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道理和启示
孙权劝学的读书心得7篇

孙权劝学的读书心得孙权劝学的读书心得7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孙权劝学的读书心得1最近我们学习了文言文《孙权劝学》。
学习过后,细细品味,使我明白了很多,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孙权之所以能建立吴国,与他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孙权并不如诸葛亮那般机智,并不如曹操那般阴险狡诈,但他却能够很好地识人,用人,还很会劝人。
当时的吕蒙乃是一介武夫,有勇而无谋。
孙权作为一个君王,自然希望手下将领能有勇有谋。
但他眼下只有一位有勇无谋的吕蒙,虽然自然着急,但却并没有将吕蒙撤职,而是悉心地劝他要多读些书,最后使得吕蒙才略大增,成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
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
孙权作为一国之君,每天所要处理的国事总是异常的繁多,虽然如此,但他仍拿出许多时间来学习。
而吕蒙通过学习,才略大增,最终成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
读书有益的,不然古人有怎么会说“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呢?开卷是必然有益的,你倘若读了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
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的确,一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
如果我们能做到博览群书,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所以我们应当多读书,读好书,持之以恒,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同时,这则故事还告诉了我们,应当听从他人对自己有好处的劝告。
如果一个人刚愎自用,不愿意听从他人的劝告,那么他最后一定不会成功。
倘若吕蒙不听从孙权的劝告,那么他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最终一定会有一个不同的人生。
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当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塑造更加完美的自己!孙权劝学的读书心得2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子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
《孙权劝学》的原文及译文

《孙权劝学》的原文及译文《孙权劝学》的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的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的原文及译文1《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孙权劝学》赏析: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孙权劝学的道理作文

孙权劝学的道理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就像“孙权劝学”,每次想到这个故事,我都会有很多感触。
孙权劝学,说的是孙权劝吕蒙学习的事儿。
吕蒙啊,原本是个大老粗,只知道舞刀弄枪,觉得读书没啥用。
孙权就跟他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意思就是,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啊!吕蒙还找借口,说军务繁忙,没时间读书。
孙权可没惯着他,直接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这意思很明白,我又不是让你成为学究,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你忙,难道我就不忙吗?我经常读书,觉得很有好处。
就这么几句话,吕蒙被说服了,开始发奋读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和吕蒙聊天,鲁肃大吃一惊,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还挺得意地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其实里面的道理可不简单。
就拿我身边的事儿来说吧。
我有个表哥,从小就调皮捣蛋,不爱学习,整天就想着出去玩。
初中毕业后,没考上好高中,家里人着急啊,可他自己却不当回事儿,觉得出去打工也能赚钱。
于是,他就跟着村里的人去了城里的建筑工地干活。
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挺新鲜,还能赚点钱自己花,挺美。
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
工地上的活儿又累又脏,工资还不高。
而且,那些有点技术的工人,工资比他们高得多。
表哥这时候才意识到,没知识没文化,只能干这种苦力活。
有一次,工地上来了个新的项目经理。
这个经理年纪不大,但是懂很多专业知识。
表哥他们干活的时候,经理总能指出一些问题,还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表哥就好奇地问经理是怎么懂这么多的。
经理笑笑说,自己是上了大学,学的就是建筑相关的专业,平时也一直在学习新知识。
表哥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起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于是,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他报名了成人高考,买了很多书,每天下班后,不管多累,都要坚持看几个小时的书。
孙 权劝学读书笔记

