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水陆画:四大天王

佛教水陆画:四大天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佛教水陆画:四大天王

居住于欲界第一天,守护人四洲的四位天王。东方护世乾闼婆主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守护东胜身洲;南方护世鸠槃荼主增长天王能令他人增长善根,守护南瞻部洲;西方护世大龙王主广目天王能净眼观众守护众生,守护西牛货洲;北方护世大药叉主多闻天王能知闻四方,赐人福德,守护北俱卢洲。佛教传入中国后,四大天王被汉化。元明后,受《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影响,北方多闻天王成了托塔李天王,四天王成为专门镇守佛门的四大金刚,形象含意也随之变化,分别表示风、调、雨、顺。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 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 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教派,主要有七大宗派。 三、云南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古印度原始佛教分化以后,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派别。据史载说,释迦牟尼逝世后二百年,阿育王举行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派传教师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哂等比丘被派往今斯里兰卡创立以大寺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僧团。约公元前1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上座部佛教第四次结集,首次用巴利文将上座部佛教三藏记录成册。11-14世纪,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确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国为最初到南亚、东南亚一带传播佛教的比丘属于上座部,所以南传佛教徒便称它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又因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属于巴利文语系,所以又称巴利佛教。目前,南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地区。 云南上座部佛教属于中国三大佛教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以及其他民族部分民众之中。由于信徒以傣族居多,所以又称傣族佛教。在6-7世纪时缅甸系佛教曾传入云南,后由于战争等原因而绝灭;8世纪以后治地佛教也曾影响这一地区;12世纪,泰国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紧接着缅甸佛教再次传入;15世纪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至今天。 云南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较多地保持原始佛教精神,它尊崇释迦牟尼为唯一的教主,不承认释迦牟尼以外还有其他诸佛、菩萨的存在,因此佛寺中普遍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只使用巴利文佛经;注重“自度”,通过个人努力,以期达到阿罗汉最高果位;以四谛、八正道、十

中国佛教宗派简表

汉语系佛教宗派简表 藏语系佛教宗派简表

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宗旨: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 原则: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无论南传北传、出家在家、教内教外,皆可平等参与;无论显教密教、真谛俗谛、世出世法,皆圆融无碍。 理念: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一片森林.一种观念可以唤醒一群迷惘的心灵一个论坛则可以播撒无数的种子与观念。人心安宁、世界和平.就在我们的心念之间。 目标:面对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世界佛教论坛"要为全球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争取人类的一个"新六和"的愿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最终共同致力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宣言:时惟佛诞吉日,普天同庆。各国大德群贤,云集香江;赏紫荆之幽香,品文化之多元。秉承佛陀遗教,广开法筵;再启佛教论坛,共沾法益。 万物莫不仗缘而生,世界咸依共业所感。当今时代,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当同愿同行。 虚空有尽,行愿无穷;随愿所成,行愿合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故与会大德同发六愿,共倡六行: 愿人心和善,惜缘护生,同行感恩。 愿家庭和乐,亲情稳固,同行奉献。 愿人际和顺,沟通互助,同行结缘。 愿社会和睦,各得其所,同行包容。 愿文明和谐,彼此欣赏,同行尊重。 愿世界和平,化怨为友,同行分享。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同愿同行。

