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颌面部的发育学习资料
医学知识一口腔颌面部发育

神经嵴的早期演变
第十二页,共五十七页。
3、神经管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将分化为脑 和脊髓以及松果体、神经垂体、视网膜、内耳、 嗅上皮和味觉上皮等。
第十三页,共五十七页。
4、神经嵴形成:神经管外侧的神经上皮细胞 不进入神经管壁,而形成一条位于神经管背侧 的细胞索,该细胞索很快分为左右两条,分列 于神经管的背外侧称为神经嵴。
以后会消失或发生结缔组 织细胞转化
二、腭的发育异常 1、腭裂〔cleft palate):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
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局部融合〔80%伴唇裂〕 2、颌裂(cleft jaw) 〔1〕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局部联合。常伴
唇、腭裂〔上颌裂〕 〔2〕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局部联合〔下颌裂〕
第四十五页,共五十七页。
唇裂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七页。
第三节 腭的发育
一、腭的发育过程 4W末: 鼻凹 5、6W:a、嗅囊和口腔相通
b、球状突向后-前腭突-两侧前腭突联合-前 腭骨、上切牙、牙周组织
7W: 两上颌突口腔侧长出-侧腭突垂直生长 8W: 侧腭突水平生长 9-12W:a、前腭突向后,侧腭突向内联合〔切牙管〕
b、左右侧腭突在中缝处与鼻中隔融合-硬 腭中后部、软腭、悬雍垂
第二页,共五十七页。
第一节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一、神经嵴的分化 1、三胚层的分化:第四到八周,三个胚层逐渐
分化为各种器官的原基。 2、外胚层分化:神经板(18 ~19 天) →神经沟→
神经褶→神经管〔22天左右开始闭合〕,前、 后神经孔,分别于第25和第27天闭合。
第三页,共五十七页。
第17天胚盘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授课教师:孙燕玲 授课学时:2学时
口腔颌面部发育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演化成机体不同的细胞并形成许多重要组织成份。
▽神经系统组织▽内分泌组织▽软硬结缔组织▽皮肤组织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第二节面部的发育一、面部发育过程1、面突的分化▽一个宽大的额鼻突▽一对下颌突胚胎第三周▽▽一个宽大的额鼻突▽▽一对下颌突胚胎第四周▽▽上颌突分化▽▽嗅板、嗅窝▽▽中鼻突与侧鼻突分化胚胎第五周▽▽球状突分化2、面突的联合、融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为面突的联合。
▽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继而达到面突的融合。
二、面部发育异常▽唇裂▽横面裂▽斜面裂第三节腭的发育一、腭的发育过程▽一对前腭突▽一对侧腭突二、腭的发育异常▽单侧腭裂▽双侧腭裂第四节舌的发育▽一对侧舌隆突▽奇结节▽联合突第二章牙的发育○牙的发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一、牙板的发生○原发性上皮带的发生○乳牙板的发生○恒牙板的发生○胚胎第五周时原始口腔粘膜上皮表面为一层扁平的细胞,深部为一层柱状的基底细胞;在口腔粘膜上皮下有外胚间充质。
○柱状基底细胞受到下方外胚间充质的诱导,在未来的上下颌牙弓处向着深部的结缔组织内增生,上皮局部变厚,相互连接,形成一马蹄形的板状结构,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前庭板与乳牙板。
○乳牙板形成后,每隔一定的距离,其末端的上皮细胞继续加速增生,每个乳牙板上形成10个圆形的隆起,称牙蕾,将来形成10颗乳牙。
○在胚胎第四个月时,逐渐在每个乳牙牙胚的舌(腭)侧,分别形成10个短小的恒牙板,发育形成10颗恒牙,替换相应的10颗乳牙,又称为继承牙板。
○在乳牙板的远中端,细胞继续增生伸展,分别形成两个牙板,称为增加牙板,在每个增加牙板上将来形成3个恒磨牙,不替换任何乳牙。
二、牙胚的发生与分化○牙板形成后,其末端的细胞加速增生形成的圆形隆起称为牙蕾。
口腔医学:第一章口腔颌面部生长发育及解剖生理特点

上颌双尖牙
第一双尖牙约80% 在 牙根中部或根尖1/3处 分叉为颊舌二根
上磨牙
三个根
下磨牙
两个根
(二)髓腔的解剖标志
髓腔:
位于牙体中部,与牙体外形相似的狭 小空腔,腔内充满牙髓组织
髓腔
髓室(pulp chamber) 根管(root canal) 根尖孔(apical foramen)
(三)牙齿的增龄变化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生长发育及解剖生 理特点
