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血管生成治疗防治放射性肺炎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治疗防治放射性肺炎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直线加速器
剂量率 2.4Gy/min
SSD 100cm
射野 18cm×10cm
d
3cm
TD 12Gy
仰卧位,自制装置固定
铅挡保护头腹部
将肺泡炎分为4级
①无肺泡炎(0级) ②轻度肺泡炎(Ⅰ级):单核细胞浸润使肺泡隔增宽, 面积小于全肺的20%,肺泡结构正常 ③中度肺泡炎(Ⅱ级):受累面积占全肺的20%~50% ④重度肺泡炎(Ⅲ级):面积大于50%
研究结果
免疫组化
放疗组 照射后4周,可见TGF‐β1表达阳性的细胞。
放疗+恩度组
照射后8w小鼠肺组织TGF-β1免疫组化染色。 (SP法,×400)
研究结果
照射后24w小鼠肺组织TGF-β1免疫组化染色。 (SP法,×400)
研究结果
免疫组化半定量积分 研究结果
结论
小鼠接受单次全肺照射后,肺组织TGF-β1的 mRNA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升高。 单纯恩度对小鼠肺组织TGF-β1水平无显著影响。 照射+恩度组肺组织TGF-β1的mRNA水平和蛋白 质表达水平较单纯照射组低。
白粘痰、胸痛、放疗3个月后
气短、咯血
逐步进展的呼吸困 难, 呼吸衰竭
不可逆!
研究背景
背景
放射性肺炎
背景
放射性肺损伤 棘手
放疗
胸部肿瘤
放射性肺炎 无有效干预 放射性肺纤维化
亟待攻克!
Increase RT
Cytokines
IL-1α IL6 TNF-α TGF-β1
Radiation effects Physiological effects
但调控放射性肺损伤的细胞因子众多,恩度亦有可 能存在其他作用靶点。恩度与放疗联合的综合效应 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放射性肺炎疾病研究报告

放射性肺炎疾病研究报告

放射性肺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辐射性肺炎所属部位:胸部就诊科室:呼吸内科病症体征:肺纤维化,高热,胸痛疾病介绍:放射性肺炎是怎么回事?什么是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系由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受到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反应,轻者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散;重者肺脏发生广泛纤维化,导致呼吸功能损害,甚致呼吸衰竭症状体征:放射性肺炎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放射性肺炎的症状:轻者无症状。

可在放射治疗后立即出现刺激性咳嗽,多数在放射治疗2~3个月后出现症状,个别在停止放射治疗半年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活动后加剧,伴有气急,心悸和胸痛。

不发热或低热,偶有高热,体温高达40℃。

放射性损伤产生肋骨骨折,局部有疼痛。

放射性食管炎可产生吞咽困难。

随肺纤维化加剧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使症状加重,出现发绀。

体检可发现胸部放射局部的皮肤萎缩变硬。

多数肺部无阳性体征,肺内纤维化广泛时呈端坐呼吸,呼吸音普遍减弱,可闻及捻发音或爆裂音。

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干、湿啰音。

偶有胸膜摩擦音。

伴发肺源性心脏病则可出现颈静脉充盈、肝大及压痛,全身水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

由于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肺顺应性下降,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减少,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

通气/血流比例降低,气体弥散障碍,导致低氧血症。

肺功能检查可早期发现本病。

往往早于胸片的发现。

化验检查:放射性肺炎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放射性肺炎的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有轻度白细胞增高。

血沉加快。

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X线表现多数于停止放射治疗1~3个月后出现,肺部始有异常表现。

急性期在照射肺野出现片状或融合成大片、致密的模糊阴影,照射范围呈毛玻璃样表现,其间隐约可见网状阴影,与支气管肺炎或肺水肿极相似。

慢性期产生肺纤维化,呈网状、条索状或团块状收缩阴影,主要分布于肺门或纵隔两侧及其他放射肺野。

由于肺纤维收缩,气管、心脏移向病侧,同侧膈膜抬高,正常肺组织产生代偿性肺气肿。

放射性肺炎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炎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论著·论述放射性肺炎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田 芳1 张秋平1 郝 斌21河北大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2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中医康复科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摘 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人数一直居高不下。

目前对恶性肿瘤治疗手段一般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方法。

恶性肿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胸部肿瘤患者中约70%-90%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本文对放射性肺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放射性肺炎随着现代放疗技术的改进,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同时放射治疗的疗效也在不断的得到提高。

