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2神经系统疾 病
老年性痴 呆症分为原发性 痴呆、血管性痴 呆和两 者的混合型,前者又称阿尔茨海默病( Al zhei mer ' s di s— eas e,AD) ,是一种与年龄高度相关的、以进行性认知 障碍和 记忆力损害为 主的中枢神经 系统退行性疾 病。 汪新华∞1和曹仕健。列等分别探讨了大豆异黄酮改善 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发现大豆异黄酮可通 过升高AD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 chol i ne ace t yl —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是多病因的疾病,除年 龄和性别这 一不可 改变的危险因 素外,血脂异 常是其最重要 的危 险因素。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胰岛素 抵抗增强、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病毒、衣原体感染 等都在动 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 因此,防 治这些危险因素的 发生发展,亦能有 效的防 治动脉粥样硬化。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年06月 第34 卷
t r ans f er as e,ChAT) 和降低半胱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 酶3( cys t ei nyl aspar t at e—s peci f i c pr ot ea se3,cas pase - 3) 活性,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大豆异黄酮功能及其水解的研究进展

表 明经 常服用 大豆 异黄 酮可 预 防和 防治乳 腺癌 ,前列 腺 癌
和肠 癌等 癌症 与缔结 组织 母体 的新 生促 使 动 脉血管 内壁 的增 厚 ,人 体低 密 度蛋 白中的胆 固醇 经过 氧 化 后 可转 化为 血栓 的基 本成 分 ,进 一 步造 成动 脉硬 化 。实验 表 明 : 日服用 3 — 0 0 5 mg异 黄 酮 就 可 以将 低 密 度 蛋 白抗 氧
苷基脱 离 ,可 释放 出游离 的异 黄酮 糖苷 配基 。迄今 已发现 了 l 异 黄酮 ,其 中 9种 异 黄 酮糖 苷 和 3种 配 糖 体 ,已 2种
美 国科 学 家于 18 发 现 大 豆 异 黄 酮 的抗 癌 作 用 , 96年
19 9 0年 美 国 国家 癌症 研 究 院 肯定 了大 豆 异 黄 酮是 最佳 的 天 然抗 癌 物质 。近 年来 发 现 ,异 黄酮 中染 料 木素 (e i— G ns ti1可 防 止新 血 管 的生 成 而 达 到 防癌 的作 用 。大 豆异 黄 en 酮 的这 种生 物效应 主要 体现 在 与激素 相关 的疾 病下 ,研 究
生 质 子化 ,然后 糖 苷键 断裂 生成 苷元 和糖 的氧 碳离 子 中间
大豆 异 黄酮可 提 高细胞 内源 抗氧 化酶 活性 。用 含 有金 雀异 黄 酮 的饲 料 喂养 小 鼠后 ,其 体 内的超 氧 化 物歧 化酶 、 过氧 化氢 酶和 谷胱 苷肽 转移 酶 的活性 显著 提高 。对 于一 些 抗 肿瘤 药物 如 阿霉 素等 引起 的细胞 过 氧化损 伤 所造成 的毒 副 作用 ,大 豆异 黄酮也 有 较强 的保 护作用 。另外 ,它 还 能 抑 制猪 油和 亚油 酸在 高温 下 的 自动 氧化 ,在体 内能直 接保 护细 胞 内膜系 统 的多不 饱 和脂肪 酸 的免遭 氧化 损 伤 。
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中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中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功能]:可防治一些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延缓女性衰老、改善更年期症状、骨质疏松、血脂升高、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脏病、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等。
对于高雌激素水平者,表现为抗激素活性,可防治乳腺、子宫内膜、结肠、前列腺、肺、皮肤等癌细胞的生长和白血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
大豆提取物作为营养补充食品便用,此外,大豆异黄酮显著的降低了乳腺癌的发病率,产生这种结果被认为是与它的产物植物雌激素有关。
研究还指出在平时多食用富含大豆异黄酮的食物有助于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那些多吃低脂肪,富含大豆蛋白食品的人患前列腺癌的概率会更低。
(一)什么是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是从非转基因大豆精制而成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具有多种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营养因子,是纯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容易被人体吸收,能迅速补充营养。