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

微视:《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 2015-11-04 【敦煌稀世孤本】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详解 9-10世纪规格:213.6 × 29.3 ~ 30 cm 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P.2824文/ 隆日编译整理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稀世国宝《三界九地之图》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 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合一图。此图系依据唐玄奘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著作,《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 所绘制。《俱舍论》是公元4 至5 世纪时印度佛教哲学家世亲菩萨的著作, 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过渡的重要著作, 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图》是玄奘弟子宣传俱舍学说时所用的一种图解讲义稿,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佛教思想史图像资料。 《三界九地之图》系一竖长卷,从下往上描绘了虚空、风轮、水轮、金轮、地狱、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宫、月宫、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等; 所谓“三界”, 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九地”, 为欲界的五趣杂居地, 色界的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静地, 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关于《三界九地之图》的研究文章甚少,其中以胡同庆先生所撰【《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一文最有影响,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文缺少图像资料。参考胡同庆先生的精彩内容及其他相关资料,结合法国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P.2824号国宝,隆日试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解”这一稀世珍宝---《三界九地之图》,以飨诸位同修。但因《三界九地》内容浩瀚广博,非吾辈所能“详解”,仅以此“管窥之见”,抛砖引玉而已。 【虚空、风轮、水轮、金轮】 位于画面最下方的几排条状, 一条淡淡的粗犷的笔触以示风轮; 风轮下面自然表示的是虚空; 风轮上方的波浪状内有一些水纹和水涡, 以示水轮; 水轮上有两排图案, 每排有五个房屋状图案, 这可能表示金轮。 《俱舍论》卷11 云: “安立器世间, 风轮最居下, 其量广无数, 厚十六洛叉, 次上水轮深, 十一亿二万, 下八洛叉水, 余凝结成金, 此水金轮广, 径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 周围此三倍。论曰: 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 谓诸有情业增上力, 先于最下依止虚空, 有风轮生广无数, 厚十六亿逾缮那, 如是风轮其体坚密, 假设有一大诺健那, 以金刚轮奋威悬击, 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又诸有情业增上力, 起大云雨澍风轮上, 滴如车轴积水成轮, 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 【地狱】 地狱位于下部金轮之上,九山八海之下。画面中央是一大庑殿形建筑, 屋顶有一对鸱吻。殿前和两侧绘铁门, 殿前铁门上横挂一锁, 殿两侧铁门上各竖挂一锁, 另外绘城墙状的围墙。画面左侧围墙前绘一鬼(已模糊不清) , 上方竖写榜题“鬼趣”; 右侧围墙前绘一马状动物, 上方竖写榜题“畜趣”。殿前铁门下方亦绘一大庑殿屋顶, 上有鸱吻一对。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A:汉族地区佛教(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 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 禅密]; B:小乘佛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4)基督教:《圣经》;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时称景教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及传入中国的时间: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6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7、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4世纪中叶 (2)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3)大乘和小乘佛教时期: (4)密乘佛教时期。

佛教的特点

世界现存的三大佛教派别分别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三大佛教,均在我国有所流传。其中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完全是在我国成长起来的,并传播到其它国家,所以中国又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两千年年前传入中国的异邦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即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让佛教有了新的变化。正是这样,外来的佛教,逐渐演变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密契合的中国佛教,并于儒、道教在一起,成为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之鼎的支柱。而中国佛教也以它独特方式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们。 1 中国佛教的融摄性 中国佛教的融摄性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摄,其次是对佛教内部各种思想学说的融摄[1]。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佛教初传时期,曾经有一个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由于印度佛教本身并不同意,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出现不同的派别,各种学说歧义颇大。在印度,各种不同派别斗争激烈,有时为了某种学术胜负,不惜生命代价。但中国佛教宁愿用理性方式,把各种不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排定逻辑的次序,消除矛盾,达到高度和谐。其后出现宗派,但当个各宗派之间纷纷不已的时候,总是会有相应的机构出现做会融工作。我认为中国佛教发展在一种有选择地融摄与积极地协调。 在事务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产生是绝对的。但中国佛教总是一种力量,力图融摄诸种异质因子,使之趋于和谐。这就是中国佛教融摄性之所在。 2 中国佛教的创造性 中国佛教不仅具有融摄教内外诸种异质因素的能力,并且具有在融摄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学说或理论,从而使自己提升或者推进一步的能力。这就是中国佛教能够长时间保持生机勃勃的原因。 最典型地反映中国佛教的创造性的是中国佛教宗派的出现。禅宗虽然以“禅”命名,但他们所谓的“禅”与印度佛教的禅定已经完全是两回事。相当多的一批僧人平时不读经,又不坐禅,只是直截了当地在建立佛教世界观的上下工夫。他们这种修行方式与印度佛教大相径庭,实际上是传承了中国儒家的个人修养。正因为禅宗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印度佛教做了一大创造,所以他成为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佛教四大天王的代表的意义及手上法器的内涵

