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舞蹈鉴赏(汇编)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姓名:学号:群舞《中国妈妈》这讲述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表现了母爱无疆。
整个舞蹈里都贯穿这丰富的面部表情,用表情表达了舞蹈中情感的变化,丰富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触动心弦,难以忘怀。
朴实无华的动作体现了伟大母亲的辛劳与内心的挣扎,无论是接受遗孤的挣扎还是送行是的挣扎,都通过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妈妈》是一个让人看了就会觉得心疼与心醉的舞蹈。
在处处的平华却不平凡的表演中,把观众带进了舞蹈的情感中去。
在这个舞蹈里.无论是在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表现上,都完美的用脸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细腻的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
成功的的反映描绘出了一个母亲最伟大、最本真淳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
在整个舞蹈里,没有华丽的服装衬托,炫目的舞美灯光。
最朴实的东北妇女日常生活的服饰(朴素的棉袄),梳着典型农村妇女发髻的中国妈妈形象给人一种重归历史的自然,亲近与苍凉。
默默的辛勤劳动的体态,因劳作而略弯的腰,描述了生活的单一与凄苦。
全舞围绕着主题“母爱”发展开来。
在情感上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
从憎恨到接纳再到养育最后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
憎恨时的家恨悲痛,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养育时的真情奉送,送行时的恋恋不舍。
脸上诚恳而又丰富的表情,细腻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过程,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遗孤,彰显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
爱能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母性的包容强烈的震撼每个人心灵。
用简单的劳动的动作,构成了舞蹈的动作主题。
不断的强化和发展的主题动作,动与静、立与跪、下蹲与抱起,层层渲染,层层强化,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大的震撼力,直抵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拨动每个人的心弦,撼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清新的音乐带着东北特色的民间小调,简单儿童民谣,贯穿了整个舞蹈主题的故事结构。
中国妈妈舞蹈赏析

中国妈妈舞蹈赏析
《中国妈妈》是一部由中国舞蹈界的多位编导和演员组成的团队共同创作的作品。
这部舞蹈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中国母亲和她的孩子为主要角色,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
首先,从舞蹈结构上看,《中国妈妈》采用了简洁而有力的方式来呈现主题。
整个舞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幕,以舞台灯光渐亮,一位中国妈妈抱着她的孩子走上舞台为开端,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营造出紧张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第二部分是舞蹈的高潮部分,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展现了妈妈为保护孩子而与敌人斗争的场景,这一部分的舞蹈动作激烈而有力,音乐节奏紧张刺激,让观众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勇气。
第三部分是尾声,以舞台灯光渐暗,妈妈抱着孩子离开为结束,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营造出一种平静和温馨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其次,从舞蹈技巧和表演上看,《中国妈妈》的演员们展现了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她们以极高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将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妈妈的勇敢和孩子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演员们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也十分到位,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情感。
