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①甄自力沈哲民孙培龙(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1508)中图分类号R735.8R3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1)22-2766-05[摘要]胆道系统恶性肿瘤(BTC)是与化疗耐药和不良预后相关的侵袭性肿瘤,现有的干预方法无法有效改善预后,因此需要探寻新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近年来有了突破性的成就,其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为BT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初步临床研究表明,BTC的免疫疗法可有效增强肿瘤免疫反应,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改善预后。

主要方法有免疫检查点阻断、基于肽和树突状细胞的靶向肿瘤抗原疫苗和过继T细胞转移。

随着BTC免疫治疗的深入研究,该方法的抗瘤功效将得到进一步明确,最终将成为BTC的常规治疗手段。

[关键词]胆道;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疫苗;过继T细胞转移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immunotherapy for biliary tract cancers ZHEN Zi-Li,SHEN Zhe-Min,SUN Pei-Long.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Jin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1508,China[Abstract]Biliary tract cancers(BTC)are aggressive tumors related to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and poor prognosis.Exist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cannot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gnosis,so new treatment methods need to be explored.Immunotherapy has made breakthroug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It uses the patient's own immune system to attack tumors,providing a new direction for treatment of BTC.Preliminary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TC immunotherapy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prolong the median survival of patients,and improve prognosis.The main methods are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targeted tumor antigen therapy via peptide and dendritic cell-based vaccines and adoptive T cell transfer.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BTC immunotherapy,the anti-tumor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 will be further clarified,and will eventually become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BTC.[Key words]Biliary tract;Cancers;Immune checkpoint blockage;Vaccines;Adoptive T cell therapy胆道系统恶性肿瘤(biliary tract cancers,BTC)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肝内胆管、肝外胆管等不同部位,主要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准医疗的不断普及,以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与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高、有效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靶点的发现、药物的选型、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靶点的发现靶点是指某个分子或细胞结构,能够与治疗药物紧密结合,从而起到抗癌作用的位置。

对于肿瘤治疗而言,靶点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直接决定了治疗药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目前,靶点发现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化学筛选法、基因组学筛选法、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和细胞治疗方法。

其中,化学筛选法是指利用生物化学技术,从化学物质中筛选出对于某种癌症有特异性的化合物;基因组学筛选法则是指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筛选,寻找具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或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则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寻找具有癌症特异性的蛋白质;而细胞治疗方法则是利用生物技术筛选出能够靶向癌细胞特异性基因的细胞,通过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靶向细胞的刺激来治疗癌症。

目前,靶点的发现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开展肿瘤分子基因组学研究,这对于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化十分重要。

二、药物的选型药物的选型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必须找到能够靶向特定肿瘤细胞的药物,并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浓度。

其次,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它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根据靶点的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以分为信号转导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免疫治疗剂、抗血管生成剂、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等多个种类。

例如,信号转导抑制剂是针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而免疫治疗剂则是指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体和杀伤力,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

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进展

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进展

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进展发布时间:2023-03-01T05:37:26.51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4期作者:章明明[导读] 对于胆系肿瘤(BTC)采取化疗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章明明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九江 332000【摘要】对于胆系肿瘤(BTC)采取化疗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当前,大量早期临床研究都在积极的探寻对此类疾病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案,其中即包括了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二者对于此类肿瘤均有一定的治疗有效果,尤其是免疫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得到了初步证实。

本次研究针对近几年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晚期;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胆道系统肿瘤(BTC)具有极高的恶性风险,而且预后效果通常不够理想,采取内科治疗效果很差。

当前,对于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标准化疗方案即是吉西他滨+顺铂(GP)[1],但是,大量研究证实接受此治疗方案后患者的生存延长期仍不足1年[2]。

当前,多种肿瘤采取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均取得了较大突破,这也使得临床对于肿瘤的治疗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有研究证实,在胆道系统肿瘤的发病机制中,多种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改善变以及免疫抑制均发挥了重要作用[3],这些发现也为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就近几年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胆道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开展综述。

一、分子靶向药物治疗1、表皮生长因子(EGFR)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是原癌基因人体表皮生长受体因子-1(HER-1)的表达产物[4]。