Growth, Development, Anatomy and Phys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
第一节 牙齿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Compos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Teeth
位于口角处,上下左右共4个
又称双尖牙,位于尖牙后,磨牙之 前,一侧又有第一双尖牙和第二双 尖牙之分。共有8个
磨牙molar
位于双尖牙之后,一侧有第一磨牙 (first molar)、第二磨牙(second molar) 和第三磨牙(third molar),共有12个
磨牙
双尖牙
尖牙
中切牙 侧切牙
第二节 牙齿的生长发育与解剖生理特点
乳
恒
牙
牙
列
列
(一)乳牙(deciduous)
乳牙的发育 乳牙列 乳牙期
胚胎2个月乳牙胚开始发生 婴儿出生时 ,颌骨内20个乳牙胚已 全部存在
出生后6~8个月乳牙开始萌出
至两岁半左右20个乳牙全部萌出
6~7岁左右乳牙开始被替换及六龄齿 萌出之前
乳 牙
(一)乳牙(deciduous)
第1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Oral and Maxillofacial Development
精品课件
教学要求
掌握: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的概念,面部、腭和舌发育的基本过程;
熟悉: 舌发育的基本过程,面部、腭和舌发育畸形的胚胎学背景;
了解: 涎腺、颌骨、颞下颌关节发育的过程,口腔颌面部发育的基因
调控。
精品课件
2013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1.鳃弓和神经嵴:神经嵴、鳃弓、咽囊 2.面部的发育:发育过程及常见异常 3.腭部的发育:发育过程及常见异常 4.舌的发育:发育过程及常见异常 5.唾液腺、颌骨的发育:发育过程
精品课件
胚胎发育Three periods
精品课件
神经沟 神经褶 神经嵴
4w neural tube,neural crest cell,ectomesenchyme 神经嵴
神经沟
脊索 轴旁中胚层
胚胎发育第4周
神经嵴
轴旁中胚层 间介中胚层
神经管
胚胎发育第4周
卵黄囊
胚胎发育第4周
胚内体腔
精品课件
胚胎发育第4周
脊神经节 体节
中肾原基 大动脉 原始肠管
口腔组织病理学
• 口腔基础医学中的重要学科 • 是联系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桥梁 • 对正确认识口腔疾病的本质,从而正确诊
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精品课件
组成成分
1. 口腔组织学包括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口腔粘膜 、涎腺、颞下颌关节等口腔结构。
2. 口腔胚胎学将介绍口腔颌面部发育和牙的发育。 3. 口腔病理学主要讨论牙发育异常、龋、牙髓病、
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

温医大组胚张军明
• 鳃腺:第6w开始发育
•
上、下颌处的外胚层
•
位置—
• 颌下腺:第6w末开始发育
•
舌下肉阜处的内胚层
• 舌下腺:第7~8w开始发育
•
颌舌沟处的内胚层
• 小涎腺:第12w开始发育
•
导管短直接开口于口腔
2020/10/28
温医大组胚张军明
调控机制 自学内容
• 1。间充质的诱导作用 • 2。内、外源性因子的作用 • 3。上皮索分支形态的形成
成釉器—口腔外胚层 形成釉质
牙乳头—外胚间叶 形成牙髓和牙本质
牙 囊—外胚间叶
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2020/10/28
温医大组胚张军明
一、成釉器的发育
成釉器在牙胚发育中首先形成,分三个时期
(一)蕾状期(形似花蕾) 第8w 牙板的20个定点上上皮增生形成 周围间叶细胞增生密集 最先形成4个成釉器— 所有乳牙牙胚在胚胎10w时发生 所有恒牙牙胚在胚胎4月时发生
2020/10/28
温医大组胚张军明
(二)帽状期(形似帽子)
第9~10w
形成牙乳头
上皮芽增生变大,底部凹陷
被上皮芽覆盖的外胚叶细胞密集呈球形
成釉器分化:外釉上皮层
星网状层
内釉上皮层
周围的一层外胚叶细胞形成牙囊
2020/10/28
温医大组胚张军明
(三)钟状期 第11~12w 上皮凹陷与周缘继续生长,似钟状 进入成熟期,凹面形状确定 成釉器分四层: 外釉上皮层— 星网状层— 中间层— 内釉上皮层—
•
侧舌隆起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 2。正中菱形舌:舌盲孔前方
•
黏膜萎缩
•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一章 颌面部发育

1.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共形成几对鳃弓,分别叫什么,最后形成什么?
