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矿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砂矿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砂矿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砂矿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摘要】:本文对砂矿矿体体圈定的特殊性、储量计算(矿体的矿砂量、品位、金属量或矿物量)。、砂矿床品位校正系数(校正系数的测定和应用、各种校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分析评价校正系数资料应注意的问题)等储量计算问题都作了祥细而清楚说明。按照此文所述能够较准确的对砂矿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 一、矿体圈定

??? 分析评价矿体圈定资料时,必须注意砂矿圈定的特殊性

??? (一)砂矿床矿体圈定依据和使用工业指标除与原生矿床有相同的方面外,还存在其特殊性。在冲积砂矿床、尤其是河流冲积砂金矿床中,常使用混合砂或矿砂层指标。用混合砂指标圈定的矿体包括了含矿层上部的覆盖层(腐植土、粘土等),砂、砂砾层及风化的基岩(含金层底板的可挖掘基岩,多为风化基岩,一般圈入矿体20~30cm),见图1。用矿砂层指标圈定的矿体包括了砂、砂砾和风化的基岩,见图2、及图3。

图1? 某砂金矿混合砂圈定剖面

1-腐植土;2-粘土;3-含砂粘土;4-砂;5-砾石;

6-混合砂金矿体边界;7-钻孔内采样位置及编号

图2? 某金矿矿砂层圈定部面

1-腐植土;2-残坡积砂砾粘土;3-砂金矿本(矿砂层)边界;

4-浅井中取样位置及编号;5-堆积层界线

图3? 某河流冲积砂金矿103线矿砂层圈定剖面

1-砂层、含砾砂层;2-砂砾层;3-含金层(品位>0.04g/m3);

4-淤泥;5-砂质粘土;6-褐色粘土;7-现代河床砂矿;

8-河谷砂矿;9-阶地砂矿;10-河漫滩砂矿;11-河水面;12-钻孔

??? (二)在砂矿床矿体圈定中,矿体的边界线一般用直线连接。但很多砂矿床,尤其是河流冲积砂矿床,其分布范围常受地形地貌控制而呈各种曲线变化,如随河床变曲呈弧形变化等。单纯采用直线连接矿体界线,会造成矿体范围扩大或缩小,不仅影响矿体平面位置的准确性,还会降低储量的可靠性。如石头河子“V”号矿体400线~408线块段,经生产验证,由于矿体边界发生很大移动(见图4),使原来用直线圈定的矿体平面面积减少40%,矿砂量减少64%。因此圈定矿体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征,不能简单地一概采用直线连接。

图4 ?石头河子砂金矿V号矿体勘探圈定线与采空矿体线对比图

1-勘探线及编号;2-勘探圈定矿体界线;3-采空矿体界线

??? (三)在用采掘船开采的砂金河床中,同一形态类型的砂金矿体或可用同一条船开采的砂金矿体才能圈为一个连续矿体。

??? 二、储量计算

??? (一)砂矿床需计算矿体的矿砂量、品位、金属量或矿物量。

??? (二)砂矿床用淘洗品位或化学分析品位计算金属或氧化物含量。砂金矿一般用淘洗品位计算,其它砂矿用化学分析品位或淘洗品位计算。

??? (三)砂矿储量计算一般采用大体重或松散体积。

??? (四)河流冲积砂矿和海滨砂矿,矿体一般沿走向呈条带状展布,常用勘探线剖面法进行勘探,勘探线间距远大于勘探线上的工程间距。当两勘探线间距较大时,储量计算以两勘探线间划为一个块段较为适宜。如某砂金矿1号矿体的块段划分,见图5。

图5? 某砂金矿1号矿体储量计算块段划分

1-勘探线及编号;2-勘探工程;3-块段范围及编号

??? (五)砂矿床中出现特高品位时,需按有关矿种规范要求核实勘探阶段处理的情况及其正确性。要注意砂矿特高品位的衡量标准和处理办法的特殊性。如砂金矿床的特高品位是以单工程品位为衡量单位,而不考虑单样品位的高低;特高品位值按组份均匀程度确定,其倍限为平均品位的2~15倍(品位变化系数<20%的矿床取下限,变化系数>150%的矿床取上限);衡量某一工程是否属于特高品位是以包括该工程在内的块段平均品位为基础,处理时也是在该工程所在块段范围内进行。处理方法有两种情况:

??? 当特高品位分布无规律时,一般多用包括特高品位在内的勘探线(或块段)平均品位来代替特高工程的品位,再计算块段平均品位。

??? 三、砂矿床品位校正系数

??? (一)校正系数的测定和应用

??? 在以淘洗品位计算储量时,必须进行各种品位校正系数的测定和储量校正,使计算的矿床储量接近实际。各种校正系数的测定和应用条件见表1。

表1? 各种系数测定和应用条件

校正系数测定方法应用条件计算公式松散系数

(Ks)1.不注水测定:在浅井中挖空一定体积,用量斗测量松散体积,计算Ks;

2.注水测定:用1法,测松散体积前先注水致其饱和,再测定,计算Ks1.凡需将实方品位算成松方品位的砂矿,均需测定。

2.一般用以校正块段储量。

3.砂金矿不需校正1淘洗系数

(Kt)1.用尾砂和废砂中所获得的有用矿物损失量来计算,Kt。在检查井或钻孔中取样,进行基本淘洗和检查淘洗测定此法在有用矿物含量高、颗粒粗时效果好,反之差,求出的Kt 值一般偏低22.用取样室内精淘结果检查野外粗淘结果,计算Kt。在浅井中取样进行一般淘洗和室内精淘有用矿物分布较均匀时使用此法,测得的Kt值略低于实际值33.用原矿化验结果计算Kt。取样方法同2,一份样作一般淘洗,另一份样作化学分析后换算。此法要求重砂矿物有较高含量、且矿物较单一。有用矿物含量低、矿物组合复杂、有用元素分散时,易导至Kt值偏高。44.用可选性试验结果测Kt值。在勘探工程中取可选性试验样进行测定。试样代表性不足,原矿分析结果很低时,测得的Kt值不可靠55.用生产取样结果测定Kt。求出生产品位与勘探品位再计算。结果接近实际,生产矿山常用。1~5法均用于校正储量6砾石校正系数

(Ke)在浅井中取样,求出直径大于砂钻泵筒内径(或采金船能处理的最大粒径)的砾石体积和样品总体积,计算Ke1.校正砾石层品位。

2.一般将各层Ke值加权平均,求出块段或全区Ke值,校正块段或全区储量7工程(浅井)检查系数(Kg)在浅井(或钻孔)中取样,圈定计算所控制矿层平均品位、厚度,求出变化系数后,计算Kg1.用以校正钻孔品位。

2.需同时测定砾石校正系数。

3.钻孔品位已用Ks、Kt校正过,即不再用Kg校正8总校正系数(K)由Ks、Kt、Ke、Kg 计算求得1.适用于采用重砂淘洗品位的矿床。

2.一般只对砂矿储量计算结果进行一次总的校正9??? (二)各种校正系数的计算公式??? 1、松散系数

??? 一般砂矿床下达的工业指标均为实方品位指标,而在测定品位时却用松方品位(除砂金矿外),因此须将实方品位换算成松方品位。待最后提交块段和矿区储量时,再将松方品位换

算成实方品位。其松散系数计算公式为:??????????????????? (1)

??? 式中Ks-松散系数;

? ??????Vs-浅井中挖出的松方体积(可用0.1m3容积量斗测量),m3;

? ??????Vsh-浅井中挖空的实方体积,一般0.1~1.0m3。

??? 2、淘洗系数

???????????????? (2)

??? 式中Kt1-淘洗系数;

??????? G-原样基本淘洗有用矿物量,g或kg;

??????? g1-废砂中检查淘洗有用矿物量,g或kg;

??????? g2-尾矿中检查淘洗有用矿物量,g或kg.

或 ?????????????? (3)

??? 式中Kt2-淘洗系数;

??????? G1-一般淘洗获得的有用矿物量,g或kg;

??????? G2-精矿淘得的有用矿物量,g或kg。

??? 或:

???????????????????? ???????????(4)

??? 式中Kt3-淘洗系数;

??????? C-用化学分析结果换算的重砂品位,kg/m3;

??????? Cn-一般淘洗的重砂品位,kg/m3;

??????? C1-原矿化学分析品位,%;

??????? C2-矿物中金属平均百分含量,%;

??????? T-原样重量,kg;

??????? V-原样体积,m3。

??? 或:

?????????? (5)

??? 式中Kt4-淘洗系数;

? ??????C3-试样平均品位,kg/m3;

?? ?????C4-用选矿试验结果中原矿和精矿化学分析结果换算的重砂品位,kg/m3。??? 或

?????????? (6)

??? 式中? Kt5-淘洗系数;

?? ???????C5-生产品位,kg/m3;

? ????????Ck-勘探品位,kg/m3。

??? 3、砾石校正系数

?? ????????????(7)