但是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正常肺组织受到照射损伤无法避免,放射损伤引起的肺组织产生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叫做放射性肺炎。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主要依赖于照射的剂量。

一旦患者出现与放射性肺炎相关的各种不良现象和不良症状,就会使得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从而不得不中断临床救治对其进行的放射治疗计划。

临床上所见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的主要副反应,是阻碍恶性肿瘤患者得到足量的放射照射剂量,降低放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

现代多数西医学者认为放射性肺炎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进行性交化的复杂的一种动态的过程。

其病理改变是放射线电离产生的氧游离基,损伤患者的正常肺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及染色体的DNA,故导致了肺组织细胞正常功能丧失,细胞甚至死亡。

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主要依靠大量激素配合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效果欠佳,且存在很大程度的副作用。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医药方面的研究已得到了质的飞跃。

其中,大量临床相关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具备了优异的抗辐射作用,可有效将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最小化。

祖国医学根据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症状,认为属于中医传统病名中“肺痿”、“咳嗽”、“喘证”等范畴。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研究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研究摘要放射性肺炎是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论文综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

然后,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和病理类型,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肺炎的方法和效果。

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1. 引言放射性肺炎是指肿瘤放疗后由于放射线损伤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

放射性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放射性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介绍了放射性肺炎的概述。

接着,探讨了辐射对肺部的影响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

在防治策略探讨部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还对放射性肺炎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研究进展与展望部分,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在结论部分强调了放射性肺炎防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为放射性肺炎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信息,有助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关键词】放射性肺炎、肺部、辐射、发病机制、防治策略、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展望、重要性、防治。

1. 引言1.1 放射性肺炎概述放射性肺炎是一种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或暴露于放射性物质后引起的肺部疾病。

它是放射性损伤的结果,可能出现在放射疗法、事故或核战争后。

放射性肺炎主要表现为肺部组织的炎症和损伤,导致肺功能受损。

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患者甚至可能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严重后果。

目前,对于放射性肺炎的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仍需深入了解辐射对肺部的影响、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以及探讨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治疗方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这一病症的认识,以提高对放射性肺炎的防治水平,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2. 正文2.1 辐射对肺部的影响1. 细胞损伤:放射线照射会导致肺部细胞的直接损伤,包括DNA 断裂、蛋白质合成异常等,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生存能力。

2. 炎症反应:放射线引起的细胞损伤会激发肺部炎症反应,导致炎症细胞的聚集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加剧肺部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持续性。

3. 纤维化:长期或高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会引起肺部纤维化的发生,即肺组织中纤维形成增多,导致肺功能的进行性损害。

4. 免疫抑制:放射线照射也会影响肺部的免疫功能,降低细胞的免疫能力,增加感染风险。

5. 放射性肺炎:以上影响综合作用下,患者可出现放射性肺炎,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放射性肺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疗上应 突破常规, 临床采用 温病学治疗温热毒邪分别在卫分 、 气
分、 营分 、 血分 的四个经典方加减合方 , 5 将 0例放射性肺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2 5例 , 治疗组采用银翘散 、 白虎汤 、
清 营 汤 、 角 地 黄 汤 四方 合 方 加 减 , 时予 常 规 西 医 治 疗 。 取银 犀 同
见干咳少痰等气虚 阴虚燥咳之象。 如病情迁延不愈, 更加耗伤肺
气,气虚无力 推动血行,复加久病入络,则可呈 现气虚血瘀之
候。
治予益气养阴 、 润肺健脾 , 方选麦 门冬汤合百合知母 汤加减 ;2 ()
放 射 治 疗 后 合 并 肺 内感 染 者 , 以痰 热 郁 肺 为 主 , 实证 , 以清 属 治 热解毒 、 痰止 咳, 化 方选 桔 梗 汤 合 千 金 苇 茎 汤 加 减 ;3 未 行 手 术 ()
瓜蒌; 泄泻 者加 山药 、 茯苓; 盗汗者加白术 、 白芍 、 味子; 五 有瘀血
表现者加丹参 、 赤芍 。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 , 胸片示肺部
炎症 消 失 。 4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西洋参 。 治疗效果明显。 王建中等 认为, 放射治疗属于一种“ 以
毒攻毒 ” 的疗 法。 对机体而言, 放射线是一种外来火热毒邪, 与温 病理论 中外感 温热毒邪颇有相似之处 ,但与温病 外感温热毒邪 循经卫 、 营 、 由表人里, 气、 血, 逐层入 侵的常规途径不同, 放射性 损伤表现为机体照射野表里 内外 同时受邪的特殊状态。从温病 学卫气营血辨证的原理来看, 可以说是卫 气营血并病 。因此, 治
2 辨 证治 疗 刘 良丽等 [认 为肺 、 、 2 1 脾 肾三 脏 气 阴 亏 虚 、 失 濡 润 为 其 发 肺