佛教四大天王的代表的意义及手上法器的内涵 在佛教里,每一尊佛的像都是有深刻内涵和代表意义的,佛像的造像本身就是代表了一定的教育意义。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下四大天王和他们手上的法器分别代表的意义。 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任。告诫我们一定要负责尽职。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天王寓意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提升。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跟着时代,是领导时代走。 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所谓的观光、旅游、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警惕、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着理想目标精进!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着道具,这些道具也是表法的。 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象弹琵琶一样,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 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

中国思想史重点

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 2、《四书集注》即四书章句集注。作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3、《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全书内容丰富,集中表现了作者发展进化的历史观。他痕恨明王朝的腐败政治,主张改革;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还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对宋明以来的唯心主义道学进行了批判。作者有意识地把评史与论政治结合起来。他认为“读古人之书”必须“揣当今之争”,才能“为治之资”。因此王夫之的史论著作不仅贯穿着他的史学思想理论,也渗透了他的政治思想理论。 4、《天演论》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

八大佛教宗派

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浅谈??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那为何称为“密富”呢?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到唐未五代时达极盛,宋元以后仍继续流传发展。那什么叫“禅贫”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方便净”讲的是净土宗的修持特点。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相传东晋慧远大师曾在庐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大师因此而被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也因此而称“莲宗”。而一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史人应该是唐代的善导大师,其先驱可上溯到昙鸾大师与道绰大师。而之所以说是“方便净”是说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管什么行业,身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净土宗莫属了。 其次“唯识耐烦嘉祥空”是讲唯识宗和嘉祥宗的特点。 “唯识耐烦”就是说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要有耐烦的心。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故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史人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长住慈恩寺,窥基大师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瑜伽师地论》为该宗的根本经典,故也有称之为“瑜伽宗”。此宗为什么要有耐烦的心呢?因为法相唯识宗里面的名相很烦琐,义理层次比较复杂,你如果不耐烦就无法把他的头绪搞清楚,一进入法相唯识宗里如堕云里雾中。所以学唯识必须象学数学一样,要耐得住烦,才能学得通。 “嘉祥空”讲的就是三论宗的特点。三论宗因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主要典籍而得名。又因主张“诸法性空”也称“法性宗”。为了区别也称法性宗的天台宗和华严宗,又称为“空宗”。此宗自罗什大师译出三论以来,研究三论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大师而集大成,正式创立了“三论宗”。之所以说“嘉祥空”是因为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在研究三论时,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称为“嘉祥大师”,又因为他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据的《中论》等三论的内容完全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称他为“嘉祥空”。 接下第三句是“传统华严修身律”讲的是华严宗和律宗的特点。 “传统华严”是在说明华严宗的特点。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史人法藏大师,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大师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掘”法界缘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而所谓的“传统华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中国号称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中国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华严宗为