最后,从舞蹈主题上看,《中国妈妈》通过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
这部舞蹈不仅让观众了解了历史,更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中国妈妈》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舞蹈作品,它以简洁有力的方式呈现了战争中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舞蹈《中国妈妈》赏析

舞蹈《中国妈妈》赏析
《中国妈妈》是中国一首非常受欢迎的舞蹈歌曲,由马丁·布兰克编曲,歌曲勾起人们无限的美好回忆,里面充满了温馨的情感。
舞蹈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内涵:
首先,舞蹈节奏动感十足,便于人们跟随着节奏灵动转换,动作丰富多彩,可以营造完美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充分体验这份热情的温暖。
节奏的波动及其自然自由,更能激发人们沉浸在自然氛围中,表达出对生活的期待、对自由生活的憧憬。
其次是舞蹈内容,真情实感,能够充分展示出孝心的深深敬意以及亲情的深沉感觉;舞蹈运用深沉的表情表达出中国妈妈的无私的背景,从而体现出了中国妈妈的关爱——把孩子当自己的命运把关,忘我而细心地呵护着孩子们。
最后,它有着很多教育意义,它鼓励我们尽力回报社会,培养敬畏孝顺之心;它提醒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家庭,孝顺父母,承认父母的权利;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体会出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
总之,《中国妈妈》是一首充满家庭爱与自然美的舞蹈歌曲,它能够让观众看到父母们的辛苦照顾,激励我们不要忘记对父母的感恩。
只有真正坚持感恩,我们才能懂得走出人生的心事,做一个人做一个家庭,追随美丽的梦想,实现心中的美好。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姓名:学号:群舞《中国妈妈》这讲述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表现了母爱无疆。
整个舞蹈里都贯穿这丰富的面部表情,用表情表达了舞蹈中情感的变化,丰富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触动心弦,难以忘怀。
朴实无华的动作体现了伟大母亲的辛劳与内心的挣扎,无论是接受遗孤的挣扎还是送行是的挣扎,都通过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妈妈》是一个让人看了就会觉得心疼与心醉的舞蹈。
在处处的平华却不平凡的表演中,把观众带进了舞蹈的情感中去。
在这个舞蹈里.无论是在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表现上,都完美的用脸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细腻的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
成功的的反映描绘出了一个母亲最伟大、最本真淳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
在整个舞蹈里,没有华丽的服装衬托,炫目的舞美灯光。
最朴实的东北妇女日常生活的服饰(朴素的棉袄),梳着典型农村妇女发髻的中国妈妈形象给人一种重归历史的自然,亲近与苍凉。
默默的辛勤劳动的体态,因劳作而略弯的腰,描述了生活的单一与凄苦。
全舞围绕着主题“母爱”发展开来。
在情感上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
从憎恨到接纳再到养育最后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
憎恨时的家恨悲痛,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养育时的真情奉送,送行时的恋恋不舍。
脸上诚恳而又丰富的表情,细腻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过程,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遗孤,彰显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
爱能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母性的包容强烈的震撼每个人心灵。
用简单的劳动的动作,构成了舞蹈的动作主题。
