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课本

合集下载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本文将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小学)(简称部编本,又叫统编本)与民国中后期的四套小学语文教材(《国语读本》、《小学国语读本》、《复兴国语教科书》、《新生活教科书-国语》)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定量研究法,以字为单位对教材进行量化处理、数据统计,最后以图表的形式对比两种教科书在注音与识字两个方面的优缺点,并为教材的编写提供科学的建议。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为绪论,交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思路和方法等。

第二章是注音方面的对比与分析,着力于解决“拼音什么时候学”、“学到什么程度”、“先识字还是先拼音”三个尚存争议的问题。

通过对比发现,统编本教材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便开始汉语拼音教学,开始时间较早;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第三、四学年才开始正式学习注音字母,开始时间较晚。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对拼音教学的程度要求均为“四会”,即会认、会读、会拼、会查字典。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先识字后拼音”;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字音同步”。

通过分析各时期的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拼音教学的最佳学段是第一学段;拼音教学的程度要求“四会”即可;拼音教学应该在认识大量汉字之前进行。

第三章是识字方面的对比与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对比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选字用字和生字复现两个方面的情况,也发现了统编本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在选字用字上,统编本总字量很大,八册共计91507字,且字种数严重超过生字量,如第一学期生字量300个,字种数却有710个,仅第一学期的字种数就比生字量多了410个,这就意味着学生刚入小学就有超过一倍的字是没学但出现了的,也就是超出字,全八册超出字足足占了58%,这种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零起点的要求,且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安排值得商榷。

而民国四套小学语文教材八册总字量基本在5万左右,仅为统编本教材总字量的1/2左右。

重温民国老课本

重温民国老课本

重温民国老课本民国老课本,无论是开明版本,还是商务版本,尽管岁月流逝,但读来仍是韵味悠长,令人感慨万千。

那套“商务国语教科书”的老课本。

该书初版于1917 年,随后即风行全国,十年间共销售七八千万册。

这是一本文言教材,但选材精当,文字凝练,读来没有丝毫苦涩感。

《勿贪多》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

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文彦博》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

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

球遂浮出。

《不倒翁》不倒翁,状似老人。

头大。

身短。

须长。

发秃。

耳、目、口、鼻皆全。

上轻下重。

以手推之,随倒随起。

《岁寒三友》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着花,松竹并茂。

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

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 《诚实童子》卖柑者担筐入市,数柑坠于地。

一童子在后见之,急拾柑以还卖柑者。

卖柑者曰:“童子诚实,可嘉也。

”取二柑报之,童子不受。

《敬老》雪初止,路中泥滑。

有老人,扶杖独行,失足仆地。

一童子趋而扶之。

既起,取巾代拭衣履,问其所居,送之归家。

老人欲具饭饷之,童子曰:“恐家人盼我。

”遂辞出。

《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桂》庭中种桂,其叶常绿。

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

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

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腌菜》严霜屡下,园菜渐肥。

取而曝之,俟略干,置缸中,腌以盐。

旬余,便可取食。

若藏之于瓮,泥封其口,虽留至明年,犹可食也。

《赵至》赵至之父,以耕为业。

至年十三,父令就塾读书。

一日,闻父叱牛声,掩面而泣。

师问故。

至曰:“予年少,未能奉养,使老父不免劳苦,故自悲耳。

民国老课本文言文翻译

民国老课本文言文翻译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之初,性本善。

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习惯却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

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专一。

原文:教不严,师之情。

教之道,贵以恒。

子不学,非所宜。

幼而学,老何害?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教不严,师之情。

教育如果不严格,那就是教师的责任。

教之道,贵以恒。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子不学,非所宜。

孩子如果不学习,那是不合适的。

幼而学,老何害?小时候学习,老了又有什么害处呢?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义。

原文: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作为一个孩子,刚出生不久。

要亲近父母、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香九龄这个小孩子,能够懂得温暖床榻。

孝于亲,所当执。

对父母孝顺,这是应当坚守的。

原文: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孔融四岁的时候,就能够懂得让梨给哥哥吃。

悌于长,宜先知。

尊敬年长的人,这是应该首先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首先要有孝心和对兄弟的友爱,然后是增长见识。