天王殿四大天王另类讲解

天王殿"四大天王"另类讲解 我们一进山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弥勒菩萨,他被塑造成了布袋和样子,我们看到他笑咪米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您想学佛,就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就不能学佛,一定是欢欢喜喜的,其次,我们看他的肚民很大,它代表什么呢?它代表的就是什么能包容,不要和任何人计较,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可以入佛门,所以他面对大门,我们一进来就告诉我们,要像他这样才有资格进入佛门. 如果想学佛,如果想做菩萨,第一课就要从欢喜大度修起,要学会包容别人,体谅别人,时时笑面迎人,不生烦脑,对任何人都要平等看待,这样,才有资格进入佛门熏修,由此自来"微笑运动"还是佛教首先提出的. 旁边的四大天王,其一就是护法天五,东方持国天王,他代表的是负责任."持"是保持的持,国是国家,主持一个家庭的事物,我们叫做持家.主持一个公司的事物,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物是帝王,总统.他提示我们要怎样去做呢?一定要尽职尽责,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他的一份责任,如果人人都能把自己的本心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一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东方持国天教我们做的就是尽职尽责的事! 第二尊是南方增长天王,指示我们织责之内的事情做好还不够,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这个时代是永远求进步的,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学问,才艺,能力都要增长,还有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要天天进步,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的圆满呢?后面的二尊天王

教我们方法. 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教我们多听,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讲的观光旅游.今天大家由任导陪同,就是多听多看,了解一下我们厚重的河南,让您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们新河南,新印象. 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别人的缺点,我们改进,我们若能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设自己的社会,家园,建设自己的国家,那么这个世界上,我们将是最完美的国家.对人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 另外大家看,四大天王手中都拿有法器,这些法器也有其含义, 东方持国天王手里拿着琵琶,代表做事不能操之过急,就像弹琵琶一样,琵琶的弦松了,弹不了,太紧就断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合乎中道,我们尽职尽责,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失,也不能做不及,这样就非常圆满了. 南方增长天王手中一把宝剑,这宝剑叫做慧剑,慧剑可以斩断烦恼. 西方广目天王身是一条龙,龙代表弯公,代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一切物,变化无常,变化多端,我们要通通把它们看清楚,才能够把握,才能够应付! 北方多闻天王手中一把宝伞,伞是遮盖用的.变化万千的世界,有种种的污染,伞是用来遮盖的,要防止不被污染,它代表我们在广学多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要被变化多端的世界诱惑!

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以上引申扩充而来。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钑(531~597)。因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智钑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

《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顺)为初祖。因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并从《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的学说,发挥事事无碍的理论。此派从盛唐立宗,至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 净土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亦称"莲宗"。这一宗派认为靠个人的力量企图解脱现实世界的苦难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佛力的接引、援救,才能离开现实的污秽的世界,往生西方净土。净土宗用念佛名作为宗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每天念佛万声以至十万声,长期养成习惯,死后即可得到佛的接引,送往西方安乐净土。由于修行简易,不要理论,

佛教四大天王的职责和所持法物含义

佛教四大天王的职责和所持法物含义 -

-

-

- 在漢傳佛教寺院中,我們進入第一層殿堂天王殿中,除了看到殿堂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塑像外,還能看到供奉在天王殿四角的四大天王

的塑像。這四大天王形貌各異,手中所持的法物也各不相同。四大天王分別代表著不同的來歷,掌管著不同的國土,行使著不同的職責。他們手中所持的法物也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下面就對四大天王的職責與所持法物的含義作簡要論述。- 一、東方持國天王- 持國天王,梵名「提多羅吒」,佛教所說護世四天王之一,主守東方。據說他能護持國土,故稱作東方持國天王。此天王居須彌山黃金埵,率領諸毗舍闍(顛狂鬼)等守護東方東勝身洲。在四天王中,除了北方毗沙門天王之外,單獨作為供奉對象或作為佛教藝術表現的主題的情況很少,絕大多數場合是一起出現的。持國天王的形象,據《陀羅尼集經》卷十一中記載,身著天衣,嚴飾精妙,與身相稱。左手伸臂下垂持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托放光寶珠。另據《般若守護十六善神王形體》所說,持國天王身青色,紫髮,面顯忿怒狀。著紅衣甲胄,手持大刀。中國內地佛教寺院中的持國天王塑像,因受《封神演義》等民間神話影響,為一手持琵琶、身披中國式戰甲的武將形象。- 持國天王中的「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維護道場安寧,故名持國天王。持國天王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感化和勸導眾生斷惡從善,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身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樂司調。- - 二、南方增長天王-

