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形势_陈君石

合集下载

陈君石罗云波谈新食品安全法

陈君石罗云波谈新食品安全法

陈君石罗云波谈新《食品安全法》:“最严”说法不妥编者按:新《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吸取了近年来的经验教训,采纳被广泛认可的国际理念和专家观点,体现出“与时俱进”。

但法律的修订,必须要保证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这点上新法缺憾明显,其背后原因在于“长官意志”主导,同时过于在乎舆论声音,迁就眼前的民意而忽略长远调整的空间,某些地方“讲科学”让位于“政治正确”。

文/记者洪广玉摄影/张星海观点提要:新法最重要之处在于确立了“两段监管”体制;最大的进步是强调了风险评估的作用。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全文都没有提及“风险交流”,同时有些条款规定太细,直接干涉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属于“因噎废食”,也堵死了法律后续调整的空间。

新法最大的变化在哪?●陈君石:首先是解决了过去分段监管的问题,这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了,从监管体制上来说是进步。

其次是处罚力度加大,过去常有人抱怨食品安全违法成本太低,这次加大处罚力度不仅表现在罚款的数额,还在于将处罚延伸到了《刑法》。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风险交流的条款明显多了,有若干条款都涉及到了风险交流的内容,包括政府该干什么,企业该干什么,信息的发布,都做了规定。

○罗云波:增加条款最多的地方,一是对企业责任的要求,这部分占了三分之一,强调得非常具体,还有一些对新的业态的规定,比如网购。

二是处罚,体现了所谓的社会共治,监管者、生产商、广告主都要负责任,并且提高了处罚力度。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把过去以文件出现的新的监管体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由过去的多部门监管变成了两段式监管,即由食药总局和农业部监管,但是新的监管体制原来是文件,如果不写入法律,就是合理不合法。

按照新法,监管主体进一步集中,避免段与段之间衔接不好的问题。

因为第一版《食品安全法》存在先天不足,虽然有综合协调的职能,但是一直协调不好。

此外,进一步强调了风险评估,提出建立在以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上的防御体系,根据风险的大小决定监管力量的分配,决定工作的规划和计划。

陈君石_食品安全问题何以无解

陈君石_食品安全问题何以无解

食品安全问题何以无解?——专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院士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困扰中国的一个包袱。

政府目前正集中精力对付此事,可惜阴影不散。

7月,“三聚氰胺”死灰复燃,再现江湖,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的产品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500余倍,举国哗然,说明食品安全工作异常艰巨,随时可能出现反复风险。

在此前后,一些疑似食品安全与卫生事件接连发生,我们的食品供应环境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困局难破,食品安全症结何在?中国面临的情况究竟有多么棘手?本刊记者就此问策于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

陈院士是一位权威的食品安全专家,他的主要工作是旨在帮助政府更好地提高监管效率。

打不败的三聚氰胺《南风窗》: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屡次重出江湖。

政府官员表态说“要一查到底,要坚决打击”,为什么又无法令行禁止?陈君石:政府不可能知道2008年产生了多少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怎么可能掌握所有这些信息?当时三聚氰胺主要问题是出现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上。

国家质检总局的统计,我们差不多有200家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企业。

美国有多少?只有4家。

那普通奶粉企业有多少家?不知道。

我相信政府也不掌握这个情况。

不仅是政府不好发现问题,小企业本身就会出问题,这些小企业的素质就摆在那儿的。

国家质检总局有一个论点,就是说我们大型食品企业虽然少,但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这是事实。

但几十万小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虽然低,出点问题就够了,用不着都出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中小型企业尽管所占份额不多,他们生产的东西我是不吃的,你也是不吃的,要进北京的大超市也是进不来的,但是很多老百姓还在吃,很多地方都在吃。

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这绝不意味着政府不该监管,消费者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是天然合理的,但你也得考虑切合不切合实际。

