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明

东亚文明
东亚文明

一直以來,很多學者在著作裡都喜歡比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或者把「歐洲」的文明拿來和「亞洲」作對照。好像不管是「亞洲」或「歐洲」都是同質性很

強的兩個「個體」,可以拿來相互比較。但葛教授認為,所謂的「亞洲」或「東亞

」其實是非常不統一的。

為什麼會把「亞洲」當成一個同質性很強的個體?可能有三個理由。首先是中國傳統的天朝觀念作祟,把周邊國家都當成自己的附屬。第二點是中國吸收了西方的大學體制來取代原有科舉制度,但是歷史學裡卻只有中國史(中國)和世界史(西方),史學被「專門化」了,變成只有兩種領域。

第三的理由,許多人總以為中、日、韓三國同文同種,都是接受大中華文化薰陶的國家。但實際上三國的文化內涵卻是大不相同的,尤其近幾個世紀以來的演變,更擴大了三國間的文化差異。

再說日本,日本雖然在文化上總離不開中國和朝鮮,但從江戶時代以來就一直

努力地擺脫中國的陰影。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更出現了一種「脫亞入歐」的新

思維,希望成為西方文明的一份子。但是在甲午、日俄戰爭中接連勝利之後,日本

人發現英、法等西方列強居然聯合起來抵制他們想取代俄國在東北霸主地位的企圖

!這充份表明了日本無論如何努力,西方國家都不會把日本當作是兄弟之邦,當成

歐洲文明的一份子。

於是日本產生了一種反向思考的「亞洲主義」。無法變成「西方」的成員,那

就來當「亞洲」的老大吧。於入歐失敗的日本不斷地強調「亞洲」,希望以自己為

中心,把東亞各國都聯合起來,這就是「大東亞共榮圈」的背景。

而近來不管中國、日本或朝鮮,講「亞洲」或「東亞」的學者愈來愈多,幾乎

變成一種趨勢。因此葛教授決定從清朝開國以來的歷史上去反思這個由中、日、韓

為主所構成的「亞洲」概念是否真的如此歷史悠久、牢不可破。

從朝鮮半島開始,朝鮮這個國家自從萬曆皇帝發兵幫忙他們阻止了日本的侵略後,向來是很感激明朝的。他們有一個三報壇,祭祀明朝的開國皇帝洪武、發兵相

救的萬曆、末帝崇禎,一直到了滿清入關兩百多年後,還是香火不輟。而中國歷代

以來在眾多藩屬國之中,也最重視朝鮮,因為朝鮮和中國在文化上是最相像的,而

且又被認為是商代賢士箕子的後裔。但是到了取明而代之的清朝後卻完全不是那麼

回事。

葛兆光花了很多時間研究《燕行錄》,這是把朝鮮從明末到清朝年間派往中國的使節們所寫的詩歌、散文、日記編輯起來的一種文獻。而在這些文獻中間,朝鮮使者們對清朝的鄙視和仇恨簡直是表露無遺。他們故意穿著模仿明代的官服入朝,而在清代,一般的漢人男性卻必須穿著滿清的衣裝,只有在戲台上或婦女(這在朝鮮人眼中是卑下的地位)才能維持原有的服飾。穿著象徵「正統」服裝的朝鮮人走在被迫只能穿異族服裝的漢人中間,是感到非常驕傲的。他們總喜歡拉著漢人追問:「你們知道我們身上穿的是什麼衣服嗎?」然後看他們尷尬無措的樣子,感歎漢人的禮制崩壞。

當時有個故事是關於江南女子季文蘭被滿族將領強擄去瀋陽的。季文蘭在途中的旅店牆上留下了一首詩:

椎髻空憐昔日妝,紅裙換著越羅裳。爺娘生死知何處?痛殺春風上瀋陽。

路過的朝鮮使節看到這首詩,聽到了這個故事,同情之餘,也在牆上和了一首詩:綽約雲鬟罷舊妝,胡笳幾拍淚盈裳。誰能更有曹公力,迎取文姬入洛陽。

把季文蘭和曹操救蔡琰的故事相提並論。後來的朝鮮使者每當經過這地方,都要想像悲歎一下這個漢人女子因為國家滅亡被強擄到野蠻地區去的情節,而且情節越來越離奇,發展到最後甚至杜撰成季文蘭被滿人將領的大老婆欺負到要上吊自殺。