2.颈窦是由第鳃弓覆盖第鳃弓和第鳃沟并在颈部融合形成的腔。
与外部相通时,形成。
3.外胚间充质由细胞转化而来,该细胞来源于层,外胚间充质最后形成口腔颌面颈部除外的大部分组织,如等。
4.面部的发育来源于弓和突衍化出的面突,其中弓衍化出、,突衍化出、。
5.胚胎的第周至第周,各种致畸因子可形成面部畸形。
6.单侧唇裂:(分别是什么突起未联合或融合)双侧唇裂:
正中唇裂:
横面裂:
斜面裂:
7.①(
腭
②(②来源于)
8. 腭裂(第周至第周):
上颌裂:
正中上颌裂:
正中下颌裂:
9.舌体来源于发育形成的两个和一个,舌根由第鳃弓的和第鳃弓形成的构成。
P7(舌根和舌体
的分界?分别占整个舌的长度比?)
10.甲状舌管囊肿来源于在形成后,未完全退化残留的上皮组织。
P8
11.腮腺在胚胎的第周开始发育,上皮芽最初形成处为,下颌下腺发育于胚胎第周,舌下腺发育于胚胎第周,小唾液腺发育较晚,约在。
P8
12.下颌骨发育于胚胎第周,发育自第鳃弓。
13.上颌骨的生长方向是:向上形成,向后形成,向前形成,向下形成,向内形成。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的发育

腭的发育
发育异常:
唇裂
腭裂
颌裂
颌裂
腭裂
腭的发育
腭的发育
发育异常:
腭的发育
腭的发育
发育异常:
腭的发育
腭的发育
发育异常:
第四节 舌的发育
Development of the tongue
舌的发育
发育过程:
舌发育自第一、二、三鳃弓形成的隆起。
中鼻突 侧鼻突 上颌突 下颌突
面部的发育
起源 突起
软组织形成物 硬组织形成物
中鼻突 鼻梁、鼻尖、鼻中隔各 筛骨、犁骨、前颌骨、
(球状突)
额鼻突
软组织、上颌切牙牙龈
上颌切牙、鼻骨
腭乳头、上唇中部
侧鼻突
鼻侧面、鼻翼、部分面 上颌骨额突、泪骨
颊
第一鳃弓
上颌突 下颌突
上唇、上颌后牙牙龈、 部分面颊 下唇、下颌牙龈、面颊 下部
Ⅴ 滤泡旁细胞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鳃弓、咽囊及面部发育的调控:复杂
信号分子:维甲酸、FGF、TGF-α、TGF-β
等
靶基因:
Hox基因家族-决定在某部位产生特定的细胞 类型及细胞形态
此外:Msx基因、Dix基因家族、Pax基因等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
Development of the face
胚胎第6周末
胚胎第8周
胚胎第9周
腭的发育
腭突的联合
第九周时,左右侧额突与 前腭突自外向内、向后方逐 渐联合。 切牙管(鼻腭管)
(incisive canal or nasopalatal canal) 左右侧腭突在中线自前向 后逐渐联合,并与向下生长 的鼻中隔融合。
口腔颌面部发育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口腔颌面部发育是胚胎发育的一部分,与颅的发育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方法的改进,对口腔颌面部的的正常及异常发育机制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
一般可认为地将出生前的发育分为三个阶段;①增殖期:此期为自受孕至受孕后2个星期,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胚盘的形成。
②胚胎期:指受孕后第3~8周。
此期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系统,胚胎处具人形。
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③胎儿期:受孕后9周至出生。
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胚胎发育的第3周,三胚层胚盘已形成。
此时,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
神经板在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的外侧缘隆起,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隆起处称神经褶。
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
在胚胎第4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
它们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这种上皮-间充质的转化是胚胎发生的关键因素。
胚胎第4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的迁移,衍化成机体不同的细胞并形成许多重要组织成分。
神经嵴细胞的分化对于头颈部的正常发育尤为重要。
它们分化成的组织及细胞有:1.神经系统组织 Schwann细胞、面神经的膝状节、舌咽神经的上节和迷走神经颈节,与Ⅴ、Ⅶ、Ⅸ、Ⅹ各脑神经相连系的自主性神经节、神经节内神经元周围的卫星细胞、脑膜。
2.内分泌组织甲状腺的滤泡旁降钙素细胞、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细胞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细胞。