有研究证实胆道系统肿瘤细胞中有高达38-100%的细胞表达为表皮生长因子[5]。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有两类,即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前者常见药有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等,后者常见药有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等。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创新应用前景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创新应用前景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创新应用前景恶性肿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头号健康威胁之一。

为了有效地对抗恶性肿瘤,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创新的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作为一种细胞分子水平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创新应用前景。

一、背景恶性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和放疗常常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寻找切实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药物发现2.1 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靶向治疗是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发展的策略。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在选择性和精确性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2.2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研发进展随着对恶性肿瘤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开发出来。

这些新药物具有特定的分子靶点,并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例如,针对HER2基因突变的恶性肿瘤,靶向药物三嗪胺酮和曲妥珠单抗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3.1 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个体化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蛋白质表达情况进行选择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3.2 联合治疗策略的开创恶性肿瘤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多以特定的分子靶点为作用对象,因此在联合治疗中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实现多方位的肿瘤抑制。

3.3 靶向治疗的免疫调节作用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在调节肿瘤免疫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靶向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新药物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加强对肿瘤的攻击。

四、总结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而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药物的发现和创新应用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加个体化、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胆道癌(BTC)虽然较为罕见,但东南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50%患者在确诊时已为进展期,生存期<1年,其危害不容忽视。

2023年,我国迎来了首个获批上市的BTe免疫治疗一线用药,在赋予临床治疗信心的同时也开启了科研探索的新格局。

为此本刊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赵海涛教授回顾BTC分子特征、临床诊疗和新药研究三大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从宏观视角梳理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等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同时精选其中较具前景的三条治疗线索,以期为未来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提供重要指引。

01、分子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胆管癌(CC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病理生物学反复失调,包括癌基因依赖、表观基因组失调、发育再激活、代谢重编程、微环境重塑和免疫逃逸等。

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肝内胆管癌(iCCAX肝门胆管癌(pCCA)和远端胆管癌(dCCA)的突变特征不同,提示不同解剖学亚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差异。

40%~50%iCCA和15%~20%PCCA和dCCA 患者携带可靶向治疗的基因突变。

在胆道癌(BTC)患者中,TP53、CDKN2A∕B x KRAS和SMAD4体细胞突变频率最高,可靶向治疗的IDHl/2、FGFR2、BRAF x PIK3CA和NTRK突变频率较低<5%\如前所述,不同亚型的突变谱存在差异。

例如力AP1、CDKN2A、ARDlA、FGFR1-3和MET突变更常见于iCCA,pCCA和dCCA中HER2扩增(17.4%)和KRAS突变更为多见,TP53、PIK3CA s HER2、BRAF和EGFR突变更常见于胆囊癌(GBC\此外,存在IDH1/2突变很可能是IHCC独有的,不存在FGFR1-3、MET和EGFR突变也很可能是EHeC独有的。

CCA突变频率随地域和病因而异,亚洲人IDH1突变频率低于非亚洲人;肝吸虫相关CCA的IDH1突变发生率较低,TP53、SMAD4、MLL3和GNAS突变率较高,而非肝吸虫相关CCA患者中IDH1/2和BAP1突变率更高。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肿瘤治疗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而肿瘤靶向治疗则是其中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

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以肿瘤细胞为目标的治疗方法,利用特定的药物或生物制品作用于肿瘤细胞内的特定靶标,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骨髓生成的目的。

和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肿瘤靶向治疗具有精准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

本文将主要讲述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什么是肿瘤靶向治疗肿瘤靶向治疗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技术研究出的专门针对特定癌细胞分子内部的特异性药物和生物制品,达到仅对癌细胞发挥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的治疗方式。

通俗点说,就是让药物或生物制品直接找到癌细胞,并仅作用于癌细胞,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影响。

肿瘤靶向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比如基于蛋白质的纯小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癌症疫苗等等。

二、肿瘤靶向治疗是目前癌症治疗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各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和探索。

下面将详细介绍目前肿瘤靶向治疗的几个研究进展:1. 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药物目前肿瘤靶向治疗中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药物上。

EGFR是一种与肿瘤生长相关的重要蛋白,在多种癌症中都有表达,抑制EGFR活性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