後來這面牆不見了,而且有人開始發現季文蘭不是明朝滅亡時被擄的,而是吳三桂部下的妻子。但朝鮮使者們對這些事實完全視而不見,後續的詩詞還是不斷地的被「創造」出來,持續「固執地把它想像成明清易代的悲劇」,「幫中國漢族人想像一個悲情故事,儘管中國人早就沒有悲情了,可是朝鮮人還是在幫你想像」。接著相對於變成蠻夷之邦的中國,他們因為朝鮮繼承了正統的文明而自豪。

那日本呢?相對於中國對周邊小國的輕忽,日本人對中國可是研究得很透徹。即使在日本的鎖國時代,長崎的港口還是對中國商船開放。當時只要有來自中國的船隻,日本官方都會把船上的人找來訊問一番。問題抱括中國各地的風俗、傑出人士、朝廷政要、是否準備出征他國?邊防如何?是否疑忌日本?諸如此類的訊問記錄在順治元年(1644年)到雍正二年(1724年)間就留下了兩千三百多份,稱之為「唐風說」。

這些唐風說被整理成冊,稱為《華夷變態》。什麼叫華夷變態?就是「中華」變成「蠻夷」的過程。日本也和朝鮮一樣,覺得中國到了清朝已經是一個野蠻的國家了。他們也同樣得會把中國船員找來,拿漢人的傳統服裝叫這些船員們指認,看還認不認得出來。而不管認不認得出來,最後都免不了被譏諷一番。甚至還有人指

出滿族的祖先是發源自日本的源氏,以此證明清朝的漢人是被日本的後裔給征服了。無論是日本或韓國,都認為清朝不是中華文化的正統,都不認同清朝,甚至非常地鄙夷清朝,也都認為自己才繼承了「正宗」的中華。

事實上,從15世紀之後,日本已經不再向中國進貢了。豐臣秀吉還曾經出兵朝鮮,和明朝的軍隊一爭長短。而朝鮮雖然一直臣屬於清代,卻一直痛恨清朝,認為屈服在清朝之下是一種恥辱。所以,一直以來所謂的中、日、韓是「兄弟之邦」,東亞民族是「同文同種」,其實只是外在的假象,一個被隱藏在朝貢制度和天朝觀念下的假像。實際的中、日、韓三國早在17世紀之後就已經離心離德,不復盛唐時的高度認同了。因此當我們討論到「東亞文化」時,除了共同性,還必須考慮到彼此間的認同差異,以及歷史脈絡下的現實問題。

----------------------------------------------

浅谈从东亚文明传统中开拓中国外交智慧资源

浅谈从东亚文明传统中开拓中国外交智慧 资源 Introduction to expand from the traditional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China's foreign intelligence resources 从东亚世界被迫归入源于西方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的角度来说,近代东亚是没有历史的。但是,当光阴的车轮驶入21世纪,我们转过身去俯看近半世纪以来东亚世界的一些开展演化时,这个一度丧失了历史盲目的区域,清楚又在逐步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东亚正在重新找回属于本人的历史。 From east Asia was forced to go into the world comes from the western history and worldview perspective, the modern east Asia there is no history. But, when the wheel of time into the 21st century, we turned to look over some of the east Asian world in nearly half a century in evolution, once the lost history of blind area, clear and in gradually to give people the impression: history of east Asia is to rediscover belong to himself. 只要在纵向的历史比拟中,我们才干晓得在不知不觉中,这个世界所发作的深入变化。究东亚区域来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至少

