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舞蹈鉴赏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舞蹈《中国妈妈》作品鉴赏

舞蹈《中国妈妈》作品鉴赏
(4)稚嫩的童谣伴着音乐响起:有一个动作,女孩抓起妈妈被磨 出层层老茧的手贴在自己的脸上, 这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动作, 表现的是什么呢?是感恩。随后女孩做出和妈妈一样的动作来分 担劳苦。在第三片段的结尾全场寂静,全体舞者一起劳作,响起 整齐的脚步声。
第四部分
合(送行):女孩长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将离去.
灯 光:舞台灯光转暗。
创作思想: 其创作不是从头脑的抽象概念出发,而是取材现实生活,
使之贴近那个年代,从而富有浓郁的历史气息,凸显出了艺 术生命的活力。真实再现了生活的“具象”(注:经过提炼 和艺术化的,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简单再现。)
创作风格: 此作品的动作语言风格不从某种历史舞蹈的风格图式出发,
而是依循客观生活的动作逻辑去塑造抗日时期的任务形象特 征。这就是创作风格。
种对比;动与静、立与跪、下蹲与抱起,采用层层渲染,层 层强化的编舞技法。
音乐: 舞蹈四个部分配以不同风格基调的音乐,分别是激昂、舒
缓、明快、深沉。富有东北特色的民间小调《摇篮曲》更是 与舞蹈的结构丝丝相扣。
创作理念: 此作品不以舞种风格为标志,而是形式上兼容并蓄,内容
上注重写实,现实性是它的主要创作理念。
(1)妈妈把小女孩的手捂在自已的两手中,揉搓着,用这样的动 作表现对小女孩“捧在手心里”的疼爱。
(2)妈妈在田间劳作,一起一伏,劳作的动作贯穿整个舞蹈,让 人们从中读出中国妇女勤劳能干、劳作不止的美德。
(3)女孩抱住妈妈撒娇,两人一起嬉戏。编导在这里用了背、抱、 滚,落一系列的动作塑造了人物形象特征,也体现了母亲对孩子 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中国妈妈》舞蹈作品欣赏与分析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姓名:学号:群舞《中国妈妈》这讲述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表现了母爱无疆。

整个舞蹈里都贯穿这丰富的面部表情,用表情表达了舞蹈中情感的变化,丰富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触动心弦,难以忘怀。

朴实无华的动作体现了伟大母亲的辛劳与内心的挣扎,无论是接受遗孤的挣扎还是送行是的挣扎,都通过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妈妈》是一个让人看了就会觉得心疼与心醉的舞蹈。

在处处的平华却不平凡的表演中,把观众带进了舞蹈的情感中去。

在这个舞蹈里.无论是在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表现上,都完美的用脸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细腻的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

成功的的反映描绘出了一个母亲最伟大、最本真淳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

在整个舞蹈里,没有华丽的服装衬托,炫目的舞美灯光。

最朴实的东北妇女日常生活的服饰(朴素的棉袄),梳着典型农村妇女发髻的中国妈妈形象给人一种重归历史的自然,亲近与苍凉。

默默的辛勤劳动的体态,因劳作而略弯的腰,描述了生活的单一与凄苦。

全舞围绕着主题“母爱”发展开来。

在情感上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

从憎恨到接纳再到养育最后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

憎恨时的家恨悲痛,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养育时的真情奉送,送行时的恋恋不舍。

脸上诚恳而又丰富的表情,细腻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过程,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遗孤,彰显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

爱能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母性的包容强烈的震撼每个人心灵。

用简单的劳动的动作,构成了舞蹈的动作主题。

不断的强化和发展的主题动作,动与静、立与跪、下蹲与抱起,层层渲染,层层强化,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大的震撼力,直抵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拨动每个人的心弦,撼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清新的音乐带着东北特色的民间小调,简单儿童民谣,贯穿了整个舞蹈主题的故事结构。

