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回乡偶书》的诗词的意思古代诗词
回乡偶书这个诗的意思

回乡偶书这个诗的意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多像我们人生的写照啊!你想想看,小时候我们怀揣着梦想,迫不及待地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等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漂泊许久,两鬓斑白时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一切是不是都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了?就说那乡音吧,不管我们走多远,不管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那口家乡话就像深深扎根在心底的种子,永远不会改变。
可当我们回到家乡,那些曾经熟悉的街道可能已经变了模样,新建的高楼大厦让我们有些找不着北。
那些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如今也都各自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还记得小时候一起在河边捉鱼摸虾的日子吗?那时候的河水多清啊,能看到小鱼小虾在里面欢快地游来游去。
我们挽起裤腿,就那么肆无忌惮地跳进水里,也不管会不会弄湿衣服。
现在呢,那河还在吗?是不是也已经被岁月改变了模样?还有那片我们曾经奔跑玩耍的田野,春天的时候一片绿油油,秋天就变成了金灿灿。
我们在里面捉迷藏、放风筝,笑声仿佛还回荡在耳边。
现在再回去看看,那片田野是不是还像记忆中那样充满生机?回到家乡,最让人感慨的还是那些孩子们。
他们看着我们这些“陌生人”,好奇地问:“你从哪里来呀?”这时候,心里是不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就好像我们突然成了这片土地上的过客,曾经的一切都已经远去。
但这就是人生啊,充满了变化和未知。
我们在不断地前行,不断地成长,而家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虽然有些东西已经不再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但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却永远不会变。
就像那首诗里说的,乡音无改,这就是我们和家乡永远的连接。
不管我们走多远,不管我们变成什么样子,家乡始终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回去。
当我们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闻到那熟悉的味道,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所有的疲惫和迷茫都会瞬间消散。
所以啊,有空就多回家乡看看吧!去寻找那些曾经的记忆,去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情。
不要等到两鬓斑白了才想起家乡的好,不要让时间带走我们太多的美好。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
《回乡偶书》通常指的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共有两首。
其内容如下: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主要表达了贺知章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慨。
第一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衰鬓和儿童的陌生,抒写了自己的久客伤老之情和凄楚的异乡之慨。
第二首诗则在第一首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发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反映了贺知章对人生和岁月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注释、老大:年纪大了,老了。
2、乡音:家乡的口音。
3、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4、衰(cuī):减少,疏落。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翻译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诗词作品,共二首,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七言绝句,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全诗

《回乡偶书》全诗【原诗】: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ī):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3】(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朗读节奏划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翻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二】: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简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回乡偶书的意思简单容易背会

回乡偶书的意思简单容易背会回乡偶书,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诗歌名,也成为了一种文学体裁。
回乡偶书的主题是思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回乡偶书的意思,以及如何简单容易地背诵这首诗。
回乡偶书的意思回乡偶书全诗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乡胜景依稀在,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回乡偶书的主题是思乡,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是诗人回到故乡的场景。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了诗人多年离乡的感触。
第三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描绘了回乡后的情景。
第四句“故乡胜景依稀在,暮霭沉沉楚天阔”,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美好景色的留恋之情。
最后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是对离别之痛的慨叹。
回乡偶书的背诵技巧回乡偶书虽然只有五句话,但是其中的意境深远,用词精练,让人难以忘怀。
如果想要背诵这首诗,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1. 朗读法将整首诗朗读几遍,把每个字的发音都读准确。
可以通过模仿诗人的语调和语气,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的意境。
2. 分段法将诗歌分成几个段落,每次记忆一个段落。
可以把每个段落的关键词和词语写下来,反复默念,直到能够熟练背诵为止。
3. 联想法将诗歌中的关键词与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记忆。
比如,“乡音无改鬓毛衰”,可以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老师,他们的声音和容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
4. 缩写法将每句话的首字母缩写下来,形成一个简短的词组,便于记忆。
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可以缩写成“少离老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以缩写成“乡音鬓毛衰”。
总之,回乡偶书是一首经典的诗歌,虽然只有五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意境和感情。
如果想要背诵这首诗,可以通过朗读、分段、联想和缩写等方法,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首诗的内涵。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以文词著名,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称“吴中四士”。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授国子四门博士。
后历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宾客,授秘书监,故世称“贺监”。
天宝初,求还为道士,敕赐镜湖以居。
为人放达,晚年尤甚,自号“四明狂客”。
好饮酒,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亦工书法,善为草、隶。
两《唐书》有传。
诗作以七绝为妙。
【原文】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1] ,乡音无改鬓毛衰 [2]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少小:年幼时。
老大:年老。
《文选•古辞•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乃伤悲。
”[2]无改:没有改变。
鬓毛衰:谓两鬓斑白,显露衰老之态。
【译文】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解读】天宝三载(744)正月,贺知章告老还乡,玄宗曾亲自作诗送之。
诗人时已八十六岁高龄,回乡不久即去世。
这首诗当写于诗人回乡以后。
诗本二首,此为第一首。
诗人早岁离家,八十六岁始归。
这其间必有万千感慨,正无可言说,却有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多用对比:“少小离家”与“老大回”、“鬓毛衰”对举;“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客从何处来”、“不相识”对举;“儿童”与“老大”、“鬓毛衰”对举。
层层对比,揭示出诗人初踏故土的复杂感情,既朴素又深刻,既简练又繁复,既深沉又旷达。
所谓真情实感,出乎天籁。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回乡偶书》《回乡偶书》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⑵。
儿童相见不相识⑵,笑问客从何处来⑵。
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回乡偶书二首⑵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⑵。
惟有门前镜湖水⑵,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⑵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⑵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⑵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⑵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⑵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⑵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品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创作背景:编辑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意思全解

回乡偶书意思全解【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经很久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回乡偶书》的诗词的意思古代诗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回乡偶书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回乡偶书》,本题共两首,本篇是第一首.贺知章于天宝三年请求为道士,辞官还乡,时年八十有余.本诗当写于此时.
鬓毛衰: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鬓毛,长在耳朵前边的头发.衰,衰老.
【古诗今译】
年轻少壮、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家乡,年事老迈之时才回来;今日返归,虽然言语中还依然保留着往日那浓浓的家乡口音,但是两鬓的头发却已经变得稀疏衰败.乡里的孩子们不知道我是一位归乡寻根的老者,把我当成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了起来,有个孩子竟然还笑着问:“老爷爷,
您这是从哪儿来呀?”
【赏析】
诗人贺知章于天宝三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年已八十六岁高龄,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春秋了.人生轮转,世事沧桑,心头自然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同时也表露了诗情来自于生活、发之于心底的一层意思.
这首诗写于初回故里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自然不会平静:当年离家之时,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今日归来之际,老迈年高,鬓发疏落,不禁感慨多多.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坏.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了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能否被故乡认得”之担忧,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了一个很好的
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之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画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悠远,绵长,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