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之鉴》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式英语之鉴读书笔记(下)

中式英语之鉴读书笔记(下)

中式英语之鉴读书笔记(下)本篇博客将继续上篇的内容,总结《中式英语之鉴》⼀书的剩余部分。

Part Two:句⼦结构上⼀部分是希望让⼀个英语句⼦变得简洁,本部分则是希望让句⼦变得清晰且有逻辑。

上⼀部分是雪中送炭,这⼀部分希望做到锦上添花。

因此,这⼀部分的错误将会⽐Part One 中的错误更难识别。

名词“瘟疫”臃肿晦涩的名词会如同「瘟疫」⼀般,影响、⼲扰、蔓延⾄整个句⼦的其他部分,从⽽使整个句⼦由于若⼲个使⽤不慎的名词变得沉闷。

⽽中式英语的⼀⼤特征就是,名词的使⽤⼗分臃肿⽽晦涩。

Part One中介绍过了冗余名词、⽆义名词与种类名词等,这些名词有时甚⾄会额外引⼊⼀些⽆意义的词,本章将主要介绍那些会对健康句⼦带来的「瘟疫」的抽象名词。

请谨慎使⽤抽象名词「具体」的名词要⽐「抽象」名词更清晰、更有⼒。

滥⽤抽象名词的句⼦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原句中各个抽象名词的堆叠让整个句⼦都看起来⾮常别扭image packaging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dress to create a favorable impression解决⽅案可以将原有的抽象名词动词化,即直接写出来要做的事情即可,不必造作式地转换成名词叙述,例如:there can be no achievements in our workwe can achieve nothing将抽象名词换为动名词或者还可以将抽象名词换为动名词,这样可以将原有⽣硬晦涩的句⼦变得更有⽣机,⽽且使原来搭配的指向性更强。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will be an xxxrevitalizing the economy will be anbegan its issuance of xxissuing xxon agricultural reinforcement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还有⼀种⽅法是将抽象名词替换为对应的形容词或者副词,如下所⽰:for the unsoundness in organizationpoor organizationcorrectness of the policythe policy is correctAgainst blindness in actionagainst acting blindly添加宾语:有时可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其对应动词+(隐含的宾语),即将词的意思展开,使语义更加清晰明确。

中式英语之鉴书评

中式英语之鉴书评

中式英语之鉴书评
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通用的一种语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使用英语进行沟通。

但是在中国,使用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有
些人的英语虽然讲得流利,但是使用中式英语,让人无法理解。

而《中式
英语之鉴》这本书就是对这种语言的一次批判和指正。

本文就对这本书进
行读后感的书评。

《中式英语之鉴》是由郭敬明和张小娴合作所著的一本书,主要是针
对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常犯的一些语法和用词错误进行的纠正和指导。


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中式英语的问题,第二部分
是对于中式英语的纠正。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曾经看过许多中国人与外国人交流的场景,从那
些中式英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夹杂了自卑、浅显、自傲、惯牢的情绪。

这些情感,导致我们的英语用语和发音都显得生硬和单调。

本书告诉我们,使用英语时要保持客观和自信,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很多高
级的英语单词和表达方式,既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还能让聆听者感受
到更多的魅力。

总之,《中式英语之鉴》是一本非常棒的英语学习书籍,不能仅仅被
视为一本批判性书籍。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陪伴我们学习英语的好伙伴,
它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表达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用法。