不断的强化和发展的主题动作,动与静、立与跪、下蹲与抱起,层层渲染,层层强化,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大的震撼力,直抵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拨动每个人的心弦,撼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清新的音乐带着东北特色的民间小调,简单儿童民谣,贯穿了整个舞蹈主题的故事结构。
试析舞蹈《中国妈妈》的艺术性

结构形式是按故事情 节发展 的时间顺序展开 的,
从事 件 的开 端 、 展 、 潮 直 到 结 局 , 种 结构 被 发 高 这 称 为“ 剧 性 结 构 ” 《 国妈 妈 》的 编 导 就是 运 戏 。 中
用 了舞剧 的这 种戏 剧 性结 构 形式 。
1舞蹈开始的部分 、 愤怒的呐喊声 和悲壮的音乐中冲出一群 中国
感人故事 。由于题材感 人 , 使舞 蹈作 品引起观众 强烈的共鸣 , 收到 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 ) 二 舞剧 的 结构 形 式
降时, 中国妈 妈收 留 、 助 日本遗 孤 的感人 故事 救 此真 实的故 事深 深感动 了王 舸这 个七 尺男 儿, 他一 边看报 告 文 学 , 边 泪 流满 面 。难 道 人 世 一
“ 网之 鱼 ” 本孤 儿 , 被 中 国妈妈 收 留 、 助 的 漏 3 1 而 救
节 表现使 作 品具 有 了浓 重 的 情 感 氛 围 , 而 具 有 从
很 强 的情 感 张力 。
一
、
创 作背景 及获 奖
《 中国妈妈 》 的创 意 来 源于 20 0 5年第 4期 《 当 代》 杂志 上刘 国强 的一 篇 关 于 1 遗 孤 的报 告 文 3本 学 。文 章真实 的记 录 了 14 9 5年 8月 , 本 战败 投 3 1
王 茂 君
( 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 院, 四川 自贡 6 30 ) 4 00
摘
要
舞蹈 《 中国妈妈》 是一部表现人性 宽容与 善 良的优秀作 品 , 它选用 现实题 材 , 用舞剧 的结构 形式 , 运
D I 1 .9 9ji n 17 0 6 .0 0 0 .0 8 O 03 6 /.s .6 2— 5 国母 亲 的情 感 与性 集 格 , 现 了人性 的善 良与宽 容 , 表 歌颂 了母 性 的伟大 与无 私 。它选 用 现实 题 材 , 用 舞 剧 的结 构 形式 , 运 情感 内涵 丰 富 , 演 精湛 , 人感 动 。 表 令
群舞《中国妈妈》中不同的力量特性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群舞《中国妈妈》中不同的力量特性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延伸,在时空中显现,表现为时间上的绵延性和空间的扩展性。
在舞姿体态中,它是指人体线条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极限性的的延长或者缓慢拉长;在舞者的心理感觉上,它是一种想象的、虚幻的力,支配着舞蹈者的状态。
笔者通过对舞蹈《中国妈妈》这部作品的创作情感背景的了解,深入探索本作品中的情感与力的延伸,从舞蹈审美的角度对作品展开分析,为我国舞蹈创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力”的流畅性诠释出舒展、和缓的情感鉴赏舞蹈的最高境界就是鉴赏舞蹈作品中的审美升华,观众在鉴赏舞蹈作品的时候,在审美体验与直觉上能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这就是审美升华。
舞蹈鉴赏也是一个审美再创作过程,通过艺术作品和形象直达本质力量的根源,从而让人们产生美感,精神愉悦。
舞蹈作品的精神核心为主题意境,这也是舞蹈的灵魂所在。
《中国妈妈》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妈妈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颂扬的是中国妈妈跨越国界的伟大母爱。
所以,整部舞蹈作品的主题和灵魂就是“母爱”,从开始的憎恨到怜悯、接纳、养育再到最后的生离死别,都围绕着“母爱”这个主题去进行。
在舞蹈表演中,编创者用一些日常的生活手势来展现主题意境,比如右手握拳,食指向前,身体重心逐渐前移,脚步也随着食指方向顿步向前,这些日常的动作表现出了对侵略者的憎恨、愤怒和敌视;再如,五指颤抖着展开,再做出抚摸的动作,母爱在这里真正开始传达,这是对日本小女孩的轻抚,是两种语言间的交流;为了化解小女孩心中的恐惧和冰凉,中国妈妈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搓着小女孩的小手;中国妈妈在黑土地上辛勤劳作来养育这个小女孩;小女孩已经长大,但是中国妈妈的劳作并没有停止。
小女孩捧着妈妈的手放到自己脸上,然后接替妈妈继续劳作,这是一种命的延续,也是一种爱的延续,是主题升华的表现。
最后一个动作送别,无论内心多么不舍,但是中国妈妈还是伸出右手食指指向远方,这个重复的动作让中国妈妈的形象变得无比高大。
舞蹈赏析 《中国妈妈》

舞蹈赏析《中国妈妈》舞评《中国妈妈》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
它围绕着“母爱”这个主题贯穿着全舞,每一个阶段都真实再现着中国妈妈在从抗拒、不忍、接受、关爱日本遗孤及不舍送行整个过程中母爱复杂的情感变化。