只有生产者依法生产、依法养殖、依法种植,我们的问题就少了。

《南风窗》:大家的困惑,是2008年“三鹿事件”中当事人依法该抓的抓了,该枪毙的也枪毙了,怎么事情到现在还没完?究竟哪里出了问题?陈君石:食品安全问题不会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不见了,它会和我们长期同时存在。

陈君石 如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陈君石 如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陈君石如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2008年10月21日 15:18凤凰网专稿王鲁湘:从今年九月,延续至今的三鹿奶粉事件,再一次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源头到底在哪里,其体制是否需要反思和重新估计?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关这些内容,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先生。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

1935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后从事营养和食品卫生工作四十余年。

其间曾攻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代谢专业研究生;在美国阿尔巴尼医学院毒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进修。

陈君石先生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

王鲁湘:陈先生,每一次我们中国的食品出现安全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或者一个普通的民众一般都会感到非常的愤怒。

作为一个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您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陈君石:我的感受可能跟消费者不会完全一样,因为我们从科学技术来探讨怎么来控制这样一个问题的话,我的感受是果不其然又来了一次.王鲁湘:那么应该说您是专门研究这一方面的专家,而且是我们中国的这一方面的一个学科带头人,您接触的食品安全问题,远远会超过我们一般普通的消费者,那么像听到了这么多的事情,而且总是在你的意料之中的话您自己的饮食会不会受到影响?陈君石:当然不会,老百姓一句话,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我从来不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我们吃得很好。

王鲁湘:就是说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不足以让你产生那样的恐惧,就是拒绝接触咱们中国的食品?陈君石:因为实际上我们整个的健康指标是在改善。

而不是说假如我们还能吃什么的话,那完全不是现在这个状况,但是并不等于我这么说就不存在问题,我还是承认存在着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王鲁湘:您有一句判断:就是我们总的食品的这一种安全状况是在改善,但是我们很多的普通消费者,各种信息也好,包括我们自己亲身碰到的事情也好,总觉得好像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是越来越严重,那为什么会跟专家之间这种判断会有这样的一个差距?陈君石:我等一下有机会的话会详细讲这个事情,这就是信息沟通的问题。

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做客中央电视台 深入解惑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做客中央电视台 深入解惑食品添加剂
齐庆中教授观点:
■消费者认识食品添加剂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法律和标准上规定的定义:即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当中的天然或合成的物质。二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必须经过政府批准才能使用,否则也不能称为食品添加剂。各国均如此,我国由卫生部审批食品添加剂。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批准2500余种食品添加剂,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大体分为22大类,如增稠剂、乳化剂、着色剂、甜味剂、防腐剂、膨松剂等。
▲前一段时间,老百姓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认识了一些化学物质:吊白块、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氢胺等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吗?
▲防腐剂、色素、甜味剂、亚硝酸钠等的安全问题怎么样?
观看视频
陈君石院士的观点: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是现代食品工业所必须的。
●迄今为止,造成食品安全的一系列事件都不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
●食品添加剂不会在人体里积累。
●追求完全天然是不科学的,认为天然的一定比合成的安全是一种误解。
●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政府监管出来的。要靠企业的诚信,杜绝使用非食用物质。
●抗氧化剂是防止油脂和含油脂食品酸败而添加到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是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如苯甲酸加到酱油中就能控制酱油中微生物的繁殖,达到防腐的目的。
■每种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品种和数量不同。譬如面包中允许使用12类31种食品添加剂,但不是说每个面包中都含有31种食品添加剂。
■这次国务院九部委联合开展的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很重要。不能把“非食用物质”的危害误解为是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防腐剂的合理使用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恰恰是能够防止因食品腐败给人体带来更大的伤害。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几乎所有的工业加工食品都需要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质量、改善色香味和口感,保障食品安全和防腐,改进食品工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譬如说乳化剂能改善食品中油、水、糖、面等成分的表面张力,形成均匀的分散体,使它能更好地融合;膨松剂(如常用的小苏打)能产生CO2气体,使面团膨松;着色剂和香精能恢复食品加工过程中颜色和香味的丢失等等。消费者不要害怕食品添加剂。