3.结缔组织头面部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ectomesenchyme)组织或外间充质,它们包括面部的骨、软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牙周膜、血管周细胞、血管平滑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颌面部的发育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掌握:神经嵴、鳃弓和咽囊的概念,面部、腭和舌发育的基本过程;熟悉:颌骨发育的基本过程及面部、腭和舌发育畸形的胚胎学背景;了解:涎腺、颞下颌关节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口腔颌面部发育的基因调控。
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
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
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分化成头面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这种上皮间充质转化是胚胎发生的关键步骤),形成神经系统组织(神经节、神经元周围的卫星细胞、脑膜)、内分泌组织(降钙素细胞、感受器细胞)、皮肤组织(黑色素、真皮及平滑肌)、结蹄组织(颅面骨,鳃弓软骨,部分牙体组织,牙周组织,血管、横纹肌、腺体、脂肪等的周围组织);头面部的结蹄组织大部分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他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蹄组织又称为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受多种信号分子和基因调控,如:FGF、HOX 基因等。
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异常、过量的维甲酸、酒精及头部神经始基发生异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经嵴细胞在原位或迁移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产生头面部畸形。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异常外胚间叶细胞在数量和质量的缺陷会导致颅面发育异常。
如颌面部骨发育不全综合征,半侧面部过小畸形,DiGeorge综合征。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第l 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相邻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称鳃沟;与之对应的鳃弓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对应的浅沟称在咽侧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
鳃弓、鳃沟外表面被覆外胚层上皮。
咽侧除第一鳃弓被覆外胚层外,由内胚层被覆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腔称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鳃裂囊肿)、窦道或瘘管。
第二节面部的发育——面突的分化和面突的联合、融合一.面部发育过程面突的分化:3—5周末。
面突的联合:28天周末—第8周联合后发育:9周—3个月①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
额鼻突下方两侧的下颌突迅速生长并在中线联合②胚胎3周中,长出两个上颌突,此时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叫原口,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在4周时破裂③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囊中外胚层细胞分化为垂体前叶细胞。
拉斯克囊此后退化消失。
此囊的残余称颅咽囊肿,可发生颅咽管瘤。
④胚胎的第28天额鼻突的末端两侧形成两个浅凹称鼻凹,将额鼻突分为1个中鼻突、2个侧鼻突⑤胚胎第5周中鼻突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2.面突的联合(merge)和融合(fuse)联合(merge):面突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融合(fuse):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外胚层互相接触、破裂、退化、消失,两个突起的间充质相互融合。
中鼻突球状突额鼻突侧鼻突第一鳃弓上颌突两个球状突联合为人中;球状突与同侧的上颌突融合为上唇;侧鼻突与上颌突融合为鼻梁的侧面、鼻翼和部分面颊;上颌突和下颌突联合为面颊部(联合的终点即口裂的终点)额鼻突最终形成:额部软组织及额骨中鼻突形成:鼻梁、鼻尖、鼻中隔、附有上颌切牙的上颌骨(前颌骨)侧鼻突形成: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上颌骨额突和泪骨下颌突形成:下唇、下颌软组织、下颌骨和下颌牙齿上颌突形成:上颌软组织、上颅骨、上颌尖牙和磨牙7-8w,初具人形。
鼻宽而扁,鼻孔朝前,分离较远;眼距较宽。
面部正中向前生长,垂直高度增加,鼻梁抬高,鼻孔向下相互接近,鼻部变狭窄。
两眼移向前方二.面部的发育异常1.唇裂(cleft lip):多见于上唇,是由于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联合不全。
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
