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老师浅释意志

合集下载

中医徐文兵神志疾病治疗疑心病要调身正体

中医徐文兵神志疾病治疗疑心病要调身正体

中医徐文兵神志疾病治疗疑心病要调身正体
徐文兵,心神疾病专家,中医的形,精,神.身病要调心,心病要调神.长一些肿瘤要找一些心里的一些因素,不能把人体当机械看待的话,我们要找出这些人体的心里因素.先把自己的身体调养好,才会把心里情绪调整好.神志疾病治疗的四个步骤,先调神整体.心里疾病是胸椎和脊椎出了问题.有了身出了问题,脸都不会大小不一样,有些人,看起来不一样,很明显.手脚冰凉,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手脚约凉,心理的疾病反而越来严重.
治疗神志疾病.治疗胸闷.很多疾病都是很多的关系搞不好,这种情绪往往比细菌病毒的危害大很多.身心疾病是很重要的.今天讨论的问题是疑惑.今天交流的话题是疑惑的问题.疑惑定位为心里疾病.我相信你,我不相信你,我不怀疑你,我怀疑你,疑是事情的阴暗的一面.碰到负面挫折的东西导致了我们的疾病.不好的暗示的作用.受过大的精神刺激,一看到绳子就想到了蛇.历史上很多名医治疗疑心病.初期的方法治疗疑心病用暗示的办法.疑心病是和过往的精神刺激所产生的.
中医专家徐文兵
从精神疾病的拯救出来.用无言的办法把人拯救出来.总是怀疑自己的锁是不是锁了?很多人反复的锁门,查看煤气管了没有?徐文兵老师碰到自己的可怕的案例,怕别人下毒害死自己.疑心很重.这种情况下就赶快调整身体.疑是一种心气不足的情况.老是这么想.经络学说中那么内心存了很多阴暗负面的东西.疑心病往往是暴力和触及心神的冷暴力.中医讲的养心养神.男孩子8岁,7岁孩子就不要伤害到了.
疑心病是怀疑自己的病.讳疾忌医,渴望自己被关爱的对象.心气不足.怀疑自己的另一半有外遇.自虐,身心一起调节.徐文兵老师建议,先关心自己.治疗很多的疑心病.只关心结果.很多人在无意识中慢慢的释放掉.每天吃不好睡不着.眼下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体或者把身体心里的负面影响去除掉.。

徐文兵老师讲解五藏中“心藏神”

徐文兵老师讲解五藏中“心藏神”

徐文兵老师讲解五藏中“心藏神”很多精神分裂,抑郁症的病人都有这种问题:老是觉得害怕,想躲到一个角落里藏起来第一:很多精神分裂,抑郁症的病人都有这种问题:老是觉得害怕,想躲到一个角落里藏起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藏焉。

”心就像个皇帝,神藏在它里面,神出来我们就有意识,神回去以后我们就睡觉了。

但是要记住,心藏神,但心不是神,神是另外一个东西。

有些中医教科书上说“心主神明”,就是说心就是神,其实是不对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是热的、温暖的、流动的,神在里面待得很舒服。

如果心出了问题,神就会出问题。

这时候神得不到保护,就暴露出来了。

神暴露出来以后,人的心就容易受到伤害,出现不安的心理。

不安就是感到不安全,老是觉得害怕,想躲到一个角落里藏起来。

很多精神分裂、抑郁症的病人都有这种问题,总是想逃跑。

人在觉得一个地方不安全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跑,这是动物的本能,一看哪儿有危险,马上就跑。

所以抑郁症的病人总想跑,离开这里,离开家,离开这个城市……但是去哪儿却不知道。

一看这种不安全的病人,就知道他的心伤了,心裂开了,神暴露了,所以他觉得害怕了。

“若即若离”是最好的人际关系!第二:“若即若离”是最好的人际关系!什么样的问题能让人的心裂开呢?是感情的伤害。

爱一个人而得不到,或者失去一个人,或者你信任一个人,但是那个人背叛了你,这就是我们说的伤心然后伤神。

往往这种伤心都不是来自于敌人,因为你不会把一个你不信任的人或者你不知道底细的人领到你们家的卧室去,你甚至都不会让这样的人进你的家,有什么事在办公室说说就行了,或者到法庭上说。