目前已经推出了多种专门针对EGFR的抑制药物,比如埃罗替尼、吉非替尼等。

这些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PI3K/Akt/mTOR通路抑制药物PI3K/Akt/mTOR通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中的重要信号通路,通过抑制该通路可以有助于抑制癌细胞生长。

因此,针对该通路的抑制药物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研究较多的PI3K/Akt/mTOR通路抑制药物主要有Everolimus和Rapalogs等。

这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抗癌效果。

3. TGF-β抑制TGF-β是一种细胞因子,主要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肿瘤侵袭和癌细胞转移等方面的生物功能。

胆囊癌的治疗进展

胆囊癌的治疗进展

胆囊癌的治疗进展摘要】原发性胆囊癌是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高。

由于原发性胆囊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发现的胆囊癌多属中晚期,根治率低,预后差。

本文综合近期国内外原发性胆囊癌诊治相关文献,就胆囊癌手术、放化疗、基因治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进展进行了分析。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然是原发性胆囊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治疗正逐渐发展成为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新方法,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胆囊癌;治疗;综述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在消化道肿瘤中居第五位,居胆道肿瘤首位。

且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1]。

近年来,在国内外众多专家的不懈努力下,胆囊癌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胆囊癌的治疗在以手术为主的基础上。

生物免疫和基因治疗等方法发展迅速。

本文就国内外胆囊癌的治疗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1胆囊癌的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原发性胆囊癌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但仅20%-30%的患者能够得到根治性切除。

手术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分期,同时也与手术方式有关。

对于不同手术方式,包括单纯胆囊切除、根治性手术和未手术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1.3%、40.7%和2.6%[2],说明手术切除很有必要。

1.1早期胆囊癌:早期胆囊癌是指TNM分期0、Ⅰ期,对此类病人以往认为仅行胆囊切除术可达治疗目的。

近年研究表明,由于胆囊壁淋巴管丰富,胆囊癌可早期有淋巴转移,且发生肝脏转移也不少见,所以早期病例亦有根治性切除的必要。

许多学者的实践证明,对TNM分期0、Ⅰ期病例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的长期生存率显著优于单纯胆囊切除术,故强调包括肝楔形切除在内的胆囊癌根治手术的重要性。

目前认可的看法是术前确诊为胆囊癌者应行根治性手术,因良性病变行胆囊切除术后病理意外发现胆囊癌者,如为TNM分期0、Ⅰ期不必再次手术,如为TNM分期Ⅱ期应再次手术清扫区域淋巴结并楔形切除部分肝脏。

临床上早期胆囊癌很难在术前诊断,绝大多数是在术中冰冻或术后病理确诊,所以对术后发现的早期胆囊癌亦应持积极治疗态度。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肝脏胆管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

根治性手术被认为是当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案,但是预后仍不理想。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ICC患者的生存率,已成为一线方案。

基于基因组学的靶向治疗能使部分基因突变的ICC患者获益。

另外,全身联合局部治疗也能改善部分ICC患者的预后。

尽管如此,对ICC的治疗依然困难重重。

本文对ICC治疗的策略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第二大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所有肝癌的20%,特点是隐匿性、高侵袭性、难治性和预后差[1,2]。

过去40多年,IC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我国的ICC发病率已超过6/10万[3]。

手术切除是治愈ICC的最有效手段,但仅有20%~30%的患者能获得此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20%~35%[4]。

不可切除ICC患者接受现有的诊疗策略,其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为11.7个月[2]。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ICC治疗的困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5]。

另外,系统性治疗,包括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射、介入治疗等,也成为当前治疗ICC的重要方法。

本文重点关注当前和未来的ICC治疗策略,对ICC手术以及全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C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和诊断ICC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相关,包括纤维囊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等[2,6]。

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易导致胆道胆汁淤积、胆管上皮损伤,从而促使ICC的发生[7,8]。

