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1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节)

5 蒸发 4 降水
1 植物蒸腾
2 降水
湖
6 地表径流
6 地下径流 海洋
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 水分不断地从海洋、河湖等水面、陆面 和植物表面蒸发和蒸腾,升入空中,被 气流带动输送至各地,在适当条件下遇 冷凝结而以降水形式降落到地表面或水 体上。降落到陆地表面的水又在重力作 用下,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形成地 表径流注入江河汇流大海,还有一部分 又重新蒸发返回空中。其中渗入到地下 的水,一部分也逐渐蒸发,一部分也形 成径流最终也汇集于海洋。
(三)水循环是联系海洋与陆地的主要纽带
海洋正是通过蒸发水分源源不断地向大陆 输送水汽而形成降水,进而影响陆地上的 一系列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而从陆地 上回归海洋的径流,则不断地向海冰输送 大量的泥沙、有机杂质、各种营养盐类, 进而影响海水的性质、海水中的生物学过 程,以及海冰沉积与海盆形态等。
1
第2章 地球上水分循环与 水量平衡P41-88
§2.1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41-47
一、水分循环的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水分循环过程
地球上的水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 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 一种空间。 地表水(海、河、湖水面,陆面和植物)
3 水汽输送
1蒸发
4 降水
1蒸发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 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 石圈及生物圈。其循环路径并非单一的, 而是通过无数条路线实现循环和相变的, 所以水循环系统是由无数不同尺度、不同 规模的局部水循环所组合而成的复杂巨系 统。
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 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各种水体的更替周期
表
04-水循环

2、小循环 、
•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发生在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 内部循环 地与大气之间。 地与大气之间。 (1)海洋小循环 • 主要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两大环节。 主要包括海面的蒸发 降水两大环节 蒸发与 两大环节。
陆地小循环比海洋小循环复杂得多 比海洋小循环复杂得多, (2)陆地小循环比海洋小循环复杂得多,并且内部存 在明显的差别。 在明显的差别。 • 从水汽来源看,有陆面自身蒸发的水汽,也有自海洋 从水汽来源看,有陆面自身蒸发的水汽, 输送来的水汽,并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 输送来的水汽,并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一般规律 是距海愈远,水汽含量愈少, 是距海愈远,水汽含量愈少,因而水循环强度具有自 海洋向内陆深处逐步递减的趋势; 海洋向内陆深处逐步递减的趋势; • 如果地区内部植被条件好,贮水比较丰富,那么自身 如果地区内部植被条件好,贮水比较丰富, 蒸发的水汽量比较多,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蒸发的水汽量比较多,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可以促进 地区小循环。 地区小循环。
大循环
外流区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
内流区 小循环
பைடு நூலகம்
海
陆
1、大循环 、
• 大循环的主要特点: 大循环的主要特点:
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 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 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 垂向交换 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 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交换过程中, 横向交换 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交换过程中,海面 上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陆面上情况正好相反 上情况正好相反, 上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陆面上情况正好相反,降水大 于蒸发; 于蒸发; 在横向交换过程中, 在横向交换过程中,海洋上空向陆地输送的水汽要多于陆地 上空向海洋回送的水汽,两者之差称为海洋的有效水汽输送 海洋的有效水汽输送。 上空向海洋回送的水汽,两者之差称为海洋的有效水汽输送。 有效的水汽输送,在陆地上转化为地表及地下径流, 有效的水汽输送,在陆地上转化为地表及地下径流,最 后回流入海,在海陆之间维持水量的相对平衡。 后回流入海,在海陆之间维持水量的相对平衡。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和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及其成因
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 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 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 程称为水分循环。
水循环
陆地上地表水总量约360000km3,生物水量约2000km3。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消耗于蒸发、生物吸收和 渗透到地下,另有约36000km3通过径流返回海洋。陆地 上水体的自然更新一次的时间长短不一,河流约需10-20 天,土壤水约需280天,淡水湖约需1-100年,盐湖和内 海约需10-1000年。
1.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 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 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 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 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 的循环过程。小循环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各主要贮水库的总水量以及各主要贮水库之间水 分交换通量,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重大变化。如白垩纪中晚期 地球表面没有冰盖,没有冰雪的贮水。再如第四纪冰期鼎盛时期,
以距今18000年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为例,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要比
