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活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大豆异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因老年性痴呆 与年龄高度相关,所以 ,抗衰老也 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机制。机体 的衰老与 氧自由基关系密切 ,可引发脂质过氧 化。丙 二醛( MDA) 是脂质过氧化的最终产物,测定MDA可 直接反映 自由基水平,其含 量高低是组织细胞 损伤的 重要标志,可反应机体衰老程度旧J 。而超氧化物歧 化酶( SOD) 是体内一类重要的氧自由基的清除酶,其 活力高低反映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旧J 。张艳玲等¨叫 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可抑制D一半乳糖衰老模型大 鼠各脏器组织MDA含量的升高,抑制SOD和谷胱甘 肽过氧化酶( GSH—Px) 活性的降低,有效改善D一半乳 糖致衰老大鼠的抗氧化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2神经系统疾 病
老年性痴 呆症分为原发性 痴呆、血管性痴 呆和两 者的混合型,前者又称阿尔茨海默病( Al zhei mer ' s di s— eas e,AD) ,是一种与年龄高度相关的、以进行性认知 障碍和 记忆力损害为 主的中枢神经 系统退行性疾 病。 汪新华∞1和曹仕健。列等分别探讨了大豆异黄酮改善 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发现大豆异黄酮可通 过升高AD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 chol i ne ace t yl —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是多病因的疾病,除年 龄和性别这 一不可 改变的危险因 素外,血脂异 常是其最重要 的危 险因素。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胰岛素 抵抗增强、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病毒、衣原体感染 等都在动 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 因此,防 治这些危险因素的 发生发展,亦能有 效的防 治动脉粥样硬化。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年06月 第34 卷
t r ans f er as e,ChAT) 和降低半胱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 酶3( cys t ei nyl aspar t at e—s peci f i c pr ot ea se3,cas pase - 3) 活性,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大豆异黄酮功能及其水解的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功能及其水解的研究进展

表 明经 常服用 大豆 异黄 酮可 预 防和 防治乳 腺癌 ,前列 腺 癌
和肠 癌等 癌症 与缔结 组织 母体 的新 生促 使 动 脉血管 内壁 的增 厚 ,人 体低 密 度蛋 白中的胆 固醇 经过 氧 化 后 可转 化为 血栓 的基 本成 分 ,进 一 步造 成动 脉硬 化 。实验 表 明 : 日服用 3 — 0 0 5 mg异 黄 酮 就 可 以将 低 密 度 蛋 白抗 氧
苷基脱 离 ,可 释放 出游离 的异 黄酮 糖苷 配基 。迄今 已发现 了 l 异 黄酮 ,其 中 9种 异 黄 酮糖 苷 和 3种 配 糖 体 ,已 2种
美 国科 学 家于 18 发 现 大 豆 异 黄 酮 的抗 癌 作 用 , 96年
19 9 0年 美 国 国家 癌症 研 究 院 肯定 了大 豆 异 黄 酮是 最佳 的 天 然抗 癌 物质 。近 年来 发 现 ,异 黄酮 中染 料 木素 (e i— G ns ti1可 防 止新 血 管 的生 成 而 达 到 防癌 的作 用 。大 豆异 黄 en 酮 的这 种生 物效应 主要 体现 在 与激素 相关 的疾 病下 ,研 究
生 质 子化 ,然后 糖 苷键 断裂 生成 苷元 和糖 的氧 碳离 子 中间
大豆 异 黄酮可 提 高细胞 内源 抗氧 化酶 活性 。用 含 有金 雀异 黄 酮 的饲 料 喂养 小 鼠后 ,其 体 内的超 氧 化 物歧 化酶 、 过氧 化氢 酶和 谷胱 苷肽 转移 酶 的活性 显著 提高 。对 于一 些 抗 肿瘤 药物 如 阿霉 素等 引起 的细胞 过 氧化损 伤 所造成 的毒 副 作用 ,大 豆异 黄酮也 有 较强 的保 护作用 。另外 ,它 还 能 抑 制猪 油和 亚油 酸在 高温 下 的 自动 氧化 ,在体 内能直 接保 护细 胞 内膜系 统 的多不 饱 和脂肪 酸 的免遭 氧化 损 伤 。