中式英语之鉴读后感1500

中式英语之鉴读后感1500

中式英语之鉴读后感1500A Retrospective Appreciation of "Chinglish: A Practical Guide for Translating to and from Chinese""Chinglish: A Practical Guide for Translating to and from Chinese" by Henry Zhao is an indispensable resourcefor navigat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t offer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nuances that often confound translators, making it an invaluable tool for both novice and experienced language professionals.Zhao's expertise as a seasoned translator shines throughout the book. He provides a wealth of practical advice, from identifying and overcoming common pitfalls to mastering the art of effective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book's structure is highly user-friendly, with clear explanations, numerous examples, and insightful anecdotes that illustrate the intricaci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One of the key strengths of "Chinglish" lies in its holis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Zhao goes beyond mereword-for-word substitution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context and intended audience.He delves into the subtlet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yntax, grammar, and semantics, guiding readers through thelabyrinth of linguistic differences that can maketranslation a daunting task.The book is particularly valuable for its insights into the cultural nuances that often escape the notice of inexperienced translators. Zhao explores the varying connotations and associations of words and phrases in both languages, helping readers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and cultural faux pas. He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tips for adapting cultural references, humor, and idioms in a waythat preserves their original intent and resonance.Furthermore, "Chinglish" offers a comprehensive guideto the challenges of translating technical and specialized texts. Zhao provides detailed advice on handling terminologies, technical vocabulary, and scientific jargon,ensuring that translations are accurate and convey the intended meaning without compromising clarity or precision.The book's accessibility and readability make it an excellent choice for learners of Chinese or English. Zhao's writing style is clear and engaging, interspersed with humorous anecdotes and real-life translation examples that make the learning process enjoyable and relatable. It is also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language teachers, 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methodology of effective language instruction.In conclusion, "Chinglish: A Practical Guide for Translating to and from Chinese" is a remarkable work that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guide for translators, language learners, and anyone seeking to bridge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vid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ts comprehensive coverage, practical advice, and insightful cultural insights make it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navigat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ranslation and achiev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中式英语之鉴》-笔记

《中式英语之鉴》-笔记

一、About repetition(一)冗余词1.好的写作通常言简意赅。

Careful writers say what they mean in as few words as possible. -----p1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2.冗余词的词义在句子的其他成分中已有体现。

包含或隐含义。

Superfluous/unnecessary words (冗余词) they are redundant because their sense is already included or implied in some other element of the sentencee.g.Harvest implies agriculture harvest in agriculture (X)充当动词语义的形容词或名词均应提高至动词词性?adjective or nouns that do the verb work should be promoted to the rank of verb.Duplicate the sense/add nothing to3.对于重复语义的用词:例如,形容词本就是描述其修饰名词的特征,通常附有“in nature” 等范畴词。

A ny adjective describes the “nature” or “character” of the noun it modifies. E.g., these hardships are temporary in nature(X)4.冗余词不影响语义,删除该类词,并不有损语义,反而使语义更明晰some unnecessary words add nothing to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whenthey are deleted the sense is not diminished, only clarified.5.不必要的修饰词-加强词:用一个能有力且准确地表达加强语与虚词两者语义的词。

《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八)

《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八)

《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

(八)在以往的推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冗余现象,以及作者的种种观点和建议,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写出更加简洁的英文。

从本次推文开始,我们将进入句子结构(sentence structure)部分,和大家一起看一看如何让句子的意思更清晰,更符合逻辑。

抽象名词开始之前,作者先比较了简明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Plain English is a language based on verbs. It is simple, concise, vigorous and, above all, clear. Chinglish is a language based on nouns—vague, general, abstract nouns. It is complicated, long-winded, ponderous, and obscure.也就是说,中式英语喜欢用模糊、宽泛、抽象的名词,会让句子变得很难懂。

那么什么是抽象名词?为什么要避免?如何避免?作者旁征博引,告诉我们很多名词的意思抽象、泛化、模糊,如果用多了这类名词,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没有活力。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体会一下,抽象名词如何让句子的语义变得模糊:A: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B: 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修改后的句子差不多只有第一句的一半长。

母语人士表示,第一句给自己的感觉有些矫揉造作。

但殊不知,正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晦涩难懂=高深莫测,有些母语人士也会写出类似风格的句子,尤其是在写法律文书、说明书等正式文本时。

比如下面这个案例:A: In such a case, simple application of a screwdriver should be used to tighten screw. Failure to tighten the screw can eventually lead to disengagement of the handle.B: If this happens, simply tighten the screw with ascrewdriver; otherwise, the handle may come off.这个例子出自一份厨房用具使用说明。