浅论舞蹈《中国妈妈》主题与动作的特征

浅论舞蹈《中国妈妈》主题与动作的特征

浅论舞蹈《中国妈妈》主题与动作的特征摘要:一个舞蹈作品怎样才算是好?能使人的情绪产生感动,使人的思想得到啟示,使人的精神得到振奋,能使人感受到其中艺术的美,这样的作品才算是好作品。

在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亮点作品,一个事先没有人注意到的舞蹈——《中国妈妈》。

这个舞蹈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并不是多么曲折离奇,但是它的舞蹈内容比较真实,非常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本文主要对舞蹈《中国妈妈》成功的地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舞蹈作品;中国妈妈;成功亮点;舞蹈主题一、主题(一)时代性舞蹈《中国妈妈》选材的背景是在战火弥漫的抗日战争期间,是以一位中国母亲抚养日本孤儿的故事为题材。

讲的是一群中国的妈妈们在房子被烧、亲人被杀、财产被抢的仇恨环境下,意外捡到一名日本的孤儿。

中国的妈妈们对这名日本孤儿的心态非常复杂,有的人唾弃憎恨,有的人疼爱怜惜,还有的人淡漠冷视。

日本的孤儿在中国的妈妈们要走的时候试图挽留,但是此时的妈妈们都非常犹豫,妈妈们都对收养这个日本孤儿举棋不定,最终妈妈们经过内心激烈的挣扎,在母爱的力量下,收养了这个日本的孤儿。

舞蹈《中国妈妈》这个作品的主题主要是对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进行歌颂赞扬,但是这部作品里的母爱不仅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还有对饱含着民族仇恨的日本侵略者的孩子的爱。

母亲与日本孤儿、日本侵略者三者之间在关系上夹杂着“大爱”和“大恨”,然而这部作品正是通过对这种“大爱”和“大恨”的对比,凸显出中国妈妈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同样在这部作品中,母爱又可以是一种抨击战争和感化侵略者的真情力量,以表达中国妈妈热爱和平、期盼和平的一种美好愿望。

(二)真实性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妈妈去收养日本孤儿所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中国妈妈用自己那顽强的意志力克服了种种苦难,冲破了层层阻挠,依然收养了那个日本遗孤。

在战争结束后,孩子也已长大成人,但是中国妈妈毫无怨言,默默将其送回日本。

浅析舞蹈《中国妈妈》的语言特征

浅析舞蹈《中国妈妈》的语言特征

艺术教育•160文/周胜男浅析舞蹈《中国妈妈》的语言特征内容摘要 舞蹈《中国妈妈》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舞蹈语言为观众展现了那段沉重的历史,演员们的倾情表演,将这段历史进行了艺术的升化,表现了中国妈妈有着博大的胸怀,带给观众不一样的爱的感受,将编创者内心想表达的中国母亲的大爱无私演绎的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这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舞蹈动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无论是从段落还是动作的抒发以及表情的刻画都有着其独特的舞蹈语言。

关键词 中国妈妈;舞蹈分析;语言特征《中国妈妈》这部舞蹈作品在看过一些诸多此类的舞蹈后,依旧被这部感人肺腑的舞蹈作品的魅力所吸引。

这部作品灵感源自于一篇报告文学关于日本遗孤,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妈妈摒弃民族之恨,接纳和抚养了无辜日本小孤女的故事。

它主要围绕着“母爱”这个主题贯穿着整个舞蹈,每一段舞蹈都富有真实性,无论是从动作上、表情上、情感表达上都细腻的塑造了这部作品里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

这个舞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反映了中国母亲典型的无私与伟大精神。

1 舞蹈段落的高潮迭起一部舞蹈作品是由若干个舞段所组成,不同的舞蹈有着不同的划分,类似于文章中的某些章节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这个舞蹈在我看来可以分为四个段落,从最开始的憎恶和不接纳到慢慢的接纳和养育,再到最后的不舍和送别整个过程中母爱复杂的情感变化。