孙权劝学读书笔记《孙权劝学读书笔记》《孙权劝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出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这篇短文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只要愿意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的道理。
孙权作为东吴的主公,其形象在文中展现得十分生动。
他并非以权势压人,而是以亲切、耐心的态度劝吕蒙学习。
他先是指出“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强调吕蒙身负重任,不能不学习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和能力。
这种从吕蒙的职责和未来发展出发的劝说,极具说服力。
接着,孙权又以自身为例,说自己“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让吕蒙明白读书学习并非难事,而且是有益处的。
孙权的劝说方式巧妙而有效,既表明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给予了吕蒙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吕蒙在一开始是拒绝学习的,他以“军中多务”为借口推脱。
但在孙权的劝说下,他最终转变了态度,开始刻苦学习。
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吕蒙的可教性和他知错能改的品质。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的惊叹,不仅是对吕蒙学识增长的肯定,更是从侧面反映了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
从吕蒙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去学习,就能够取得显著的进步。
无论之前的基础如何,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能够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而且,学习不仅仅是在书本上获取知识,还包括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在与人交流中增长见识。
鲁肃在文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他原本对吕蒙有些轻视,但当他与吕蒙交流后,对吕蒙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感慨吕蒙的进步,还主动与吕蒙“结友而别”。
鲁肃的这种态度变化,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坦诚和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突出了吕蒙学习所取得的成就。
这篇短文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让我们明白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地位,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习惯。
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孙权劝学的启示(总结5篇)

孙权劝学的启示(总结5篇)孙权劝学的启示总结精选(1):《孙权劝学》的启示《孙权劝学》中的吕蒙折节读书值得我们学习,能够作为每一个有理想者的榜样。
文章透过孙权劝告吕蒙去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孙权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十分懂得培养手下的大臣,如这篇劝学,显然君臣之间已经无话不谈,相处得像朋友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智慧得体现。
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总结精选(2):孙权劝学的启示学习《孙权劝学》,我心里载着沉甸甸的收获——从不同的角度品味会引出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思考又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从孙权的角度出发,我深深懂得“讲究策略”。
孙权不仅仅是吴国的建立者,也是历史上、军事中一颗煜煜发光的“星”。
因为身份不同,他的处事风格也不一样,他做事始终讲究“策略”,即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劝学”,他也能对出策略。
应对不爱读书的吕蒙大将,孙权只用五句话说服他,这五句话层层递进,“情”与“理”相交融,从明方向到定目标,从以身作则到身边榜样,每一个步骤都如对棋一般,严谨、递进、步步为营。
明方向让吕蒙明白自己身负重任,学习会让自己增长才华和谋略,定目标(见往事耳)让吕蒙减轻心理负担,更易理解;看榜样让吕蒙有了动力,有了信心……站在吕蒙的位置上,我看到了知错能改、虚心听劝。
听了孙权的劝告,他能深知其意、不在推托,刻苦的读书学习,是自己学有所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从无才无谋到才略大增,我仿佛望见吕蒙勤学的身影。
一个才疏学浅而事务繁忙的大将,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让人刮目相看!吕蒙的不懈努力我们无法看到,但他努力的结果永久铸成了历史。
从鲁肃的话语中,我明白了,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一切发展的事物;从鲁肃的行动中,我体会到敬才、爱才。
原先,“劝学”有道,读书亦有道。
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方向去思考、去发现,思考才不会停止。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
该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交代了吕蒙的背景,他是一位英勇的将领,但缺乏文化知识。
孙权作为吴国的君主,深知国家的治理需要人才,因此他劝吕蒙要多读书学习。
吕蒙最初以军务繁忙为由推脱,但孙权用自身的经历和思考来激励吕蒙,告诉他读书并不会妨碍他的军事才能,反而会有所帮助。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开始读书学习。
鲁肃是吴国的重要将领,他与吕蒙交好,并经常与他讨论天下大事。
当鲁肃看到吕蒙的进步时,他非常惊讶,认为吕蒙不再是那个没有学识的人了。
吕蒙则回答说,与有见识的人分别几天后,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才能和学识。
整篇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人物性格,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孙权、吕蒙两人的形象。
孙权作为一位明智的君主,他的劝学不仅是对吕蒙个人的帮助,也是对整个国家治理的重视。
吕蒙则从一位英勇的将领成长为一位有学识、有远见的国家栋梁,他的进步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就,也是对孙权劝学的最好回应。
此外,《孙权劝学》还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无论是君主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总之,《孙权劝学》是一篇富有启发性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孙权劝学的启示(总结5篇)