??? 式中Ke-工程检查系数;

??????? Vb-大于泵筒内径的砾石体积,m3;

??????? V1-测定样品总体积,m3。

??? 4、工程检查系数

(8)

??? 式中Kq-工程检查系数;

?? ?????Kc-品位误差系数;

??? ????Cg-浅井矿层平均品位,g/m3;

??? Cz-钻孔矿层平均品位,g/m3;

??? Kh-厚度误差系数;

??? Hg-浅井矿层平均厚度,m;

??? Hz-钻孔矿层平均厚度,m。

??? 5、总校正系数

K=Ks×Kt×(1-Ke)×K???????????? (9)

??? 式中K-总校正系数

Q=Q1×K??????????????????????? (10)

??? 式中Q-校正后矿物量;

Q1-校正前矿的量。

??? (三)分析评价校正系数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 1、测定各种校正系数的样品要有充分的代表性。根据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颁发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的规定和砂矿床生产资料,归纳出的各种校正系数样品采样要求,见表2。

表2? 各种校正系数样品采样要求

样品

(工程)采样要求样品(工程)数(个)需考虑的可变因素大型矿床中型矿床小型矿床123456松散系数测定样品1.在浅井施工同时采取。

2.必须在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层位,不同岩性段中分别采取302010~15用浅井勘探并用实方计算品位的矿床不进行校正,可少取淘洗系数测定样品1.可在勘探工程或坑道、露头中采取,一般在浅井中采取。

2.必须考虑有用矿物物理性质,含量、岩性等因素,在平面上均匀布点采取20~3010~205~10当淘洗质量不稳定或对其有怀疑时,应产加样品,直至结果接近常数为止砾石校正系数样品在淘洗浅井样品时按不同的含砾层位测定20~3010~203~5对钻探手段能取出砾石或含砾少的矿床,如海滨砂矿可不测或少测,一般全区取2~3个工程检查系数检查工程1.用专门施工的检查浅井进行检查。要求检查与被检查工程中心线重合,需移动时≯0.5~1.0m。2.检查浅井采样层位、样长与被检查钻孔必须对应>155~153~51.用钻孔验证钻孔误差不大时,可用钻孔检查,但仍要施工2~3个浅井。

2.大水或深埋砂矿床可用大口径钻孔(400mm)或4个钻孔代替检查浅井??? 2、注意研究地质和勘探因素对校正系数的影响,以帮助判断各种校正系数测定值的准确程度。

??? 松散系数的大小与砂矿层粒度、含泥量、矿砂胶结程度的关系密切,颗粒愈细、含泥量愈大、胶结性强且含水时,松散系数越小,反之则大。

??? 淘洗系数与沉积物性质、矿物颗粒大小、富集程度和淘洗技术水平关系密切,矿物颗粒愈细、淘洗技术愈差、淘洗回收率愈低,淘洗系数就偏大。

??? 砾石校正系数随砂矿成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河流冲积砂矿床中测定该系数十分重要;海滨砂矿因砾石少、含砾量低而使该系数不具多少意义。

??? 工程检查系数则与勘探技术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检查工程布置的位置、对比范围的可比性、淘洗方法等。

??? 3、认真分析淘洗系数测定的可靠程度。根据生产矿山经验,勘探阶段求得淘洗品位,一般低于生产品位10%~70%;淘洗品位与化验分析品位相比一般低1.5~2.0倍。如淘洗系数偏磊,则难于用以校正储量。更为严重的是如淘洗品位过低,易造成矿区评价错误。例如某砂锡矿,勘探时先采用淘洗品位进行评价,由于淘洗品位与化验分析结果相差8倍,而且未进行淘洗系数校正,计算的矿区平均品位仅224g/m3、金属储量也只有182.8t,使得矿床被

认为不具工为价值。若干年后,根据锡矿物分布特征,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品位重新评价矿床。其含锡品位由原万分之几变为千分之几,金属量达4918.7t,不仅矿床具有了工业利用价值,而且开采后成为所在矿务局主要盈利矿山。据此在分析评价淘洗系数测定资料时,必须充分研究制约系数测定值高低的各种因素和测定的可靠程度,必要时还应采用化学分析手段进行对比验正,以检查对矿区评价的正确性。