知某数,识某文。

懂得一些数字,认识一些文字。

原文: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

四加四等于八,八加八等于十六。

十六加十六等于三十二,三十二加三十二等于六十四。

六十四加六十四等于一百二十八,一百二十八加一百二十八等于二百五十六。

三才者,天地人。

三才指的是天地和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

原文:水火金木土,此五行。

仁义礼智信,此五常。

古人云,此五常。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译文:水、火、金、木、土,这就是五行。

民国老课本水的原文及翻译

民国老课本水的原文及翻译

民国老课本水的原文及翻译《水》课文原文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然后大人个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

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下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是饿坏了。

【爱上小古文】民国老课本(1-8册合集)

【爱上小古文】民国老课本(1-8册合集)

民国老课本目录第一册 (3)第二册 (6)第三册 (10)第四册 (16)第五册 (25)第六册 (34)第七册 (45)第八册 (59)第一册第一课:人第二课:手、足第三课:尺、刀第四课:田、水、山第五课:狗、牛、羊第六课:一身、二手第七课:大山、小石第八课:天、地、日、月第九课:父、母、男、女第十课:红、黄、蓝、白、黑第十一课:小猫、三只、四只第十二课:白布、五匹、六匹第十三课:碗、几、桶、桌、盆、椅第十四课:我、鸟、你、虫、他、鱼第十五课:早起、月落、日出第十六课:哥哥、弟弟、上学去第十七课:书一本、图多、字少第十八课:池中鱼、游来、游去第十九课:水盂、墨盒、笔架、书包第二十课:窗前、阶下、红花、绿叶第二十一课: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第二十二课:散学、回家、青草地、放风筝第二十三课:兄大、妹小、兄唱歌、妹拍球第二十四课:开窗、扫地、拭几、磨墨、执笔、写字第二十五课:在昨日、今日、明日、棉衣、夹衣、单衣第二十六课:我姊妹、在房内、持剪刀、裁新衣第二十七课:竹帘外、两燕子、忽飞来、忽飞去第二十八课:在家中、孝父母、入学校、敬先生第二十九课: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第三十课:大路上、人往来、或乘车、或步行第三十一课:月季花、朵朵红、姊呼弟弟、快来看花第三十二课:虾多足、身有节、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第三十三课:鸟有两翼、故能飞、兽有四足、故善走第三十四课:渴思饮、饥思食、渴时饮茶、饥时食饭第三十五课:两岸间、架板桥、桥上行人、桥下行船第三十六课:庭前树、有鸟巢、小鸟一群、树间飞鸣第三十七课:画一幅、马八匹、或卧、或立、或俯、或仰第三十八课:姊呼妹、同游戏、拍皮球、踢毽子、滚铁环第三十九课:小室中、灯火明、母教女、取绒线、学手工第四十课:院中雄鸡、日将出、喔喔啼、日将中、喔喔啼第四十一课:一小舟、河边行、前有桨、后有舵、上有布帆第四十二课:有老人、提竹篮、入市中、买鱼一尾、步行还家第四十三课:左右手、共十指、左五指、右五指、能取物、能做事第四十四课:人面上、有眉、有目、有鼻、有口、舌在口内、耳在两旁第四十五课:玻璃缸中、金鱼两尾、小猫来、欲捕鱼、我入室、猫逃去第四十六课:好哥哥、好弟弟、手牵手、同回家、母为儿、解书包、携儿入室第四十七课:米多少、用斗量、布长短、用尺量、米十升、为一斗、布十寸、为一尺第四十八课:有客至、看我父、我迎客、入室内、父见客、问姓名、父坐右、客坐左第四十九课:小学生、十余人、操场上、同游戏、彼为将、持长刀、我为兵、负短枪第五十课:功课完、放学回、哥哥妹寻、同游庭中、晚饭后、坐灯前、先习国文、后习算学第二册第一课:新书一册、先生讲、学生听、先读字音、后读字形第二课:午饭时、天气热、黑云起、大雨至、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