现代低6-7℃,全球陆上冰体总量要比现代多约50.72×106km3, 世界海洋水位要比现代低约130m,海面蒸发量要比现代少约
第二章 水循环及径流形成

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 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 虹吸式和翻斗式。 虹吸式和翻斗式。
3
雷达探测
利用云、 利用云、雨、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 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 不同形状的雷达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 不同形状的雷达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从而预测探测范围内 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 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
RSI
地下分水线
RGI
△W
RGO RSO
2.2
1
河流和流域
概念
河流(River) 一 河流(River)
河流可分为河源、 一定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河槽与在其中的水流。河流可分为河源、 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2 河流长度(河长L 河流长度(河长L)
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 km计 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以km计。 3 河流横断面 如图2 所示。 如图2-2所示。 4 水系及水系形态
(1)水系 (1)水系 由干流、 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 水库、 水库、湖泊连成的一个庞大 系统,成为水系。 系统,成为水系。
(2)水系形态 (2)水系形态 羽毛状 扇形 平形状 混合形
图 2 | 3 水 系 示 意 图
4
河网密度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 和流域面积F之比: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L和流域面积F之比:
4
气象卫星云图 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 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
三
降水特性描述
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过程

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较多,比较可靠,常是其他蒸发计 算的基础。
可能最大蒸发率或蒸发能力(EM): 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
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3.5.1 水面蒸发 的观测
(1) 器测法
水文部门普遍采用 E601蒸发器。
3.5.3 气象卫星云图
气象卫星按其运行轨道分为极轨卫星和地球静止卫星。 目前地球静止卫星发回的高分辨数字云图资料有两 种:(1)可见光云图—其亮度反映云的反照率。反 照率强的云,云图亮度大,颜色白;否则,色调灰暗。 (2)红外云图—反映云顶的温度和高度,云层温度 越高,其高度越低,发出的红外辐射就越强。
每日8时至次日8时 降水量为当日降水量。
(2)自记式
虹吸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0.01~4.0mm/min 记录纸上记录下来的雨 量曲线是?? 它既表示雨量大小, 又表示降雨过程的变 化情况。
翻斗式
由感应器和信号记录器组成。
雨水—翻斗一侧—接满 0.1mm—倾倒—接通电 路—记录器控制自记笔记 录雨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4.0mm/min以内
(4)气旋雨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气旋涡。气流自四周向中心辐合后, 再转向高层,引起大规模的上升运动,水汽因动力冷却而致 雨,…。
在低纬度的海洋上形成的气旋,称为热带气旋。 我国气象部门对气旋的分类:按气旋地面中心最大风
速大小分。 低压区(位置不定、最大风力<8级) 热带低压(位置确定、最大风力<8级) 热带风暴(风力8-9级) 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 台风(>12级)
3.1 形式
水文学(黄锡荃)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24
2.2 水量平衡
2.2.1 水量平衡概述 • 定义
o 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 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 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 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I
S
I−Q=∆S
Q
质量守恒原理
25
2.2.1 水量平衡概述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关系: 水量平衡是质平衡方程
区域水量平衡方程: P陆+R’地表 + R’地下 − R地表 − R地下− E− T =∆S
闭合外流流域平衡方程: P陆− R地表 − R地下− E− T =∆S
闭合内流流域平衡方程: P陆− E− T =∆S
34
作业
•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别写出鄱阳湖及鄱 阳湖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并注明方程中 各符号的含义。
桦树
9
43
2.3.2 影响蒸发的因素
供水条件
蒸发
土壤特性
动力学及热力 学因素
44
供水条件
• 不充分供水 • 充分供水
o 水面蒸发 o 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的土壤蒸发
o 蒸发能力,又称潜在蒸发量或最大可能蒸发量
45
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
• 动力学因素:影响蒸发面上的水汽分布梯 度
o 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o 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o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湍流扩散
35
2.3 蒸发
• 蒸发是水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 程,亦是海洋与陆地上的水返回大气的惟 一途径。
o 2.3.1 蒸发的物理机制 o 2.3.2 影响蒸发的因素 o 2.3.3 蒸发量的计算
36
2.3.1 蒸发的物理机制
•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简写为ET) 包括 蒸发(Evaporative,简写为E) 和 散发 (蒸腾,Transportation,简写为T)。
最新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 水循环 课件

水资源的保护 找一找,你身边有水资源被破坏的例子吗?