??? 4、淘洗品位接近表内边界指标时,要特别注意松散系数校正。某砂矿工业指标规定的工业品位为100g/m3,未经校正的松方品位为72g/m3达不到矿石要求。

??? 5、工程检查系数一般应大于1,如果小于1则应进行检查,找出原因并且采取相应处理办法。在实贵中,各矿区的处理方法不完全雷同。如个旧砂锡矿区的经验说明:工程检查系数在0.8~1.4时,对储量影响不大,可不进行校正;工程检查系数超出上述范围时,应按不同情况考虑处理。如超出上述范围而有一定规律可循时,可用工程检查系数校正储量;如超出上述范围而又无规律可循时,说明钻探手段不能控制矿体的变化,必须对矿区勘探手段进行研究,改用适于控制矿体的手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 (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 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 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矿山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 法等等。 (一)地质块段法 计算步骤: 1.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 根据勘探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 2.然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 的体积和储量; 3.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 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 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 (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 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

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缺点:误差较大。当工程控制不足,数量少,即对矿体产状、形态、内部构造、矿石质量等控制严重不足时,其地质块段划分的根据较少,计算结果也类同其他方法误差较大。 (二)开采块段法 开采块段主要是按探、采坑道工程的分布来划分的。可以为坑道四面、三面或两面包围形成矩形、三角形块段;也可为坑道和钻孔联合构成规则或不甚规则块段。同时,划分开采块段时,应与采矿方法规定的矿块构成参数相一致,与储量类别相适应。 该法的储量计算过程和要求与地质块段法基本相同。 适用条件:适用于以坑道工程系统控制的地下开采矿体,尤其是开采脉状、薄层状矿体的生产矿山使用最广。由于其制图容易、计算简单,能按矿体的控制程度和采矿生产准备程度分别圈定矿体,符合矿山生产设计及储量管理的要求,所以生产矿山常采用。但因为开采块段法对工程(主要为坑道)控制要求严格,故常与地质块段法结合使用。一般在开拓水平以上采用开采块段法或断面法,以下(深部)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 (三)断面法 定义:矿体被一系列勘探断面分为若干个矿段或称块段,先计算各断面上矿体面积,再计算各个矿段的体积和储量,然后将各个块段储量相加即得矿体的总储量,这种储量计算方法称为断面法或剖面法。 根据断面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分为水平断面法和垂直断面法,凡是用勘探(线)网法进行勘探的矿床,都可采用垂直断面法;对于按一定间距,以穿脉、沿脉坑道及坑内水平钻孔为主勘探的矿床,一般采用水平断面法计算矿床资源量和储量。根据断面间的关系分为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 1平行断面法 无论是垂直平行断面法还是水平平行断面法,均是把相邻两平行断面间的矿段,作为基本储量计算单元。首先在两断面图上分别测定矿体面积,然后计算块段的体积和储量。体积(V)的计算有下述几种情况:

矿量计算方法

矿量计算方法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法等等。 (一)地质块段法计算步骤: 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根据勘探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然 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的体积和储量;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 块段编号 资源储量级别 块段 面积 (m2) 平均厚度(m) 块段 体积 (m3) 矿石体重(t/m3) 矿石储量(资源量) 平均品位(%) 金属储量(t) 备注 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 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 (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 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 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公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公式 一、矿体厚度计算 1、单工程矿体厚度 a 、真厚度m : m =L(sinα·sinβ·cosγ±cosα·cos β) 或 m =L(cosθsinβcos γ±sinθcosβ) 式中: m ——矿体真厚度; L ——在工程中测量的矿体假厚度; β——矿体倾角; α——切穿矿体时工程的天顶角(工程与铅垂线的夹角); θ——工程切穿矿体时的倾角或坡度(工程与水平线的夹角)。 γ——工程方位角与矿体倾斜方向的夹角。 注:上列两式中,凡工程倾斜方向与矿体倾斜方向相反时,此处用“+”号,反之用“-”号。 b 、水平厚度m s : m s =m/sinβ c 、铅垂厚度m v : m v = m/cosβ 2、平均厚度 a 、算术平均法 如果揭露矿体的勘探工程分布均匀、或者勘探工程分布不均匀,但其厚度变化无一定规律时,块段或矿体的平均厚度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n m n m m m n ∑= ++= 21cp M 式中:M cp ——平均厚度; m 1、m 2……m n ——各工程控制的矿体厚度。 n ——控制工程数目。 b 、加权平均法 当厚度变化稳定并有规律的情况下,如果勘探工程不均匀时,平均厚度应用各工程控制的长度对厚度进行加权平均:

n m l l l l m l m l m n n n ∑= ++++= 212211cp M 式中L 1、L 2……L n ——各工程控制长度(相邻工程间距离各一半之和)。 二、平均品位的确定 1、单项工程平均品位计算 a 、算术平均法 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取样的情况下,若样品长度相等,或不相等,但参予计算的样品较多,且样品分割长度与品位间无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尽可能的使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品位: n n ∑= +++= C C C C C n 21cp 式中:C cp ——平均品位; C 1、C 2……C n ——各样品的品位; n ——样品数目。 b 、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采样的情况下,若样品分割长度不等,且样品数量不多或分割长度与品位之间呈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以取样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 ++++++= L CL L L L L C L C L C C 212211cp n n n 式中:C 1、C 2、……C n ——各个样品的品位; L 1、L 2、……L n ——各个样品的分割长度。 c 、取样点矿体厚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沿脉工程中,当样品的平均品位与矿体厚度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但取样间距相等时,应用取样点矿体厚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 ++++++= m m m m m m m m n n n C C C C C 212211cp 式中:C 1、C 2、……C n ——各取样点的平均品位; m 1、m 2、……m n ——各取样点的矿体厚度。 d 、取样点的控制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沿脉工程中,当矿体厚度变化很小,如果取样间距不等且品位变化较大时, 应用取样点的控制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参照公式9-12): 式中:C 1、C 2、……C n ——各取样点的平均品位; L 1、L 2、……L n ——各取样点的矿体控制长度(相邻工程取样点间距各一半之和)。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一、地热资源/储量计算的基本要求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应建立在地热田概念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的不同, 选择相应的方法 进行。概念模型应能反映地热田的热源、储层和盖层、储层 的渗透性、内外部边界条件、地热流体的补给、运移等特征。 依据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勘查开发利用程度、地热 动态,确定地热储量及不同勘查程度地热流体可开采量。 表3—1地热资源/储量查明程度 类别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 单泉多年动态资 料年动态资料调查实测资 料 文献资料 单井多年动态预 测值产能测试内 插值 实际产能测 试 试验资料 外推 地热田钻井控制 程度 满足开采阶 段要求 满足可行性 阶段要求 满足预可行 性阶段要求 其他目的 勘查孔开采程度全面开采多井开采个别井开采自然排泄动态监测 5年以上不少于1年短期监测或 偶测值 偶测值

计算参数依据勘查测试、多 年开采与多 年动态 多井勘查测 试及经验值 个别井勘查、 物探推测和 经验值 理论推断 和经验值 计算方法数值法、统计 分析法等解析法、比拟 法等、 热储法、比拟 法、热排量统 计法等 热储法及 理论推断 二、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重点是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包括可利用的热能量)。计算方法依据地热地质条件及地热田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进行选择。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可采用地表热流量法、热储法、比拟法;可行性勘查阶段除采用热储法及比拟法外, 还可依据部分地热井试验资料采用解析法;开采阶段应依据勘查、开发及监测资料, 采用统计分析法、热储法或数值法等计算。 (一)地表热流量法 地表热流量法是根据地热田地表散发的热量估算地热资源量。该方法宜在勘查程度低、无法用热储法计算地热资源的情况下,且有温热泉等散发热量时使用。通过岩石传导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可以依据大地热流值的测定来估算,温泉和热泉散发的热量可根据泉的流量和温度进行估算。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国体矿产资源储量各估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1储量估算方法的定义: 估算方法:是指矿产资源埋藏量估算过程中,各种参数及其资源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软件的统称。由于矿产资源赋存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要研究适合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矿产资源划分为三大大类:第一类是固体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煤:第二类是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煤层气资源;第三类是地下水资源。 2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放法的主要种类: (1)传统方法,据计算单元划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断面法和块段法两种。 断面法进一步分为:平行断面法、不平行断面法。垂直断面法,有分为勘探线剖面法和先储量计算法。 块段法:依据块段划分依据的不同,分为: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法、最近地区法、三角形法。等值线法、等高线法等。 地质断块法,是勘探阶段计算资源储量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矿体投影到某个方向的平面上,按照矿石类型,品级,地质可靠程度的不同,并根据勘查工程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各块段,分别计算资源储量并累加。这类方法,通常用于勘查工程分布比较均匀、勘查技术手段比较单一(以钻探为主)、勘查工程没有严格按照勘探线布置的矿区