放射性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放射性肺炎是由于放射性物质引起的肺部炎症。

放射性肺炎是放射性损伤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放射治疗和辐射事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尽管放射性肺炎的防治一直是放射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目前对于其病理生理机制和防治方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肺炎的病理生理特点、研究进展及防治方法。

一、放射性肺炎的病理生理特点放射性肺炎的主要特点是肺组织的急性炎症反应,导致肺部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

放射性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细胞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纤维化等过程。

放射性损伤导致肺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引发炎症细胞聚集和炎症介质释放,如IL-1、IL-6、TNF-α等。

炎症介质的释放激活炎症信号通路,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加速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和结构重建,最终导致肺部纤维化和功能障碍。

二、放射性肺炎的研究进展1. 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放射性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得到了深入研究。

研究者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平台,揭示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并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炎症介质和信号通路参与了放射性肺炎的病理过程。

这些研究成果为放射性肺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途径。

2. 靶向治疗的突破放射性肺炎的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激素治疗、抗氧化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等,疗效有限。

近年来,一些新的靶向治疗手段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如针对放射性肺炎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关键分子进行干预,如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氧化应激和促进组织修复等。

这些新的治疗手段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为放射性肺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放射性肺炎的防治方法1. 预防放射性肺炎的发生至关重要。

在放射治疗中,应尽量减少肺部受照射剂量,采取适当的分剂量分次治疗,避免过度放射损伤。

加强肺部保护措施,如通过呼吸运动控制和肺通气功能评估等,保护肺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2. 及时诊断和治疗。

一旦发现放射性肺炎的症状,如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等,应及时进行肺部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生理评估,明确诊断。

放射性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T F —p G 的表 达有 一 定 性 程 度 的 下 降 。其 机 制 町 能 通 过 抑 制
TG —B , 急 性放 射 性 肺 炎 及 纤 维 化 病 变 减 轻 ㈣ 。 F 使
3 临 床 研 究
3 1 不 同治 法 方 药 对 放 射 性 肺 炎 的 防 治 研 究 临床 治 法 方 药 .
各不 相 同 , 往 往 多 种 治 法 联 合 应 用 , 致 可归 纳 如 下 : 以 清 且 大 ①
热解 毒 为 主 要 的 I 治 法 。 王东 芳 等 [ 应 用 清 热 解 毒 , 血 通 临床 。 活 络 中药 三 根 二 花 汤 治疗 放 射 性 肺 炎 的总 有 效 率 为 10 。孙 宏 0
新 等 [ ] 用 千金 苇 茎 汤 加 味 治 疗 放 射 性 肺 炎 的 有 效 率 明 显 高 1应 。 于对 照 组 。② 以 益 气 补 阴 为 主 要 的 临 床 治 法 如 F 合 同 金 汤 『
中 医学 认 为 , 射 性 肺 炎 属 “ 痿 ” “ 咳 ” “ 痈 ” “ 放 肺 、燥 、肺 、 热 喘 ” 畴 [ 。放 射 线 属 于 中 医 的 热 毒 燥 热 之 邪 , 射 线 作 为燥 范 1 ] 放 热或热邪之毒 , 用 于人体 , 伤人体 正气 与阴血 , 伤 津液 。 作 损 灼 李 兰 群 等 [ 认 为 本 病 是 由于 放 射 线 的 “ 邪 ” 袭 ,热 邪 ” 2 ] 热 侵 “ 与瘀 血 相 搏 , 瘀 互 结 , 伤 肺 络 , 伤 肺 阴 , 使 肺 的 宣 肃 功 能 失 热 灼 耗 致 常 所 致 。张 霆 等 [ 认 为 放 射 线 当属 热 毒 之 邪 , 易 伤 阴耗 气 , 3 ] 最
放 射 性 肺 炎 是 胸 部 肿 瘤 放 疗 时 常 见 的 放 射 性 损 伤 。其 发 生 率 为 5 ~ 1 , 发生 在放 疗 3 6个 月 内 , 疗 后 2 3个 5 多 ~ 放 ~ 月 为 其 发 生 的 高 峰 时 间 。放 射 性 肺 炎 的 发 生 不 仅 会 影 响 放 疗 计 划 的制 定 和实 施 , 且 会 导 致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的 下 降 , 至 导 而 甚 致 生 存 期 的缩 短 。 因此 如何 有 效 预 防 及 治 疗 放 射 性 肺 炎 , 胸 在 部 肿 瘤 的治 疗 中具 有 重 要 的 临 床 意 义 。数 十 年 来 , 国对 中 医 我 药 防 治 放 射 性 肺 炎 进 行 了大 量 的 基 础 与 临 床 研 究 , 文 就 中 医 本 药 防 治 放 射 性 肺 炎 的进 展 作 一综 述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全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关键词】放射性肺炎放射疗法并发症
放射性间质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及骨髓移植预处理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达5%~15%,放射学改变的发生率则高达15%~100%。