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中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中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中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功能]:可防治一些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延缓女性衰老、改善更年期症状、骨质疏松、血脂升高、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脏病、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等。

对于高雌激素水平者,表现为抗激素活性,可防治乳腺、子宫内膜、结肠、前列腺、肺、皮肤等癌细胞的生长和白血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

大豆提取物作为营养补充食品便用,此外,大豆异黄酮显著的降低了乳腺癌的发病率,产生这种结果被认为是与它的产物植物雌激素有关。

研究还指出在平时多食用富含大豆异黄酮的食物有助于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那些多吃低脂肪,富含大豆蛋白食品的人患前列腺癌的概率会更低。

(一)什么是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是从非转基因大豆精制而成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具有多种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营养因子,是纯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容易被人体吸收,能迅速补充营养。

在每100克大豆样品中,含异黄酮128毫克,传统方法生产的分离蛋白含异黄酮102毫克,而豆乳中含9.65毫克,因为豆乳含水93.27%,相当于干物质中每100克也含异黄酮100毫克以上。

豆腐中含异黄酮27.74毫克,其干物质含异黄酮200毫克以上。

异黄酮是一种弱的植物雌激素,大豆是人类获得异黄酮的惟一有效来源。

在雌激素生理活性强的情况下,异黄酮能起抗雌激素作用,降低受雌激素激活的癌症如乳腺癌的风险,而当妇女绝经时期雌激素水平降低,异黄酮能起到替代作用,避免潮热等停经期症状发生。

异黄酮的抗癌特性十分突出,能阻碍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而且只对癌细胞有作用,对正常细胞并无影响。

异黄酮还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能阻止氧自由基的生成,而氧自由基是一种强致癌因素。

可见异黄酮的抗癌作用有多种方式和途径。

(二)大豆异黄酮的特点1、神奇的双向调节作用大豆异黄酮在化学上作为结构类似物与雌激素活性有关,显示抑制和协同的双向调节功效: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偏低时,异黄酮占据雌激素受体,发挥弱雌激素效应,表现出提高雌激素水平的作用;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异黄酮以“竞争”方式占据受体位置,同时发挥弱雌激素效应,因而从总体上表现出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

大豆异黄酮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 I O 简 介 S
1 1 黄酮 类 和 异 黄 酮 类化 合 物 结构 . 黄酮类 化合 物泛指 具有 l 5个 碳 原 子 的 多 元
径 合 成 异 黄酮 类 化 合 物 , 此 途 径 中 , 还 原 型 辅 在 需 酶 1 NAD H) 微 粒 体 细 胞 色 素 P 5 I( P 和 4 0酶 [ 称 又
n l) 异 黄 酮 类 ( sf v n s 、 尔 酮 类 ( h l os 、 i l oe) 查 oa ca —
tae2HI ) , hs,- S ] 简称 异 黄 酮 合 成 酶 (sf v n y — i l oesn oa
tae I S 催 化 。4 异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因其 种 类 比 hs , ) F ) 较 多 , 能也 多 样 , 究 比较 多 的 是 IO。 与 异 黄 功 研 S 酮 类 化 合 物 相 比 , 酮 类 化 合 物 抑 制 芳 香 化 酶 细 黄 胞色素 P5 4 0酶 ( 酶 是 催 化 雄 激 素 转 变 为 雌 激 素 该 的关 键 酶 , 定 雌 激 素 的 水 平 ) 泌 , 酮 类 化 合 决 分 黄
动物营养学报 2 1 ,3 1 ) 18 —80 0 12 ( 1 :84 19
C ieeJ u n l fA i l ur in h s o r a n n o ma t t N io
d i 0 3 6 /. s .0 62 7 .0 1 1 . 0 o: . 9 9 ji n 1 0 -6 x2 1 . 1 0 6 1 s
2一羟基 异 黄 酮 合 成 酶 ( _y rx i n v n n y — 2 h do ys a a o esn o
酚 化 合 物 。芳 环 ( 环 、 环 ) 问 以 一 个 三 碳 环 A B 之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与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与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与研究进展作者:王昱张世忠范杰英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9期摘要大豆异黄酮具有预防癌症、抗氧化和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效,因此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保健功效开发前景中图分类号:TS209文献标识码:A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营养学价值和治疗意义的非固醇类物质,它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具有雌激素效应,故称之为植物雌激素。