在每100克大豆样品中,含异黄酮128毫克,传统方法生产的分离蛋白含异黄酮102毫克,而豆乳中含9.65毫克,因为豆乳含水93.27%,相当于干物质中每100克也含异黄酮100毫克以上。
豆腐中含异黄酮27.74毫克,其干物质含异黄酮200毫克以上。
异黄酮是一种弱的植物雌激素,大豆是人类获得异黄酮的惟一有效来源。
在雌激素生理活性强的情况下,异黄酮能起抗雌激素作用,降低受雌激素激活的癌症如乳腺癌的风险,而当妇女绝经时期雌激素水平降低,异黄酮能起到替代作用,避免潮热等停经期症状发生。
异黄酮的抗癌特性十分突出,能阻碍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而且只对癌细胞有作用,对正常细胞并无影响。
异黄酮还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能阻止氧自由基的生成,而氧自由基是一种强致癌因素。
可见异黄酮的抗癌作用有多种方式和途径。
(二)大豆异黄酮的特点1、神奇的双向调节作用大豆异黄酮在化学上作为结构类似物与雌激素活性有关,显示抑制和协同的双向调节功效: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偏低时,异黄酮占据雌激素受体,发挥弱雌激素效应,表现出提高雌激素水平的作用;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异黄酮以“竞争”方式占据受体位置,同时发挥弱雌激素效应,因而从总体上表现出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
大豆异黄酮

1、大豆异黄酮与癌症 1987年日本科学家发现,染料木黄酮特异性的抑制蛋白 酪氨酸激酶(TPK)的活性。由于TPK参与细胞生长的 调节和控制,因此能够抑制TPK活性的物质一直作为有、大豆异黄酮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危害人类生 命的高发性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和心肌梗塞,而造成这 些心血管疾病的初始阶段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17
18
大豆异黄酮的简介
杨青青 2010.12.26
1
一、发现和分布
2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特性是美国首先发现的,它是大豆生 物活性物中最有医疗价值的活性成分。早在1999年1月, 美国癌症研究中心,邀请诸多著名专家研究大豆中的天
然活性物质具有抗癌效果会议上,专家们充分肯定大豆
异黄酮中的雌激素是防癌、抗癌有效的活性物质,并确 定大豆异黄酮具有以下的生理特性:
7
性质
1)显色 异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或无色,紫外线下多显紫色。大豆异黄 酮中的染料木素呈灰白色结晶,紫外灯下无荧光,大豆素呈微 白色结晶黄酮类化合物相比,由于A、B、C环共轭程度与黄酮 类相比较小,因此仅显微黄色、灰白,紫外灯下无荧光。 2)旋光性 大豆异黄酮的甙元不具有旋光性,但对于结合型的糖甙结构而 言,由于结构中引入了糖基,因而具有旋光性。 3)溶解性 大豆异黄酮的甙元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 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中及稀碱中,大豆异黄酮的结合式 甙易溶于甲醇、乙醇、吡啶、乙酸乙酯及稀碱液中,难溶于苯、 乙醚、氯仿、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对水溶解度增加,可溶于热 水。 4)酸碱性 由于异黄酮分子中有酚羟基,故其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 中及吡啶中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刘志胜 李里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北京
辰巳英三
) (日本国农林水产省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
摘 要 综述了近年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对有关大豆及大豆食品中异黄酮含量的一些研究报告分析表明,大
! !! ;
(( 年,美国癌症研究所确认大豆中有 种成 分具有抗癌活性。这五种成分分别是:植物甾醇、肌 醇六磷酸、大豆皂甙、胰蛋白酶抑制素和大豆异黄酮。 近几年,科学家们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大豆异黄酮。研 究表明,除防癌抗癌外,大豆异黄酮对心血管疾病、骨 质疏松症以及更年期综合症具有预防甚至治愈使用。 自然界中异黄酮资源十分有限,大豆是唯一含有异黄 酮且含量在营养学上有意义的食物资源,这一点赋予 大豆及大豆食品特别的重要性。
# ! ’ $’ ’ " % !&! ,’ " ! ! , ,
可以抑制骨骼再吸收,是防治骨骼疏 松症的 优 良 药 物。在 体 内 只 有 代 谢 分 解 后才能充分发挥其药效,而其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与
大豆苷原完全相同。动物试验表明,染料木黄酮也可
抑制骨骼再吸收。
大豆异黄酮与动脉硬化症
血液中 胆固醇浓度高是动脉硬化症的主要 病因。胆固醇只有经过氧化才会引起动脉粥样 硬化。因此,一些抗氧化剂可用于预防心脏病。初步
