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

合集下载

对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几点认识

对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几点认识

对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几点认识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鲁迅自觉承担起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重任,启发中国人的思想觉悟,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他直面人生的大悲苦后绝望抗争的姿态赢得了“精神界之战士”的盛誉和广大人民的由衷敬佩。

这位一生独战乃至牺牲的文化巨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人格魅力持久而永恒。

鲁迅一生力求改造国民性,变“奴”为“人”,是为了让后人“幸福地度日”。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或者说试图朝这个理想走去,鲁迅与黑暗苦斗,为光明斗争,蔑视强权,毫不妥协,悲天悯人,尽心竭力。

然而他的“苦斗”和“苦争”却换来了流言与暗杀,美好理想淹没于无边的黑暗、冷酷、枯槁、僵死之中,给鲁迅带来的苦痛和绝望是世上罕见的,阅读《野草》,这种人在绝境之感便会涌上心头。

然而鲁迅之为鲁迅就在于:当人生的希望无数次在现实的悬崖上碰壁之后,他毅然选择了反抗绝望,作绝望的抗争。

作为个体的鲁迅,在情感上的寂寞、失落、沮丧,可以看作他绝望心态的起点。

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后,少年鲁迅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过父亲病重,自己在当铺柜台前遭受“白眼”的冷遇。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年少时的心灵创伤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起着较大作用。

鲁迅少年时代体验到的孤独多于快乐,冷漠多于温暖,这是形成他孤独内向性格气质的重要原因。

长大之后的鲁迅又面临了婚姻悲剧、兄弟失和等等,这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人间事,使得青年鲁迅的热情渐藏渐深,更大的打击对于鲁迅,也许命中注定非要他承受不可,似乎在等待着并且要考验这位战士的心理素质。

鲁迅对民众乃至社会透视之后的悲凉感,构成他绝望心态的直接因素。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五四”激情的“退潮”,又使鲁迅从“听将令”的呐喊走向暂时的彷徨。

这种由时代环境造成的巨大失落,是鲁迅个人不能掌控的。

暗夜的虚空,分外的沮丧,新生的路在何方?接踵而至的政治高压、冷枪暗箭以及“乏走狗”们,更增添了他死亡、冰冷的心理阴影。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给你的启示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给你的启示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给你的启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给你的启示1. 引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和文学成就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其中,他从医生转型成为文学家的经历,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从医生到文学家的转变鲁迅先生原本是一名医生,但在他年轻时就已经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了西方文学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他选择放弃医生的身份,全心投入文学创作之中,并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3. 对个人的启示这一段经历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鲁迅先生敢于放弃稳定的职业,选择追求内心的热爱。

这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和热爱的事业。

他也告诉我们,追求梦想需要付出艰辛和代价。

他的文学创作中,每一部作品都蕴含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直面。

这启示我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需要对社会、人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思考。

4. 对社会的启示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探讨了社会现实、人性弱点和道德困境。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和人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探讨。

这其中的内容,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学习。

5. 个人观点和总结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时,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同时也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扎实。

让我们一起铭记鲁迅先生的这段经历和他的文学成就,去思考他对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所留下的重要启示。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我们树立了追求梦想和探索真理的榜样。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他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

鲁迅思想在中国思潮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鲁迅思想在中国思潮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鲁迅思想在中国思潮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鲁迅,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鲁迅是一位极富思想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皆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

鲁迅所倡导的思想、文化和教育,对于后来中国的现代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自此放眼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他的影响力始终熠熠闪烁。

一、鲁迅思想的价值所在鲁迅思想的价值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映时代转型下的思想解答;其二是对于现代文化进步的推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

鲁迅思想的批判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批判,其批判目标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保持的命运观、人性观以及社会观等等方面。

鲁迅倡导的思想体系反映出的是一个社会走向现代性的思想解答,这也使其批判更加具有价值。

同时,鲁迅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值得继承的精神,因此,他的思想不是完全的否定和对立,而是在批判基础上的挖掘、发掘和创新。

其二,鲁迅思想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进程上,换言之,鲁迅思想充分地反映出了一个民族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和出路。

这也是鲁迅思想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鲁迅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进程的意义鲁迅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对于中国自身现代性实现的推动,指引了中国自身文化进程走向现代性化的奋斗;其二是对于整个东亚文化的影响,鲁迅作为东亚现代文化先锋,对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三是对于全球文化的推动,更是以其深沉的思想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一股现代文化大潮。