首先在舞蹈的开端,一群衣衫褴褛的老妈妈们,身着暗淡粗布的棉袄和黑布鞋,而贯穿始终的因在田间辛苦劳作且苍老微弯的身躯是那个年代普遍农妇的形象。

她们嘶声力竭的呐喊,不断地变换队形里总有一只手直直地指向远方,血红的侧光打在她们的脸上,显示出中国妈妈们对日本人的仇恨之深刻和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

过后一个穿着和服的小姑娘出现,身上的衣服代表了她的身份,但又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音乐的骤然停止也表现出巨大的矛盾。

中国妈妈们开始表现的对她有些抗拒,彼此严防战线,又看着小姑娘头发凌乱,可怜兮兮的露出迷茫的神态,但逐渐母爱战胜了成见,中国妈妈们便接纳了日本的小女孩。

中国妈妈舞蹈赏析

中国妈妈舞蹈赏析

中国妈妈舞蹈赏析
《中国妈妈》是一部由中国舞蹈界的多位编导和演员组成的团队共同创作的作品。

这部舞蹈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中国母亲和她的孩子为主要角色,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

首先,从舞蹈结构上看,《中国妈妈》采用了简洁而有力的方式来呈现主题。

整个舞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幕,以舞台灯光渐亮,一位中国妈妈抱着她的孩子走上舞台为开端,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营造出紧张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第二部分是舞蹈的高潮部分,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展现了妈妈为保护孩子而与敌人斗争的场景,这一部分的舞蹈动作激烈而有力,音乐节奏紧张刺激,让观众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勇气。

第三部分是尾声,以舞台灯光渐暗,妈妈抱着孩子离开为结束,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营造出一种平静和温馨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其次,从舞蹈技巧和表演上看,《中国妈妈》的演员们展现了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她们以极高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将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妈妈的勇敢和孩子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演员们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也十分到位,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情感。

最后,从舞蹈主题上看,《中国妈妈》通过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

这部舞蹈不仅让观众了解了历史,更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中国妈妈》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舞蹈作品,它以简洁有力的方式呈现了战争中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舞蹈《中国妈妈》赏析

舞蹈《中国妈妈》赏析

舞蹈《中国妈妈》赏析
《中国妈妈》是中国一首非常受欢迎的舞蹈歌曲,由马丁·布兰克编曲,歌曲勾起人们无限的美好回忆,里面充满了温馨的情感。

舞蹈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内涵:
首先,舞蹈节奏动感十足,便于人们跟随着节奏灵动转换,动作丰富多彩,可以营造完美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充分体验这份热情的温暖。

节奏的波动及其自然自由,更能激发人们沉浸在自然氛围中,表达出对生活的期待、对自由生活的憧憬。

其次是舞蹈内容,真情实感,能够充分展示出孝心的深深敬意以及亲情的深沉感觉;舞蹈运用深沉的表情表达出中国妈妈的无私的背景,从而体现出了中国妈妈的关爱——把孩子当自己的命运把关,忘我而细心地呵护着孩子们。

最后,它有着很多教育意义,它鼓励我们尽力回报社会,培养敬畏孝顺之心;它提醒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家庭,孝顺父母,承认父母的权利;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体会出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

总之,《中国妈妈》是一首充满家庭爱与自然美的舞蹈歌曲,它能够让观众看到父母们的辛苦照顾,激励我们不要忘记对父母的感恩。

只有真正坚持感恩,我们才能懂得走出人生的心事,做一个人做一个家庭,追随美丽的梦想,实现心中的美好。

分析剧目《中国妈妈》的情感体现

分析剧目《中国妈妈》的情感体现

分析剧目《中国妈妈》的情感体现一、对剧目《中国妈妈》的介绍舞蹈《中国妈妈》是由著名编导王舸、韩真和东北师范大学的十几位20左右女同学共同演绎完成的。

《中国妈妈》第一次获奖是2007年在成都举行的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金奖、第二次获奖是2009年在第五届CCYV全国舞蹈大赛中获得银奖。