丙二酰基异黄
() () () ( )
()
()
基葡糖苷( ) 酮葡糖苷( )
大豆胚轴 大豆子叶 大豆胚轴 大豆子叶
大豆粉 大豆粉 炒大豆
组织化大 豆蛋白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发展现状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发展现状摘要:异黄酮是一种植物类黄酮化合物,结构与雌激素有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主要介绍大豆异黄酮结构,来源,生理功能及其发展现状。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发展现状过去人们对大豆的研究主要因为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且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
因此,大豆食品被看作是高蛋白、高油脂营养丰富的食品。
但在过去十年里,医学工作者将更多的兴趣转移到食用大豆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上。
通过对多种大豆成分的研究表明,大豆中还含有其他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如皂苷、磷脂、植物固醇。
植酸、蛋白酶抑制剂和低聚糖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保健功能,包括降低胆固醇含量,预防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生,抑制心脏癌和骨质疏松的发生,改善更年期综合症等都与食用大豆有关。
而研究显示大豆中的异黄酮是这些保健作用的主要因素。
大豆中异黄酮含量非常丰富,高达4mg/g大豆干重,而谷物和其他豆类中含量几乎为零。
因而人们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关注。
1. 异黄酮的结构及来源1.1 化学结构异黄酮是一类具有三碳链连接的两个苯环为基本结构的类黄酮化合物的总称,这个三碳链可闭合也可不闭合成吡喃环,异黄酮与类黄酮的区别在于它的苯环B与C-3连接,而不是与C-2连接。
异黄酮为无色、透明的苯酮,而且他们的结构与雌激素有一些相似之处,因因此具有一些雌性激素的性质。
大豆及其制品中的异黄酮主要以游离型的苷元和结合型的糖苷两种形式存在,其中苷元包括大豆素,染料木素及黄豆苷元。
结合型的糖苷有9种,分别为上述3种苷元的糖苷型、乙酰基糖苷型和丙二酰基糖苷型。
1.2 来源异黄酮仅存在于少数几种植物中,这是因为查耳酮异构酶的分布有限,此酶能将2(R)-柚苷配基(一种类黄酮的前体)转变成2-羟基大豆苷。
大豆是异黄酮含量最高的植物,异黄酮也存在于其他植物中,如紫花苜蓿,红三叶草荷叶葛根。
亚麻和鹰嘴豆中也含有一些,但含量非常低,几乎没有什么营养价值。
大豆异黄酮及其异构体的分布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大豆的品种、生长地点、种植年份、种植日期以及收获时间等。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图 分 类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Q 4 96 文 献标 志 码 :A
Re e r h Ad a c n P y ilgc l u ci n a d Dee t n s a c v n eO h soo ia n t tc o F o n i
i f mmain, p e e t n o d s a e a d c n rl t ad o a c lr ds a e b e e c .S y io a o e v r t f d tc in na l t o r v ni f ie s n o to o c r iv s ua ie y rs a h o s f v n ai y o ee t o s r l e o meh d , s c s U p t p o o ty h o t ga h , c r mao r p ya d i t o s u h a V s  ̄ r h tmer ,c r mao r p y h o tg a h o n mmu o s y me o . n a a t d s h
a e ea l sr g n.S y e n i fa o s e e t n r ssa c o c n e , p e e tn se o o i a tba tra mi ih s v g t be e to e o b a  ̄ l v ne ha f cs o e it n e t a c r r v ni g o top rss, n i ce ildi ns
Ab t c : S y e n i f v n st e mo t mp  ̄a t ia t e c mp n n o b a . I i e e e t f s o e n a a d sr t o b a s l o e i h s i o n o ci o o e t n s y e n t st f c  ̄ g n a d w s n me a oa b v i h oe
大豆异黄酮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5-10T10:08:24.46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作者:姜涛[导读] 摘要:大豆异黄酮是以3-苯并二氮杂卓为基础的多酚混合物。
