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活动的发生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

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

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

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发展历程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

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

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

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

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

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1928 | 1937 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左翼) 运动
1、国民党破坏了以国 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 革命统一战线,开始 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 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 革命的格局 2、1928年前后,国际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 勃发展,成立了国际 革命作家联盟。 3、从混合型的革命文 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1、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学改良运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 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 动而发生的。
1917 | 1927 五四文学 革命运动
【运动过程】 1、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志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胡适和 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 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 开始。 2、1918年1月首刊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5月,刊登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 记》,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 学》。 3、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 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主要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命的 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迫切 要求; 2、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 3、介绍、翻译外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运动 发生背景 运动过程&主要内容 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 “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 位和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提出“崇白话而废 文言”)
1840 | 1916 晚清文学 改良运动
1937·7·7抗日战争 爆发,抗战文学运动 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37 | 1945 抗日战争 文学运动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一、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联系,他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来看:1、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2、它作为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3、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4、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

5、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二、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的依据: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是做简单说明。

答: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世说新语》译文及注释:文学(第四)

《世说新语》译文及注释:文学(第四)

《世说新语》译文及注释:文学(第四)《世说新语》译注:文学第四【题解】文学指文章博学,包括辞章修养、学识渊博等内容。

本篇所载,很多是有关清谈的活动,编纂者以之为文学活动而记述下来。

魏晋时代,清谈的名士们不但高谈老庄,而且一些人还留心佛教经义,跟佛教徒关系密切,这已经形成一种文学风气。

他们经常聚会,清谈名理。

所谈内容,有些条目会具体点明是某一篇、某一问题。

例如谈及(庄子·逍遥游)篇,佛教经典《小品),道家的“有、无”两个哲学范畴,才性问题等。

有时又只泛泛说是“共谈析理",“标榜诸义”,“标新理”,“立异义"。

在记叙中,会借叙事来赞扬或讥讽某人,更多的是欣赏其人的才华、辞藻。

例如说“才藻新奇,花烂映发”;“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

许多条目还描绘了清谈的各种场面和气氛.例如“彼我奋掷麈尾”,“理小屈,游辞不已”,“不觉流汗交面”,“一坐同时树掌而笑,称美良久”。

还记下有人甚至因清谈得病或提为高官.例如第20则记卫玠因通宵达旦地清谈,“于是病笃,遂不起";第53则记张凭清谈“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即用为太常博士”。

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

本篇还用部分条目记下对人物、文章的各种评论。

除了在清谈中对人物有所褒贬外,在别的场合也会对某一类或某一个人有所评论。

例如第25则论及北方人和南方人做学问的差异,第77则引述《扬都赋》对两个人的赞美,第93则记下对一个人的评语。

对文章、书籍的评论更为常见。

有对古诗文中某一两句的赞赏,也有对一书、一文的评价;有的直接谈论是非得失,有的借讨论问题间接流露自己的看法。

另外还有一些探讨问题的问答,也因受到编纂者的赏识而收录。

在本篇开头,有几则记载一些古书注释的活动和情况,第1则还谈及历算,这些跟经术和卜筮有关,也属博学多闻之列。

至于那些跟文学并无多少联系的条目,就不多说了.(1)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①。

浅谈现代文学的开端

浅谈现代文学的开端

浅谈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运动与文学研究会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白话文开始正式登上舞台,成为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

白话文的发展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崭新历程,同时也为现代语法规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

1817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地球上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给予各国的革命运动以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十月革命大大鼓舞了许多知识分子,使一些在黑暗中摸索道路、长期苦闷彷徨的人振奋起来;使一些正在进行着反封建斗争的人们信心百倍,斗争得更为坚定和更为勇敢.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也从俄国革命的“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热风·“圣武”》).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由上海迁至北京的《新青年》编辑部也于1918年间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人或先或后参加了编辑工作。

以《新青年》为核心,实际上形成了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新文化统一战线,团结了许多知识分子共同向封建文化作斗争。

文学革命这时也有新的发展,《新青年》自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起完全改用白话文,白话诗作增多,并出现了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的彻底反封建并且充满民族觉醒要求的新文学作品.1919年5月4月,以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收回山东主权的正义要求为直接导火线,在北京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示威运动.6月3日以后,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工商界也罢市。

爱国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形成全国范围的革命风暴。

从此,中国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揭开了。

经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声势进一步扩大,以各种实际行动参加或支持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新的社团、报刊风起云涌。

幼儿语言教育试题库(题目)

幼儿语言教育试题库(题目)

2013、3《幼儿语言教育》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指儿童对(母语)的理解和产生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2、 (2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3、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容)。

5、谈话活动有一个有趣的(中心话题)。

6、讲述活动往往有一定的(凭借物)。

7、游戏与活动的基本区别主要在于(控制、真实)和(动机)三方面的程度不同。

8、(童话)是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9、儿童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的语言的发展现象通常被称为(前语言)现象。

10、(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11、幼儿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包括(完整语言教育观)、和(活动语言教育观)。