的资源储量计算。 地质块段发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还可分为垂直纵投影法、水平投影法和倾斜投影法。垂直纵投影法适用于陡倾斜的矿体:水平投影法适用于产状平缓的矿体;倾斜投影法通常选择矿体倾斜面为其投影方向,理论上讲,适用中等倾斜矿体,但因其计算过程较为繁琐,一般不常应用。 (2)克立格法 克立格法,是由南非地质学家克里格创立的,它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基础。目前西方国家在矿业筹资、股票上市、矿业权交易过程中,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矿产资源,估计矿产资源储量。地质统计学方法,是一套方法传统。目前在我国应用的主要有:二维及三维普通克里格法,二维对数正态泛克立格法、二维指示克立格法、二维及三维协同克立格法以及三维泛克立格法。 (3)SD法(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法) SD法是在原国家科委和地矿部支持下,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该方法以断面结构为核心,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利用Spline函数和动态分维几何为工具,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其最具特色的内容是根据SD精度法所确定的SD审定法基础,从定量角度定义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精度。

SD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SD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SD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原地勘工作中一套储量计算方法,传统法,虽然简单方便灵活~但它缺乏应有的先进性~科学性~影响着当今矿产地勘工作的发展。上世纪末产生的SD法不同于传统法~亦有别于地质统计学~是一全新创造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审定法。 SD法弥补了传统法和克里格法的不足。从我国矿产特点和我国勘查、开采实际以及储量审查的需要出发~一系列’ 成图’一体化的SD法体系的软计算——分类——审定—— 件产品~正由恩地公司向矿业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SD法系统也在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SD法已在国内各个省,市、自治区,、百余个矿山,区,、千余个矿段作过试点和应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矿种包括: 铁、锰、铜、铅、锌、锡、锑、钴、钼、锗、金、铀、锶、铝土矿、大理石、水泥灰岩、制铝灰岩、萤石、金红石、煤、硫铁矿等四十余种,图3,。矿床类型包括:沉积型、沉积变质型、层控型、斑岩型、热液型、矽卡岩型、风化壳型、砂矿等十余个类型。矿床规模包括:特大、大、中、小矿床。 应用领域包括:计算动态矿产资源储量、确定合理工业指标、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精度及矿山保有储量、计算和预测工程控制程度,工程间距,、编制各勘查阶段矿资源储量报告、矿山闭坑报告、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管理。矿业应用单位包括:勘查部门、设计研究院、矿山开采、储量管理机构,评审、评估机构,。 评审通过的主要SD法报告一览表 序号报告名称

1《湖北大冶鸡冠嘴铜金矿床生产勘探核实报告》 2《黑龙江逊克县东安岩金矿床5号矿体勘探报告》 3《内蒙古赤峰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详查报告》 4《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道伦达坝二道沟铜多金属矿 区详查报告》 5《青海省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1号矿体37-18线详查报告》 6《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六一硫铁矿勘探报告》 7《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铜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8《云南省大姚县大姚铜矿区六苴矿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9《云南省大姚县大姚铜矿区凹地苴矿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10《安徽省当涂县杨庄铁矿普查报告》 11《云南省潞西市芒市金矿区SD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SD法主要市场性报告一览表序号 报告名称 1《云南易门矿务局里士铜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2《云南易门矿务局狮山铜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3《云南易门矿务局凤山铜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4《云南个旧马拉格锡矿老阴山铅矿段SD法资源储量估算》 5《云南个旧老厂锡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6《云南个旧松树脚锡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7《云南易门矿务局老厂村钴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8《四川会理拉拉铜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9《四川会理锌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10《云南建水锰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11《云南会泽铅锌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12《山东淄博铁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13《贵州GC制铝氧用石灰岩SD法资源储量估算》 14《江苏太湖水泥灰岩SD 法资源储量复核》 15《湖北大冶铜山口铜矿SD法工业指标论证》 16《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图嘎锗煤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17《云南老王寨金矿SD法资源储量估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作者:

-----------------------日期: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 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 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 1资源量(resource) 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 (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

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 (1)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即经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属于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扣除之后为储量)。结合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2b)。 (2)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内部收益率介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与0之间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储量(extractable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可采储量(proved extractable reserve)(111)、预可采储量(probable extractable reserve)(121)及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二、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原理和一般过程

金矿的储量计算方法

金矿的储量计算方法

金矿的储量计算方法 金矿石从找矿、评价、勘探到矿山开采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储量计算。储量计算是对矿石的“质”和“量”的全面总结,是生产建设和企业投资的依据。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计算参数应真实可靠,计算数据要准确无误,以保证储量数字的正确性。 一、金矿储量级别的分类和条件 我国目前将金矿储量分为两类,即能利用储量(称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表外储量)。并根据地质勘探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 四级。矿床评价阶段探获的储量,主要是D级储量,可有部分C级储量。C级储量是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其条件是:①基本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②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③基本确定了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储量是用一定的勘探土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D级以上储量外推部分的储量。其

