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回乡偶书

合集下载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阅读过一些古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的诗相关内容,欢迎共享,盼望对大家有关心。

一、《回乡偶书》全诗及注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释(1)偶书:任凭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削减,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削减,疏落。

(4)相见:即观察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熟悉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转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观察我,没有一个熟悉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回乡偶书》全诗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家乡熟识而又生疏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安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详细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家乡,家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布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伤,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古诗词】回乡偶书的诗意及原文

【古诗词】回乡偶书的诗意及原文

【古诗词】回乡偶书的诗意及原文
《回乡偶书》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这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回乡偶书》写了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带着希望和梦想去看外面的世界。

如今,他老了又回到了他早前离开的地方。

抒发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
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
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
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这组诗。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
其一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回乡偶书古诗 译文

回乡偶书古诗 译文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
【译文】: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诗句】: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简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
《回乡偶书》通常指的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共有两首。

其内容如下: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主要表达了贺知章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慨。

第一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衰鬓和儿童的陌生,抒写了自己的久客伤老之情和凄楚的异乡之慨。

第二首诗则在第一首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发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反映了贺知章对人生和岁月的深刻思考。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其二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回乡偶书》赏析:其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古诗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翻译赏析

古诗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翻译赏析

古诗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翻译赏析《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贺知章。

其全文古诗如下: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鉴赏】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OrG/b/672htm,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最新3篇)-最新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最新3篇)-最新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最新3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回乡偶书》古诗词鉴赏篇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参考资料:曹寅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66页.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56—57页.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回乡偶书全诗解释

回乡偶书全诗解释

回乡偶书全诗解释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佳作。

译文如下: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佳作,诗中抒发了作者久客他的深切伤感。诗人少小离家,老大才回,乡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已斑白,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回到故乡,他遇到了不相识的儿童,他们笑着询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幕触动了诗人的内心,让他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同时也更加深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诗中的每一句都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感慨和无尽的思乡之情,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久客他乡的伤感与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贺知章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能够体会到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