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临床路径
尿路感染

三、临床表现
1、急性肾盂肾炎
(一)全身表现:起病急,体温升高,头 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 (二)泌尿系统症状:膀胱刺激症,腰痛, 压痛,叩痛 (三)尿液变化:血尿,脓尿
2、慢性肾盂肾炎
病程: 半年以上 全身症状:不规则低热、全身乏力、食 欲 减退 泌尿系统症状:腰部酸痛、轻度尿频、尿急, 有时尿混浊,肾小管功能持续性损害
四、尿路感染的并发症
急性或慢性肾衰竭 肾乳头坏死 肾盂积水或积脓 肾周围脓肿 败血症
五、常用的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1、尿常规检查
尿蛋白微量: +--++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多显著增加、白细胞 管型(有助于肾盂肾炎的诊断) 尿红细胞可增加
2、尿细菌学检查
(1)、 尿标本的收集 (2)、尿细菌定量培养
功能 异常
影象学 检查
两肾大小不等,外形不 两肾缩小对称一致,无 肾盂肾盏变化 平,肾盂肾盏变形
尿路感染与肾结核的鉴别
尿路感染 肾结核
尿路刺激征 经正规抗炎治疗减轻 非抗痨治疗无效 尿沉渣涂片 G+、G-细菌 抗酸杆菌 普通尿培养 (+) (—) 晨尿结核菌培养 (—) (+) 血清结核菌抗体测定 (-) (+) IVP 复杂性尿感 虫蚀样破坏(干酪坏死)
(三)根据尿路感染的部位和类型 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
1.急性肾盂肾炎
(1)轻型急性肾盂肾炎 口服有效抗菌药物14天 疗程。如用药72小时仍未显效,应按药物敏感 试验结果更改抗菌药 (2)严重的肾盂肾炎 发热超过38.5℃、血白细 胞升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明显者,患者多 是复杂性肾盂肾炎,致病菌多为耐药革兰阴性 杆菌,宜采用肌肉或静脉注射抗菌药物;一般 两种抗菌药物联用; 应尽快确定有无尿路 梗阻;肾功能不全者,避免应用肾毒性抗菌 药物。
尿路感染 - 丁香园—医学药学生命科学专业网站

二、鉴别诊断
1、全身性感染疾病 有无尿感的局部症状, 并作尿沉渣和细菌学检查 2、慢性肾盂肾炎 A、影像学上见局部粗糙的肾皮质瘢痕、肾盏 变形 B、常有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见歇的尿感发 作病史 C、多发生于尿路功能性梗阻(膀胱——输尿 管反流)、器质性梗阻(结石)
3、肾结核 A、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突出 B、普通细菌培养阴性,抗菌治疗无效 C、尿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 菌 D、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肾结核X线征 E、部分患者有肺、生殖器等肾外结核病灶
三、慢性肾盂肾炎
常见间歇性无症状细菌尿,间歇性尿 急、尿频等症状,间歇性低热;
疾病后期,可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 —多尿、夜尿增多、电解质紊乱、肾小 管性酸中毒等;
终末期,可致肾小球功能受损而导致 肾功能衰竭。
并发症
1、肾乳头坏死 常见严重肾盂肾炎伴糖尿病或尿路梗阻时, 可并发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或导致急性肾功 能衰竭。
2、肾周围脓肿 多见糖尿病、尿路结石等患者,原有肾 盂肾炎症状加剧外,常出现明显单侧腰痛和压 痛,向健侧弯腰时,可使疼痛加剧
3、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来势凶险,突然寒战, 高热,常引起休克,预后严重。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肾盂肾炎时,血白细胞,中性白 细胞常增多。
2、尿常规 尿色在含脓、血较多时呈混浊。尿沉渣 镜检白细胞>5个/HP,可有红细胞。 3、尿细菌学 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进行药敏试验。 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ml,则可确诊; 为104--105/ml,则结果可疑; <104/ml,则为污染。
尿路感染
定义
指尿路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尿 路炎症 分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 下尿路感染——膀胱 发病率占人口的2%,临床以细菌性尿感最 为常见
下尿路感染临床路径