《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二)

《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二)

《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

(二)上周,我们通过书中的例子和实际项目案例,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名词冗余,如何避免名词冗余,以及一些不能视作名词冗余的现象。

大家有没有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呢?这周,我们来认识一下名词冗余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动词冗余。

开始之前,不要忘了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开启critical thinking模式哦!动词冗余第一类经典搭配:【没有太多含义的“万能动词”】+【传达真正含义的名词】在这类用法中,没有含义、或含义非常弱的“万能动词”只是占了虚位,而传达真正含义的任务被推给了后面的名词。

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体会一下: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overnight.accomplish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弱含义词语,对传达信息其实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来看一看修改后的句子: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transform the whole society overnight. 是不是更加清爽了呢?另外一个代表性的词是make,以后大家用这个词的时候可要好好考虑一番。

比如make an investigation of无非就是to investigate;把to make a decision改为to decide to反而会更好。

其他会出现同样问题的词还有give/provide/conduct等。

这些比较虚、含义比较普遍的动词,实际上无法表达明确的动作或者意图。

越普遍,意思反而越含糊;越简短,句子反而越有力。

大家可能会问:“那以后是不是不能用这些动词词组了?”并非如此,要看这些词后面接的是什么内容。

to carry out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otel当然可以改为to restore the hotel,意思不会有任何影响。

《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十四)

《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十四)

《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

(十四)前两周我们学习了垂悬结构,小编介绍了五种常见的垂悬错误,大家还记得要怎么应对这类问题吗?如果记不清了的话,可以点以下两个链接复习。

《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

(十二)《中式英语之鉴》,中式英语再见。

(十三)这周,我们开始学习平行结构,学完后大家就能写出更有韵律的英文啦。

平行结构什么是平行结构?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Dickens 相信大家都知道狄更斯的这句名言,没错,这句话正是用了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类似于中文里的排比句,是指前后形式一致、内容相似的结构。

除了狄更斯这句外,莎士比亚的经典T o be, or not to be.也属于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不仅视觉上对称,听起来也更有韵律,而且简洁有力,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文学作品和演讲稿中尤其常见。

大家可以看看奥巴马2008年当选总统时发表的演讲,其中就有很多平行结构,小编在这里截取了一段,我们一起来品一品平行结构好在哪里。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e world down: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we support you.这句用了两处平行结构,两句都以To those who开头,we will defeat you和we support you也属于平行。

假如我们改成We will defeat those who would tear the world down and support someon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大家试着朗读这两句话,是不是感觉第二句的气势弱了很多?从这个微妙的变化中,我们也能看出平行结构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如何写平行结构?常见的平行结构可分为四种,分别是并列连词、关联连词、列举或小标题,还有对比。

《中式英语之鉴》读后感

《中式英语之鉴》读后感

《中式英语之鉴》读后感在学校时就反反复复被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是《中式英语之鉴》。

这本书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考试的指定参考书目之一。

所以同学们无论是从想考研去学习的角度上来说还是从自己想提升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或翻译水平来说,读这本书都是很有帮助的。

这本书主要讲了中文翻译成英语一些常见的错误,这些错误还是我们从未认识到的,由作者这样一个母语为英语的人指出更加的确切。

在指出这些错误的过程中作者也揭示了英文本身的特点和优势。

书中所最为提倡的是英语的简明性。

也就是要比较直接,简单并且清晰的表达出来含义。

说的通俗一些就是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是把不必要的含有重复意义的单词和成分都去掉,不要啰嗦。

比如在英语里面不要说加快经济发展的脚步或者速度,只需要说加快经济发展就可以了。

因为重复含义的词多了反而会模糊句子的主干,导致表意不清晰。

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出的:1、应该去掉那些不表实际含义的虚词。

2、应该把一些不需要的修饰也去掉。

3、应该去掉不必要的重复,因为这样作者真的有意使用重复的词来表示强调时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接着的一个原则是尽可能的体现出来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赞成大家在中译英的时候用名词去修饰名词。