因为你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他离你的神远一些。

往往伤害你的人都是你开门迎进来的人,进来以后你才发现他是一个坏人,所以伤害你的情感或是伤你的心的都是你的亲人、朋友,就是跟你关系特别密切的人。

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的心和神,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心敞开让别人进来,应该对谁都礼让三分。

我觉得日本人对任何人都非常礼貌、客气。

徐文兵: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伤什么别伤神

徐文兵: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伤什么别伤神

徐文兵: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伤什么别伤神编者按:本文是根据徐文兵老师和梁冬的广播节目《国学堂》的录音整理出来的文字(现已出书),内容是《黄帝内经·天年》。

两人一问一答,妙语连珠,十分精彩。

徐老师讲课逐字解析,举一反三,总是能把模模糊糊的意象用清清楚楚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他对梁冬的故意刁难和梁冬的机智反应亦常常相映成趣,好像相声一般,给大家一个快乐学中医的机缘。

伤什么别伤神1.“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人之所以成形是以什么为基础梁冬:《灵枢·天年》开篇讲:“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请问什么意思?徐文兵:这是黄帝在向他的老师岐伯请教,说我'愿'。

'愿'的意思就是各从其欲,各得所愿。

它是带'心'字旁那一刹那,是什么能量给他打下的,是发自内心、起心发愿的意思。

'愿'还带个'原'字,就有想追寻世界宇宙本原的意思。

黄帝有'愿','愿闻人之始生'。

“始”是什么?形之始也,刚从一团气凝成了一个形。

无形的水蒸气突然凝成小水珠,就那么个过程。

那么,人在成形的那一刹那,是什么能量给他打下了基础?梁冬:'何气筑为基'?徐文兵:什么叫'基'?'基'和'础'有什么区别?梁冬:基和础肯定是不一样的!'基'的构成是'其',下面是个'土',而且土还埋在下面。

'础'是底部出土以上的那部分,而'基'是土地以下的那部分。

徐文兵:我为什么说中国人都有慧根呢?梁冬:我是中国人。

徐文兵:你本身有遗传,但后来被蒙蔽了。

因为我们毁自己的文化比外国人还厉害。

话说回来,这个“基”,我们一般叫地基,是埋在土下看不见的,但是你必须要夯。

徐文兵老师浅释焦虑

徐文兵老师浅释焦虑

徐文兵老师浅释焦虑繁体字的虑写作慮,是思想延伸。

《内经》中讲了“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为它是将来时,还没有发生。

同时又牵动了人的情感,让人羡慕、企盼,挑动了人的欲望和情绪。

所以在翻译七情喜、努、忧、思、悲、恐、惊的时候,一般把思翻译成了虑,英文是anxiety 或者worry, 也就是焦虑或担忧,而不是翻译成thinking或idea即思想。

说到焦,就是火烧火燎般的急躁。

《水浒传》里的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 说的就是这种心情。

所以说焦虑,就是一种急切、烦躁、火烧火燎地企盼期待的事情发生的心情。

Anxiety 来源于anxious,也就是热切的,渴望的,同时也有忧虑的意思。

这和焦虑的中文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人的思想后天的产物,和自然规律有差距。

自然之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思想有可能就是妄想、臆度,因此而期待它在将来发生,那只能使人处在长久的焦躁的期待之中。

有个相声叫做《扔靴子》,说的是一位老人等待楼上的房客扔下第二只靴子而不得,以至于一夜没睡。

老人的这种状态就是焦虑。

焦虑的产生源于以前的思维定式,也就说老人过去的经验使他形成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听到房客上楼扔下第一只靴子以后,心理就开始期待第二只靴子落下的声音,这就是因思而远慕,慕而不得,期待越来越久远,也就形成了焦虑。