第三课:荷花上,有蜻蜓、两目、六足、四翅、身有节、能屈曲第四课:明月将出、虫声四起、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其声不一第五课:羊毛、鼬毛、皆可制笔、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第六课:头宜常沐、身宜常浴、发宜常梳、牙宜常刷、衣宜常洗第七课:秋日新晴、群雁南来、高飞天空、或如一字、或如人字第八课:园中花、先后开、桃花红、李花白、桂花黄、菊有多种、颜色不同第九课:小弟弟、在母怀、见姊来、伸手向姊、姊抱弟弟、窗前徐步第十课:梧桐两株、枝高叶大、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第十一课:夜卧有床、床上悬帐、枕与席、被与褥、俱在帐中第十二课:一幼女、剪彩纸、削竹签、制为风车、风吹车动、旋转不已第十三课:雨初止、天气晴、一猎人、骑白马、出城去、手擎枪、向空中、击飞鸟第十四课:东西邻、两学生、一姓张、一姓王、早餐后、同入学、功课毕、同还家第十五课:春夏秋冬、是为四季、春去夏来、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天气各异第十六课:有农夫、住山下、编茅为屋、编竹为篱、日初升、荷锄出、日将落、荷锄归第十七课:鸡有雌雄、雄鸡能鸣、羽毛甚美、雌鸡能生卵、又能伏雏第十八课:河畔有鸭、数十成群、头大、嘴扁、颈长、足有蹼、或游水中、或行岸上第十九课:取火燃烛、光照四壁、人在烛旁、壁上有影、人坐、影亦坐、人行、影亦行第二十课:小学生、集操场、分排两队、同习体操、先生发令、曰行则行、曰止则止第二十一课:雨将晴、河水清、两渔翁、须眉皆白、披蓑衣、戴箬帽、同坐岸上、张网捕鱼第二十二课: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第二十三课:牛力大、能耕田、能挽车、其肉可食、其乳可饮、其角与皮、皆可制器第二十四课:巷中有屋、四面短墙、向南开门、客堂在前、书斋在旁、卧室在后第二十五课:天方明、人已醒、披衣下床、日光满窗、梳洗完、至窗前、取帚指尘、取丰拭几第二十六课:一队长、执刀前行、数小兵、擎枪后随、列队出、旗影飘飘、开步走、鼓声冬冬第二十七课: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与客闲眺、前有青山、旁有流水第二十八课:北风起、大雪飞、登楼远望、一片白色、雪止日出、檐溜成冰、其形如管第二十九课:口,有唇有齿、唇在外、其色赤、齿在内、其色白、饮食从口入、言语从口出第三十课:一童子、坐河旁、手持小竿、系饵钓鱼、水中鱼、来吞饵、钓丝一动、举杆得鱼第三十一课:鼠比猫小、猫比犬小、鼠见猫、匿穴中、猫不能入、猫见犬、登屋顶、犬不能上第三十二课:小池塘、春时水深、冬时水浅、两女子、在池畔、以桶汲水、以杵捣衣第三十三课:旷野结营、筑土为墙、杆头大旗、随风飘动、营门外、有两兵、手中持枪、分立左右第三十四课:古时兵器、有戈矛、有刀剑、有弓箭、近时兵器、多用枪炮、能及近、能及远第三十五课:我长兄、在他乡、年年作客、久未归家、我居家中、思兄无已、写信一封、问兄安否第三十六课:小园中、梅花开、我折两只、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时时入鼻第三十七课:书台上、墨一锭、砚一方、纸数张、墨色黑、纸色白、磨墨蘸笔、纸上写字、黑白分明第三十八课:河中两舟、一去一来、去舟风顺、桅上挂帆、其行速、来舟风逆、以桨拨水、其行缓第三十九课:小阁一间、四面皆窗、可以透光、可能通风、我来阁上、独坐窗前、笼中鹦鹉、对我学语第四十课:衣有长短、有大小、绸布尼绒、皆可为衣、绸衣美、绒衣暖、寻常衣服、呢布最宜第四十一课:好童子、能做事、朝起、自著衣履、夜眠、自铺被褥、当食、自取碗箸、入学校、又能勤读第四十二课:广场中、锣声起、群儿往观、一小猴、披红衣、戴假面、骑羊背上、东往西来、状如走马第四十三课:天晓日出、室中大明、有人早起、独立廊下、仰视天空、浮云来去、红日渐高、云散天青第四十四课:学生竞走、数人列队、先生执小旗、举手一挥、学生奋力前行、一人先至、众皆拍手第四十五课:大门开、两客来、一老一少、我问客姓、客问我名、请客人、坐室中、多立几侧、捧茶敬客第四十六课:宅后有园、叠石为山、山上筑亭、山下种树、姊姊妹妹、携手同游、妹登山、立亭中、遥呼姊来第四十七课:鼠,耳大,尾长,嘴尖,齿甚锐,能啮物。