- - 南方增長天王能令一切眾生善根增長,所以成為增長天王。守護八佛之南方門,也稱南方天王。屬四大天王之一,同時也是十二天及十六善神之一。是佛教十二諸天的第一重天。- - 增長天王住於須彌山南面半腹的琉璃埵。常時觀察閻浮提眾生,率諸鳩槃茶(雍形鬼)、薜荔(餓鬼)等主守南方閻浮提洲,為護法善神。-增長天王中的「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增長天王身穿甲胄,手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是保護南方閻浮提洲的統領。他可以令人增長智慧和善根,手中所持寶劍能斷煩惱,增智慧。他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劍司風。- 增長天王的形象有多種,據《陀羅尼集經》記,他的衣甲與東方持國天王基本相同,右手執矟,矟根著地。另據《般若守護十六善神王形體》中記,南方增長天王,身赤紫色,紺髮,臉顯忿怒相。身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持金剛杵。在中國佛教寺院中,這位天王則是身青色,手持寶劍,表明他是用武力來懲惡護善。- - 三、西方廣目天王- - -

孟浩然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孟浩然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世称“王孟”。 王维 是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 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开元九年(721)进士。任太乐丞,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前期的诗大都反映了现实,有着较进步的政治倾向。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鲜明的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王维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 王昌龄 是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夫子”。李白 是诗仙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杜甫 是诗圣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贾岛 是诗奴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李贺 是诗鬼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白居易 是诗魔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1]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佛教体系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汉传佛教还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中国最早的寺庙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 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而汉地佛教中把释迦牟尼神化。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中佛的种类繁多。 1. 释迦佛。也称“如来佛”。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如来佛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历史真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佛教教义中,释迦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2. 七佛。大乘佛教认为在无限的时间空间里,每个世界,每段时间都有佛教化众生。按时间顺序,分别为1毗婆尸佛、2尸弃佛、3毗舍婆佛、4拘楼孙佛、5拘那舍佛、6迦叶佛、7释迦牟尼佛。事实上除了释迦牟尼外其余都只是佛教传说,所以其余六佛在民间影响并不大。这些名字虽然汉文上似乎不大吉祥,原因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在梵文中都有对应的意思。 3. 竖三世佛。三世之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以“一劫”为“一世”,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佛和弥勒佛。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佛是现在佛,而弥勒佛是未来佛。在

初心

初心 作者:鄯爱红 来源:《求知》 2018年第1期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华严经》 【释义】十方三世所有的佛,都会来护念这个初发心的菩萨。世间、出世间任何一个法门,都强调时时护念和坚持初发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俗语即来自此句。 【作者简介】《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 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以座下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口述记录的。现广为流传的一共有80卷,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这部佛经在汉传佛教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写作背景】《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唐朝时, 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延续至今。 【现实意义】初发心是佛教用语,指人们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成佛利生之心和真诚 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初心最为稳固珍贵,有了初心,人们才能开始成佛之路,怀着初心,就 能成为真正同心同愿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初心纯洁、美好,是我们人生起点的希冀与梦想,年少时笔记本 扉页上的理想,是我们事业开端的承诺与信念,迷途困挫中的恪守与坚持。初心是一种理想, 也是一种情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人都有初心。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初心,就是党 旗下的誓言,是融入血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 复兴的伟大使命与梦想。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征途漫漫,上下求索。实现梦想的路总是充满困难与诱惑。诗人纪 伯伦在《先知》里说:“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一些人或因身心疲 劳而寻求安逸,或因路况复杂而迷失方向,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就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列宁曾 发出忠告:“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四种危险”“四大考验”摆在全党面前,在变革的时代,忘记初心就会耐不住清贫、守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以至于蜕化变节。很 多在反腐败浪潮中落马的贪官都曾是奋进的青年,也有美好而纯洁的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但随 着职位的升迁和权力的增大,放松了警惕、迷失了自我、背弃了誓言,忘记了初心,最终滑向 罪恶深渊。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朱健