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对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抗氧化、降压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大豆异黄酮的来源、结构和理化性质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是一类从大豆分离提取出的具有多酚结构混合物的统称,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

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有10多种。

异黄酮类化合物在通常情况下为固体,大部分熔点在100℃以上,常温下性质稳定,呈白色粉末状,无毒、无味,易于贮存。

不溶于水,甲醉等极性溶剂,易溶于氯仿、二甲基酰胺等有机溶剂,极易溶于二甲基亚砜。

目前发现的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三类, 即大豆甙类、染料木甙类和黄豆甙类。

2 吸收和代谢大豆异黄酮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吸收,脂溶性的苷元可从小肠直接吸收,但机理尚不清楚。

饲料日粮中大部分以苷类形式存在的异黄酮不能通过小肠壁,而是通过结肠中细菌产生的苷酶而水解,生成的产物进一步被细胞降解生成苷元。

黄酮类化合物在肝脏中参与Ⅱ型反应,其羟基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结合,此外也可能发生去甲基化。

结合型产物可随胆汁分泌到肠腔中,在结肠微生物产生的脱结合酶作用下,水解产生苷元再重新入血。

与此同时,大部分黄酮类化合物被肠腔内微生物通过裂解方式降解和代谢,产物可被吸收入血,再从尿中排出。

进入尿及肠道中的异黄酮在细菌降解作用下,最终代谢产物为雌马酚、氧去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 DMA)和4- 乙基苯酚。

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的代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3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可以采用甲醇、乙醇、乙酸乙脂等溶剂进行浸提,不同的溶剂其提取工艺不同,以乙醇为例介绍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

保健食品中大豆异黄酮的添加研究

保健食品中大豆异黄酮的添加研究

保健食品中大豆异黄酮的添加研究保健食品是现代人日常饮食中越来越普遍的一部分。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寿命,以及寻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保健食品市场中,大豆异黄酮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成分。

本篇文章将探讨大豆异黄酮的添加研究,包括其作用、功效和安全性等方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大豆异黄酮的基本情况。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天然抗氧化和雌激素样活性的植物化合物。

它主要存在于大豆及其制品中,例如豆腐、豆浆和豆粉等。

大豆异黄酮包括许多种类,如大豆黄酮、大豆苷甙和代谢物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抗氧化、抗炎和心血管保护等。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作用值得关注。

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以对抗自由基的侵害,减少氧化应激所引起的细胞损伤,从而帮助保护细胞免受慢性疾病的损害。

此外,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可以在人体内模拟雌激素的作用。

这对于一些女性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在更年期和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会下降,容易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如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等。

大豆异黄酮通过调节雌激素受体,缓解这些不适症状,对女性健康具有一定的益处。

然而,大豆异黄酮的添加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研究表明,过量摄入大豆异黄酮可能对男性激素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男性不育症和乳腺发育等问题。

此外,一些人对大豆异黄酮过敏,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在添加大豆异黄酮时需要谨慎,应量力而行。

在保健食品中添加大豆异黄酮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剂量和形式。

据研究显示,适量摄入大豆异黄酮对健康有益,但过量摄入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

因此,确保摄入适量的大豆异黄酮是关键。

此外,大豆异黄酮的吸收和利用也与其形式相关。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大豆异黄酮的结合形式可能会影响其生物可利用性。