条件是:①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②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③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 D级储量在金矿中有三种用途:一是作为进一步勘探和矿山远景规划的储量;二是在一般金矿脉中,部分D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三是对小而复杂的矿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 二、主要综合性图件的编绘 (一)坑道(中段)地质平面图. 1.图件的主要内容 (1)坐标线,勘探线、该平面上各种探矿工程及编号。 (2)采样位置及编号、样品分析结果。 (3)各种地质界线及并产状,矿体编号.(4)图名、比例尺、图例及图签。 2.编图的基本方法 (1)按坑道的范围,在图纸上画好平而坐标网及勘探线作为底图。 (2)利用坐标网和勘探线的控制,根据测量成果,在底图上画出坑道的几何外形和钻孔位置。(3)根据坑道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将各种地质

金矿的储量计算方法

金矿的储量计算方法 [导读]金矿石从找矿、评价、勘探到矿山开采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储量计算。储量计算是对矿石的“质”和“量”的全面总结,是生产建设和企业投资的依据。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计算参数应真实可靠,计算数据要准确无误,以保证储量数字的正确性。 金矿石从找矿、评价、勘探到矿山开采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储量计算。储量计算是对矿石的“质”和“量”的全面总结,是生产建设和企业投资的依据。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计算参数应真实可靠,计算数据要准确无误,以保证储量数字的正确性。 一、金矿储量级别的分类和条件 我国目前将金矿储量分为两类,即能利用储量(称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表外储量)。并根据地质勘探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四级。矿床评价阶段探获的储量,主要是D级储量,可有部分C级储量。 C级储量是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其条件是:①基本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②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③基本确定了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储量是用一定的勘探土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D级以上储量外推部分的储量。其条件是:①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②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③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 D级储量在金矿中有三种用途:一是作为进一步勘探和矿山远景规划的储量;二是在一般金矿尿中,部分D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三是对小而复杂的矿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 二、主要综合性图件的编绘 (一)坑道(中段)地质平面图. 1.图件的主要内容 (1)坐标线,勘探线、该平面上各种探矿工程及编号。 (2)采样位置及编号、样品分析结果。 (3)各种地质界线及并产状,矿体编号。 (4)图名、比例尺、图例及图签。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计算规范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 (2002年11月26日,中地调函[2002]219号)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 3 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

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 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 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大致查明有用组分、主要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变化等矿石质量特征。 4.2.3 大致查明矿体围岩的地质特征。大致查明主要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管理方法源自前苏联,主要依据地质勘探程度,并考虑当前工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开采利用情况,把矿产资源分为能利用(表内)储量、尚难利用(表外)储量和A、B、C、D、E五个级别。实际应用中,虽经多次修订,但其基本内容仍是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矿业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改革开放,矿业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便于与国际并轨,影响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增强与国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和矿业体制改革,国家颁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简称新标准),并于1999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同时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即在新旧标准并行期间,将原《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储量数据发新标准进行全面套改、归类、实现新老储量的统一归口统计管理。这是我国矿产资源分类与国际惯例并轨的重要变革。 1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的依据和业务 1.1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的依据 新标准实施后,由于新标准对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数据处理上有较大的改动,与原分类标准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在统计和管理上无法对比,因此,原有《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必须全面按照新分类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套改。由于新的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矿产资源储量的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计划规划,制定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的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等。所以,这次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的依据必须是国家颁布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 1.1.1 新标准对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 新标准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矿产资源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查明矿产资源又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类共16种。分类情况及与地质可靠程度、经济意义的关系见表1。 表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地质可靠程序类型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 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 经济的可采储量 (111) 基础储量 (111b) 预可采储量 (121) 预可采储量 (122) 基础储量 (121b) 基础储量 (122b) 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 (2M11) 基础储量 (2M21) 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 (2S11) 资源量 (2S21) 资源量 (2S22)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331) 资源量 (332) 资源量 (333) 资源量 (334)? 1.1.2 新分类标准的特点新标准将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地质可靠程度作为分类依据。采用EFG三维编码进行分类(见图1)。其突出特点是将经济意义放在第一位,地质可靠程度放在第三位。充分体现了新标准的经济实用性,且能从储量状况辨别其可利用价值,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图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和地质可靠程度成为新分类标准分类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地质可靠程度是经济意义分类的基础,可行性评价是经济意义分类的手段和方法,影响矿床开发的内、外部因素及经济评价指标是经济意义分类的标准, 按经济意义划分的不同类型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是分类的结果。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原则及参数

