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概述

合集下载

大班音乐活动:畲族竹竿舞(舞蹈)

大班音乐活动:畲族竹竿舞(舞蹈)

大班音乐活动:畲族竹竿舞(舞蹈)竹竿舞是我们地方的畲族舞蹈,是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好玩又健身的活动,它可以通过竹竿控制动作的繁简和快慢,从而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大班孩子学习。

“跳竹竿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而且简单易学,还能增加孩子们对其它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该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幼儿学习竹竿舞,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还能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享受美、创造美。

同时培养幼儿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竹竿舞是孩子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孩子们带有新鲜感。

其次竹竿舞非常有节奏感,也是少数民族的特色,非常有乐趣,孩子们也欢笑声不断。

所以这次我选择这个活动。

老师准备好竹竿,教好孩子们跳的方法。

而且这个跳的方法我和她是经过商量和实验的,发现其实跳起来并不难,只要你掌握节奏。

孩子们一个个带着兴奋的注视嚷嚷着要上来“大显身手”。

我和实习老师一人握着竹竿一端,按照分开两拍合拢两拍的节奏让孩子们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舞步来跳。

首先是班级里几个节奏感比较好幼儿、爱跳舞的女孩子来试,没想到她们刚才还笑嘻嘻的充满自信,当竹竿按节奏敲响时竟然都露出了紧张害怕的神色,我们一直鼓励她们跳过去,她们终于鼓起了勇气一鼓作气,连节奏拍子也顾不上就这么踩过去了,好几个女孩子还夹到了脚,哇啦哇啦兴奋地大叫。

我们都被她们好笑的脚步给笑翻了。

接下去换一批孩子,没想到我们楚楚一上来,就硬是把竹竿给狠狠地踩断了,她用无辜的表情和我们道歉,我在大笑的同时又忙着安慰她。

接下去,好多孩子都犯了这样那样好笑的错误,让我们忍俊不禁。

这次的周末活动虽然孩子们并没有很好到掌握竹竿舞的技巧,但他们却从中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乐趣,获得了满足。

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认识竹竿舞的基本练习方法,掌握敲竹竿的节奏。

初步了解跳竹竿舞基本步的跳法,发展灵敏、协调、弹跳等体育能力。

从而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

竹竿舞

竹竿舞

旅游民俗案例分析——竹竿舞组长:学号:07120011 姓名:小组成员:学号:07120032 姓名:宋慧慧学号:07120085 姓名:丁淑怡一、名称:黎族竹竿舞二、流传的地方: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哈尼族、畲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以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而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出名,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三、民俗的分类:民俗活动四、内容简介:其实真正的竹竿舞(又称打柴舞)起源于黎族民间,在黎族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已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竹竿,黎语叫“转沙”,最早是在丧葬仪式中表演,已成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而且往往跳个通宵达旦。

一般是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

早年是男子跳,女子扶竿击节,后来发展为男女同跳,而且在演出中女性更多。

因为女子步态轻盈灵巧,爽快活泼。

舞者在竹竿间跳跃,像小鹿欢蹦,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舞姿十分优美迷人。

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黎族舞蹈竹竿舞在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金奖,从此海南黎族闻名于世。

黎族竹竿舞历史悠久,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带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如今的黎族竹竿舞吸纳了许多新的元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特色舞蹈。

所以要看正宗的竹竿舞就到海南去,体验流传数百年的古老舞蹈。

五、特色分析:1、流传于我国少数民族,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流行。

就地域而言,其他地区的人对这种舞蹈会产生浓厚的新鲜感,增强了民俗文化的旅游吸引力;2、竹竿舞不仅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民俗的代表,它还是一项体育运动,是现代生活所追求的健康活动,一个永恒的主题;3、欣赏艺术和参与活动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4、该民俗活动简单易学,可参与性强、竞争性强;5、在满足人们外出求轻松、娱乐心理的基础上,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结交更多朋友;6、通过观赏和参与竹竿舞的表演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黎族和黎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族竹竿舞的介绍

