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之《食喻》
食喻文言文注释翻译

原文:饮食之道,犹行于江湖者也。
江湖者,广袤无垠,川流不息,百态千姿,各具风味。
夫饮食之道,亦如是也。
美食佳肴,如江湖之水,流淌不息,各具特色,以味取胜。
注释:饮食之道:指饮食的学问和方法。
江湖:原指江河湖海,此处比喻广阔的饮食世界。
广袤无垠:形容非常宽广,没有边际。
川流不息:形容水流不断,此处比喻美食不断涌现。
百态千姿:形容形态各异,姿态万千。
风味:指食物的特有味道。
美食佳肴:指美味的食物。
水:比喻食物。
以味取胜:指凭借美味的味道来取胜。
翻译:饮食的学问和方法,就如同行走在广阔的江湖之上。
江湖之地,宽广无边,江河湖海川流不息,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各具独特的风味。
那么,饮食的学问也应当如此。
美味的食物,就如同江湖之水,源源不断,各具特色,凭借其美味的味道来取胜。
原文:美食如珠玉,美味如瑶池,食之令人心旷神怡,畅快淋漓。
然而,饮食之道,非徒口腹之欲,亦在乎品味之间。
注释:美食如珠玉:比喻食物如珍贵的珠宝,非常美味。
美味如瑶池:瑶池是神话中的仙境,此处比喻食物非常美味。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畅快淋漓:形容非常畅快,毫无拘束。
饮食之道:指饮食的学问和方法。
非徒口腹之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亦在乎品味之间:也在于品尝的过程。
翻译:美食如同珍贵的珠宝,美味如同仙境中的瑶池,品尝之后,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畅快淋漓。
然而,饮食的学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在于品尝的过程。
原文:食者,味之尝也。
味者,心之所向也。
心之所向,不可得而求之,必先养其心,而后食之。
注释:食者:进食的人。
味之尝:品尝味道。
味者:味道。
心之所向:心中所向往的。
得而求之:得到并追求。
养其心:培养、调养心灵。
翻译:进食的人,是去品尝味道的。
味道,是心中所向往的。
心中所向往的,是无法得到并追求的,必须先培养、调养心灵,然后才能品尝食物。
原文:饮食有节,则身体康健;饮食无度,则疾病缠身。
故饮食之道,在于适中,不宜过极。
注释:饮食有节:指饮食要有节制。
食实封文言文阅读

食实封文言文阅读1. 高崇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旧唐书·高崇文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高崇文,其先渤海人。
崇文生幽州,朴厚寡言,少从平卢军。
贞元中,随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
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
韩全义入觐,崇文掌行营节度留务,迁兼御史中丞。
十四年,为长武城使,积粟练兵,军声大振。
永贞元年冬,刘辟阻兵,朝议讨伐,宰臣杜黄裳以为独任崇文,可以成功。
元和元年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兼统左右神策、奉天麟游诸镇兵以讨辟。
时宿将专征者甚众,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大惊。
崇文在长武城,练卒五千,常若寇至。
及是,中使至长武,卯时宣命,而辰时出师五千,器用无阙者。
军至兴元,军中有折逆旅之匕箸,斩之以徇。
西从阆中入,遂却剑门之师,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遁归。
屯军梓州,因拜崇文为东川节度使。
先是,刘辟攻陷东川,擒节度使李康;及崇文克梓州,乃归康求雪己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遂斩之。
城以成都北一百五十里有鹿头山,扼两川之要,辟筑城以守,又连八栅,张掎角之势以拒王师。
是日,破贼二万于鹿头城下,大雨如注,不克登,乃止。
明日,又破于万胜堆。
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
遂据堆下瞰鹿头城,城中人物可数。
凡八大战皆大捷,贼摇心矣。
八月,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到行营愆一日。
惧诛,乃深入以自赎,故军于鹿头西大河之口,以断贼粮道,贼大骇。
是日,贼绵江栅将李文悦以三千人归顺,寻而鹿头将仇良辅举城降者众二万。
辟之男方叔、子婿苏强,先监良辅军,是日械系送京师,降卒投戈面缚者弥十数里,遂长驱而直指成都。
德阳等县城皆镇以重兵,莫不望旗率服,师无留行。
辟大惧,以亲兵及逆党卢文若赍重宝西走吐蕃。
吐蕃素受其赂,且将启之。
崇文遣高霞寓、郦定进倍道追之,至羊灌田及焉。
辟自投岷江,擒于涌湍之中。
西蜀平,乃槛辟送京师伏法。
初中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21篇含答案

1《梁书·居士阮孝绪》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居士阮孝绪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
父彦之,宋太尉从事中郎。
孝绪七岁,出后从伯胤之。
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
年十三,遍通《五经》。
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诫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
宜思自勖,以庇尔躬。
”答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
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
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
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
母得服之遂愈。
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
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
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
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
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
”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宜思自勖勖:勉励B.竟获免竟:竟然C.累日不值值:遇,遇到D.诸甥岁时馈遗遗:给予,馈赠B.竟:终究,最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亲友因呼为“居士”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常逃匿不与相见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木其衰矣其皆出于此乎D.副词,表揣测,译为“大概”(A.介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B.介词,和/连词,和;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喻