另外,ICC易在男性、老年患者中发生,但近年来女性、年轻患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No.31371425) ;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No.2013023056) ;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 目(No.L2012289)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4
通信作者:郭启勇,E-mail: guoqy@
药对胆道恶性肿瘤未表现出很好的疗效。关于 lapatinib 与 其他细胞毒性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靶向治疗 贝伐单抗 (bevacizumab)是美国 FDA 首个批准的人源化抗 VEGF 单克 隆抗体,它能够特异性抑制 VEGF,阻止其与内皮细胞表面 的 FLT-1 等受体结合,抑制肿瘤内血管新生,延缓肿瘤的生 长和转移。Zhu 等 报 [14] 道了一项关于 GEMOX 联合 bevacizumab 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Ⅱ期临 床研究。该研究入组 35 例病人(22 例 ICC,3 例 ECC,10 例 GBC),中位 PFS 为 7 个月,中位 OS 为 12.7 个月。由于试验 设计、病例选择及化疗方案的偏倚,尽管试验结果令人兴 奋,但是 bevacizumab 自身在试验中发挥的作用仍需进一步 的证实。 2.3 靶向 MEK 的治疗 司美替尼(selumetinib)为 MEK1/2 的非 ATP 竞争性小分子抑制剂,通过调控 Ras/Raf/MEK/ ERK 通路中关键蛋白激酶 MEK 水平来抑制多种肿瘤的生 长。一项报道 selumetinib 治疗胆道恶性肿瘤的Ⅱ期临床试 验,共入组 28 例病人(17 例 ICC,7 例 GBC,4 例 ECC),中位 PFS 为 3.7 个月,中位 OS 为 9.8 个月,3 例病人获得 PR[15]。 2.4 多激酶抑制剂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小分子多 靶点口服抗癌新药,不仅能抑制 Raf/MEK/ERK 通路,还能 抑制 VEGFR-2、VEGFR-3、PDGFR-β、KIT 和 FLT-3。由 此可见,sorafenib 既可抑制肿瘤生长,又可阻断肿瘤新生血 管形成。Bengala 等 对 [16] 46 例进展期胆道恶性肿瘤(14 例 GBC,5 例 ECC,27 例 ICC)病人采用 sorafenib 单药治疗,仅 有 1 例获得 PR,中位 PFS 及 OS 分别为 2.3 个月和 4.4 个月。 用药期间观察到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乏力,部分 病人因毒性作用减量治疗。Lee 等 用 [17] sorafenib 联合顺铂 和吉西他滨的治疗方案对 39 例胆管腺癌病人进行治疗,中 位 PFS 和 OS 分别为 6.5 个月和 14.4 个月。与吉西他滨联合 顺铂方案治疗胆道恶性肿瘤疗效的历史数据相比, sorafenib 的加入并没有明显提高疗效,却增加了毒副反 应。El-Khoueiry 等 对 [18] 30 例病人采取 sorafenib 和 erlotinib 联用方案,由于没有获得预期数量的生存病人和 4 个月的 中位 PFS 而提前终止。上述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sorafenib 单 药及联合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胆道恶性肿瘤的疗效非常有 限,它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对胆道恶性肿瘤的疗效尚有待 观察。
为靶点,通过选择特异性的阻断剂干预受该分子调控的信 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目前,胆道 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主要针对如下靶点。 1.1 表 皮 生 长 因 子 受 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EGFR 属于 ErbB 家族,是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 性的跨膜蛋白,其结构包括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胞外 区与配体结合后发生二聚化,继而激活胞内的酪氨酸激酶 活性,启动 RAS/MAPK、PI3K 等多条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导 致 肿 瘤 细 胞 的 生 长 、转 移 和 存 活 。 ECC,ICC 和 GBC 的
近年来,对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通路研究的不断发展为 其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可能。目前,多种靶向 药物正在进行临床或临床前期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该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对这些靶向治疗 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胆道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基础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信号分子
厄洛替尼(erlotinib)是一种选择性 EGFR/HER1 酪氨酸 激酶抑制剂。Philip 等 对 [11] 42 例进展期胆道恶性肿瘤病人 (16 例 GBC,15 例 ICC,9 例 ECC,2 例未分类)进行 erlotinib 单药治疗,经过 6 个月随访,7 例病人病情无进展,纳入病人 中位 OS 为 7.5 个月。一项纳入 268 例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病 人的Ⅲ期临床试验中随机分配 133 例病人至吉西他滨联合 奥沙利铂(GEMOX)治疗组,其中 84 例胆管癌(CC),47 例 GBC,2 例壶腹癌 。 [12] 135 例病人(96 例 CC,35 例 GBC,4 例 壶腹癌)至 GEMOX 联合 erlotinib 治疗组。