其对肺实质的损伤较为严重,最终发展为放射性肺纤维化,某些情况下甚至是致死的直接原因。

放射性肺炎主要限制了胸部肿瘤放疗的剂量,从而影响了肿瘤局部控制率及放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如何尽量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放射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以及中西医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发生机制
放射性间质性肺炎(radiation induced pneumonitis,rip)的机制尚没有被完全认识,目前大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两种学说:①经典传统的组织学改变学说——肺泡上皮、血管内皮损伤学说,②分子生物学机制,还有中医理论学说。

1.1 肺泡上皮、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rip主要的靶细胞为肺泡ⅱ型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后会最早发生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对ⅰ型肺泡上皮细胞的修复,可导致不可逆肺纤维化的发生[1]。

近期的放射线肺损伤研究还认识到“远地伴随效应”的现象,即照射野内激活的巨噬细胞迁徙至放射野以外的区域放射性肺炎以及由炎症因子介导的急性自发性免疫样反应,是一种淋巴细胞性肺泡炎,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用acth治疗有效更支持此观点。

1.2 分子生物学机制
中医普遍认为放射性肺炎症状大致类属于中医“肺痹”范畴,放射线属“热毒”,热毒之邪,灼伤津液。

因其具有穿透性,致病与一般热毒之邪不同,不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而是直接损伤肺脏血络。

其病机为肺热血淤,气阴两伤,宣肃失司[7]。

有研究认为养阴清热、活血化淤中药内服,可提高正常组织放射受损阈来降低肺组织受损程度[8]。

2 影响因素
rip的发生与放射野的面(体)积、照射剂量、分割次数、个人易感性、化疗药物及肺组织的功能等密切相关[9]。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照射面(体)积与剂量是产生放射性肺损伤最主要因素,认为照射剂量越大,照射野面(体)积越大,rip的发生率就越高。

2.1 照射面(体)积、总剂量
相同剂量受照面(体)积愈大,损伤愈大。

研究表明,肺组织的受照容积超过10%即可产生明显的肺损伤。

赵建国等[10]通过对120 例放射性肺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 照射野≥180cm2,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5.3%(98/640),照射野<180cm2时为5.7%(22/387)。

常规分割2gy/次时,肺在受照射体积为1/3、2/3、3/3时的td5分别为45gy、30gy和17.5gy。

剂量低于20gy很少发生rip,而60gy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rip出现。

随着三维(three-dimensional,3d) 适形放疗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放射治疗的优势明显,即靶区定位更加精确;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免受照射,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11]。

近年开展的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能够使照射野的形状与病变( 靶区) 形状一致, 因而通过适当地调整计划参数可以把正常肺组织的受照射面(体)积和剂量降到最低, 以起到保护作用[12]。

对rip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的两个参数是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s,dvh)评估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及照射体积,其次v20即肺接受大于20gy照射的体积与总体积比,两者作为评价三维适形治疗计划、预测rip(≥2级)发生率的指标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graham等[13]的研究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放疗时,当v20分别为<22%、22%~30%、31%~40%及>40%时,2 年rip发生率分别为0、7%、13%及36%。

学者们推荐为避
免发生重度放射性肺炎,v20应<25%。

claude等[14]研究分析认为全肺平均剂量(mld)、v20与放射性肺炎呈显著正相关[15]。

hernando等[16]分析了318例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结果发现mld在<10gy、10gy~20gy、20gy~30gy及>30gy时,rip发生率分别为10%、16%、27%及44%。

graham 等[13]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即mld在<10gy、10~20gy、21gy~30gy 及>30gy时,rip(≥2 级)的发生率分别为0、9%、24%及25%。