水资源污染,生灵涂炭,渔民无鱼可打, 鸟类死亡。
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 1994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定为“中国水周” 。
图示为国家节水标志,由 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 绿色的圆形象征节约用水是保 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 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 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 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 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 节约每一滴水;手又象一条蜿 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第五节 水循环ຫໍສະໝຸດ 知识回顾:凝气态 液
华
升汽
化
华
化
放
放 吸
热
吸
热
热
热
固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液态
1.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
2.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 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一、地球上的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水循环
水花 生命的符号
虫 根
一盘棋
水——生命的乐章
舞
家在水中
二、珍贵的水资源、节药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1.节药用水
水为何珍贵?
地球上覆盖着大量的水,但是淡水资源只占总水量的2.5%大部分的水都是以深层 地下淡水,冰雪固态淡水等形式存在。比较容易开采利用的,与人类生活和生产 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的11%、总水量的0.3%,我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 水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而与此同时:却存在着水资源 严重浪费和水环境严重污染情况。可见水是何其珍贵。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1课时水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
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教学目标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并掌握三类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于水的运动地理现象,形成宏观的水循环过程的概念。
2.通过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能够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树立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述 2 水量平衡 3 蒸发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5 降水 6 下渗 7 径流
1
1 概述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1.3 水体的更替周期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2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 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c.陆地水量平衡方程
(P外 P内) (E外 E内) R
如以 P陆 P外 P内 ; E陆 P外 E外代入上式,则有:
P陆 - E陆 R
各大洲水量收支
大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全球陆地 内流区 外流区
面积 (×104km2)
1050 43475 3012 2420 1780
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垂
水
向 扩
汽
散
水平面
水
68
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使蒸发 面水汽 不断送 入空中
水平面
水
上空的 干空气 下沉到 蒸发面
69
空气紊动扩散作用 影响蒸发面的蒸发速度
水平面
水平运动
涡
流
水
70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土壤蒸发
71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土壤蒸发
克服水分子的内聚力和土壤颗粒对水分子的吸附力 本质:土壤干化过程
36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1 概述 2 水量平衡 3 蒸发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5 降水 6 下渗 7 径流
39
2 水量平衡
2.1 概述 2.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40
2.1 概述
一、水量平衡概述 (1)水量平衡概念 水量平衡: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 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 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19
1.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
20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重新分 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 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
21
3.影响天气、气候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三)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 影响地壳表层内应力的平衡
24
27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7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一)水循环的基本类型 大(外)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有效水汽输送
海洋上空向陆地输送的水汽 — 陆地上空向海洋回送的水汽
8
水汽输送 云
云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降水
小循环 湖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蒸发
蒸发 降水
小循环 海洋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57
水汽输送 云
云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降水
小循环 湖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蒸发
蒸发 降水
小循环 海洋
3 蒸发
蒸发的物理机制 影响蒸发的因素 蒸发量的计算
59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
总
水面蒸发
蒸
土壤蒸发
发
植物散发
陆面蒸发
60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水面蒸发