不必笑话这个老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类似的焦虑。

过年放炮,自己或者听到别人放二提脚的时候,听到“咚”的第一声以后,你是不是在内心期待着第二声的炮响。

听到以后是不是心理很踏实?没有听到是不是心里是空落落的焦躁的感觉?为了避免焦虑的产生,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情绪习惯,特别是在儿童期形成的条件反射,避免非此即彼极端的思维。

当然最重要的人应该多经历磨练,经多见广了,也就知道一种原因会有多种结果,也就不会钻牛角尖,在一颗树上吊死了。

比如说“有志者事情成”,功夫不负苦心人,善有善报等等说教,其实都是不一定的。

徐文兵:中医养生?先把这几个最基本的道理弄明白

徐文兵:中医养生?先把这几个最基本的道理弄明白

徐文兵:中医养生?先把这几个最基本的道理弄明白导读: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归我们的本心,本性,顺应天地之道,让我们自己时刻处于觉知,感悟之中,发挥自愈的本能,保持身心的康和喜乐。

一讲理,大家都说懂,但是真的懂吗?让我们来看看本文就知道了!从中药讲到中医很多人说,出产在我们中国的药叫中药,你看我们中医讲地道药材,川芎啊、浙贝啊,山西的党参、黄芪,东北的野山参……不对,中医有很多药是外国进口的,不是产在中国的,像乳香、没药等等。

为什么这些不产在中国的药我们也管它叫中药呢?什么叫中药?不管它长在哪,哪怕长在月球上,只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就叫中药。

好多人跟我抬杠,那东西人家就实实在在有效果啊,用什么理论指导有什么关系。

有些人,从民国就开始讲,废医存药,意思是中医没用中药有用。

那我问你,我给你盘菜你炒一下,原料一样,你炒的跟厨子炒的出来的为啥不一样呢?下棋那棋子儿有用,棋手没用?那咱上来就比谁棋子儿多吧?所以一些浅薄粗陋的人只能看到有形的物质,看不到背后使用它的思想。

所以抗日战争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人投向日本鬼子?唯武器论:人家有坦克,有掷弹筒,有三八大盖,我们只有红缨枪、汉阳造。

但最后谁赢啦?同理,乐队就要乐手就行啦,要乐队指挥干嘛?足球队上去就踢就得了,要教练干嘛?所以先讲中药,是想说明什么叫中医。

世界是物质的。

但是我问大家一个问题:物质背后是什么?如果把一个粉笔无限分下去,分到最后它是什么?人身上长一个肿瘤是物质的,但它最初是个什么状态?现在一说我们要研究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那分子背后是什么?分子再分是什么?原子再分呢?分到最后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波粒二象性。

光到底是物质还是能量的运动?没法说了。

所以大家首先要学中医的精气神理论,你会知道世界不仅是物质的。

此外,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中国古人的智慧早把这些貌似不相干的东西联系了起来,而且发现了他们内在的规律。

另外,我们要学习中医的藏象理论。

中医大家徐文兵《字里藏医》整理笔记(7)

中医大家徐文兵《字里藏医》整理笔记(7)

中医大家徐文兵《字里藏医》整理笔记(7)中医的高级在于它不把人看作是一堆由肌肉、内脏、骨头、血液等组成的一个肉体,它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气、神看不见、摸不着,中医却能看到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中医知道怎样炼精化炁,怎样炼炁化神。

中医还认识到魂魄等“虚无”的东西,它真的虚无吗?只是他人认识不到罢了。

如果再说到中医的哲学观,其他人和其它学科更是望尘莫及了。

继续课程,第二辑《从性命谈起》,第四部分:思想。

“思”,繁体字写作“恖”,“心”的上面加“囟”。

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完成最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

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

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意思是说,心理活动形成了意,保存的意就是记忆,叫作志。

根据记忆进行变通的考虑就是思,基于思考对将来有预测期待就是虑,对虚幻还没发生的事情进行抽象思维就是智。

“思”有时也用来代表本能、欲望。

另外,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

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思伤脾”。

《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气结”。

意思就是说过度地思考问题,用心用脑过度,就会使气机阻滞,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