因此,在选择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时,需要注意其成分和配比的合理性。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大豆异黄酮的安全性。

虽然大豆异黄酮在适量摄入时对健康有益,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导致负面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在合理的范围内摄入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_刘志胜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_刘志胜

国内现有乳品厂500多家,日处理鲜奶100t 以上的占3%。

2020年前在这些大型乳品企业中增加干酪生产线是可行的。

国外的现代化干酪生产线和乳清的综合加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国内大型企业可以引入和消化吸收国外的设备进行生产干酪生产和乳清的综合利用。

干酪及乳清制品加工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属于应用项目,如果在2030年每人每年平均消费2kg 干酪,干酪的需求将达到320万t ,每年干酪生产将创造64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乳清综合利用所创造的价值和生态效益没有估算在内。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刘志胜 李里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北京100083)辰巳英三(日本国农林水产省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摘 要 综述了近年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

对有关大豆及大豆食品中异黄酮含量的一些研究报告分析表明,大豆及大豆食品中的异黄酮主要为染料木黄酮,其次是大豆苷原,大豆黄素的含量相当少。

加工条件对大豆食品中异黄酮的存在形式有很大影响。

动物实验、临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豆异黄酮对癌症、动脉硬化症、骨质疏松症以及更年期综合症具有预防甚至治愈作用。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生理功能Abstract Th e research o n so ybean isoflav o nes and it 's phy siological functio ns ar e review ed.Some r epo r ts abo ut iso flav ones co ntent in soy bea n and so ybean foo d w er e a na ly sised.It sho w s tha t so ybean and soy food ty pica lly co ntain mo re g eistein a nd it 's g luco sides than daizein and it 's g lucosides.Th e co ntent of g lycintein a nd it 's g luco sides in soy bea n and so yfo od is r ela tively low.Processing conditio ns hav e larg e effec ts o n isoflavio nes g luco sidic fo rms.Aninmal test,Clinica l studies a nd epidemio log ical inv estig atio n sh ow that soy bea n isoflav o nes may h elp prev ent and ev e n cure cancer,athero scler osis,o steopo ro sis a nd menopause sy mpto ms.Key words so ybean isoflaveo ne;ph ysio lo gical func tio n 1990年,美国癌症研究所确认大豆中有5种成分具有抗癌活性。

大豆异黄酮防治疾病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防治疾病研究进展
常 食 用 大 豆 的 日本 发病 率 是 美 国的 四 分之 一 , 究 表 明 , 研 人
体 豆制 品摄 人量与罹患癌症 的发病 率呈 明显 负相关关系。 对 于豆制品的抗肿 瘤 , 多数观点为豆类含有低 甲硫氨酸 、 高
肌 醇 六磷 酸 、 苷 异 黄 酮 等 物 质 。Z m n 等 [】 含 有 不 皂 e ig 3而用
同浓度 的大豆异黄酮的食物喂饲大鼠 ,发现高浓度大豆异 黄 酮可 以抑 制 乳 腺 癌 细胞 生 长 ,或 低 浓度 促 进 其 生 长 。 目
前, 已经 明 确 大 豆异 黄 酮 在 以下 6方 面 具 有 抗 肿瘤 机 制 : ①
大豆异黄酮能抑制一些依赖 于雌激 素生长的肿瘤的繁殖 , 具有抗雌激素作用 ;②对肿瘤细胞合成过程 中所需要的相 关酶 , 对其 活性 有明显抑制作用 ; ③在肿瘤细胞增生 阶段 , 大豆异 黄酮通过 抑制血管增 生而抑 制肿瘤 的生长效果 明 显 ; 通 过 消 除 活性 氧 实 现 抗 氧 化作 用 ; 可 以调 节 细 胞 周 ④ ⑤ 期; ⑥含有丰富的染料木素具有抑制部分与 D A切断有关 N
中 国 中 医 药 咨 讯