陈君石院士谈食品安全的真相与误区

陈君石院士谈食品安全的真相与误区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

今天我们为您推出的是健康生活方式院士系列访谈的第二场,请误区。

我身边的嘉宾就是刚才提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陈君石]网友大家好。

[ 2010-05-05 08:53:08 ][主持人]首先想让您给我们概括一下中国现在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

[ 2010-05-05 08:53:31 ][陈君石]好,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专家的角度和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大对称、结论也大相径庭,老百姓对么”,而我们认为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状况基本上是好的,但是问题不少,有些还是很严重的。

[ 2010-05-[陈君石]我觉得这个认识上差距的原因就是与我们国家食品安全背景的情况了解有所差别,这是非常重要的。

义是:食品当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不良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 2010-05-05 08:54:34 ][陈君石]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一个是“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这两一个食品安全问题。

因为现在社会当中,我们的检测手段如此之发达和高明,只要有一丁点儿东西都能检测出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说北京烤鸭的皮里面的致癌物质那是响当当的,但是它的量又很少,我们也不天天吃,所质,但是它不足以构成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

[ 2010-05-05 08:55:01 ][主持人]所以我们认为它是安全的。

[ 2010-05-05 08:56:00 ][陈君石]所以烤鸭还是吃的,没有人说要禁吃烤鸭对不对?老百姓也不会同意。

所以这个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同一个尺度上来衡量。

[ 2010-05-05 08:57:22 ][陈君石]假如在同一个尺度上来衡量的话我们需要了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两大背景,这两大背景和其他多的农户都在分散地生产我们所吃和作为原料的所有食品,包括鸡鸭鱼肉蛋奶粮食蔬菜水果,无一不是两亿多是个体。

根据我们现在对两亿多农户七到八亿的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以及守法意识的了解,大家可以想象,假这是不现实的,这是我们现在的客观存在。

陈君石院士解读“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

陈君石院士解读“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

72 I FOOD INDUSTRY I陈君石院士解读“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王城 刘潇潇 项佳丽 文解读INTERPRETATION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近日以《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为主题,做客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食品安全新动向系列讲座。

记者针对陈君石院士的讲课内容和视频进行整理,做了本期报道。

不要吃野生动物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公众对个人健康的关注和对疾病的担忧。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它的认识逐渐深入,但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其间不免夹杂了一些误区。

“首先,新冠肺炎并不是食源性的疾病,也就是说不是吃进去的,所以它不是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新冠肺炎会不会通过食品传播?答案是否定的。

”陈君石院士表示,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指出,目前尚无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的证据。

过去的研究表明,SARS 和MERS 等冠状病毒在低温条件下能够活比较长的时间,但一般食品的加工、生产、制作的过程可以杀死病毒。

“60到70度、30分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

但很多专家认为,即使在包装表面存在病毒,它的量也不会多,存活时间也不会太长,既不会生长,也不会繁殖。

此前有媒体报道,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团队在2月初已经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活的新型冠状病毒。

那么,病毒是否会通过消化道感染?对此,陈君石认为,粪口传染的概率比较小。

“第一,通过粪便分离出活的新冠肺炎病毒的几率很少,检出几率很低。

第二,病毒在食物中不会生长、不会繁殖,所以不能形成足够的量导致食用后感染。

第三,加工生产烹调的过程没有把病毒杀死,这个可能性也不是太大。

”到目前为止,关于病毒源头的争论仍在持续。

多数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和SARS 病毒一样,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是传染源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即使蝙蝠是病毒最开始的传染源,可能还需要通过另外一种动物传染给人,然后再是人传人。

这就是现在我国要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最重要的过去的研究表明,SARS和MERS等冠状病毒在低温条件下能够活比较长的时间,但一般食品的加工、生产、制作的过程可以杀死病毒。