两组的中位 PFS 分别为 4.2 个月和 5.8 个月,erlotinib 的加入使中位 PFS 得到 提高,但两组的 OS 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胆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Keywords biliary tract neoplasms;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胆道恶性肿瘤是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 括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肝外 胆 管 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和 胆 囊 癌 (gallbladder carcinoma,GBC)。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 围内呈上升趋势。手术是可能治愈胆道恶性肿瘤的主要 手段[1],但由于其恶性程度高,发病隐匿,大多数病人在确 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胆道恶性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作为未能手术的进展期胆道恶性肿瘤 病人的一线化疗方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 仍不足 1 年。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 问题。
· 460 ·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年 4 月 第 35 卷 第 4 期
文献综述
文章编号:1005-2208(2015)04-0460-04 DOI: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4.31
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靶向
王 威,温 锋,赵相轩,郭启勇
2 胆道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临床研究现状 2.1 针对 EGFR 的靶向治疗 目前靶向 EGFR 的抗肿瘤药 物主要分为两类:抗 EGFR 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 2.1.1 抗 EGFR 单克隆抗体 抗 EGFR 单克隆抗体通过与 EGFR 的胞外配体特异性结合,使 EGFR 失去活性,阻断 EGFR 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新生血管 的形成。
EGFR 表达率分别为 81%~100%、53%~79% 和 39%~83%, 过表达率分别为 5%~20%、10%~32%和 12%,这种过表达与 肿瘤分期、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3]。因此,EGFR 可 以作为胆道恶性肿瘤的重要靶点。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VEGF 在肿瘤相关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其主要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VEGFR) 结合, 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从而诱导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氧 气、营养和转移途径。其在 ECC、ICC 及 GBC 中的过表达率 分别为 32%~59%,50%和 63%。这种过表达与肿瘤的淋 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4-5]。 1.3 有丝分裂原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kinase,MEK) MEK 是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 调节因子,可被各种炎症、环境应激反应,生长因子(EGF, VEGF,BRAF 基因等)及其受体等激活而磷酸化,活化的 MEK 继而激活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使 ERK 入核调节转录因子活性,从而 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 1.4 其他潜在靶点 除上述胆道恶性肿瘤的几个常见主 要靶点外,还有针对其他靶点的药物正处在临床前及临床 试验阶段,例如针对 BRAF 基因、PI3K 信号通路,c-MET 基 因,COX-2 基因等靶点的治疗。关于胆道恶性肿瘤发病机 制仍有待于在分子、基因水平上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出 更切实有效的治疗靶点。
拉 帕 替 尼(lapatinib)是 一 种 口 服 的 小 分 子 EGFR 及 Her2 抑制剂。一项入组了 17 例胆道恶性肿瘤病人(5 例 GBC,9 例 CC,3 例壶腹部癌)的Ⅱ期临床试验对 lapatinib 单 药疗效进行了观察 。 [13] 中位 PFS 和 OS 分别为 1.8 个月和 5.2 个月。另一项对胆道恶性肿瘤行 lapatinib 单药治疗的 临床试验由于临床无效提前终止。综上所述,lapatinib 单
帕尼单抗(panitumumab)是靶向 EGFR 的人源化单克 隆抗体。一项二期临床研究对 46 例 K-ras 野生型胆道恶性 肿瘤病人(10 例 ICC,21 例 ECC,7 例肝门胆管癌,8 例未分 类)进行 panitumumab 联合 GEMOX 治疗,86%的病人病情 得到控制,中位 PFS 为 8.3 个月,中位 OS 为 10 个月[9]。Sohal 等[10]报道了对 35 例进展期胆管癌病人进行 panitumumab 联 合吉西他滨和伊立替康治疗的临床研究,2 例获得 CR,9 例 获得部分缓解(PR)。2 例病人获得了手术机会,但该研究 由于无对照组,panitumumab 自身在该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无 法被阐释清楚。 2.1.2 小分子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小分子 EGFR 酪 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抑制 EGFR 胞内区的 ATP 结合位 点,阻断 EGFR 生成信号传递至细胞内,从而阻断下游信号 的传导,抑制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和肿瘤血管的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