赤峰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大豆异黄酮是以3-苯并二氮杂卓为基础的多酚混合物。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大豆异黄酮消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抗氧化活性,有效提高动物和鱼类的抗氧性,促进动物生产和健康。
因此,大豆异黄酮在动物选择中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使用大豆异黄酮作为抗氧化剂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在分析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大豆异黄酮在动物中的应用,探讨了大豆异黄酮在鱼类饲料中的潜在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抗氧化;动物养殖;应用进展;前言目前,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和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对食品添加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和开发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以替代抗生素和相关激素,并生产高质量的动物产品,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豆异黄酮主要存在于蔬菜中,大豆、苜蓿和三叶草含量较高。
大豆异黄酮广泛存在于成熟的大豆种子中,特别是在胚芽下部,但在叶片中含量较低。
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雌激素活性低、血脂减少、肿瘤控制、抗氧化剂和免疫功能增强。
对畜牧业和家禽养殖的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对提高牲畜和家禽的日常体重、改善动物食品的使用和生产力、促进免疫功能和降低动物和动物死亡率作出重大贡献。
大豆异黄酮作为食品添加剂可以提高动物和家禽的生产性能,前景广阔。
一、大豆异黄酮(SI)的性质分析1.大豆异黄酮的理化性质纯大豆异黄酮是无色晶体材料带有轻微的苦味。
大豆异黄酮熔点很高。
大豆异构体、木材染料和大豆异构体的熔点分别为320-321℃、295-296 ℃和337-339 ℃,易于溶于低极性溶剂。
在水溶性方面,最贫穷的是葡萄糖、乙基葡萄糖和乙基葡萄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81第3卷 第3期 中 国 食 品 学 报 V ol.3 No.3 2003年9月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p.2003大豆异黄酮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1) 大豆异黄酮的代谢及雌激素特性袁建平 王江海 刘 昕(中山大学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广州510275)摘要 大豆尤其是大豆胚轴富含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大豆异黄酮。
人体内的两种专一肠道细菌能将大豆异黄 酮中的大豆苷和染料木苷代谢为相应的糖苷配基大豆黄素和染料木黄酮。
马雌酚是大豆黄素在肠内细菌作 用下的代谢产物,具有比大豆异黄酮更高的生理活性;但幷非在所有摄取大豆异黄酮的健康成年人体内 都能产生马雌酚;马雌酚的产生与体内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肠内菌丛有关。
大豆蛋白能影响肠内菌丛的构 成,进而提高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具有雌激素和抗雌 激素的双重活性,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预防和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植物雌激素 生理活性 代谢 文章编号 1009-7848(2003)03 -0081-05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亚洲妇女的更年期潮热出汗症状明显比西方妇女轻微[1]。
亚洲妇女乳腺 癌的发病率仅为西方妇女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 一[2]。
移居美国幷接受西方饮食方式的亚洲人, 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3]。
研究 表明,亚洲人因摄入大量的大豆及大豆制品,而使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西方人。
这与大豆及其制品中所含的弱雌激素即大豆异黄酮有关[1]。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在饮食中 富含大豆异黄酮的人群中,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骨质疏松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低量摄入大豆异黄酮的人群[4]。