浅谈当前食品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谈当前食品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三、人们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谈食色变、“食”面埋伏
三、人们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关于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作用和特征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 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 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一是未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 独作为食品来食用; • 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 • 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 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如何干?
标本兼治,在治本上下功夫。 a 解决体制问题 b 加大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c 加大诚信建设力度 d 加大装备和队伍建设力度
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堵疏结合,在疏导上做文章 加大清理整顿力度,认真规范市场 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变无形市场为有形市场
游商归店,坐商归市
五个大型农贸市场: 1、榆次汇隆农贸市场 2、太谷瑞隆农贸市场 3、祁县东观农贸市场 4、平遥百川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5、介休顺城关农贸市场
(七)抓培训体检,不培训不得上岗,先培训 后上岗,体检不合格一律不得上岗
(八)抓整顿,促规范,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1、添加剂整顿 2、小摊贩整顿 3、火锅底料整顿 4、无证经营整顿
(九)抓宣传,树立餐饮服务新形象 (十)抓重点,推动监管工作上台阶
提示 一要远离街头食品。 二要少吃生鲜食品。 三要不吃发霉变质食品。 四要少吃新奇食品。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因为生吃毛蚶引起30万人甲 肝流行,到目前为止这还是全世界食源性疾病历 史上的记录。
2003年,席卷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SARS疫 情,导致全球784人死亡,医学界普遍认为,造 成那场灾祸的罪魁为冠状病毒,来源于果子狸。

陈君石院士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与食品安全

陈君石院士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与食品安全

陈君石院士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与食品安全作者:张聪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20年第05期3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院士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食品安全”这一主题,通过“沃尔玛食品安全新动向系列讲座”平台与近千位行业人士在线分享了相关知识与建议。

在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食品安全”的讲座中,陈君石院士分享并解读了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是否会通过食品传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预防措施、新冠肺炎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为食品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对新冠疫情下食品安全的理解与认知。

本文梳理了陈君石院士在讲座中分享的内容,力求清晰、完整地将其分享给各位读者,希望在帮助行业人员建立科学认知、从容应对疫情的同时,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1 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不会通过食物传播新冠肺炎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且新冠肺炎对于食品行业不管是生产加工、零售亦或是餐饮,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观点一因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也就是说不是吃进去的,因此其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

那么,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其就是一般被称为的“食物中毒”,比如由沙门氏菌或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或是致病性大肠杆菌,亦或是某某病毒甚至于寄生虫。

它们在食物当中生长繁殖,人们吃了这样的食物而患上胃肠道疾病(少数为其他症状的疾病)的情况称之为食源性疾病。

新冠肺炎显然不是吃进去的疾病。

那么,新冠肺炎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各个国家,以及中国专家的共识来看,它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与禽流感一样,首先由动物来传播,再发展到人传人。

观点二新冠肺炎会不会通过食品传播?上述已经提到,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但它会不会通过食品来传播呢?答案是否定的。