三、鲁迅思想的批判价值21世纪后中国在迅速崛起,层出不穷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个时候,鲁迅思想的批判价值更是得到深入的反思和重视。

正是在鲁迅“言必称陋”,“落拓不羁”的思想影响下,中国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审视萌生了出来,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文化自身“信心危机”的一种体现。

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从《近代的超克》到《文化偏至论》

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从《近代的超克》到《文化偏至论》

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
— —
从《 近代 的超克》 到《 文化偏 至论 》
文 馨
(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在竹 内好看来 , 鲁迅“ 否定性地形 成 了他 自身” 。《 文化偏至论》 中, 鲁迅 以“ 文化偏至” 的文 明发
展模式的渊源及弊端 , 为 中国文化 的现代化探 寻一条既批 判 自身, 又警惕西方的发展道路。竹 内好从鲁迅 身上所寻找的精神 契合 就是 既要 批判 东方传统 以促进 民族 的现代 化 ,又要 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和 审慎
文艺 f 9 1
郜 元宝说 , 竹 内好并不是把鲁迅和大多数中国
独特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 。据《 呐喊 ・ 自序》 说, 他
最初提倡 文艺运动 , 是想运用文艺来改变人们的精 神 。鲁迅在 日本的思想发 展是以民族 主义为起 点 的, 并产生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 的现代
化, 又要 对 西 方 现 代 化 进 行 质 疑 的 问题 意 识 , 这 也
迅 的“ 立人” 思想 是其对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 的省思 及做 出的选择。相对于盲从西方现代思想的知识分 子 ,鲁迅是在顺应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潮流 当中 , 来 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探寻一条 “叶 ,
而其弊果益昭, 诸凡事物 , 无不质化 , 灵明 日以亏蚀 ,
认为 中国社会理应接受文明 的洗 礼 、 改造“ 自我” 。
当时 中国言新之士 的趋之若 鹜 , 使他们做出 “ 全盘
西化” “ 褒西贬 中” 文化选择的 同时 , 也意味着对包 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所有非西方文化 的遗弃 。
迅这 一被他归 结为“ 无” 的思想和精神气质影响了

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深刻 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文学形式、 语言运用、人物塑造等 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宝贵的借鉴。
鲁迅先生关注社会现实和 人性的弱点,对未来的文 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和启示。
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发 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 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艺 术灵感。
01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现代性思考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鲁迅先生作品中对现代社 会的批判
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的反 思
对现代社会文化虚无主义 的批判
对现代社会追求物质享受 的反思
对现代人性的探索与思考
鲁迅先生作品系 进行了深入剖析
探讨了现代人在 物质与精神之间 的挣扎与抉择
鲁迅的写作风格 独特,语言简练 明快,思想深邃, 对现代文学创作 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他的作品在文学 史上占据着重要 的地位,对现代 文学创作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
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添加 标题
鲁迅作品对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通过揭示社会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
塑造个性鲜明的人 物形象,注重人物 内心的刻画。
语言简洁明快,文 风犀利,讽刺幽默 ,批判力度强。
作品具有深刻的思 想内涵和文化底蕴 ,能够引起读者对 人生、社会、文化 的深刻思考。
对当代思想观念的启示
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和弊端 倡导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强调个人尊严和自由意志 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不公

鲁迅先生是20 世纪中国最杰 出的文学家之 一,其作品包 括小说、散文、 随笔、翻译及 长篇小说都有

鲁迅先生的洞察

鲁迅先生的洞察

鲁迅先生的洞察鲁迅先生,中国现代作家和思想家,被誉为“文化大革命的早期导师”。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鲁迅先生的洞察力不仅体现在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上。

首先,鲁迅先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他对社会矛盾的敏锐洞察。

他以冷峻的笔调和饱含讽刺意味的文字,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丑陋现象。

比如,在他的作品《狂人日记》中,他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荒谬和愚昧,并通过“狂人”的形象,暗示了人们对真相的无视和逃避。

这种深入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使鲁迅先生的作品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

其次,鲁迅先生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们的内心矛盾。

他通过对人们思想、行为和情感的揭示,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挖掘。

例如,在他的小说《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的塑造,剖析了人们自尊心的脆弱和人性的悲哀。