矿产资源/量估算 工业指标 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所确定的,由矿石质量(化学的或物理的)指标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两部分组成。预查、普查时,可用一般工业指标进行圈定和估算。详查、勘探所用指标通常应结合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依据当时 的市场价格论证、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 定和估算。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所需的工业指标,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制定、下达。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一般原则 应按矿体、块段、矿产资源/储量类型、能分采的矿石类型、品级及不同工业用途分别估算矿产资源/储量。 已查明赋存状态,达到工业指标要求、具一定规模可以综合回收的共生矿产,应分别估算矿产资源/储量。有经济效益的伴生组分,也应分别估算矿产资源/储量。 参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各取样工程、样品采集、加工、测试质量均应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及规定的要求。 矿体、不同矿石类型、品级的圈定,应遵循矿床自身的地质规律。矿体任意位置圈连的厚度,不得大于相邻地段工程实际控制的矿体厚度。厚大且能连片的低品位矿石,应单独圈定。边缘见矿工程的控制范围,应根据矿床地质变量的变化特征、影响范围来确定。当边缘见矿工程出现薄而富的矿体时,可根据米百分值或米克/吨值,以该工程为截止点圈连矿体。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参数: 参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参数:一般包括面积、品位、厚度、体重等。详查、勘探阶段所用参数应是实际测定的,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分布上,均应有代表性,数据要准确可靠。 面积:可用求积仪或几何图形法、座标计算法等多种方法求得。面积测定时,不得少于两次,当两次的差值不大于2%时,取均值。几何图形法要求图形尽可能简单,采用图件的比例尺视矿体规模而定,一般为1∶1 000。参与估算的面积应扣除采空区的面积。 品位:平均品位的计算,当样长不均匀时,或影响品位的其它因素不均匀时,以加权平均法求取,反之可用算术平均法。用几何图形法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当遇有特高品位存在时,应先处理特高品位,再求平均品位。特高品位值一般取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来衡量。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大时采用上限值,变化系数小时采用下限值。其处理方法是用特高品位所影响块段的平均品位或单工程平均品位(厚度较大时)代替。用SD储量计算法时,用削减值代替特高品位,置于原始数据中参与计算。 厚度:一般用算术平均法求取平均厚度,但厚度的选取要视计算方法而定。用纵投影面积时,应计算平均水平厚度;用水平投影面积时,应计算平均垂直厚度,用真面积计算时,应计算平均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法等等。 (一)地质块段法 计算步骤: 1.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根据勘探 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 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 2.然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的体积和 储量; 3.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 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 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 (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 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 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缺点:误差较大。当工程控制不足,数量少,即对矿体产状、形态、内部构造、矿石质量等控制严重不足时,其地质块段划分的根据较少,计算结果也类同其他方法误差较大。 (二)开采块段法 开采块段主要是按探、采坑道工程的分布来划分的。可以为坑道四面、三面或两面包围形成矩形、三角形块段;也可为坑道和钻孔联合构成规则或不甚规则块段。同时,划分开采块段时,应与采矿方法规定的矿块构成参数相一致,与储量类别相适应。 该法的储量计算过程和要求与地质块段法基本相同。 适用条件:适用于以坑道工程系统控制的地下开采矿体,尤其是开采脉状、薄层状矿体的生产矿山使用最广。由于其制图容易、计算简单,能按矿体的控制程度和采矿生产准备程度分别圈定矿体,符合矿山生产设计及储量管理的要求,所以生产矿山常采用。但因为开采块段法对工程(主要为坑道)控制要求严格,故常与地质块段法结合使用。一般在开拓水平以上采用开采块段法或断面法,以下(深部)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 (三)断面法 定义:矿体被一系列勘探断面分为若干个矿段或称块段,先计算各断面上矿体面积,再计算各个矿段的体积和储量,然后将各个块段储量相加即得矿体的总储量,这种储量计算方法称为断面法或剖面法。 根据断面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分为水平断面法和垂直断面法,凡是用勘探(线)网法进行勘探的矿床,都可采用垂直断面法;对于按一定间距,以穿脉、沿脉坑道及坑内水平钻孔为主勘探的矿床,一般采用水平断面法计算矿床资源量和储量。根据断面间的关系分为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 1平行断面法 无论是垂直平行断面法还是水平平行断面法,均是把相邻两平行断面间的矿段,作为基本储量计算单元。首先在两断面图上分别测定矿体面积,然后计算块段的体积和储量。体积(V)的计算有下述几种情况: 1)设两断面上矿体面积为S1、S2,两断面间距为L(下图)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