东方文化与东亚文化特质

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两河流域的古亚述人将太阳升 起的东方称为“亚细”(意为“日出之地”)、古罗马人认为凡在东边的国家都属“亚细亚”,这是现在“亚洲”(Asia)一词的来源。而“东方”这一概念的外延比“亚洲”更广泛,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 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日本,南达、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它是伴随1、世纪欧洲人发现 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1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 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林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 发展,从而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与此同时,东方文学的研究也被纳入东方学的领域。精通梵语的英国学者威廉·斯最早确认梵文与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和波斯文之间的关系,并于1年把《达翻译成英语,第一次把印度古代文学介绍给西方。不过,早期有关东方文学的探索,基本上是处于发掘材料、确认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和译解作品的阶段。直到2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才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已经发展起来。 年建国以后,我国习惯上将世界分为欧美和亚非拉两大阵营,与此相应,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西方文学换称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换称为“亚非文学”。在国内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中,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只是称谓不同,而内涵则基本一致。故而,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就亚非文学的整体而言,自然应该包括中国文学在内,但由于我国高校中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所以,在讲亚非文学时基本上不讲中国文学。 尽管由西方学者建立起来的东方学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和东方文学研究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殖民主义倾向十分强烈,因此,上述那种从西方人眼中观察、研究出来的东方形象与实质上的东方面目相去甚远,从而造成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形成了一种极为矛的看法:一方面他们极力歪、低东方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以为白种人高于一切有色人种,欧洲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发源地,是人类文化的中心;但是另一方面,源于异国情调的神秘向往,使他们在精神上虚构出一系列“东方神话”的意象。 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历史划分为4个王国:东方王国(包括中国、印度和波斯)、希腊王国、罗马王国和日耳曼王国。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走向大体与太阳运行轨迹相似,也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东方是世界物质和精神历史的起点。可见黑格尔承认了东方各国光辉的历史成就。当今较为流行的共识是把世界文化划分为4大体系:欧洲文化体系、阿——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欧洲及其相关的美洲、澳洲拥有统一的种族类型、基于同一语系的语言和同一模式的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欧美澳三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有着历史进程的整体性和共同性。相比之下,包括三大文化体系的东方世界却是个纷繁的复合体、无论在地理、种族,还是在语言、心理素质、宗教、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千差万别,自成体系。如印度文化体系除印度外,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文章摘要:季风是广大地区范围内近地面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明显改变的风。它在东亚及南亚地区最为盛行.并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这两种季风各具特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不妨加以对比一下,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共1页) 文章关键词:季风气候风向东亚形成南亚对比地区中学地理教学学生理解 文章快照:、西伯制亚 低压,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产生了太平洋向亚欧大陆运莉的气流,在摩擦、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夏季风。2、南亚季且的形成既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又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南亚地区1O月到坎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与东亚季风成目相同,印由亚欧太陆与太平洋之间热,性质差异形成的。6月至9月的西南季风则是由气压带风带移动所致,6到9月正是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凤带越过寿道,在地转偏向作用下向右俯转,形成了南亚地区的西南风,即西南季风。二、特点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特点上有相似之赴.即东亚的r 土季风和南亚的东北季风都来自干亚醢_陆.既干又斗。东亚的夏季及南亚的西南季风又都来自海洋,所毗既温暖又湿润.不同的是前者来自干太平洋.而后者来源印度洋。三、分布比较东亚季风分布范围鞍广,包括中国、俄罗斯东都、蒙古、日本半岛及朝鲜半岛。南亚季风分布地区略小,包括南亚半岛、中南半岛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四、对天气影响比较亚洲东部天气的变化与季风密切相关.井形成了一些寅害性的天气.如:冬季的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的洪涝灾害。南亚季风中的东北季风盛行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一般出现非常干旱的天气.致使河流中断,生活用水困难。西南季风的强弱、到来的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也台使南亚出现旱涝灾害.如95年夏季孟加拉国遭受洪水灾害,造成众多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就是由于强动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潮湿空气降雨所致。五、比较后取得的教学效果1、避免学生产生同是季风成固相同的错误认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过这样相似的问题。2、当讲授南亚气候时.对东亚季风扣南亚季风进行全面的比较。一方面把新教材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有利于南亚季风这一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复习了旧知识东亚季风.起到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师范学校邮政编码:277300)种是类发晨切靳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悻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熹型、鼻型、胜型、血型、骨骷等。早在类发晨的韧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巳形成.这种差尉是由于人粪吝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J 罱离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固此.地球上的类可分为三个主要种:自种、黄种、黑种三个人种。那幺,印度人属哪一种呢?关于这一问题.学生经常提出质疑。下面就从人类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共同体质特点加以认识。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凡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锟多认为印度是黑种人。拣而划分种的外表特征睬肤色、头发形状、面部荨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髂。骨骼不同,种不同。以头颅骨为列.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彤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迫近似方形的为黑种。而印-18·●毛恒禄度的头颅骨罔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舟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自种。其次.从印度原居地看.印度原是居住在里海和黑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夸4O00多年前迁往夸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一30~之闻,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类迁秽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争日印度太部分是白种.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证及原居地。不菲我们将告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是黑种人。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自种。■{作者单位:甘肃省甘答一中74l加