神伤则恐惧,《灵枢·本神》说:“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这是说因为过度害怕,出现了心慌心跳,加上思虑过重,最后伤神,出现莫名无由的恐惧,吓得遗精、大小便失禁。

在更深的感情层面上,思表现为相思、牵挂、惦念,严重的就是相思病。

这是后天意识与先天情欲二者的共同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勾魂,所以失恋的人被称为失魂落魄。

人生一世,不可能让思想完全顺应先天本能,那样的话与动物无异。

徐文兵老师浅释性命

徐文兵老师浅释性命

徐文兵老师浅释性命“性”和“命”是两个重要的哲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值得人们去研究探讨。

古代真人早有论述传世,可惜千百年来传承错讹、伪说纷纭,歧义百出。

到了今天,中医学界对这两个字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虽然人人在说性命攸关、性命双修、身家性命、养性延命,但是却仔细一探求,含义却莫名其妙。

这便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是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按字的顺序是“性命”,可是解释的时候就得先说“命”了。

不为什么,因为命是根本、基础,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动。

命者,口令也!拆开“命”字一看便是。

其甲骨文字形,“令”字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

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

徐鍇锴注《说文解字》:“号令者,集而为之。

卪,制也。

”令就是决定好了,让人必须执行的规矩。

用英语表示的话就是order, in order, destiny。

口令出自君王,那就不得了了,就是命,王言惟作命!“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

皇帝发布诏书第一句话就是“奉天承运”,假借天命,表明自己是在替天行道。

这说明比天子更厉害的是“天命”,老天爷决定好了的,人人必须遵守执行,谁也别想违背改变。

传达天命的人,现在有算命先生、灵媒,古代有巫覡。

当然不乏假传圣旨的骗子。

所谓知天达命,就是彻底了解了自己被先天决定好了的东西。

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言外之意就是五十岁以前一直想自己把握自己的命,到了五十岁才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认命归顺。

《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

”一句话道明了人是天地交流的产物,人的一生注定是被决定了。

这就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

现在算命的往往依照人的生辰八字,且不说出婴儿生的时间可以人为改变,但说各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差异,就是一本糊涂帐。

现代科学研究DNA的碱基配对序列,试图通过基因来揭示人的命。

中国古人则认识到除了父精母血以外,精子卵子结合瞬间的天时、地势、人情同样会对人的命产生影响。

“中医文化传播者”徐文兵:每个人

“中医文化传播者”徐文兵:每个人

“中医文化传播者”徐文兵: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贵人人民网《中国青年》09年16期封面人物星期五下午,准确说,是两点整,徐文兵按照约定的时间,一身中式扮装施施然踱进了他位于首都图书馆东南翼龙头公寓北楼一层的厚朴中医学堂。

这个下午是他每周的例行媒体接待时间。

尽管京城连日溽暑,阵雨时作,徐文兵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精神抖擞,气场爽朗,好像怀中揣着一台小小的马达。

这位近来声名鹊起的中医大夫表示,他的挂号费是400元,除了休息日,工作时间每天都有很大的接诊量,“预约已经排到了三个月后”。

其实,印证他是一名“好医生”更直接的例子,是记者认识的一位朋友带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前往问诊,经徐文兵两次治疗后,母亲回家能认儿子了。

但真正让徐文兵从一名单纯的中医大夫走到“中医文化传播者”的台前,则和他与著名主持人梁冬合作推出《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医太美》系列节目及出版《字里藏医》等中医启蒙著作分不开。

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徐文兵迅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自己,接触到传统中医文化知识。

而在此普及的基础上,徐文兵一直雄心勃勃着力推进的,是关于他的中医理想和中医社会实践:建立一所私立中医大学,再将这所中医大学开到国外。

他的说法是,“作为中医大夫,我的工作是恢复、唤醒人的自愈能力。

作为中医老师,我的任务是对外输出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内恢复和唤醒国人的自信和自尊。