水体与大气之间界面上的分子交换现象 水分子自水面逸出,液态变为气态; 水面上的水汽分子返回液面,气态变为液态。
2.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P + E1 + R表 + R地下 + s1 = E2 + R′表 + R′地下 + q + s2
P:降水量; E1、E2:水汽凝结量和蒸发量; R表和R′表:地表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R地下、R′地下:地下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q: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s1、s2:始末蓄水量。
14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一)与地球圈层构造 水圈的主导地位 耦合
15
15km 1-3km
16
担 当 了 大 气 循 环 的 主 角
地质大循环的主要动力因素 全面参与了生物大循环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二)与全球气候: 1.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36%)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重新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 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 3.影响天气、气候
1320 10.04 1420 10.8
81
6100 -20 -10900
361
0.53
220
0.32
355
5200
500
1300
1270 45.8 1400 50.5
130 47000
0
0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
a.外流区水量平衡方程 任意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为:
P外 - E外 - R地表 - R地下 △s外 多年平均状态下△s外→0 ,且 R R地表 R地下 ,则:
液
态
跃
变
出
为
水
气
量
态
气 返态 回变 水为 量液
态
water
62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水面蒸发
有效蒸发量E
蒸跃
发出
潜水
热
量
返凝 回结
水潜 量热
有效蒸发量
water
63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水面蒸发
蒸发潜热、凝结潜热 在相同温度下:凝结潜热=蒸发潜热 L=2491-2.177T(J/g)
41
(2)研究意义 1、可以定量地揭示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之间 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揭示水循环过程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 响,以及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控制的结果。
42
(2)研究意义 2、是研究水循环系统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分析系统内各个环节之 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界水文过程基本规律的主要方法;是人们认 识和掌握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今 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
46
2.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令E = E2 - E1为时段内净蒸发量;Δs=s2-s1为时段内蓄水变量,
上式可改写为:
P + R + R - (E + R′+ R′+ q) = Δs
即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47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1、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
任意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为: P海 R - E海 △s海
世界各大洋水量收支
降水量
蒸发量
径流量
平衡余缺
(mm) (×1013m3) (mm) (×1013m3) (mm) (×1013m3) (mm) (×1013m3)
1460
26
1510 26.97
83 14800 30
5100
1010 9.27 1360 12.44 226 20800 -120 -10900
小(内部)循环: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 包括:海洋小循环+陆地小循环
内流区小循环 + 外流区小循环
10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11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二)全球水循环系统的层次结构
12
1.3 水体的更替周期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通常可用下式作近似计算:更替周期=水体总贮水量(米3)/水体年平均参与
多年平均状态下△s海→0 ,则:P海 R - E海 0
在多年平均状态下,整个海洋的降水量加上径流量与海 面水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48
各大洋的降水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和均等于蒸发量吗?
海洋
面积 (km2)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17870 9170 7620 1470
世界大洋 36130
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 影响地壳表层内应力的平衡
28
新丰江水库,又被称为万绿湖,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因处处是绿,四季皆绿而得名。
29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四)与生态平衡:
1.没有水循环,就不存在生物圈 2.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调?生物体的旺盛或者贫乏? 3.自然灾害
31
1.
没 有 水 循 环 , 就 不 存 在 生 物 圈
2.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调?生物体的旺盛或者贫乏?
33
3.自然灾害
34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五)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具有再生性和可以永续利用的特点
35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六)与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引导了水文学科的发展
P外 - E外 - R 0
其中:P外,E外,R地表,R地下,△s外分别为外流区任意时段内降水量,蒸发量,
入海的地表径流量及蓄水变量;P外、E外、R 分别为外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
及径流量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
b.内流区水量平衡方程
P内 E内
其中:P内 、E内 分别为内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与蒸发量
17700
418
10100
910
16200
511
4570
0
0
485
7200
529
河流而直接入海的地下水
径流量
(mm)
(×109m3)
283
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