鲁迅先生犀利的笔触直击人们内心的弱点,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反思。

鲁迅先生的洞察力不仅限于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观察,更延伸到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他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历史和文化,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剖析,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在他的散文中,他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和困境,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化转型的看法。

鲁迅先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洞察力,超越了时代的局限,给人们以深远的思考和启示。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洞察力是他作为作家和思想家的独特才能。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观察,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和人们内心的矛盾。

他的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时代的观察和反思上,更体现在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剖析上。

鲁迅先生的洞察力不仅是他个人的才华,更是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鲁迅先生的作品,如《野草》、《呐喊》等,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洞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灰暗,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启迪。

他用尖锐的笔触直指社会的痛点,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语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的作品从鲜活的描写现实生活出发,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们的困境,同时也表达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和进步意识。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中国社会政治变革和文化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学与身份意识鲁迅的文学创作始终贯穿着强烈的身份意识。

他在其《狂人日记》中就曾提到:“我本是华洋病夫,因为较着有点教养,又无财无势,便被人称为‘先生’。

”这个“先生”的身份既不是官僚,也不是商人,更不是文人,而是一种既卑微又高尚的存在,这种身份意识在他的后续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鲁迅的文学观念中,文学应当是有更高使命的,而不只是纯粹的艺术。

他十分强调文学的“启蒙”作用,主张文学要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与人民共鸣。

在他的眼中,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内容,是表达出人类社会中的真理与正义,是维护人民利益的精神武器。

鲁迅倡导的这种文学观念,与传统的文人所强调的独立性、精神自由不同,更关注的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即文学的社会功能。

文化与时代背景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变革。

文化方面的变革也包括了思想、文学等多方面内容。

在这个时期,鲁迅所代表的文化身份显得特别重要。

在这个时期,鲁迅之所以能够在文学领域中发挥如此影响力,离不开中国文化转型的整体背景。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文化逐渐走向开放,民间文化得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同时,学术研究领域渗透了西方思想,代表唯心主义和玄学的东方传统思想逐步被放弃。

鲁迅所代表的文化身份,正是与这些变革过程息息相关的。

他倡导的启蒙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应运而生的。

在这个时期,鲁迅对文化认同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之前,他曾经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思维的影响,认为人的思想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来进行启发和提高。

鲁迅文化巨人

鲁迅文化巨人

鲁迅文化巨人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引领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革新。

同时,他还以其思想的独立和言辞的锐利而在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的文学成就、思想贡献以及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全面地介绍这位文化巨人。

一、鲁迅的文学成就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不公,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其中,代表作《狂人日记》以及《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反思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展现出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

二、鲁迅的思想贡献除了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外,鲁迅的思想贡献也是人们所称道的。

他关注社会问题,对封建旧制度进行了批判,呼吁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

他提出了“救亡图存”、“拿来主义”等重要思想,为中国近现代思想界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当代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鲁迅对当代文化的影响鲁迅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他逝世之后,至今鲁迅的思想和作品仍然垂范。

他的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激发了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精神,并推动了当代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接续鲁迅的精神火炬,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文学成就以及思想贡献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激励着一代代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在继承鲁迅的精神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与文化建设,为中国的繁荣与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鲁迅的伟大成就与深刻思想,我们不能不感叹,他就是当之无愧的“鲁迅文化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视野逐渐扩大,他们开始用现代性眼光理解西方文化,认为中国社会理应接受文明的洗礼、改造自我。

当时中国言新之士的趋之若鹜,使他们做出全盘西化褒西贬中文化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所有非西方文化的遗弃。

面对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鲁迅一直在深思并尝试做出审慎选择。

在《鲁迅》中,竹内好把其位置确定在传统与革命纠葛在一起的近代中国的二重性格中。

在竹内好看来,置身于近代中国背景下的鲁迅是一个复杂的存在。

汪晖指出,在《鲁迅》中,竹内好曾隐约地感到鲁迅小说的各种倾向中至少有一种本质上的对立,这种对立的中心就是竹内好所说某种本源性的东西。

在《鲁迅》里,竹内好追问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这种本源。

他用回心一词来表达,回心和文学正觉内里包含着自我否定机制,也就是他所说的鲁迅的文学的态度,即抵抗挣扎使文学家的鲁迅得以生成。

竹内好谈鲁迅的思想方式:拒绝成为自己,也拒绝成为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抵抗作为绝望的行动。