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陆、东亚文明的冲突或融合 亨廷顿(Samuel P. Hintington)于1993年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文明冲突》论文,引起了中西广泛的讨论与争辩,其中一些涉及到中国和亚洲崛起与新的世界关系,亦涉及到有关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与文化主义之讨论。 一、为何文明会冲突 文明的认同在未来日益重要,世界型态大程度上取决于七八种主要文明的互动:它们包括西方、儒家、日本、伊斯兰、印度教、斯拉夫-东正教、拉丁美洲,亦可能会包含非洲文明等。未来最重要的冲突将发生在文明间的断层在线。 为甚么会这样呢? 第一,文明的相异不单真实而且基本。文明被历史、语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被宗教所区隔。这些差异在历史上产生,不会立即消失,且比政治意识形态及政权的差异更为基本。差异不一定意味冲突,冲突并不一定隐含暴力,但长久以来,由此引起的冲突往往最持久、最暴虐。 第二,世界的距离拉得愈来愈近。民族间的互动日趋频繁,这一方面加强了文明意识,另一方面亦加强彼此的差异性与内部的共通性。民族间的互动,强化了它们的文明意识,亦由此激发彼此的差异和仇恨,而这些差异与仇恨往往源自历史的深处。 第三,全球经济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历程,一方面使人超越长期以来的本土认同,而另一方面,民族国家不再是认同的唯一来源。世界大多数地方,宗教都以原教旨运动的形式填塞这个真空,它可见诸西方的基督宗教、犹太教、佛教及印度教甚或是伊斯兰教。在大多数国家及宗教里,活跃于原教旨运动的、往往是那些年轻且受大专教育的中产阶级技师、专业人员和商人。 第四,西方的双重角色加强文明意识的增长。一方面,西方正处于权力高峰,但与此同时(又或许是前者的结果),又可以看到非西方文化正出现回归根源的现象。西方虽处于权力高峰,却正面对非西方世界以更强烈的欲望、更坚强的益智及更充沛的资源来决定世界的未来。 过去非西方社会菁英通常与西方有深厚渊源,汲取西方的处事方式和价值,但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普罗大众能深受固有文化影响。可是这种情况现在倒转了:精英份子的非西方化与本土化正在展开,相反,西方(通常是美国)的文化、作风与习惯却在大众中愈来愈普及。 第五,文化的特质与差异较在政治及经济上的更难改变,也更不容易妥协与解决。前苏联,共产主义可以变成民主主义者,贫富亦可易位。可是,俄罗斯人却不能变成爱沙尼亚人,阿塞拜疆人亦不能变为亚美尼亚人。就阶