剧目《中国妈妈》讲述着在抗日时期一位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婴的感人故事。

剧目开始以冷色的灯光、深沉的音乐营造抗战时期那种意境、氛围,使观众感受到愤怒、憎恨的情绪。

剧目讲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家人的生死离别是人们从心底不想面对的。

当日本人离去时却遗留下来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人们把对日本人的憎恨,全部都发泄给这个还不明白事理的孩子。

可当孩子流漏出那无助的表情,中国女人与生俱来的爱也不由自主的从心底流漏出来。

她们从憎恨的阴影中走出来,从心底接受了这个孩子,母爱的伟大胜过一切因素。

母亲博大的胸襟包容了那个给侵略“我们”的民族,她们的伟大、开朗、豁达使这个孩子在没有任何的阴影下健康的成长。

当孩子长大时,“母亲”却选择让她离开回到自己的国家。

那种母子分离是那么的不舍,尽管它是敌人遗留下来的孩子,但是在“母亲”的心底已经是自己的孩子,孩子离去,骨肉分离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目《中国妈妈》没有华丽的服装,而是用日常生活的衣服站在舞台上表演。

没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去吸引观众们的眼球,而是把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用舞蹈动作美化呈现在舞台之上。

然而仅仅是这样,当我们看到这个舞蹈时,给我们心灵上带来的撞击不仅仅是如此。

整个舞蹈朴实无华,却让我们潸然泪下。

我们所体会到的是那真实情感,母爱的伟大。

她是那么的慈祥、和蔼,用她那毕生的心血来抚养着孩子,她们用行动将善良诠释至极。

二、从三方面分析剧目《中国妈妈》的情感体现(一)从《中国妈妈》的剧情变化方面分析剧目《中国妈妈》剧情可以简单分为四段:抗拒、接纳、抚养、离别。

我们可以通过这四个情绪的变化来感受它其中的情感。

舞蹈作品鉴赏教案模板范文

舞蹈作品鉴赏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舞蹈《中国妈妈》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2. 通过对舞蹈动作、表情、音乐、舞美等方面的鉴赏,感受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1. 舞蹈《中国妈妈》的动作和表情所表达的情感。

2. 舞蹈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舞蹈《中国妈妈》的动作和表情所表达的情感。

2. 舞蹈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舞蹈《中国妈妈》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和感受。

二、欣赏舞蹈1. 教师播放舞蹈《中国妈妈》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舞蹈的魅力。

2. 学生观看舞蹈,注意观察舞蹈的动作、表情、音乐、舞美等方面。

三、分析舞蹈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舞蹈的动作和表情,探讨其所表达的情感。

- 动作:分析舞蹈中母亲的动作,如抚养孩子时的温柔、送行时的不舍等。

- 表情:分析舞蹈中母亲的表情,如接受遗孤时的挣扎、送行时的痛苦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舞蹈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 主题:探讨舞蹈所表达的主题,如母爱、战争、牺牲等。

- 艺术特色:分析舞蹈的动作设计、音乐、舞美等方面的特点。

四、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舞蹈的鉴赏心得。

2. 各组代表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舞蹈鉴赏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舞蹈《中国妈妈》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撰写鉴赏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舞蹈《中国妈妈》的动作、表情、音乐、舞美等方面的特点。

2. 学生能分析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学生能通过舞蹈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欣赏舞蹈《中国妈妈》,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战争的残酷。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
母爱无疆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
《中国妈妈》是一部史诗,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这是一个阐述爱的舞蹈,这种至高无上的爱称之为大爱,它摒弃了仇恨,抹平了悲伤,跨越了国界。

在这个舞蹈里.无论是在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表现上,都完美的用脸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细腻的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

成功的的反映描绘出了中国母亲最伟大、最本真、最淳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

《中国妈妈》,讲述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

全舞围绕着主题“母爱”发展开来。

在情感上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
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