布依族竹竿舞的介绍

布依族竹竿舞的介绍
布依族竹竿舞是中国布依族传统的舞蹈形式,起源于贵州省的布依族地区。

它以竹竿为道具,舞者们手持竹竿,通过舞蹈动作和技巧的表演,展现出布依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布依族竹竿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布依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竹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布依族竹竿舞可以说是布依族人民对自然、劳动和生活的一种表达和纪念。

在布依族竹竿舞中,舞者们以柔和的身姿和舞步,配合竹竿的摆动和旋转,展示出独特的舞蹈韵律。

舞者们手持竹竿,通过舞动竹竿的力度和角度,表达出自然界的景象和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

例如,竹竿的上下摆动可以模拟风吹草动的景象,旋转的竹竿则象征着日升月落的变化。

布依族竹竿舞不仅展示了布依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融入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舞蹈动作中的柔和和谐,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

舞者们的身姿优雅,舞步轻盈,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布依族竹竿舞在传统节日、婚庆和庆典活动中经常被演出。

舞者们身穿传统的布依族服装,舞动竹竿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布依族的音乐和歌唱。

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独特的民族色彩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布依族竹竿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布依族竹竿舞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布依族文化,也为中华民族多样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黎族传统体育项目

黎族传统体育项目

黎族传统体育项目
黎族是海南岛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
1.竹竿舞:竹竿舞是黎族人民中最为普及的舞蹈形式之一,通常在庆祝丰收或结婚等重要场合中表演,其主要特点为舞者须持竹竿拍击,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

2.风筝戏:风筝戏是黎族人民的一项特色传统游戏,通常在农历春节期间进行。

游戏中,人们在天空放置五彩缤纷的风筝,并在地面上指挥小狗进行表演,增加游戏趣味性。

3.赛鸭船:赛鸭船是黎族人们喜欢的一项传统划船游戏。

比赛中,选手用力摇动木桨,使自己的船划行于浅水区的河流上,而赛鸭则自由游弋于其中,选手需尽可能快地寻找和抓住赛鸭。

4.木鼓戏:木鼓戏是一项黎族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通常在庆祝祭祀等场合表演。

该音乐艺术形式以硬木制成的鼓为主要表演器具,并配以口弦、胡琴等其他器乐。

5.射箭:黎族人民的射箭技术源远流长,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射箭运动促进了年轻人的体魄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狙击技能。

海南黎族竹竿舞阐述

海南黎族竹竿舞阐述

海南黎族竹竿舞阐述概要:作为海南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已有将近10年的时间,接触到了海南黎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的文化,被其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深深吸引。

时代在前进,黎族社会也在不断的前进着。

黎族舞蹈竹竿舞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

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本文从海南黎族舞蹈竹竿舞的起源、发展历史、特点、发展前景及旅游开发价值等方面入手,就海南黎族舞蹈的特征和发蕊、展前景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和策略,为海南竹竿舞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引言海南岛孤悬于浩瀚的南海之中,具有健康、生态、长寿、阳光岛的美称,有缤纷而崎旋的热带海洋风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以汉、黎、苗、回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其中最独特的还属海南黎族民俗文化。

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

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蕊畸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从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性质看,黎族传统舞蹈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

其中最具特色和颇为神奇的一支舞蹈还属“竹竿舞”。

一、竹竿舞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一)竹竿舞的起源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诞生于三亚崖城镇境内并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竹竿舞》以其不可替代、不可阻挡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态突破一系列《驱鬼舞》的原有的范式,表现形式上显然是模仿了人们熟悉的自然界动物的不甚正确的动作,丰富了舞蹈的线条与形态动作,进一步揭示人们的形体和心灵的语言,表现在内容上已经不单单是为了驱逐附于死者身上的鬼魂,还要安慰和超度亡灵,让死者安心地到一个称心舒适的境地中去,不但不要回来干扰生灵,而且从遥远的阴间托福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竹竿舞的起源

竹竿舞的起源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竹竿舞的起源一、是因为苗族人择山而居,常有野兽来袭。

于是,聪明的苗族人就用竹竿来驱赶野兽,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是一项不错的体育锻炼项目。