鉴于大豆异黄酮所具有的显著生理活性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有益作用,美国FDA 于1999年 10月将含大豆异黄酮的大豆蛋白正式推荐为降 低血中胆固醇水平,以减少冠心病危险的健康产品[1],显示出大豆异黄酮对健康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促使人们对大豆异黄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 大豆异黄酮及其吸收和代谢1.1 大豆异黄酮的种类大豆异黄酮是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植物雌激素,它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
子叶中大豆异黄酮含量为0.1% ~ 0.3%, 而胚轴中异黄酮含量较高,可达1% ~ 4%。
从 大豆中已发现幷分离出12种异黄酮化合物。
其中有3种糖苷配基(Aglycones ) [即大豆黄素(Daid- zein )、染料木黄酮(Genistein )和黄豆黄素(Gly- citein )] 和9种对应的异黄酮糖苷(即葡萄糖苷、 丙二酰基糖苷和乙酰基糖苷)。
大豆中的异黄酮 糖苷约占总异黄酮的98%。
大豆胚轴中的异黄 酮构成与大豆子叶不同的是,其大豆苷含量高于染料木苷。
大豆胚轴除含丰富的异黄酮外,还含大豆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肌醇六磷酸和皂角苷等多种活性组分[5]。
1.2 大豆异黄酮的代谢及药代动力学大豆异黄酮糖苷主要在人体肠道内代谢和吸收,再传递至肝脏,幷进入肠肝循环。
肠内菌丛对大豆异黄酮的代谢起决定作用[6],幷明显影响 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7]。
Hur 等已从健康人体内 筛选出专门代谢大豆异黄酮糖苷的肠道细菌,其中大肠杆菌HGH21和格兰氏阳性菌株HGH6均 具有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能将大豆苷和染料木苷82中 国 食 品 学 报 2003年第3期收稿日期:2003–06–17代谢为相应的糖苷配基。
在缺氧条件下,菌株HGH6还能将大豆黄素和染料木黄酮分别转化为二氢大豆黄素和二氢染料木黄酮[8]。
Richelle等将非发酵大豆食品中的异黄酮糖苷预先进行酶水解产生糖苷配基,然后研究食用糖苷配基是否能提高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
实验结果证实,将异黄酮糖苷预先水解为糖苷配基幷不能提高大豆异黄酮糖苷在体内的生物利用率[9],表明异黄酮糖苷和糖苷配基在体内的生物利用率幷无差别[9,10]。
日本学者Wakai等对发酵豆制品所进行的研究表明,由于日本豆面酱味噌(Miso)含有高浓度的亚硝胺前体,使日本一些高味噌摄入地区的肺癌发病率明显较高。
尽管味噌含有丰富的大豆异黄酮,Wakai等认为异黄酮糖苷经发酵转化为非结合态的糖苷配基可能是其抗癌功效降低的原因之一[11]。
Setchell等研究了大豆异黄酮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当10名健康女性摄入不同剂量的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后,分别对她们的血浆和尿中异黄酮的浓度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血浆中大豆黄素和染料木黄酮浓度在4~8h后达到高峰,半排泄期分别为8.0和10.1h。
研究还发现,大豆异黄酮在绝经前后妇女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没有差别,表明异黄酮的吸收和分布与年龄和更年期状况无关。
随着摄入大豆异黄酮剂量的增加,通过尿排泄的异黄酮的量占摄入量的百分比也随之下降,说明大豆异黄酮的药代动力学呈非线性变化[7]。
根据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为使血浆中异黄酮浓度保持最佳的稳态,每天应有规律地多次食用富含大豆异黄酮的健康产品,而非一次性摄入大量的大豆食品[12]。
1.3 大豆异黄酮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分布在体内结肠菌丛的作用下,糖苷配基进一步转化为特殊的代谢产物,即染料木黄酮转化为对乙基苯酚和4-羟苯基-2-丙酸,大豆黄素还原为异黄烷类化合物马雌酚(牛尿酚,Equol;约占70%)和开环化合物O- DMA(邻脱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desmethylangolensin;约占5% ~ 20 %)[6~8]。
染料木黄酮、大豆黄素和马雌酚与雌激素受体有较强的亲合力,而O - DMA的亲合力很弱,对乙基苯酚则无雌激素活性[6]。
分析结果表明,摄取大豆异黄酮后,在乳房组织中仅检测到少量的染料木黄酮和微量大豆黄素,而马雌酚是乳房组织中主要的雌激素,其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的马雌酚浓度。
尿和血清中植物雌激素的分布类似,以染料木黄酮为主,大豆黄素含量次之,马雌酚含量最低。
尿中的染料木黄酮、大豆黄素和马雌酚的浓度较高,比血清和乳房组织中的浓度至少高100倍[13]。
Richelle等在血浆中检测到二氢大豆黄素,在尿中检测到马雌酚、O - DMA和二氢染料木黄酮[9]。
由于马雌酚在结肠中产生,故它进入血液的时间较异黄酮晚[12],大约在4h后出现,幷在48h后仍然保持较高的浓度[10]。