21 0 0年 1 月下 第 2卷 第 3 1 3期
No e e 2 1 Vo . No v mb r 0 0 1 2 33
46 ・
J un l f iaT a iin l ieeMe iieIe r to o ra n rdt a n s dcn romain o Ch o Ch f
大 量 流 行 病学 研 究 表 明 ,东 西方 国国人罹患癌症 的比例显着高于 发展 中国家 , 中类型多乳腺癌 、 其 胃癌 、 前列腺癌等 , 发病率
往 往较 发展 中国家的 4 1 倍 , ~ 0 当然 , 这也与西方发达 国家 医学水平较先进 , 人们健康意识强 , 时发现癌症的 比例较 及 高 , 比发 展 中 国家 , 症 检 出率 低 又关 。对 比乳腺 癌在 经 对 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异黄酮活性作用的研究进展(一)什么是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类重要成分总称,它主要包括:一、二羟异黄酮(又称大豆素、黄豆苷原,daidzein);(又称金雀异黄素、染料木黄素genistein);二、二羟异黄酮(又称大豆素、黄豆苷原,daidzein);三、黄豆黄素(glycitein)等12种化合物以天然状态存在。

上述这些成分常以糖苷结合形式、乙酰基结合形式和丙二酰葡萄糖苷结合形式存在。

照片名称:39x57林蛙卵油?照片描述:林蛙油滋阴壮阳好产品大豆在加工、发酵或水解过程中,会释放出游离的三羟异黄酮和二羟异黄酮。

这两种游离的成分更易被人体肠道所吸收。

近10多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和体外实验研究均一致显示,大豆异黄酮对多种肿瘤具有抗癌作用,其中对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及白血病等较为明显。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系由大豆及黑豆等豆类植物中提炼而出,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尤其与女性一生的健康关系更为密切。

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降血脂等。

长期的临床实验证明:大豆异黄酮对低雌激素水平者,表现弱的雌激素样作用,可防治一些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的病症,如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血脂升高等;对于高雌激素水平者,表现为抗雌激素活性,可防治乳腺癌、子宫内膜炎,具有双向调节平衡功能。

研究发现,中年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很快,而补充植物雌激素可确保骨质量、骨密度,以预防骨质疏松。

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和波动,易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出现烦躁、失眠、心血管功能失调、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所以,雌激素在女性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年后补充大豆异黄酮这种安全、有效的植物雌激素,将会大大提高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卵巢机能减退,体内雌激素合成与分泌不足,会导致脂肪和胆固醇代谢失常,使绝经女性血脂和胆固醇升高,易患心血管疾病。

而含有异黄酮的大豆蛋白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保护心血管。

医学研究证明,长期高脂肪饮食的女性易患乳腺癌,而常饮豆浆的女性乳腺癌的患病率显著低于前者。

国外学者通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豆浆的摄入量与乳腺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

无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在亚洲国家,随着居民每天大豆摄入量或豆制品消费的增加,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呈下降趋势,其机制是大豆中的异黄酮具有阻止癌细胞增殖,促使癌细胞死亡的作用。

骨质持续丢失是衰老的自然过程,但妇女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百分比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从而加速骨质丢失。

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减少骨质丢失、促进骨生成的作用,有利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目前对付乳腺癌的最好办法是预防。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少吃猪肉等动物脂肪、坚持体育锻炼、多食大豆制品,是当前逆转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的三大出路。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多吃大豆蛋白可以降低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据研究,如一天摄入大豆制品占总食物量的2—4%,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可降低50%。

为了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美国医学专家也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

他们发现,豆奶中富含的异黄酮可以阻断新血管形成,杜绝为癌细胞提供“给养”,使其“饿死”。

为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已建议每人每天至少应摄入四杯豆奶。

国际文献报道1986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大豆中抑制癌细胞的异黄酮。

1990年6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组织全美著名学者研讨了大豆的抗癌效果,肯定大豆异黄酮是最佳的天然物质。