下尿路感染临床路径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尿路感染(代码)(二)诊断依据。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1、急性膀胱炎、尿道炎的典型症状有排尿烧灼感或疼痛,尿急和尿频,耻骨区痛,脓尿或血尿。
严重血尿多见于女性患者。
2、全身症状主要为发热、乏力。
如伴见腰背痛、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表明为有肾脏感染。
3、复发性膀胱炎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膀胱充盈时耻骨上疼痛,排尿后减轻。
可有镜下血尿。
4、典型症状当可在数日内自行消退。
5、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
一般无畏寒、发热及腰酸、痛表现。
6、尿常规检查以白细胞增多(>5个/HP)为主,可伴有血尿或少量蛋白。
(三)标准住院日为6-7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代码)下尿路感染疾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辅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腹部超声、心电图。
(六)治疗原则:1、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减少对尿路的刺激。
2、抗生素:必要时使用,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3、中医中药急性期可清热解毒,慢性期以扶正祛邪为主,养肾阴益肾气。
4、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
(七)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良好,体温正常。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或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诊治,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病情严重,需要其他处理的,归入其他路径。
(九)总费用:500.00元。
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二、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TCD 编码:BNS070,ICD-10 编码:N39.001)患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标准疗程时间≤28 天实际治疗时间: 天肾风(IgA 肾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 I gA 肾病的患者一、肾风(IgA 肾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肾风。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I gA 肾病(ICD-10 编码:N02.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肾风(IgA 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 —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 1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 1 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肾脏病学》(王 海燕主编,第 3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
肾风(IgA 肾病)临床常见证候: 1.基本证候 气阴两虚证 脉络瘀阻证 风湿内扰证 2.合并证候 风热扰络证 湿浊犯脾证 下焦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0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肾风(IgA 肾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肾风和I gA 肾病(ICD-10 编码:N02.8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尿路感染病例分析与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尿路感染病例分析与临床路径分析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尿路感染病例的分析与临床路径的研究,对该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通过系统的研究,为尿路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并对临床路径的优化提出了建议。
1. 引言尿路感染是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主要包括膀胱炎、尿道炎和肾盂肾炎等。
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尿路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并研究临床路径的优化,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2. 病例分析以某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收治的尿路感染病例为对象,共计收集了1000例。
对病例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记录、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病例特点该病例群体以女性居多,占80%,年龄主要分布在20-50岁之间。
其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同时伴有部分患者有发热、下腹疼痛等症状。
2.2 病因分析经过排查,发现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因是由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
导致尿路感染的原因主要与个人卫生习惯、性生活、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
3. 临床路径分析在病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尿路感染的临床路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3.1 诊断路径根据已有的病例分析结果,结合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针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制定了一套规范化的诊断路径。
该路径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3.2 治疗路径基于已有的病例分析和临床经验,针对不同阶段的尿路感染患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路径。
治疗路径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辅助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等。
4.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尿路感染病例的分析与临床路径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结果。
在诊断路径方面,通过系统化的流程,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
在治疗路径方面,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病情的复发率。
然而,目前的临床路径仍面临一些挑战。
霉菌性泌尿系感染临床路径标准A

霉菌性泌尿系感染临床路径标准A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霉菌性泌尿系感染(ICD-10:B49.X08),(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发作特点: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等;肾盂肾炎: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腰痛等;2.体征:1);发热;2)一侧或两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肾区叩击痛。
3.尿培养有真菌生长。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抗真菌治疗;2.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霉菌性泌尿系感染(ICD-10:B49.X08),2.除外细菌、结核分枝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
3.如患有其他基础疾病,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尿培养+药敏;(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B超、X线腹平片、静脉肾盂造影、排尿期膀胱输尿管返流造影、逆行性肾盂造影等。
(七)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体征消失;2.尿常规连续3天复查正常;3.无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的并发症。
(十一)退出临床路径及变异处理。
1.治疗期间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发现尿路梗阻、结石、反流、畸形等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因素;2.基础疾病复发并需要干预,退出临床路径,请专科会诊或转专科治疗。
3.患者主观意愿要求中止住院治疗或退出临床路径。
4.自然、社会不可抗力或不可预测因素。
霉菌性泌尿系感染临床路径表单A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霉菌性泌尿系感染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尿路感染

临床诊治
• 临床诊断:尿路感染(急性膀胱炎) • 诊疗:3天抗菌疗法 • 如何确诊?是否必须? • 回顾性诊断
• 女,40岁,1年来出现面部浮肿、尿频、排
尿有烧灼感,腰痛,中段尿培养(-)3次, T37.5OC,Ccr90ml/min.
A1接诊此病人时,首先应做的措施是哪些?
• • • • • • • •
抑制细菌增长,避免形成血块。
尿感的治疗
• 抗感染治疗: • 用药原则:1.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2.抗生素在尿和肾内的浓度要高 3.选用肾毒性小、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4.联合用药 5.不同类型的尿路感染给予不同的治疗时间
抗感染治疗
1.急性膀胱炎(年轻女性急性非复杂性膀胱 炎) 注意的问题:中段尿细菌102/ml 单剂量疗法 短疗程:3天疗法
UTI的定位诊断
• 3.慢性肾盂肾炎诊断:除反复发作的尿路感
染病史,尚需结合影像学及肾脏功能检查 • (1).肾外形凹凸不平,且双肾大小不等 • (2).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形、 缩窄 • (3).持续性肾小管功能损害 • 具备上述第(1)、(2)条的任何一项再加 第(3)条可诊断
鉴别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
• 慢性肾盂肾炎:常有尿路刺激症状,细菌学
检查阳性,影像学表现为双肾不对称缩小。 • 慢性肾小球肾炎:双侧肾脏受累,肾小球功 能受损较肾小管功能受损突出,有蛋白尿、 血尿及水肿病史。
四、尿路感染的治疗
尿感的治疗
• 一般治疗: • 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 • 口服碳酸氢钠片,可碱化尿液,缓解症状,
• • • • • • • • •
1.氨苄青霉素静滴 2.甲硝唑(灭滴灵)静滴 3.地塞米松静滴 4.10%氯化钾静滴 5.膀胱灵口服 6.5%碳酸氢钠静滴 7.10%葡萄糖酸钙静注 8.呋塞米静注 9.降钾树脂口服
内科学尿路感染