2.2 分次剂量大小
单次大剂量照射与多次小剂量照射两者的放射生物效应显然是不同的,后者的放射耐受性明显高于前者。

如全肺单次照射,安全剂量为7gy,td5是8.2gy,td50为9.3gy,而在分割剂量为1.5gy~2.0gy的全肺照射时,其td5为26.5gy,td50为30.5gy。

蒋国梁报道[17],当照射剂量59.4gy,每次1.8gy,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7%,后期放射性肺纤维化为0,而当照射剂量60gy,每次2.0gy,分割剂量仅提高了0.2gy,上述损伤分别升至34%和9%,提示每次分割照射剂量越小,肺的损害越少,耐受量越高。

2.3 两次照射间隔时间
两次照射间隔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肺的放射性损伤。

若间隔时间太短,第一次照射产生的肺组织sld修复不完善,则肺放射性损伤加重,不同的组织修复的sld速度不一样,肺的半修复时间t1/2为30分钟至数小时。

cox等观察到肺癌超分割放疗中,两次照射时间应根据t1/2尽可能延长,其正常组织sld的修复时间大于6小时。

而只要总照射剂量和分割剂量不变,总疗程延长或缩短并不影响放射性肺损伤。

2.4 照射部位
肺底部放射性损伤比肺上部更常见,肺下部的平均受量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高于肺上部平均受量的价值[18]。

肺门、纵隔区放疗发生放射性肺炎概率大,有报道肺门合并纵隔照射,约15%的病例出现放射性肺炎症状,这可能由于放疗使肺门、纵隔内淋巴管狭窄或闭塞,引起肺部淋巴循环障碍所致。

2.5 放疗技术
平行野照射较切线野照射或成角野照射,连续放疗较分段治疗更易于产生rip。

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胸部放疗中的应用,在临床上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于金明等[19]报道使用大分割立体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结果显示大分割较常规分割放疗肺后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提示v20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显著相关。

2.6 其他因素
年老体迈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患者、联合化疗者增加了肺放射性损伤的危险性,已得到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

robnett等[20]分析肺癌化放疗病人与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认为一般状况、性别和治疗前肺功能与严重的rip有相关性。

女性ri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认为女性肺体积相对较小,同样的照射野更容易发生rip,此机制认为是一种超敏反应。

而合并化疗的rip发生率为10%~20%[11],其主要的药物有博莱霉素、吉西他滨、紫杉醇等。

肺部感染、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胸水、慢性支气管炎史、心血管病史等合并症的影响次之[9]。

儿童患者出现放射性肺炎概率较高。

3 影像学证据
放射性肺炎放射学改变发生率15%~100%,x线片显示:放射野相应的部位出现密度较高的模糊片状阴影,而ct发现放射后改变敏感性明显优于胸片[21],更能显示放射性肺炎阴影的内部细微结构,50%以上的胸部肿瘤病例放疗后表现有ct改变。

近来有些学者将67ga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应用于rip的早期诊断[22],研究发现,患者在胸部的放疗后,不仅在原发癌和继发癌部位会出现异常67ga摄取,且在有放射性肺损伤者的双肺出现67ga的摄取增加。

67ga肺扫描虽有希望成为预测放射性肺炎或放射性肺纤维化的指标,但临床应用尚须一段时间。

4 预防与治疗
4.1 预防为主
由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疗效也不甚理想,重在预防。

主要措施是减少对正常肺组织的放射剂量;尽可能缩小照射面(体)积;避免放、化疗同时进行;治疗慢性疾患。

对临床无症状的轻症rip患者,可不予以特殊的处理。

目前认为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主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辅以吸氧、平喘、止咳等对症治疗。

症状明显者需要配合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激素剂量宜大,时间宜长。

应该指出的是,放射性肺炎是一种淋巴细胞性肺泡炎,其病因不是细菌感染,在没有感染时抗生素仅仅是预防用药,合并感染时应依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合并抗生素虽可暂时缓解症状,部分抑制肺损伤的发展,但其副作用较大,易致二重感染、菌群失调、免疫抑制等,不宜作预防给药或长期使用。

近来有人研究发现,皮质类固醇具有抑制tgf-β对ⅰ型胶原启动子促进效应的作用,该抗纤维化机制的发现以及先前已经明确的皮质类固醇的多方面抗炎作用,使得人们又致力于发展一种具有明确的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且副作用较小的皮质类固醇衍生物。

为减轻症状还可用雾化吸入法,必要时应用祛痰药和支气管扩张剂并予以吸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