佛教法器的作用

佛教法器的作用? 在佛教中人们将这些与之有关的供具、器物道具通常叫做法器。 一类是用于殿堂内部作装饰的物品,如罩在佛像上的华盖‘、挂在室内起庄严菩萨作用的幢、幡、悬于佛前的大缦帐,亦名欢门、置在供桌前的油灯、烛架、香炉、花瓶等等; 另一类为日常生活和举行仪式时使用的物品,如用于修行用的木鱼、斋堂常悬设的“梆”、用于报时用的“云板”或“云鼓”、诵经时呜叩用的圆磬,以及在举行佛事时使用的乐器和各种器具供物,都可以作为法器来看待,它们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制作法器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绸缎,有的用竹木,有的用金属,一般说来,法器因在特定的场合下使用,故带有神圣性和庄严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时选用的材料和制作的工艺都要求的较高,以满足于祀神的愿望,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法器是举行法事时的辅助工具,在庄严的法事上,敲打钟鼓鱼磬,吹响唢呐号角,营造了浓重而又神秘的宗教气氛。例如,古人讲经,强调“声、辩、才、博”四种基本功。《高僧传》说:“非声则无以警策,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声”是指讲经时的钟鼓声,它能在讲经的氛围中起到令人警醒的作用;“辩”指谈吐自如,

恰到好处;“才”指文采横溢,辞藻华丽;“博”指广征博引,上下跳跃。佛门法器,种类繁多,它们的作用、大小、形状、质地也各不相同,由于历史的变迁,区域文化的差异,宗派的不同,一些法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异。佛教的法器用途,一般可以分为报时、供养、装饰、法会、修持等几大类。 报时的有钟和鼓等,清晨先鸣钟后击鼓,是“晨钟暮鼓”,傍晚先击鼓后鸣钟,是“暮鼓晨钟”。在大年三十的喜庆夜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要用钟声来结束狂欢的时刻,你看悠劲十足的钟绳,钟杵来回运动,慢慢往复,上下摆动,钟声浑厚、深沉、圆润、绵长,扣人心弦,这就是来自佛教的大钟。佛门把击鼓作为报时和集众的法器。此外,在现在佛门里,鼓更多地成为一种赞诵的道具,在举行佛事活动时,敲鼓是为了配合唱念的活动,用鼓声来助阵,让信徒们更加生发信心。盛香的法器就叫香炉。据说佛教的香炉很可能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火炉。婆罗门教认为在炉中焚烧供物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铜、铁、陶瓷、青石、白玉都是制作香炉的材料。香炉的规格大小不一,大到数尺,小到方寸。特别是小香炉是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香炉的造型也渐渐中国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有方斗型的,狮子型的,仙鹤型的,莲花型的,但最具中国特色的当属宝鼎型的和塔楼型的。佛门中也有一种