丰富的表情更是将中国母亲的辛劳和内心的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舞蹈,除了它承载了一段沉重的历史,演员们的倾情表演,把历史进行了一种艺术的升华,这个升华的着力点,就在这些表现大爱和大恨的肢体语言上。
而自始至终贯穿于舞蹈中的力就是这出舞蹈生命的中心,是打动人心的结点。
而这个力,就是由中国母亲的爱和恨支撑起来。
舞蹈一开场,演员中在嘶声力竭的呐喊中就向我们展现了这个动作,看他们的表情,听他们的声音,由他们的手指望去,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她们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从内心深处喷薄出的愤恨,仅仅是这一个动作便有了生命的张力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在里面。
舞蹈中,群舞演员在身后痛不欲生的跺着脚,你看见他们使出了浑身的劲,想把所有的日寇都跺成肉酱,把这种深重的灾难埋进地理,于是,我们见到的不是恨铁不成钢的遗憾,不是急匆匆的焦躁,不是骄纵的倔强,他们表现的是一种遭受屈辱后的"大恨",深入骨髓的恨。
这种对民族同胞的深切灾难,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不只是南京人在承受着这样屈辱性的灾难。
当孩子长大后,要离开,母亲们依依不舍,我们看到了母亲心中那种难舍的眼神,尽管孩子是敌人留下的遗孤,但俨然已经是她们的孩子,突然要离开,这种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出了母爱的不舍。
在整个舞蹈里,没有华丽的服装衬托,没有炫目的舞美灯光,而是用最朴实的东北妇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梳着典型农村妇女发髻的中国妈妈形象给人一种重归历史的自然。
默默辛勤劳动的体态,因劳作而略弯的腰,描述了生活的单一与凄苦。
整个舞蹈作品朴实无华,却把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我们能感受到舞蹈所体现的真挚感情,我们更知道中国妈妈的心酸与伟大。
她们从狭隘的憎恨中走出,走向一个宽广的精神境界,用行动将善良诠释到极致。
生命中的大爱——探析舞剧《中国妈妈》的舞蹈形象塑造

遗 孤 的感人 故 事 。它 紧 紧 围绕 着母 爱 的主 题 ,通 过 舞蹈 动 作语 言
舞剧 《 中国 妈妈 》 讲述 的 是抗 日战 争时 期 中 国妈妈 抚 养 日本 形象 也塑 造 了 日本遗 孤— —小 女孩 的形 象 ,令人 印象 深刻 。 其 次 ,音 乐 与 舞 蹈 完 美 融 合 ,相 得 益 彰 ,情 感 饱 满 。全 剧
诉 , 是对 失 去 亲人 、深 受苦 难 煎 熬 的 无 声 呐 喊 、无 言 悲痛 , 是 得 人物 的 形象 可感 可 听,饱 满立 体 。 中 国妈 妈 心 中难 以 言 出 的 巨 大愤 恨 , 痛 苦 和 绝 望 , 继 而 音 乐 一 再次 ,在 舞 美 设计 上 ,舞 台非 常干 净 ,灯 光 设计 很 好地 和情 转 ,低 沉 幽怨 ,一 个 身 穿和 服 的 小 女孩 颤 微 微 地 出现 在 妈 妈 的 节 发 展 、人物 情 感配 合 ,相 生 相息 。如 ,在第 二 小段 末尾 ,妈妈 面 前 ,她 害怕 地 张 望着 ,无 助 困 惑 , 妈 妈 望着 小 女孩 ,先 是 唾 接 纳 小女 孩 ,妈 妈们 以春天 的 花朵 绽放 之 姿打 开 ,小 女孩 穿 着 红 骂愤 怒 , 可 是 终 究 不 忍 ,想 要伸 手抚 摸 以 爱 , 却又 缩手 停 留 , 棉 袄 出现 ,灯 光 转而 用 暖色 调 的黄 色光 ,很好 地诠 释 了人物 此 时
舞剧开头一群妈妈用手直指前方坚定有力在激昂雄壮的音乐中半弯着腰迈着急切沉重的步子跺脚转身盘腿下坐踢腿踹腿急速转身捂胸??动作流畅连贯一气呵成把人物的情感推向高潮那无言指是如此的坚毅执着是对日本的血腥暴行的无情控诉是对失去亲人深受苦难煎熬的无声呐喊无言悲痛是中国妈妈心中难以言出的巨大愤恨痛苦和绝望继而音乐一转低沉幽怨一个身穿和服的小女孩颤微微地出现在妈妈的面前她害怕地张望着无助困惑妈妈望着小女孩先是唾骂愤怒可是终究不忍想要伸手抚摸以爱却又缩手停留捂嘴痛哭狠心地转身离开然则一个无辜的生命妈妈心里矛盾着犹豫着较量着恨毕竟占据了心间忽然小女孩一个跌倒哭声直达妈妈心间妈妈还是回转身子爱胜过恨她们接纳了小女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爱无疆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
《中国妈妈》是一部史诗,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这是一个阐述爱的舞蹈,这种至高无上的爱称之为大爱,它摒弃了仇恨,抹平了悲伤,跨越了国界。
在这个舞蹈里.无论是在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表现上,都完美的用脸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细腻的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
成功的的反映描绘出了中国母亲最伟大、最本真、最淳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