在大量摄取异黄酮的志愿者尿中,总异黄酮排泄量差异很大(高达16倍),表明个体间异黄酮的代谢能力存在明显差异[14]。
东西方人之间代谢能力也存在差异,如日本人体内的大豆黄素、染料木黄酮和马雌酚的平均浓度远高于英国人[15]。
1.4大豆黄素的重要代谢产物马雌酚[7 - 羟基- 3 -(4’- 羟苯基) - 苯幷二氢吡喃] 是一种非甾族异黄酮类雌激素,仅为膳食异黄酮在肠内细菌作用下的代谢产物,它具有雌激素活性,能亲和两种雌激素受体ER-α 和ER-β,其抗氧化活性也明显高于其它异黄酮。
马雌酚是大豆黄素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的最终代谢产物,有较稳定的化学结构。
然而幷非所有摄取大豆食品或大豆黄素的健康成年人都能在体内产生马雌酚[16]。
大豆异黄酮的某些代谢产物在不同个体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特别是O - DMA和马雌酚[7,14]。
仅有约35 %的受试者在摄入大豆异黄酮后能排泄一定量的马雌酚[7],Setchell等则在30 %受试妇女的尿和血液中检测到马雌酚[12],说明马雌酚仅能在部分人群的肠道内产生[17]。
亚洲人群能将大豆异黄酮代谢为马雌酚的比例明显高于西方人[18]。
一项研究显示,在58 %日本男性和38 %日本女性的血液中,马雌酚浓度高于20 nmol/L,仅在2.2 %英国女性血液中的马雌酚浓度高于20 nmol/L,而英国男性则无[15]。
部分受试者不能产生马雌酚的主要原因是其第3卷第3期大豆异黄酮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1)大豆异黄酮的代谢及雌激素特性83体内缺乏某些特定的肠内菌丛[7]。
很明显,存在两种具有不同“细菌分型”的人群。
故依据个体间产生马雌酚能力的高低,就可预知大豆异黄酮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即大豆异黄酮在保持心血管、骨胳和更年期健康以及预防癌症方面的临床效果与个体摄入大豆异黄酮后在体内代谢为更82具活性的马雌酚的能力有关。
研究结果证实,体内能产生马雌酚的人群,其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会更低,这一人群可从大豆异黄酮膳食中获得最好的临床效果,显示出马雌酚是极其重要的代谢产物,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16,17]。
前人在部分临床试验时未将受试者中的“非马雌酚产生者”与“马雌酚产生者”分开,很可能是造成大豆功效研究结果存在某些差异的原因之一[16]。
摄入大豆异黄酮后,尿中马雌酚含量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为大豆黄素代谢生成马雌酚的速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肠内菌丛构成、肠内存留时间、大肠中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等,而饮食又能强烈影响这些因素。
研究发现,大豆蛋白能显著减少梭状杆菌数量,幷能提高乳酸杆菌数量。
在大豆蛋白-异黄酮试验组,其血浆中的马雌酚浓度明显高于酪蛋白-异黄酮试验组,表明在摄取大豆异黄酮的同时,补充大豆蛋白能影响肠内菌丛的构成,进而促进体内大豆异黄酮的代谢。
大豆蛋白通过影响肠内菌丛而能显著地提高血浆中的马雌酚浓度[14]。
最新研究结果发现,由于大豆苷在肠内有较长的停留时间,以及肠内菌丛充分的代谢作用,摄入的大豆苷在人体内能够产生比大豆黄素更多的马雌酚[10]。
2 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特性2.1弱雌激素与抗雌激素活性大豆异黄酮是以3 - 苯幷吡喃为母核的植物雌激素。
它在胃肠道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杂环酚类化合物[19],其结构类似于雌激素。
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大豆异黄酮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而显示弱雌激素活性。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天然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1,19],当体内雌激素缺乏时,可成为雌激素促效剂;而当体内雌激素过多时,则可成为雌激素拮抗剂,因而具有雌激素和抗雌激素双重活性[19]。
2.2妇女更年期与激素替代疗法更年期妇女因缺乏雌激素而使多种植物神经系统、精神和身体出现不适症,甚至引起老年妇女严重的疾病。
许多更年期症状如热潮红(阵发性皮肤炽热感)和睡眠障碍等较易察觉,但许多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在发病初期常被忽视,直到很严重时才引起察觉[20]。
更年期妇女是使用替代激素药物的最大群体。
在45至60岁的西方妇女中,有80 %采用非处方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这些疗法包括激素替代疗法(HRT)、草药疗法、超脱静坐疗法(Meditation)、中医疗法、顺势疗法、针刺疗法和脊柱按摩疗法等[19]。
采用传统的激素替代疗法,即用17 - β - 雌二醇酯或结合雌激素,幷与黄体酮(孕酮)一起使用,能明显减轻雌激素缺乏症及所引起的其它疾病,减缓病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