此后又证实大豆异黄酮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症,减轻妇女更年期不适症及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美国是癌病多发病国家之一,近几年平以年43%的速度递增,其中肺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胰腺癌占60%,男性比女性高出2 倍。

美国每年因为癌症造成的医疗费用等开支高达1100亿美元,并呈上升趋势。

现在发现了只要吃大豆食品就可以达到防癌抗癌,防止骨质疏松,预防冠心病,而且只要只要稍许改变饮食习惯,调整食物结构,就可以达到省钱、省事、省时、保健、延年益寿一举数得的目的,真是一件大好事,为此,美国政府和公众舆论大肆宣传吃大豆食品的好处,尤其是对于含有大豆异黄酮等的食品,身价培增,把大豆异酮视为珍品。

美国政府支持和鼓励美国人要多吃大豆食品,建议每人每天吃20-30克大豆,人体即可获得充分的异黄酮,预防上述疾病。

美国FDA还正式批准大豆为健康食品,并取消在1983年规定的学生午餐、副食中大豆蛋白只能占蛋白质摄入量的30%,动物蛋白应占70%的规定。

异黄酮研究的突破,令大豆一下子身价培增。

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大豆,过去在西方人的眼里只能用作饮料和榨油,而今天,却成了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中的热点、重点以及非吃不可的食物,这是和最近50年来现代科技的进步,对大豆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有了许多新发现以及东西方饮食方式不同所取得的成果有关。

早在40年代,研究者注意到澳大利亚某此牧场中的绵羊生殖能力强,研究发现这是因为牧场中含有特殊的三叶草植物,其富含芒柄花素可在绵羊的胃中经酵解为一种大豆异黄酮--黄豆甙原。

从那时开始,研究者就逐渐去关注异黄酮对健康的影响,并最后掀起了研究异黄酮的热潮。

Setchell和Adlercreutz首次发表异黄酮和木脂体与哺乳动物雌激素结构相似,并阐述它们的可能防癌作用。

大豆及其制品中含丰富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具有弱雌激素活性,约相当于十万分之一的雌二醇活性,被称为植物雌激素,其主要为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黄豆甙原(Daidzein)、黄豆素(Glycetein)。

异黄酮与雌二醇有相似性,通过与ER结合发挥微弱激素效应,异黄酮对雌激素也有表现拮抗作用,由于与雌二醇竞争结合ER,使得雌二醇不能产生激素效应,进而对激素相关的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许多研究者认为,植物雌激素能有助于将激素环境调节至适宜的状况,如此就会抑制激素型的癌症出现。

植物雌激素在结构上类似于体内产生的雌激素,事实上它们是如此地相似,以至于植物雌激素简直可以欺骗细胞,让它们相信植物雌激素就是体内真的雌激素。

虽然这些植物雌激素要远远弱于正常的雌激素,但如果它们集中出现,地与“雌激素敏感性”细胞的结合上就会“胜过”正常的雌激素。

从理论上讲,如果雌激素的感受器位置已经被较弱的植物雌激素占据,那么,更具潜能的雌激素就不能再被结合,进而也就预防了细胞中破坏性变化。

好几项研究都显示出,带有很多植物雌激素的妇女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就较低,反之亦然。

例如,一项最近的研究比较了日本妇女和美籍高加索妇女的雌激素水平。

研究者选择了居住在乡村地区的日本妇女,以确保她们的饮食是传统的日本饮食类型,这种饮食和生活在工业化的城市的妇女的饮食相比,含比较低的脂肪和较高的大豆食品(植物雌激素丰富的来源)。

考虑到美国妇女较在的体重和体格,将其雌激素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即使是这样,她们的雌激素水平也明显高于日本妇女。

研究者认为,美国妇女较高的雌激素水平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妇女死于乳腺癌的人数比例是日本妇女的4倍。