重读民国小学课本_

重读民国小学课本_

重读民国小学课本文/李海阳051休闲读品1近几年,《开明国语课本》《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等民国老教科书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重印本甚至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对比现行的儿童教科书,儿童出版领域的“民国热”确实反映出一些问题。

多年以来,小学教育实施了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重新选编了内容。

为了弥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所存在的各种缺憾,人们开始关注民国时期的儿童教科书,获得了一定的启发。

民国时期,中国的儿童教育研究已经进入到系统化阶段,当时编写的儿童教材及图书以原创为主,质量是非常高的。

民国时期政权动荡,政治风云变幻不定,当时的教育家们认识到“儿童是中国最后的救星”,因此对儿童教育研究极为重视。

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参与到儿童教育研究中,并将教育成果投入到实践。

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蔡元培、顾颉刚、张元济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负起“这担责任的事”。

编写小学语文课本必然要体现出儿童文学性,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多角度地发展他们的才能智慧。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正是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编写了《开明小学国语课本》。

这本教材为1932年编写的,包括初小6册、高小4册。

叶圣陶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将编写工作完成,同时丰子恺先生绘配插图。

《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中的课文超过了400篇,超过50%是原创作品,另外的不到50%也是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而成,没有一篇语文课文是原版照抄而来的。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为张元济等人编写,为了做到编写内容的精益求精,并没有在1912年元月为了庆祝民国成立而出版,而是推迟了出版时间,直到当年的秋季才开始发行,其目的就是要保证这本书的质量。

可见,民国时期的教科书编写是责任重于利益。

教科书从编写到修订,每一个程序都要严把质量关,不可以为了获得政治与经济利益而粗制滥造。

2民国老课本有其自身的多种魅力,下面具体来看。

民国老课本《日时》的中文意思

民国老课本《日时》的中文意思

民国老课本《日时》的中文意思
日时(小古文)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一日(天白天)一夜(夜晚),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个数字顺序),是也。

夏(夏天)日(白天)长而夜(夜晚)短,冬(冬天)日(白天)短而夜(夜晚)长。

夜半(半夜)为子(时12点),日(白天)中为午(时12点)。

午前(12点前)曰(定为)上午,午后(12点后)曰(定为)下午。

一天包括夜晚和白天,共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时辰。

夏天白天长而夜晚短,冬天白天短而夜晚长。

半夜十二点为子时,中午十二点为午时,午时之前的白天为上午,午时之后的白天是下午。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2011年3月1日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普通的书籍。

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

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

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

所以,选用怎样的教材来教育学生,关系着整个教育的成败。

最近几年,出版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各种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热销,特别是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脱销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对于这些重印的老课本,在网上也收获好评一片。

民国老课本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出版的教材。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