《中国妈妈》,讲述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
全舞围绕着主题“母爱”发展开来。
在情感上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
憎恨、接纳、养育、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
憎恨时的家恨悲痛,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养育时的真情奉送,送行时的恋恋不舍。
脸上诚恳而又丰富的表情,细腻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过程,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鬼子的遗孤,显彰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
爱能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母性的包容强烈的震撼每个人心灵。
一,憎恨
一群衣着简朴的中国妈妈弓着腰,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迈着沉重而整齐的步伐,向所指的同一个方向迸发尖锐的控诉和撕心裂肺的呐喊,控诉日军滔天罪行令人发指,这样的血海深仇无法宽恕,不能原谅,不共戴天!那弯曲的背,绝望的眼神,舞蹈深刻表现出中国妈妈遭受的苦难,失去亲人的痛苦。
二,接纳
音乐嘎然而止,人群中出现一个穿日本和服的小女孩,她蜷缩着身体蹲在地上,怯懦而可怜!然而,她是侵华日军的孩子,她的和服上还沾着中国人的血,一方面是对敌国的国恨家仇,另一方面,看着幼小可怜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国妈
妈感到不忍与同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对于饱受
家园洗劫、亲人被杀戮的中国(河蟹)母亲来说,能向仇人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这些孩子超越仇恨的亲情和关爱,已经超出了常人范畴,实在很难做到!但最终,无私的母爱使中国妈妈接纳了这个日本孤儿,演员围成圆后再散开,瞬间她的和服换成了中国小女孩的衣服。
中国母亲是善良与母爱的代表,这样的母爱称之为大爱,是跨越国界、化解仇恨的旷世情怀!
三,养育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当养育遗孤孩子时,中国妈妈表现出的那种真情流露及无私奉献,让所有人都能感到中国女性的伟大精神。
在寒冷的冬天,母亲们插秧、割草,在田间辛勤劳作,同时也忘不了对自己“女儿”嘘寒问暖。
妈妈将孩子的手捂在怀中取暖,而自己却被冻得瑟瑟发抖时,一个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疼爱不言而喻,无关国界,这是真正的“大爱”。
此时,当年的异国小儿郎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姑娘了,她的活泼与懂事,让中国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简单的播种收割动作,让人联想到妈妈辛勤劳作,抚养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憎恨与母爱的矛盾碰撞,母性的伟大瞬间体现。
尤其是那几句歌词“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
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女儿”一把抱住正在地里劳作的母亲,由于常年劳作含辛茹苦的养育,母亲的手磨出了层层老茧,“女儿”把妈妈的手紧紧贴在自己脸上,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贴溢于言表,接着,“女儿”弯下腰,模仿母亲的动作开始为母亲分担劳苦,以求回报深沉的母爱。
这一刻观者饱蘸泪水,妈妈也欣慰地潸然泪下: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接着,家喻户晓的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旋律响起,旋律如泣如诉,悠扬感伤,轻柔的音乐让人回想起童年的往事,还有妈妈温暖的怀抱。
四,送行
然而,当年的小儿郎已经长大,可以帮妈妈干活了,可是中国妈妈却并没有就这样让孩子留下,白发苍苍的妈妈弯着背,一步一步蹒跚着步子拿出了当年的和服,告诉她当年的身世。
女儿终将离去,离开这片养育她的厚实而深情的土壤,回到那个生下她却未能抚养她的陌生的国度。
当她狠着心将女儿推出自己的怀抱时,她不舍,她心痛,那是她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啊,是她的儿啊。
谁能体会她的心疼与无奈,在送行时,突然,女孩一个转身,回奔到妈妈身边,紧紧抱住妈妈双腿不忍离去,此刻别离让所有妈妈怆然泪下。
母亲、孩子的恋恋不舍,让人为之动容。
漫天大雪中,亲手抚养日本鬼子遗孤的善良的中国妈妈依然在痴痴地守望,守望那个曾喊过“地里站着的是我娘”的女儿。
母亲长久凝望的身影,让我体
会到了中国妈妈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