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2月11号发布的Situation Report(情况报告)提到,尽管有人担心新冠病毒会通过食物传播,尤其是生的动物性食物,但目前为止并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 北京 100050
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 , 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 , 据估计 其经济损失达 13 亿欧元 。 1.3 政治后果和贸易纠纷 从国际上的教训来看 , 食 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使所在国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损 害 , 还可以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 , 乃至威胁社会 稳定和国家安全 。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 世界各国 间的贸易往来会日益增加 , 食品安全已变得没有国界 , 世界某一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可能会波及全球 。上 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食品安全带来巨大影响 。
表 4 1990 年中国人均有机磷农药膳食摄入量
有机磷 农药 敌敌畏 甲胺磷 对硫磷
人均有机磷农药膳食 摄入量[ μg/(人·d)]
5.8 23.9
0.3
有机磷 农药 敌百虫 乐果
人均有机磷农药膳食 摄入量[ μg/(人·d)]
6.9 0.6
危害 过敏 细菌耐药性 菌群学文献信息 2003 年 3 月第 9 卷第 2 期 Lit & Inf Prev M ed V ol .9 , N o .2 , M ar .2003
安全相关的技术性法规和标准越来越多地成为食品国 际贸易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我国的食品安全 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始建于 60 年代 , 其整体结构与内容 及其体系的建立方法上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 (CAC 标准)和外国标准有较大差异 。 由于我国已经 加入了 W TO , 所以我们必须全面 、深入 、系统地研究 和分析我国现行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与 国际标准的异 同 , 针对 存在的 问题 , 探讨 合理 的解决 办法 , 并 按照 W TO 的有关规定和 CAC 标准 , 科学和完整地建立我 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图 1 美国 CDC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
3.2 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相比尚有较 大差距 近年来 ,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粮农组 织(FA O)、欧洲 经济 合作 与 发 展 组织 (O E CD)、世界 贸 易组织(WT O)等有关国际组织十分重视并特别强调 各国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由 于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 与食品
· 255 ·
品的农 、兽药残留超标是目前受到广为关注的食品安 全问题 。 非法在猪饲料中使用克伦特罗(瘦肉精)而造 成人群中毒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表 4 以有机磷农药为 例 , 分析了 1990 年总膳食 研究中中国人 均膳食摄入 量 。 突出的结果是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甲胺磷占 了有机磷农药总摄入量的绝大部分 , 而其他 4 种有机 磷农 药的 摄入量 则均 在每 人 每天 允 许摄 入 量(AD I)以 下 。 表 5 总结了兽药残留的危害 。
表 6 环境内分泌干扰 物
种类 有机卤化物(6 种) 农药(43 种)
戊酚到壬酚 双邻酚苯二A 甲酸酯(8 种)
苯乙烯的二聚物和三聚物 苯并(a)芘 重金属(3 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二恶英和呋喃类 、多氯联苯 类(PCBs)、多 溴联 苯类(PBBs)、八 氯苯乙 烯 、六氯 苯 、五氯苯 酚 (钠) 滴滴涕及其代谢物 、β-六六六 、林丹 、 1605、马 拉硫磷 、甲氧滴滴涕 、2 , 4 , 5-涕 、2 , 4-滴 、氯丹 、 oxychlordane 、 七氯 、 h-环 氧化 物 、狄 氏 剂 、硫 丹 、毒杀酚 、开蓬 、灭蚁灵 、三氯杀螨醇 、二溴氯 丙烷 、开乐散 、甲草胺 、涕灭威 、西维因 、拟除虫 菊酯类 、苄氯菊酯 、氯氰菊 酯 、氰戊菊酯(速 灭 杀丁)、代森锰 锌 、代 森锰 、灭多虫 、代 森联 、嗪 草酮 、杀草强 、苯 菌灵 、除草 醚 、 esfenvalerate 、 transnonachlo r、三丁基氧化锡 、氟乐 灵 、乙 烯菌 核利 、代森锌 、福美锌 洗涤剂成分 塑料添加剂 邻苯二甲 酸二-乙基 己基酯 、邻苯 二甲酸 丁苄 酯 、邻苯二甲 酸二-正丁 酯 、邻苯 二甲 酸二-正 戊酯 、邻苯二 甲酸 二-己 酯 、邻苯 二甲 酸二-丙 酯 、邻苯二甲 酸二-环己 酯 、邻苯 二甲 酸二-乙 酯 塑料成分
表 2 我国食物中毒的病因 学分析
病因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 其他 原因不明 1999 年合计 总计
中毒起数
4 175 2 563 1 753
696 1 143
97 10 427
中毒人数
160 599 47 033 21 124 19 751 27 244 4 999
285 250
488 132
22 129 1 484
73.82 40.49
1.52 62.02 36.12
1.12 5.89 0.08 0.34