70年前的小学课本叶圣陶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众多课本中有代表性的一套。

这套供小学初级使用的教材(当时的小学教育分初小和高小),共八册,每册均为四十二课,共三百三十六课,自1932年问世至1949年前,就印了四十余版次。

今天,它再次受到人们追捧,那么,它都有怎样的特点呢?随意翻翻这套课本,就能感到它优美的意象,选文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例如,课文《这里的情形是这样的》,通过粮店门口的大米之间的对话,告诉学生买米需要用银圆和铜圆去交换这样的道理,富于童趣。

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中写道:“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了民国时期小学课本,不禁为现代教育而哭
偶尔看到几册印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线装小学课本,不禁震撼!不禁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汗颜,不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深深忧虑!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

人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

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

翻阅这几册线装小书,景深里都是天地之悠悠。

在此,我择其有图画有味道的几篇课文,配以拙文,分享于人,致敬民国童年。

第一课职业
【课文原文】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

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

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各司其职,便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能走向按需分配。

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义,猫犬不懂,却能身体力行。

第六课整洁
【课文原文】屠羲时曰: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令散乱。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

道理在事体里,厚积薄发。

据称联合国一份文件用五种官方文字打印,中文最薄。

语言也可整洁。

外看是仪表,内中透情境。

一个人,一亿人从小“勿令沾湿,勿令散乱”,蕴蓄华夏男儿的堂堂仪表。

第十一课友爱
【课文原文】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车。

车轮忽折,路人来救。

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

寥寥数语,淡淡白描,人、事、观点都有了。

众人平素相似,不一样在非常时刻。

危险、利益、困顿,最考验人。

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什么呢?车与路都得适时检修;路有不平,人施于手;先救弱小,再自救。

事小道理大,放之于雪灾、地震、车祸、旱涝、战乱而皆准。

道路决定车轮,车轮决定远方。

只是今夜城市车流里的广播正唱:心在远方,堵在路上。

第十五课投报
【课文原文】孙赵二女,同校读书。

孙女得新书,持赠赵女。

赵女取纸笔报之。

此册封三印有商务印书馆一段话:“教科书所言事实以家庭教育为主,兼及社会,皆日常习见习闻者。

取材颇合儿童心理,书中间涉女子事,尤便男女共校之用……”
所以此课不只是讲孙赵二女的礼节,还在讲这个国度封建了几千年后另一半人的学堂梦想。

她们是女童,她们是母亲。

西方哲人曰:“一国之兴衰不是看一国之君,而是看一个个家庭的母亲。

母亲哺乳了孩子,教育哺乳着母亲,谁哺乳教育呢?”
十年树木,木渐成林。

光阴沉淀,积为年轮。

投桃报李,远古至今的绿色箴言。

第十六课不拾遗
【课文原文】王华行池畔,见地有遗金,华置金于水边,守其旁,待遗金者至,指还之。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俗世温度计上的一个温暖时刻。

在川流不息的路上,在更深人静的夜里,站着人世的荣耀。

民国那会儿,军阀运辄大打出手,城乡多见兵荒马乱。

大道阡陌之间,草莽英雄,世相奔逐。

偏偏那一日静静站着个叫王华的童子,他守在池畔,守着金子等一个陌生的路人。

读者看到他的等待,千万个如他的童子一起等待。

这个简单的故事,复制为民国国民生长的一则信念。

不以黄金为最贵的年代,就是黄金年代。

第十七课御侮
【课文原文】鸠乘鹊出,占居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去。

鸠占鹊巢,一课藏谶。

这册课本出版十多年后,日寇军刀割裂了大半个中国,那些用胸膛死死顶住日本刺刀的汉子里,会有多少7、8岁孩儿时读了这个故事,20出头投笔从戎的血性男儿呢!
七十多年后,当我们再读这册课本,在亘古如斯的夕阳下翻到“御侮”这一页,仿佛读到了河山的密码。

真理常常是浅显的常识。

真理或会被许多主义形容,被各种标准困扰,而常识,一目了然,随意地搁在青天下、树枝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