郜元宝说,竹内好并不是把鲁迅和大多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分享的来自西方的启蒙理念看做就是鲁迅自己的思想,而是坚持认为鲁迅有其独特的思想。

那么竹内好所说的自我否定抵抗回心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无法表达清楚,然而正是鲁迅这一被他归结为无的思想和精神气质影响了他的整个知识立场,并成为一种内在的引导。

竹内好是以自身的知识生产方式接近了鲁迅,并以此为原点使他以思想的方式参与同时代日本的重大现实课题,他是为了借鲁迅之精神阐发他自己关于日本的民族性、日本文化独立和民族独立以及日本现代化道路的思考。

竹内好通过鲁迅来思考日本现代化的问题,那么他所凭借的支点鲁迅,在面临中国言新之士对西方文化做出全盘西化选择的时候,是怎样通过自我否定和回心来思考当时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的?下面就单从《文化偏至论》一文来管窥鲁迅早期面对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立场和选择。


鲁迅1907、1908年留日期间,先后发表《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这几篇论文,可以说是鲁迅最初对于所接触到的西方思潮的思考和判断的反映之作,甚至是鲁迅一生独特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

据《呐喊·自序》说,他最初提倡文艺运动,是想运用文艺来改变人们的精神。

鲁迅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的,并产生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的问题意识,这也许正是竹内好所说的
自我否定和抵抗。

他在《文化偏至论》中尝试做出的解答,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危机。

如同研究者们已经充分论述的,鲁迅的《文化偏至论》阐述的是其个人主义思想。

鲁迅的立人思想是其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省思及做出的选择。

相对于盲从西方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鲁迅是在顺应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潮流当中,来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探寻一条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发展道路,既批判自身,又警惕西方。

《文化偏至论》中,鲁迅以文化偏至的文明发展模式,通过考察十九世纪西方文明发展的渊源及其弊端,提出了立人立国的文化建设纲领,在传统文化和近代文化的论争中,将中国现代文化重建的核心确立为作为文化主体的中国人身上,提出了首立在人的人本文化观,指明了由立人到立国的革新之路。

《文化偏至论》开篇讲述国人的妄自尊大,中华民族自黄帝打败蚩尤定居中原大地以来,繁衍、生息、变革壮大,法令、礼乐、制度得到高度繁荣发展,中华帝国已然屹然出中央而无较雠。

因此,传统中国人宝自有而傲睨万物,而这种妄自尊大、坐井观天的闭关自守状态直到海禁既开、鸦片战争的爆发才被打破。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与躁动。

面对这种危机与困境,洋务派提出了摆脱困境的新方案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稍稍耳新学之语,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

但这种仅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些物质层面上的发展终告破产。

继而转向社会政治制度层面上推行民主,计其次者,乃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

不考察中西差异,盲目认同他们所理解的西方文明,赋予西方文化一种世界性与普世真理性。

鲁迅对被普遍认同的西方观念作出自己的分析,对物质与科学的肯定中的否定,更表现为他对民主与平等的反思和敏锐警觉:平等自由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其反抗封建君主专制的意义是无可怀疑的,但如推之极端,也会发生弊病。

民主如果演变为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者,就会变成新的专制;平等如果变成夷隆实陷使天下人人归于一致,就必然扼杀个人殊特之性,并且降低社会发展水平,精神益趋于固陋与平庸。

递夫十九世纪后叶,而其弊果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鲁迅视物质与众数为十九世纪末叶文明之弊端,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立人的根本在人的精神独立。

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这两个基本命题构成了鲁迅文化选择的主要内容。

我们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不可避开鲁迅。

然而竹内好把鲁迅
作为批判近代日本的一个精神参照,恰恰是鲁迅所要表达的保留民族特性的同时实行现代化。

竹内好致力于思考和揭露日本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性缺失的问题,终极命题是日本乃至东方如何在克服文化霸权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主体性。

可以说,竹内好从鲁迅身上所寻找的启示也许正是我们研究竹内鲁迅的要义所在: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以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和审慎选择,脱离了自己的民族性只能意味着你附着于别人的民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