因为这样会使得句子结构变模糊,最好用一些形容词,介词短语或者分词机构来修饰。

好理解。

因为有这样一个原则所以在翻译中要修饰核心名词时,作者重点强调了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位置和距离,近一些就比较好容易找到不会产生歧义。

另外如果能够将句式多列成排比或者并列的也会帮助读者来理解,因为这种逻辑关系是比较明显的。

遵循了作者所说的这些原则就能使得译文比较简洁,目标还是在于译者所说的话能让听众更加容易听的明白。

虽然这些原则比较简短,但是只知道还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先把书中的举例和理论部分掌握熟练彻底理解之后再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练习的打磨进而精进。

也希望大家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能慢慢领悟到其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式英语之鉴》读书笔记
因为对于翻译这门手艺充满了憧憬,就买了一堆北外上外考研指定用书回家研究,中式英语之鉴就是其中一本,读完有些思考想跟大家唠唠。

平卡姆老师在这本书中用的英语不是很难,单词平均难度在专四和专八之间,过了专四或者六级的人看应该会比较有收获,在“学习区”内,所以推荐一下这本书。

作者写中式英语之鉴是为了纠正一些中国人运用英语时错误的不地道的表达,那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正宗的英语。

在这本书中所倡导的正宗的英语无疑指的是简明英语,特点是”direct,simple and clear”.下面是简明英语的起源(摘自百度)。

“简明英语是由查尔斯·凯·奥格登发明的只有少量单词的英语,他的书简明英语--规则和语法的一般约定里对此有所描述。

奥格登说过:学习英语要七年,学习世界语要七个月,而学习简明英语只要七周。

简明英语用于公司在国际上使用的书籍,短期内对学生进行基本英语教学。

奥格登不使用重复意义的单词,而且需要所有国家都适用这些单词。

他利用大规模的测试和调整来得到这些词汇。

在语法方面,他也做了简化,但是保留了英语通常的用法。


在后面的发展中,简明英语在商务英语和法律英语上有了长足发展。

简明英语无疑很适合用在商业上;而法律英语为了保证
条款的确定性和权威性,一般冗长复杂,如一个含义要用两个甚至三个同义词来表示,在现在重视效率的社会渐渐向简明方向发展不足为奇。

但是这里我们要清楚一个语言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自然是有诸多不同,而且每个人的风格也不同。

在我看来简明英语的诸多规则只能算作是一种风格,一种在近代社会被提倡的风格。

而我们在翻译或者写作时应依具体文本的需求和受众的需求适用不同的风格,而不是倡导每种文本都用一个风格。

口语和书面语明显不同,书面语中,用途不同时风格也应做相应的改变。

比如文学和非文学就有很多区别,文学讲究陌生化,要得就是一种朦胧的,”transparent”的感觉,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更引人遐想有更多解释空间,而非文学为了交流方便,自然不会太晦涩难懂。

非文学中又可以分很多类,商务性文本、法律性文本、政治性文本。

比如政治性文本,你的翻译是为了让英语国家的人明白,就要模仿英语国家中政治性文本的写法。

但翻译这种文本的一个困境是:译者害怕丢失一个词就丢失了一个意义,不敢随意添加修改,所以偏向直译。

其实也是很无奈。

一个语言中什么说法能不能用要取决于大多数人是怎么说的,因为你的目的是让大多数受众明白。

比如clinch现在虽然被认为是不符合语法,但有些时代中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当时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这种情况下,”non native speaker” 就很吃亏,因为没有大环境让你了解其他人都在怎么说。

我认为在这里,中式英语中最应该摒弃的无疑是you can you up这类说法。

当然这个是有点太low了,相信有点英文素养的人都不会犯。

接下来要摒弃的就是不常见说法,也就是本书中part one所强调要纠正的。

然后对于part two中少用名词多用动词、少用被动多用主动这类型风格类的倾向,我认为就要依文本需求和受众需求来定了,如果一个文本十分正式,翻译的很直白自然也是不合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