”强大的理想从来离不开现实的关照和路径选择。

受母亲魏天梅影响,徐文兵童蒙即诵《药性歌括》《汤头歌诀》《濒湖脉学》,接触中医传统教育。

198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90年毕业留校,先后在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门诊办、院办工作,开始深刻认识“悬壶济世”的现实境遇。

1997年,徐文兵被公派赴美讲学,在美期间考取了全美针灸师和中医资格。

1998年回国后即辞去公职,创办北京厚朴中医研究所,从小门脸、地下室一点点艰难起步,开始他恢复传统中医教育、医疗模式的“追梦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文兵老师浅释意志
“意”和“志”都是名词,是心理活动“忆”的结果。

“忆”的繁体字写作“憶”。

《灵枢·本神》中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人有多种心理活动,最浅的层次是欲。

饿欲食,渴欲饮,冷欲暖,热欲凉,精满欲交合,腹满欲便溺,困乏欲眠,气力足欲行走等等。

这种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是生理影响心理,不教而会,不学而能。

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是情,也就是情绪变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一般情绪的变化可能仅仅影响心包,剧烈的情绪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心神,进而影响全身气血运行。

《灵枢·口问》:“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导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甚至出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比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是“感”,就是情感活动,即所谓的动情,诸如爱恨情仇、贪嗔痴怨等。

如果说七情六欲仅仅是动物本能的话,感情似乎为人类所独有。

比如情爱,“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

”动情生爱直接触及人的心神,让人产生如痴如醉、欲仙欲死的感觉,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一旦丧失,便失魂落魄,如行尸走肉。

人的心理活动最高级层次就是“悟”,或称觉悟、顿悟,其结果就是通神。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歧伯说:“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我们要说的“忆”是介于“感”与“悟”之间的心理活动。

简单地说,“忆”
就是思考。

忆的结果是“意”,意是出生以后人为训练培养出来的意识、思维、思想。

古人将意归于后天之本脾,认为“脾藏意”。

被保存的记忆是“志”,比如永志不忘、日志等等。

古人认为“肾藏志”,这和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有直接关系。

现代人所说的志,变成了志向、愿望的意思。

人类没有虎豹的尖牙利爪,马鹿的奔跑逃逸速度,仅仅依赖本能很难生存。

所幸有意识思维,懂得利用火焰、工具以趋利避害。

所幸有记忆,得以代代相传,增益累积。

所以意志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

意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所以和生存、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现代有很多呆傻的狼孩、猴孩的报道,恰恰证明,不经过后天的教养,人与低级动物言行无异。

意的最初阶段是识,也就是辨识、意识。

目辨色,耳辨音,鼻辨臭,舌辨味,身辨觉。

进而辨利害、美丑、善恶等等,形成判断。

得到意的主要手段是“学”,通过学来掌握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

学的重要手段就是背诵,以此来大量存贮知识,即“志”。

有了知识以后还需要亲身实践,使得死板的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此所谓“习”。

通过学习,再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

正如荀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达意的方法,一般是言语、文字、图画等。

但是这种表述、表达往往不尽全面,甚至有所失真、歪曲,所以古人有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说法。

《庄子·天道》中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陶渊明有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所以古人传授思想往往是口传心授,强调心领神会,这是近乎通神的一种境界。

隋唐间名医许
胤宗“每疗,无不愈”,人问曰:“公医术若神,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胤宗答道:“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脉之深趣,即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

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

”《后汉书·郭玉传》:“郭玉对曰:医之为言意也。

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郭玉所说的就是后天意识与先天神明相通的一种境界。

人为的思想、意识如果符合自然之道的话,我们称之为“德”。

违反自然之道的思想,可谓“无德”。

养生处世之道,不过就是调和后天的意志与先天本能、神明的关系。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灵枢·本藏论》)”
可惜从古至今,很多人不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就是“思想无穷,所顾不得,意淫于外”,最终结果只能是“半百而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