教材涵盖了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作为学生复习和强化的辅助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

总之,民国时期的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是多个环节涵盖面广、规范完善的。

它既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校外活动,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911年 中国同文馆 英语教材

1911年 中国同文馆 英语教材

1911年中国同文馆英语教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911年中国同文馆英语教材是中国近代英语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的开始,更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追求和学习的决心。

同文馆英语教材在推广英语教育,提升国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文馆英语教材诞生于1911年,当时正值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出现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开拓人们的视野,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明知识,中国同文馆创办了英语学堂,编写了同文馆英语教材。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编写是在当时中国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人民意识到,学习外语是与世界接轨、开阔眼界、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同文馆英语教材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英语的向国人介绍西方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和实现对外交流。

同文馆英语教材以实用性和系统性为特点,涵盖了从基础词汇、语法到语言交际的各个方面,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英语学习教材。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推广和应用效果显著,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

许多中国人通过学习同文馆英语教材,掌握了英语这门西方语言,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

同文馆英语教材在当时中国的英语教育界有着极高的声誉,成为中国英语教学的典范和标杆。

同文馆英语教材也带动了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健全。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是在1911年的中国,对于当今的中国英语教育事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编写宗旨和理念,即以实用性和系统性为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这些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中国,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学习英语是中国人的基本素质,而中国的英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民国初中期出版文化管窥_以_英文杂志_中广告为中心的考察_师卓

民国初中期出版文化管窥_以_英文杂志_中广告为中心的考察_师卓

“广告的繁荣兴盛,是与近代众多报纸杂志以及其他各种传播媒体的出现相辅相成的。

”[1]本文以1915—1927年《英文杂志》156册中的广告为中心,试图以一种相对聚焦的视域,探析民国初中期上海出版文化的嬗变。

虽然杂志不如一般的报纸发行量大而且内容比较专一,如若研究英语问题,可以看《英文杂志》《英语周刊》以及《中华英文周报》等,其受众以教师、学生和英语学习者居多,因此其广告的诉求对象主要以此类人群为主。

但是杂志销路的范围遍及全国,而且杂志的生命周期较报纸长,以月刊为例,因其生命周期为一个月,所以该月刊所登载广告的生命周期也为一个月,同时杂志便于保存,因此其中的广告受关注度较为持久。

《英文杂志》(就目前笔者搜集的材料所及,民国时期第一份英语学习类报刊是1911年5月创办的《英文学报》(The Student ’s Aid ),其主编为吴继杲,《英文杂志》为民国时期第二份英语学习类杂志)其英文名为The English Student ,创刊于1915年1月,终刊于1927年12月,每月一期,每期90页~105页,共13卷,156期。

该杂志于1915年第1期指明办刊宗旨:在民国初中等以上学校皆意识到英语科目重要性的背景下,商务印书馆本着能提高英文学习者英语水平的原则,为全国学习英文的学生提供一本课外自修读物。

该杂志一经问世,立即受到全国英语学习者的喜爱,每期销售超过万册,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各种杂志中,除《东方杂志》,其余不能与之匹敌,足以证明其地位之重要。

此外,该月刊还远销欧美、日本、南洋,且销售量较大。

在办刊13年中,该杂志三易主编,分别为吴继杲(K.K.Woo )、平海澜(Henry Bain )和胡哲谋(Hu Che Mu ),其编者队伍颇为庞大,如邝富灼(FongF.Sec.)、李维格(V.K.Lee )、徐经郛(Sir-wu C.Hsu )、甘作霖(Kan Tso-ling )、周越然(Tseu Yih Zan )、李培恩(Baen E.Lee )、张世鎏(S.L.Chang )、钱智修(Ch ’ien Chih-hsh )、周由廑(T.T.Eugene Tseu )、黄访书(F.S.Hwang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