12、(自主阅读能力)能力的培养是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

13、依据凭借物的特点,讲述活动可分为(看图讲述、实物讲述)和情景表演讲述。

14、讲述活动旨在锻炼幼儿的一种(独白)语言。

15、为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而专门设计的用游戏形式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是(听说游戏)。

16、语言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7、学前期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时期。

18、人类的交际形式有(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两种。

19、对于幼儿来说语言既是使用的工具,更是(学习)的对象。

20、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主要是帮助幼儿积累口头语言的经验。

21、人出生的头几年使口语发展的(最佳期)。

22、幼儿获得语言是幼儿社会化历程中的里程碑。

23、听和说是(读和写)得基础,是儿童入学后顺利过渡的必要条件。

24、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

25、最初的阅读准备是(看书)。

26、完整语言教育观的理论依据是(全语言理论)。

27、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是指教育目标的组合构成。

28、选择教育内容时,应注意(趣味性、新颖性)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9、语言教育活动的落脚点是(幼儿的语言发展)。

浅谈文学的本质

浅谈文学的本质

姓名:徐梦静学号:1132304139浅谈文学的本质摘要要认识人学的本质,要从文学的本身去找,第一,从文学的含义上寻求答案;第二,文学的本质方面也可以分为两点点,分别是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上和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上下手。

关键词:文学本质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话语正文一、什么是文学?文学是什么?它诚然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包括诗、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但在古代甚至今天,却至少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①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精神”就是一种“道”,他是文学内在的本质。

从两个层面分析文学的含义,第一层面主要回答文学一词指的是什么,或者哪些特征可以满足“文学一词”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层面为文学的属性,回答文学具有哪些必须具备的主要构成特性。

它们互相渗透、汇通,难以分离。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行为或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近人章炳麟就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所谓之文;论其法制,谓之文①参见罗根则《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弟3页。

学。

”②在中国,文学最初泛指文章和博学,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

《论语》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文学,子游,子夏”。

至于现代文学概念所包括的诗,在先秦时代是主要体现一般文化含义的。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礼记·王制》所谓“陈诗以观民风”都没有着意寻求是的特殊审美属性,而是主要关注其一般文化内涵:由诗歌发明民俗文化状况。

当然,随着文学活动的逐步发展和演化,诗的特别的审美意义也受到重视。

在春秋时代,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文章和博学等广泛地文化范畴,被要求承担的社会功能,但其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别属性以开始被认识到了:诗具有特殊的语言和形象魅力,比其他文化形态更能感动人。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文学理论研究虽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韦勒克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的论述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我曾试图对文学研究的某些主要分支加以区别。

我写道:“首先,在两种文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区别:一种观点将文学视为一种共时序列;另一种观点将文学主要视为一系列按编年顺序排列的作品,并将其视为历史进程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在文学原理和文学标准的研究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之间,也存在着进一步的区别,不论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是孤立的,还是按编年顺序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文学活动的发生
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一班曲佳宁
对于文学活动的起源,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与劳动说各有依据,而我更为支持的是“劳动说”。

对于劳动说具体内容,教材已解释得较为详尽了,而我则想从文学活动构成四要素的方面谈一下它与劳动说内容的对应关系。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在我看来此句的意思即是“劳动产生了作者”。

正如我们所知,人本是万物灵长中普通的一员,相较于恐龙、大象,不够强大;相较于猎豹、兔子,不够机敏,正是劳动使人从万物中突出出来。

直立行走,解放双手,是劳动的结果,而它们最终产物是对大脑的开发。

这是一切文学活动产生的基本前提,也正是由于大脑得以被开发,才出现了那些以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人并由他们逐渐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谓的“作者”。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教材的本义是为了共同劳动,人类祖先产生语言文字上交流的需要,最终发展为文学活动。

而我在此处想把这句话理解为劳动产生了阅读的需要即产生了读者。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们之所以劳动是为了不劳动,即人们想以现在的辛苦劳动换取明日的安逸生活。

所以随着劳动的产生,劳动的发展,劳动水平与效率不断提高,于是人们以同样的劳动量可以换取更多的产出品,也就是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由此人们因为劳动而把自己从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渐开始追逐精神生活,即产生了读书看报,获取信息的阅读需要,于是在作者产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读者,并且读者数量范围逐渐扩大。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即劳动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

此处的“世界”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生存的地球这类的世界,而是文学活动中的世界,也就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主客观世界。

通俗来说,劳动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它本身及由它衍生出的人在劳动时的主观思想等都可成为文学活动中的题材,所以劳动与世界,与文学活动间一直存在着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这句所谈的,是劳动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因为最初劳动者的号子发展为诗歌,劳动时的节奏发展为音乐,劳动动作衍化为了舞蹈,所以导致了早期的文学活动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作品的形式。

我们所知,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读者和作品四要素构成的。

由上可看出,劳动产生了作者和读者,成为了世界的部分且制约了早期作品形式。

没有此四要素,文学活动无从谈起,所以说,根本上还是劳动促使了文学活动的发生,相较于其他三种,“劳动说”更具有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