少见情况下可发生上唇正中裂或下唇裂。
2.面裂:facial cleft横面裂,巨口或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斜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侧鼻裂: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第三节腭的发育一.腭发育过程①第4周末鼻凹形成②第6周嗅囊与口腔相通球状突形成了前腭突(原发腭),前腭突联合形成前额骨上切牙③第6周末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长出侧腭突(继发腭),侧腭突垂直生长④第8周侧腭突发生水平方向生长⑤9-12周前腭突向后侧腭突向内联合(切牙管)左右测腭突在中缝处与鼻中隔融合——硬腭中后部、软腭、悬雍垂腭的发育是从第六周开始的。
由一对前腭突、一对侧腭突发育而来。
前腭突(frontal palatal process):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同侧上颌突联合过程中向口腔面增生形成。
侧腭突(lateral palatal process):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面长出的一对突起。
前腭突与侧腭突联合处在切牙管(鼻腭管),口腔侧为切牙孔。
在鼻腔侧,鼻中隔将与侧腭突和前腭突融合。
二.腭发育异常1.腭裂(cleft palate):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
2.颌裂(cleft jaw)上颌裂: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下颌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3.囊肿在腭突的融合缝隙中,有时有上皮残余,可发生发育性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第四节舌的发育一.舌发育过程舌的组织来源:第一、二、三鳃弓的内侧面隆起。
一对侧舌隆突第一鳃弓内侧面一个奇结节第二、三、四鳃弓内侧面联合突①胚胎第4周,两侧第一、二腮弓在中线处联合。
此时下颌突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三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②约在第6周,侧舌隆突生长迅速,很快越过奇结节,并在中线联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体。
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小的突起称联合突和和一个较大的凸起称腮下隆起。
腮下隆起长并并掩盖了联合突,形成舌的后1/3即舌根。
联合线处形成一个浅沟称界沟。
舌体表面被覆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被覆内胚层上皮。
界沟所在部位就是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甲状舌管的发生胚胎第四周,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的内胚层上皮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thyroglossal duct)。
胚胎第七周,甲状舌管增生下行至甲状软骨处发育形成甲状腺。
以后甲状舌管退化在其发生处的舌面留一浅凹,为舌盲孔。
下降过程中发生停滞—异位甲状腺甲状舌管未退化—甲状舌管囊肿舌肌及舌乳头的发生舌肌的发生:横行、纵行及垂直方向走行的舌肌来源于鳃弓中胚层,枕部肌节。
舌乳头的发生:胎儿11周左右,菌状乳头开始分化,稍后丝状乳头发生,14周味蕾开始发育。
二.舌发育异常1.分叉舌: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
2.正中菱形舌: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留。
第五节唾液腺及口腔黏膜的发育一、唾液腺的发育涎腺的发育主要是胚胎期间上皮和间充质相互作用的结果1、间充质诱导口腔上皮形成上皮蕾:上皮蕾周围藉基底膜与周围密集的间充质细胞分开2、上皮索形成及生长:上皮蕾细胞不断增生、延长,形成实性上皮条索,周围间充质细胞密集;可见基底膜,基底膜和周围间充质组织对涎腺的形态发生和分化起调节作用3、上皮索末端分支:增生、延长,形成末端膨大的分支4、上皮索反复分支、腺小叶形成:5、前期导管形成:上皮索中央出现腔隙6、细胞分化:功能性腺泡和闰管的细胞分化发育起始位置胚层是否伴随淋巴发生腮腺上下颌突分叉处外胚层上皮淋巴结舌下腺颌舌沟外侧内胚层上皮二、口腔黏膜的发育主要来自胚胎的外胚层,有些部位的黏膜来自内胚层,如舌根黏膜和口底黏膜5-6w,上皮从单层变双层8w,上皮明显增厚,表面退化,形成口腔前庭10-12w,可区别被覆黏膜和咀嚼黏膜13-20w,棘细胞,桥粒12w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16w梅克尔细胞上皮和间充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舌黏膜:7w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之后菌状乳头,10w丝状乳头第六节颌骨和下颌关节的发育下颌骨的发育自第一鳃弓,在7-8周,以膜内成骨方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