3 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3.1 对污染情况 “家底不清” 差距主要表现在对我 国食品中的许多污染情况目前“家底不清” 。 我国当前 主要管理的是食物中毒 , 而不包括散在发生的食源性 疾病 。 以美国为例 , 图 1 显示的是美国 CDC 食源性疾 病主动监测网 。 此外 , 我国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以 及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状况尚缺乏系统监测资料 , 一些 对健康危害大而贸易中又十分敏感的污染物 , 如二 英及其类似物(包括多氯联苯)、氯丙醇和某些真菌毒 素的污染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 。其原因是缺 乏针对这些危害的关键检测技术 。
2 325 4 066 50 788 35 270 86 058
构成比 (%) 5 0.9
0.7 2.7 4.7 5 9.0 4 1.0 10 0.0
死亡
人数
28 0 0 0 28 1 29
构成比 (%) 96.6
0.0 0.0 0.0 96.6 3.4 1 00.0
1.2 经济损失 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 可观 。如 , 美国每年约有 7 200 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 , 造成 3 500 亿美元的损失 。英国自 1986 年公布发生 疯牛病以来 , 仅禁止牛肉出口一项 , 每年就损失 52 亿 美元 。为彻底杜绝“疯牛病”而不得已采取的宰杀行动 损失 300 亿美元 。比利时发生的二 英污染事件不仅
370 (0.26) 53 (0.10) 2 (0.01) 5 (0.05) 83 (7.30) 6 (0.03) 8 (0.10) 4 (0.04) 57 (2.55)
152 (0.64)
江河湖泊 、近海等水源的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全 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 主要是工业化学品(POPs)和藻类 毒素(贝类毒素)的污染 。 饲料中非法添加激素和生长 促进剂等 , 引起了消费者对养殖动物产品的担心 。 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二 英污染事件 。 二 英是一种环境 内分泌干扰物 , 能造成严重的生殖与发育障碍 , 并能干 扰内分泌调节及损伤免疫系统 。表 6 为一些常见的环 境内分泌干扰物 。
1 国际食品安全形势 1.1 食品安全恶性事件 近 5 ~ 6 年来 , 国际上食品 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 继二 英 (欧洲)和大肠杆 菌 O 157 :H7(日本 、欧洲 、美国)后 , 又出现了牛海绵状 脑病(疯牛病)(欧洲和日本)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全球 性恶性事件 。其中有的引起众多消费者急性发病乃至 死亡 , 如大肠杆菌 O 157 :H7 引起近万人食物中毒 ;有的 引起的病例虽然不多 , 但病死率高 、社会影响大 , 如疯 牛病引起人克-雅氏病 ;也有的化学污染物造成广泛的 食品污染 , 对人体健康具有长期和严重的潜在健康危 害 , 如二 英 、农药和兽药残留的污染等 。表 1 总结了 1993 年至 1997 年美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结果 。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 大问题 。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 , 食物“质” 的安全(F ood safety)越来越受 到全社会的关注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和食品 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 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我国 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样本 份数 1 018
453
阳性 份数
571 142
阳性率 (%) 56.09 31.35
最高含量 (mg/ kg)
40.00 0.78
T-2 毒素 串珠镰刀菌素 棕曲霉素 杂色曲霉素 合计
1990 ~ 1994 1994
1989 ~ 1990 1994
661 326 1 442 208 4 108
镉 、铅 、汞 、甲基锡
2.3 霉菌毒素对粮食的污染 除黄曲霉毒素对玉米 、 花生的污染外 , 我国的粮食受到多种霉菌毒素的污染 , 见表 7 。 应该指出 , 这只是部分调查中得到的数据 。
表 7 我国粮食中霉菌毒素污染 的部分情况
霉菌 毒素 呕吐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年份
1985 ~ 1991 1986
表 3 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 病因学分析
病因
中毒起数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 (%)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 副溶血性弧菌 葡萄球菌 肉毒梭菌 变形杆菌 致病或产毒性大肠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 真菌毒素 其他
3 746 970 470 415 73 563 160 254 86 755
144 240 50 687 16 720 11 082 1 130 19 752 7 963 10 809 2 237 2 386
死亡人数 (%)
394 (0.25) 537 (1.14) 907 (4.29) 222 (1.12) 158 (0.58) 103 (2.06) 2 321 (0.81)
2.2 造成我国食物污染的直接原因系源头污染 农 药 、兽药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 , 造成作物和农畜产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3 年 3 月第 9 卷第 2 期 Lit & Inf Prev M ed V ol .9 , No .2 , M ar.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