憎恨、接纳、养育、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

憎恨时的家恨悲痛,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养育时的真情奉送,送行时的恋恋不舍。

脸上诚恳而又丰富的表情,细腻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过程,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鬼子的遗孤,显彰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

爱能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母性的包容强烈的震撼每个人心灵。

一,憎恨
一群衣着简朴的中国妈妈弓着腰,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迈着沉重而整齐的步伐,向所指的同一个方向迸发尖锐的控诉和撕心裂肺的呐喊,控诉日军滔天罪行令人发指,这样的血海深仇无法宽恕,不能原谅,不共戴天!那弯曲的背,绝望的眼神,舞蹈深刻表现出中国妈妈遭受的苦难,失去亲人的痛苦。

二,接纳
音乐嘎然而止,人群中出现一个穿日本和服的小女孩,她蜷缩着身体蹲在地上,怯懦而可怜!然而,她是侵华日军的孩子,她的和服上还沾着中国人的血,一方面是对敌国的国恨家仇,另一方面,看着幼小可怜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国妈妈感到不忍与同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对于
饱受家园洗劫、亲人被杀戮的中国(河蟹)母亲来说,能向仇人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这些孩子超越仇恨的亲情和关爱,已经超出了常人范畴,实在很难做到!但最终,无私的母爱使中国妈妈接纳了这个日本孤儿,演员围成圆后再
散开,瞬间她的和服换成了中国小女孩的衣服。

中国母亲是善良与母爱的代表,这样的母爱称之为大爱,是跨越国界、化解仇恨的旷世情怀!
三,养育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当养育遗孤孩子时,中国妈妈表现出的那种真情流露及无私奉献,让所有人都能感到中国女性的伟大精神。

在寒冷的冬天,母亲们插秧、割草,在田间辛勤劳作,同时也忘不了对自己“女儿”嘘寒问暖。

妈妈将孩子的手捂在怀中取暖,而自己却被冻得瑟瑟发抖时,一个中
国妈妈对孩子的疼爱不言而喻,无关国界,这是真正的“大爱”。

此时,当年的异国小儿郎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姑娘了,她的活泼与懂事,让中国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简单的播种收割动作,让人联想到妈妈辛勤劳作,抚养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憎恨与母爱的矛盾碰撞,母性的伟大瞬间体现。

尤其是那几句歌词“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

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
站着的是我娘……”“女儿”一把抱住正在地里劳作的母亲,由于常年劳作含辛茹苦的养育,母亲的手磨出了层层老茧,“女儿”把妈妈的手紧紧贴在自己脸上,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贴溢于言表,接着,“女儿”弯下腰,模仿母亲的动作开始为母亲分担劳苦,以求回报深沉的母爱。

这一刻观者饱蘸泪水,妈妈也欣慰地潸然泪下: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接着,家喻户晓的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旋律响起,旋律如泣如诉,悠扬感伤,轻柔的音乐让人回想起童年的往事,还有妈妈温暖的怀抱。

四,送行
然而,当年的小儿郎已经长大,可以帮妈妈干活了,可是中国妈妈却并没有就这样让孩子留下,白发苍苍的妈妈弯着背,一步一步蹒跚着步子拿出了当年的和服,告诉她当年的身世。

女儿终将离去,离开这片养育她的厚实而深情的土壤,回到那个生下她却未能抚养她的陌生的国度。

当她狠着心将女儿推出自己的怀抱时,她不舍,她心痛,那是她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啊,是她的儿啊。

谁能体会她的心疼与无奈,在送行时,突然,女孩一个转身,回奔到妈妈身边,紧紧抱住妈妈双腿不忍离去,此刻别离让所有妈妈怆然泪下。

母亲、孩子的恋恋不舍,让人为之动容。

漫天大雪中,亲手抚养日本鬼子遗孤的善良的中国妈妈依然在痴痴地守望,守望那个曾喊过“地里站着的是我娘”的女儿。

母亲长久凝望的身影,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妈妈的博大胸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