孙权劝学的启示(总结5篇)孙权劝学的启示总结精选(1):《孙权劝学》的启示《孙权劝学》中的吕蒙折节读书值得我们学习,能够作为每一个有理想者的榜样。
透过孙权劝告吕蒙去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孙权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十分懂得培养手下的大臣,如这篇劝学,显然君臣之间已经无话不谈,相处得像朋友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智慧得体现。
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总结精选(2):孙权劝学的启示学习《孙权劝学》,我心里载着沉甸甸的收获——从不同的角度品味会引出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思考又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从孙权的角度出发,我深深懂得“讲究策略”。
孙权不仅仅是吴国的建立者,也是历史上、军事中一颗煜煜发光的“星”。
因为身份不同,他的处事风格也不一样,他做事始终讲究“策略”,即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劝学”,他也能对出策略。
应对不爱读书的吕蒙大将,孙权只用五句话说服他,这五句话层层递进,“情”与“理”相交融,从明方向到定目标,从以身作则到身边榜样,每一个步骤都如对棋一般,严谨、递进、步步为营。
明方向让吕蒙明白自己身负重任,学习会让自己增长才华和谋略,定目标(见往事耳)让吕蒙减轻心理负担,更易理解;看榜样让吕蒙有了动力,有了信心……站在吕蒙的位置上,我看到了知错能改、虚心听劝。
听了孙权的劝告,他能深知其意、不在推托,刻苦的读书学习,是自己学有所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从无才无谋到才略大增,我仿佛望见吕蒙勤学的身影。
一个才疏学浅而事务繁忙的大将,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让人刮目相看!吕蒙的不懈努力我们无法看到,但他努力的结果永久铸成了历史。
从鲁肃的话语中,我明白了,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一切发展的事物;从鲁肃的行动中,我体会到敬才、爱才。
原先,“劝学”有道,读书亦有道。
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方向去思考、去发现,思考才不会停止。
孙权劝学的启示和道理200字

孙权劝学的启示和道理20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孙权,字文台,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因其善于政治与治国才能而被世人所称道。
在他统治时期,吴国国力不断壮大,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为数百年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除了在政治上有出色表现外,孙权对于教育也非常重视,并常常劝导人民勤奋好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孙权认为,学习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一个人应该时刻保持谦逊、虚心,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更加出色地表现自己。
孙权还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涵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操、有品德的人。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道德的修养,注重精神的追求。
只有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成就自己的同时,造福家庭、造福社会。
因此,孙权的劝学启示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知识改变命运。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全面发展自己,不仅要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道德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操、有品德的人,为家庭、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这篇文章已经达到了200字的要求】。
第二篇示例: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很高的成就,还非常重视教育,劝导子孙和臣子努力学习。
孙权对学习的重视和劝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道理。
孙权劝学的道理是教育兴国。
他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国家繁荣昌盛。
他在东吴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政策,重视选拔、培养和奖励人才,为东吴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的道理和启示
《孙权》选自《资治通鉴》。
该文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和吕蒙学有所成的,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孙权劝学》的道理和启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22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如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事务。
9、辞:推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专攻。
“经”指《》《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者的官职。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如今湖北黄梅西南。
31、与:和。
32、论议:讨论议事。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7、非复:不再是。
复:再。
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
40、即:就。
41、更:重新。
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4、何:为什么。
45、见事:认清事物。
46、乎:啊。
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7、遂:于是,就。
48、拜:拜见。
49、别:离开。
50、为:成为。
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52、肃:指鲁肃。
《孙权劝学》道理启示
(1)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意见并去做。
(4)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5)劝人要讲究策略。
(6)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7)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8)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9)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10)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孙权劝学》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孙权劝学》赏析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