。
刘 麟 的教 育 方 法 可 资 借 鉴
.
从 未 吃过苦
的青 年 人 有 意 识 地 把 自 己放 到 艰 苦 的
环 境 里 锻 炼 是 有 利 于 加 强 自 己 的道 德
.
修养 的
。
⑧⑩ ⑧
1
.
解 释 下 列 句 子 中加 点 的 词
俟
:
。
( 1 ) 俟 其 来款 之
(3 ) 不 能 下 箸
,
一
句话 概 括 出 来
。
直指 使
刘麟
4 文
:
:
中 饥 时 易 为 食 饱 时 难 为 味 时 使 然 耳 这 句话
“
”
,
,
从
字面 看是什 么 意 思 ?
又
蕴 含 着怎样
一
个深 刻
的道理
7
5 今 天 我 们 采读 这 篇 文 章 你
.
一
,
定 有新 的 感 悟 请 把 你 的 感 悟 写 出 来
,
。
( 赵 云 德 设 计 )囹 29
.
。
锻 炼 是 有 利 于 加 强 自己 的 思 想 品 德 修 养 的 5 答 案 不 求 唯
,
一
。
.
,
言之 有理 即可
建设节 约 型 社 会 是 我们每 个 公 民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示 例 二 :上 级
救 的样子
。
,
很 多 天 大 亮 的 时 候 有 只 野 兽 身子 淹
。
,
没 在 波 涛之 中 而 头
浮 出水 面 它 左 右 顾 盼 好 像 求 ● r
6
, ,
道士说
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食喻(附译文)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
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③属吏:部下。
④款:款待。
⑤箸:筷子。
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俟其来款之答案(2)无人治具答案(3)自朝过午答案(4)直指谕其训答案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2分)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答案(2)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答案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6分)过程:答案结果:答案评价:答案【译文】刘南垣公是国朝尚书,告老还乡在家居住。
有一个直指使(官名),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郡县的老百姓都感到害怕,把他当作县里的祸患。
刘南垣公说:他是我的弟子,我应当启发他让他明白事理。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和答案详解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臵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初中语文-文言文《欲食半饼喻》阅读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欲食半饼喻》阅读答案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
②唐:空,徒然。
【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
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
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
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2)食六枚半已(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终生食喻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善士名食,好食而食之,食之不厌。
一日,食欲求味,访于长者,长者曰:“食之道,非独味也,亦在食之品也。
”食者曰:“愿闻其详。
”长者曰:“食有三品,上品者,五谷杂粮,营养丰富,宜养生;中品者,鱼、肉、蛋、奶,滋味鲜美,助人强壮;下品者,瓜、果、蔬菜,清新可口,可清心养性。
三者皆食,则终生无病。
”食者闻之,欣然曰:“善哉!吾愿终身食之。
”长者曰:“食之道,非一日之功,乃终生之事。
君欲终身食之,须谨记三事:一曰,饮食有节,勿过食;二曰,食宜时令,勿违天时;三曰,食宜清洁,勿污秽。
”食者曰:“吾虽愿终身食之,然未知其法。
”长者曰:“吾为君述之。
”夫饮食有节,如水之流,有源有委,不可竭也。
人食亦然,宜定时定量,勿使过饱过饥。
若过食,则伤肠胃,损脾胃;若过饥,则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故饮食有节,乃养生之本。
食宜时令,如农之时,春种秋收,各有其时。
人食亦然,宜顺四时,勿违天时。
春宜食温,夏宜食凉,秋宜食平,冬宜食热。
若违时令,则伤身体,损寿命。
食宜清洁,如水之净,不可污秽。
人食亦然,宜清洁卫生,勿食不洁之物。
若食污秽,则伤肠胃,生疾病。
食者闻长者之言,恍然大悟,曰:“吾终身食之,必遵长者之教。
”长者曰:“善哉!吾望君能终身食之,以养生之道,传之后世。
”自是,食者谨遵长者之教,饮食有节,食宜时令,食宜清洁。
终其一生,身体康健,寿比南山。
世人闻之,皆效仿之,终成风气。
夫食之道,非独味也,亦在品、在节、在时、在洁。
人能终身食之,必能养生延年,福寿安康。
故曰:“食喻终身,养生之道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喻》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
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③属吏:部下。
④款:款待。
⑤箸:筷子。
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俟其来款之俟:
(2)无人治具治具:
(3)自朝过午朝:
(4)直指谕其训谕: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
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2)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7.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6分)
过程:
结果:
评价:
参考答案:
4.(4分)(1)等(2)下厨张罗(或做饭)(3)早晨(4)明白、悟出
5.(2分)(C)
6.(6分)
(1)(3分)对饮食特别讲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饭不合味责骂部下,郡县长官接待他都感到担忧。
(2)(3分)饥饿时饭菜易做易食,饱时饭菜难做难吃,美味也不易下咽啊。
这是所处不同才这样的啊!
7.(6分)过程:诚恳挽留直指使吃一顿饭,故意拖延时间,让直指使感到非常饥饿时,用粗粝的饭食招待他。
当他吃饱后对着丰盛的美食再也无法下咽时,不失时机地开导他。
结果:直指使明白老师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再也不敢因为饮食而责难部下了。
评价示例:刘麟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先挨饿再饱食的过程,自己悟出错误,然后虚心改过。
这种方法比严厉批评或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让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