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篇一: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一、理解诗词大意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还要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
课上采用学生汇报信息和教师补充介绍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对作者的身世、写作风格及时代背景等有总体的了解,为理解古诗词内容作好铺垫。
2.高声朗读,理解大意。
初读诗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感悟诗词情境1.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最适合诵读。
这时的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
教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如痴如醉。
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2.在歌唱中感受诗词情境。
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
《诗经》305篇,经过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
用今曲来唱古诗词,把当今乐坛、影视剧中流行的音乐,经过精心选择后,套进古诗词中,反复教唱,可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教学时,对已有曲调的,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维的《阳关三叠》……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
对未有曲调的诗词,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对诗的意境、格调的把握,调动自己的音乐素养,选择与之基本相配的曲调,用民歌、通俗歌曲、影视歌曲、儿童歌曲来套曲。
每组选定曲调之后便试唱,试唱成功后,展开诗词歌唱比赛,评出最佳者,让全班学生学唱。
如,有的学生用《我们的田野》的曲谱唱《登金陵凤凰台》,用《上海滩》的曲谱唱《秋浦歌》等。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19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古代诗歌选集等,让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更多古代诗歌。
-视频资源:介绍古代诗歌的纪录片、文艺节目、在线讲座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
-文化体验活动:参加古诗朗诵会、古典音乐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2.拓展要求:
-组织一次课后古诗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在课后拓展环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选择一本与古诗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并撰写读后感。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更多关于古诗的信息,如诗人背景、诗歌解读等,并进行整理和总结。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古诗,可以是仿写或原创,并分享给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评价。
-组织一次课后古诗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朗读练习等活动,体验古诗的鉴赏技能。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形式。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古诗的鉴赏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形式,掌握古诗的鉴赏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这三首古诗十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的气节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欲饮、人杰、但使”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所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哲理。
5.品格培养目标:通过课堂学习环节,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师生互动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勇敢、坚持、迎难而上等品格的培养。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做到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韩愈辰交流神话故事《湘妃竹》。
自我评价:我这是第二轮讲故事,我觉得比第一轮自信多了,流畅多了.学生评价1.韩愈辰的故事讲得很流利,我要向你学习。
2. 通过韩愈辰的分享,我想再回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三分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我,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增强自信心。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的特点。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我们要学习第七单元,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今天们一起走进21课《古诗三首》(齐读课题)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王昌龄写的《出塞》,唐王翰写的《凉州词》和宋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我们先来学前两首。
2.生交流: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两首放到一起学?【评价预设】你能大胆思考推测,这就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老师欣赏你!3.通过理解题目,了解边塞诗。
出塞:塞是多音字,当表示边关、关塞的意思时读四声,如:塞北、塞外等。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唐诗欣赏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唐诗欣赏唐诗欣赏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唐诗欣赏,该单元共分为四个部分:欣赏古诗、感悟人生、了解古诗、背诵古诗。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并从中获取知识、涵养情操。
学生在诵读、欣赏、分析古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增进对文学的认识和热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爱好古诗,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3、让学生通过欣赏古诗更好地了解中国国粹文化,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1、交流互动策略:课堂上教师将古诗的内容与生活中的事实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索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真谛,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让学生创作自己的古诗:通过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自由创作古诗,提高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
3、诵读背诵策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以及适当开展古诗歌会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语感,提高其对诗词赏析的兴趣。
四、典型教学案例本单元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1、古诗推荐与欣赏我们可以把课前安排给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老师则可以为学生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推荐,并通过朗诵、解释、讨论等任意形式进行欣赏。
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更容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内在情感,进一步深入了解古诗的真谛。
2、情感激发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人物故事的推荐、情感分析以及表演等形式,在学生中激发出更多的情感共鸣。
例如:可以播放有关唐诗中的爱情故事,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
这种做法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情感素质。
3、话剧策略通过安排学生自由自编、自由表演唐诗话剧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诗歌欣赏教案

小学语文诗歌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诗歌,诗歌的特点以及它的作用;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欣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形象等;2.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欣赏诗歌感受美的力量;3.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种形式的诗歌作品,并保证其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2.准备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以及相关图片或视频;3.准备纸、笔以及其他创作工具,用于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首悦耳动听的诗歌音乐,或者读一首名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了解诗歌(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诗歌,并简单解释其特点,如韵律、节奏、形象等。
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其中的美。
3.诗歌欣赏(30分钟)教师选择一首适合学生年龄的诗歌作品进行欣赏。
教师可以先朗读全诗,然后分段解读诗句中的意思与形象,并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的感受和想法。
随后,教师可以播放配乐或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与体验。
4.诗歌创作(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教师可以设定主题或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诗的形式,也可以选择规定的诗歌格式进行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分享与展示(15分钟)学生可以自愿展示自己的创作,或者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歌进行朗读。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优秀的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6.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技巧。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诗歌创作和欣赏。
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我们开展了古诗词教学实践。
以下是一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王之涣和他的作品。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鉴赏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学生创作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3.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创作了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成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表现积极,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理解《静夜思》、《悯农》、《登鹳雀楼》三首古诗的文字意义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朗读、书写和背诵技能;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情感表达;2.学会朗读古诗;3.掌握古诗的基本字词和句式;4.开展对古诗的欣赏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及投影仪;2.课件:包括古诗的文字和注释;3.古代文字词典;4.古诗欣赏材料。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复习(5分钟)通过显示黑板上的几个词语,与学生复习并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知识,让学生回忆起自己对古诗的了解和印象。
第二步:新知与演示(10分钟)利用投影仪,通过展示《静夜思》古诗的文字和注释,引导学生一起阅读古诗,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教师朗读古诗,让学生听读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第三步:理解与分析(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静夜思》中的诗意,询问学生可能的理解和想法;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自由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内心的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对《静夜思》中的构思和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四步:朗读与背诵(15分钟)1.教师逐句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2.学生分组进行对古诗的朗读比赛,展示个人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背诵《静夜思》,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
第五步:新授与演示(10分钟)在同样的方式下,依次给学生展示《悯农》和《登鹳雀楼》的古诗文字和注释,引导学生一起阅读和理解古诗。
第六步:理解与分析(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悯农》和《登鹳雀楼》古诗意境的讨论和解读;2.引导学生对两首古诗中的构思和表达手法进行分析,与前一首古诗进行比较。
第七步:朗读与背诵(15分钟)同样的方式,学生逐句朗读《悯农》和《登鹳雀楼》古诗,并进行比赛,以展示个人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八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一些提问,检查学生对当天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
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既然说“诗中有画”,
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
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
(浣女晚归图月夜归舟图)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
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
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
——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
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
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