佛家宗派唯识宗

佛家宗派唯识宗 72、第六识:意识 问:何以知有佛?佛从何来? 答:何以知无佛?“无佛”从何来? 问:我想问的是这个时候的知,是属于八识中的哪一识? 答:哦!你是说思维心哪。思维心是第六识。 73、第七识:我执 (1)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问: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答:我执是第七识的功能,而第七识是从第八识生起的。众生的我执是与生俱来的,初生婴儿当然有我执。 (2)第七识干什么? 答:这个搬运工是很辛劳的。忙于把第六识的妄想造作搬进第八识,形成种子——种因;还忙于把第八识里遇缘成熟的种子搬出来虚妄现行——受果。 (3)只信俱生我执能断,不知如何断? 答:选一个适合您的法门,一门深入,锲而不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那时再回头看咱们现在的贴子,可笑之极,都是戏论! 74、第八识:心王 (1)第八识在睡觉的时候在哪里? 答:无论睡着或醒着,第八识都在心窝处。即使入了灭受想定,前七识都不现行了,第八识还在心窝处。第八识一旦离体,人就死了。 (2)人的第八识和蚂蚁的第八识有什么不同? 答:一群蚂蚁的第八识大体相同(共业),也各个不同(别业)。第八识藏有业力种子,故又称含藏识。 (3)第八识是一还是多? 答:“人”,是一还是多? 问:真身(一灵)是一人一个还是大家公用一个? 答:大海的众多浪花是一个水还是几个水? (4)第八识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 问:“第八识靠什么进入、离开身体?”《八识规矩颂》”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答:因缘。其实,进入、离开、起现、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 “进入、离开”就是说的“起现、现行”,并非“进入、离开”排斥了“起现、现行”。“起现、现行”也囊括了“进入、离开”,并非“起现、现行”不包含“进入、离开”。就象“清净本然”和“山河大地”一样,本不对立。还记得“云何忽生”这个问答吧: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中国历史上的各大武林门派!(有图)

【少林】 少林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 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 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 经阁内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脚 十八般兵器;少林武术,是 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 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 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 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 之称。少林弟子皆入佛门, 由于天下武功出少林,所以 俗家少林弟子往往心系武学, 也学有所成。因此说少林是 中国的重要品牌,现在一些 武术流派和网络武打游戏都冠以少林。少林武术历史故事非常多。据史载和传说,世人皆知的有: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紧那罗变形退红巾。少林寺僧兵为国立功最为人乐道的是在明朝,也是少林武术发展鼎盛时期。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少林寺僧兵多次应诏出征,威猛骁勇,为国捐躯。朝廷为嘉其义烈,在少林寺山门前立旗旌表,遗石尚在,塔林有铭可考。 武当派 武当派为内家之宗,起于宋而兴于明。据明末清初黄宗羲 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其功法 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 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 不可轻易侵犯。开山祖师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 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汉族,辽宁人。 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 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 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 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 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 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武当是道教武林圣地,与 佛教的嵩山少林寺齐名,故江湖上有“北宗少林,南崇武当” 之说。武当派以“玄天上帝”和张三丰而显赫于世。武当派 弟子,以侠义名满天下,同门之间极重情义。虽然属于道 教全真一派,但却直属麻衣道人、陈抟、火龙真人一系。

古印度的佛教神明都有哪些

古印度的佛教神明都有哪些 佛教中的护法诸神,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又叫“八部众”,即天众与龙众,是佛教八类天神。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的佛教神明,希望大家喜欢! 古印度佛教神:夜叉 是梵文的音译,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古印度佛教神:阿修罗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是与天神对立的最高恶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曾多次与天神恶战,但皆处于劣势。 古印度佛教神:紧那罗 歌神。据《罗摩衍那》所述,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 古印度佛教神:苏摩

古印度神话中的酒神,取其茎在水中浸泡后以石榨取黄汁,经羊毛筛过滤,再以水稀释,加入牛乳、麦粉搅匀,发酵后酿成苏摩酒。印度神话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称苏摩酒为天神之甘露,可赋予饮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诗中,苏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药草,是该四项的保护神。 古印度佛教神:帝释天 帝释原为古印度吠陀神话中的一位大神。吠陀神话是印度上古神话,主要保存于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梨俱吠陀》中。帝释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称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帝释天当上欲界忉利天众神之王,王宫的设备自然极其富丽堂皇,身边的侍女也多不胜数。帝释天是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也会去除暴安良。在佛教神话中,帝释天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其形象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杖或杵。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 古印度佛教神: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为婆罗门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吉祥天女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传说她是毗沙门天王之妹,因毗沙门兼任婆罗门的财神,所以她也是财富女神。又称她功德圆满,并有大功德于众,故还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长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丽女神。吉祥天女在中国寺庙中,形象端庄美丽,后妃装束,两只手(或四只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