八、尿感的定位诊断
上尿路感染的支持点:
患者全身感染性症状较明显 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有细菌生长 致病菌为少见致病菌 复杂性尿感
九、鉴别诊断
1、全身性感染疾病 2、慢性肾盂肾炎 影像学检查发现有局 灶粗糙的肾皮质疤痕,伴有肾盏 变形者 3、肾结核
尿路感染与肾结核的鉴别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肠道革兰氏阴性 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占尿感 的70%以上。 其他依次是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产 气杆菌、沙雷杆菌、产碱杆菌、粪链球 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
(二)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
上行感染:细菌沿尿道上行至膀胱、 输尿管乃至肾脏引起感染。 血行感染:细菌经体内感染灶侵入 血流,到达肾脏引起肾盂肾炎。
转,在停止抗菌药物后 l 周和 1 个月再追踪 复查,如没有细菌尿或虽有细菌尿,但仅 为重新感染,则可认为原先的尿感已治愈;
假阴性主要可见于:
患者在近7天内用过抗菌药 尿液在膀胱内停留不足6小时 收集中段尿时,消毒药粒细胞核 左移 血沉增快
5、影像学检查
女性IVP的适应症为: 再发的尿感 疑为复杂性尿感 有肾盂肾炎的临床证据 少见细菌,如变形杆菌等感染 妊娠期曾有无症状细菌尿或尿感者 感染持续存在,对治疗反应差
尿路感染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协和医院肾内科
一、概述
尿 路 感 染 ( urinary tract
infection、简称尿感 ) 可分为上尿路 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 (膀胱炎),临床上统称为尿路感染。 重点: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并发 症,常用实验室诊断与定位诊断方 法、治疗原则。 难点:尿路感染的尿常规特点、尿 菌结果的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尿路感染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尿路感染(ICD-10 :N39.00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
1. 症状、体征急性膀胱炎可有膀胱刺激症状,急性肾盂肾炎时常同时伴有寒战、发热、腰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2. 辅助检查
(1)尿培养
(2)尿常规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足够疗程,预防或治疗败血症
□对症及支持治疗。
□纠正易患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N39.001 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尿培养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
(3 )泌尿系B 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检查:
(1)残余尿超声、腹部CT 、静脉肾盂造影(IVP )、血培养、降钙素原、血沉、尿找抗酸杆菌等(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应注意除外尿路复杂因素和系统性疾病)
(2)女性必要时需进行妇科检查
(七)选择用药。
抗生素治疗: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抗菌药在尿及肾内浓度高(宜选用杀菌剂)、肾毒性小的抗菌药,严重感染时联
合用药。
疗程一般为3-15 天(根据感染部位不同疗程不同)血培养阳性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
2.尿常规正常
3. 尿培养阴性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新出现其他系统合并症,需要住院治疗
2.肾周围脓肿等感染
、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尿路感染(TCD编码:BNS070, ICD-10编码:N39.001 )
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 年龄:________ 住院号: 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15天
重占八、、医嘱长期医嘱:
□感染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二级护理
□普食
□监测生命体征
□经验性推存喹诺酮类或头孢类药物,如有病
原学依据则根据病原学酌情选择
□依据病情下达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酌情)
□泌尿系B超、胸CT或胸片、心电图
□根据病情下达病危通知
□尿培养(应用抗菌药物之前留取标
本)、血培养(酌情)、降钙素原
必要时检查:残余尿超声、静脉肾盂造影
(IVP )、腹部CT尿找抗酸杆菌
长期医嘱:
□感染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 一/二级护理
□普食
□监测生命体征
□基础疾病用药
□依据病情下达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化验结果
□根据病情变化下医嘱
长期医嘱:
□感染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 一/二级护理
□普食
□监测生命体征
□基础疾病用药
□依据病情下达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化验结果
□根据病情变化下医嘱
□复查尿常规、尿培养、血培养
(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