植物雌激素能够以改变月经周期的方式减少妇女患乳腺癌的可能。

在K.塞切尔博士的一项研究中。

绝经前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妇女,在第一个月里让她们摄取60克大豆蛋白质,然后停止摄取大豆蛋白质一个月,最后再让她们摄取大豆蛋白质一个月。

在系统摄取大豆蛋白质的时期,月经周期的时间延长了5天。

更重要的是,月经周期的前半期--即卵泡期延长了,而黄体期--即后半期却缩短了。

乳腺细胞的分裂在黄体期最快,这一时期可能会刺激潜在的肿瘤生长。

另外,塞切尔博士认为,妇女吃大豆可以使她们一生中月经周期减少,从而也就减少了机体接触潜在的雌激素的可能性。

1980年以来,许多研究人员对东亚国家与欧美国家的癌症发病率的差异进行病因学调查,以期揭示大豆摄取与癌发症两者的相关,结果令人振奋。

各种癌症包括乳癌、前列腺癌、对肠癌、直肠癌、胃癌以及肺癌等发症率都与大豆摄取呈负相关性,可见癌发症的频度与饮食有很大的相关成分,是引起癌症患病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近,大豆异黄酮的抗癌研究已成为世界热门焦点,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Messina 等综述了大豆以及大豆异黄酮的抗癌动物实验,发现生大豆、熟大豆、以及分离大豆蛋白都具有一定的抑制癌症效果。

目前已明确大豆异黄酮抗癌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类似女性雌激素作用以及抗激素作用。

2、抑制与癌相关酶活性的作用,特别是酪蛋酸激酶。

3、在癌细胞增殖的促进阶段,具有抑制血管增生作用。

4、消除活性氧,从而具有抗氧化作用。

5、调节细胞周期。

6、此外,还确认染料木黄酮具有抑制一些与DNA切断有关酶活性的作用等。

总之,大豆异黄酮通过不同的机制起到一定的预防癌症效果,特别是弱雌激素作用,雌性激素不足时可起到类雌激素效果,而雌性激素过剩时又起到抗激素作用。

大豆还可以有助于缓解其他与更年期有关的不舒服症状:如阴道壁变薄。

大豆可以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

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刊载了一个新研究,在这个研究中试图搞清吃三种食品--豆粉、亚麻籽、红三叶草芽--在每两周中每日吃三种食物中的一种。

在吃大豆期间,阴道上皮细胞数目比吃其他食物期间有着显著的增加。

研究者得出结论“所吃的食物种类可以调节雌激素处于匮乏状态的更年期综合症的严重程度。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从员比较了日本妇女、加拿大妇女和美国妇女的更年期综合征反应经历。

与西方妇女相比较,日本妇女较少身体不适的抱怨。

加拿大研究者对日本妇女和更年期的问题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体温波动或低烧,在东方不被看作是更年期妇女的特征,平均每105个妇女中只有12 个有此症状。

在一份英国主要医学杂志上刊载了荷满.阿道可雷之医生的一封来信,他是一位雌激素领域的主要研究者。

在这封信中,他提到,日本妇女吃大量的豆制品,而豆制品中含有异黄酮。

所有的异黄酮能降低雌激素,而如此大量的异黄酮会有一定的生物作用,特别是对低雌激素水平的、停经后的妇女。

高水平的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可能解释为什么体温波动和其他更年期综合片症状在日本妇女身上不常见的原因。

虽然引起体温波动的准确原因还不清楚,但这可能是由于更年期激素水平波动所引起的。

当雌激素水平降低时,身体会通过产生更多的黄体化激素水平(LH)以刺激卵巢来补偿这种激素降低。

如果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与空乏的雌激素接收器结合,那么身体可能会误认为雌激素接受器此时是充满的。

] 大豆异黄酮类雌性激素的作用早在1962年就有人报导,然而其预防骨质疏松效果还是在近期取得进展。

骨质疏松是老年性疾病。

人在40岁左右(特别是女人)所利用的骨骼比她们能生产的骨骼要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