后来,参观苗寨的游客多了,为了让游客跟贴近感受苗族人的生活,于是加以对竹竿舞的调整和编排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舞蹈。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二、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回1、佤族竹竿舞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

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

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毛南族竹竿舞

毛南族竹竿舞

毛南族竹竿舞
毛南族竹竿舞
2009-10-14 15:36:11 作者:56china 来源:浏览次数:420 网友评论 2 条
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

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

”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竹竿舞的规则和玩法

竹竿舞的规则和玩法

竹竿舞的规则和玩法竹竿舞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演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你详细介绍竹竿舞的规则和玩法,并分享一些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竹竿舞的规则1. 道具准备:竹竿舞的主要道具是竹竿,一般为两根长约2-3米、直径约3-5厘米的竹子。

除竹竿外,还需要准备适合表演的舞蹈服装和配饰。

2. 舞台搭建:竹竿舞一般在平坦开阔的场地上进行,舞台上要摆放足够的竹竿以供表演者使用。

竹竿可以固定在地上,也可以使用支架固定。

为了保证安全,舞台边缘应有防护措施。

3. 表演形式:竹竿舞一般由多名表演者组成,通常分为男女两队,每队人数不限。

表演者手持竹竿,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舞蹈动作。

整个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需按照既定的编排和规则进行动作的组合和变化。

4. 动作技巧:竹竿舞的动作以舞者间协作和竹竿与舞者的互动为特点。

舞者们在表演时需互相配合,保持默契的步伐和节奏。

舞者还要与竹竿配合,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出竹竿的优美形态和灵动性。

二、竹竿舞的玩法1. 舞蹈编排:竹竿舞的舞蹈编排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创意进行设计。

可以融入传统的节日元素或地方特色,展示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编排时,可根据音乐的变化和节奏,设计出多样化的动作和组合。

2. 节奏音乐:竹竿舞的表演需要有相应的音乐伴奏。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应与舞蹈动作相呼应,以营造出更加欢快、婉转的氛围。

一些传统的民间音乐,如《滚竹竿》等,常用于竹竿舞的伴奏。

3. 舞蹈形式:竹竿舞的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一支长时间的完整表演,也可以是多个小节的短小形式。

在舞蹈形式上,可以根据表演者的技能和表演时间的长短进行选择,以便更好地展示竹竿舞的魅力。

4. 练习要点:对于想要参与竹竿舞表演的人来说,学习和练习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需要学习竹竿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包括手部动作、身体的转动和协作配合等。

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自身的舞蹈技巧和舞台表演能力。

三、观点和理解竹竿舞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概述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的形成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有着紧密联系,是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
1.引言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他们人口虽少,但分布较广,并且多居高山、丛林中,地理环境恶劣。

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造就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多样性。

他们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

2.竹杆舞的起源与分类竹杆舞的起源竹竿舞是黎族、佤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其形式是:平行摆开两条腿一样粗细的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根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可见,竹竿舞既是一种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健康活动。

此项活动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时受广大观众赞誉并获奖,第九届民运会上被定为表演项目。

该项目体现了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其思想内容健康,同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开放性、普及性,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项目。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在有福分的老人死后人们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

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

”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

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

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着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着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

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渐
消失,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

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

现在,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

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

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

3.竹竿舞的运动特点集体性需要团队精神,共同配合。

个体性需要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

健身性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

娱乐性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

潜意识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

4.跳竹竿舞的价值培养了合作能力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我们利用结伴一起跳竹竿舞的方法和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让能力强的学生带能力弱的学生,使能力弱的学生能较快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竹竿舞是可以利用音乐来活动的全身心的体育运动。

首先,运动能使大脑发达。

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使大脑对动作的反应更加灵活。

其次,运动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不断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不仅需要有足够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和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积极、科学的体育运动。

最后,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5.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悠远年代的遗存,同时,少数民族体育又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

随着我国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姿态优美、节奏感强的竹杆舞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龙佩林.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民族出版社,2001.
[2]白晋湘,刘少英,龙佩林,宋加华.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中国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郭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