2020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下学期等级考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崇明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历 史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0分) 1.殷墟文化遗址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共同点是 A .都出土了文字资料 B .直接印证夏朝历史 C .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D .都在今河南省境内 2.程朱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吸取其 A .唯物思想 B .性善理论 C .伦理道德 D .仁政思想 3.历史学家认为,“元承宋制”,表现为 A .中书省与枢密院 B .中书省与行省制 C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行省制与御史台 4.“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A .职 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B .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C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D .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5.下列启蒙著作中,强调“政府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有对政府的永远的革命权”的应是 《政 府 论》 《哲学通信》 《社会契约论》 《论法的精神》 6.拿破仑统治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扩大了工业革命成果 B .强化了君主集权的意识 C .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D .削弱了英国在大陆势力 7.19 世纪中后期改写欧洲版图,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 A .工业革命 B .德国统一 C .彼得一世改革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8.观察下列各图,他们对各自国家做出的贡献虽然不同,但却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 亚历山大二世 亚伯拉罕·林肯 明治天皇A .实现了国家统一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消除了外国势力 D .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9.下列关键词中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是 A .重商主义奴隶贸易手工工场 B .商品输出殖民扩张现代工厂 C .资本输出全球扩张垄断企业 D .自由放任国家垄断跨国公司 1 0. 著名学者辜 鸿 铭曾说:“咸同 年间(18 51 -187 ,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此材料中的“粤匪扰乱”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维新 D .义和团运动 11.列强势力最早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是在签订了哪个条约之后?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马 关条 约》 《辛丑条约》 12.杜亚泉、陈独秀、章士钊以及梁启超等人物同台竞技最有可能反映的事件是 A .戊戌维新 B .辛亥革命 C .中西论战 D .中共成立 13.下列能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形势的图示是 英 俄 北 华 德 约 约 美国 中日 法 奥 柏林 罗马 东京 俄轴心 意 A. B . C . D . 14.一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在华盛顿会议上,这种愿望化为泡影,是因为签订了以下哪个条约?A .《四国条约》B .《九国公约》C .《凡尔赛和约》D .《五国海军协定》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点总结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点总结 [考纲要求]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主要国家日本、印度 考点一自然条件 1 地形 东亚:①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和山地,东部多平原和丘陵。 ②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最大的半岛是朝鲜半岛。) 东南亚:①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布布地形格局,上游河段切割作用显著,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平原,湄公河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②马来群岛:山岭多,地形崎岖,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南亚: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注:气候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大陆伸进印度洋的部分叫印度半岛 2气候 东亚: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区 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是水稻种植的优势 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常年高温,每年分旱雨两季。南亚: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 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 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3.河流(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大) 东亚: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长江黄河 东南亚:最长的河且流经国家最多的是湄公河;湄南河、红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找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级入海口) 南亚:印度河与恒河;印度河发源于我国西藏,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形成恒河三角洲。 考点二农业 分布及优势(气候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大) 东亚西部为畜牧业东部种植水稻及小麦 南亚: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水旱灾害多发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土地肥沃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长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有肥沃的黑土、光照充足、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于浸泡麻秆;稠密的河网提供运输条件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气候湿润、排水好

北师大版(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教案

第2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课程标准】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难点:佛教的兴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新课探究】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历史变迁

2.古代印度与今日印度的地理范围对比 (1)图片材料 (2)具体解读:古代印度与今日印度的地理范围不同,古印度还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 3.种姓制度 (1)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具体解读:这些城市布局整齐,房屋一般是用砖砌成的,既有简陋的小屋,也有设计精美的宫殿,这些情况反映了明显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2)种姓制度 ①图片材料 ②具体解读 种姓的划分,最早见于《梨俱吠陀》,当诸神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普鲁沙时,其身体的不同部分转化成四种不同身份的人: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他的双手变成了刹帝利,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他的双脚生出首陀罗。因此,婆罗门为第一等级,其次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这不仅有身体部位之差,而且使用了“变成”和“生出”这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词,显然首陀罗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等级。 (3)种姓制度的实质:种姓制度是等级制度,是雅利安人向奴隶社会过渡过程中形成的。它维护的是奴隶主等统治阶级的利益,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 4.佛教 (1)创始人

世界文明史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上海政法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世界文明史(25I000001)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考生亲笔签名学号成绩 一、论文评分标准:100分【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30分;论文格式2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50分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5~39分;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5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A.不抄袭,语言简练,通顺。24~30分;B.不抄袭,语言一般,基本通顺。16~23分;C.语言不通顺,错别字多于十个。15分以下。 (3)论文格式:20分论文应有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正文(应有引言、分层次论述、结论等部分),论文文末应有参考文献。否则酌情扣分。 (4)本课程论文须当面交给授课老师,然后签字确认。 二、请阅读以下资料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1、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第62页) 2、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第61-62页) 3、正如一个文明可以欢迎或排斥来自其他文明的成分一样,它也可以接纳或拒绝它自己历史的残存物。这一选择过程并不缓慢,而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或部分地进行。但多亏这样,一个文明通过“分割”出其固有过去的一部分,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第64页) 一、请你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说一说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不少于300字。(30分) 二、结合世界文明史课程和自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70分) 我对上述文字的理解: 三段文字是三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种是短期来看自身文化的态度,第三种是长期来看对自身文化的态度。不得不说第二第三种态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自身的历史决定着自身的体制,自身的体制同时又影响着自身的历史,而第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对其他两种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第二段文字,表示了文明是渊源流长的,是深入人心的,是被外界条件约束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封建体制)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流传下来的文明。短期来看,很难改变。文明构成了“结构”,“结构”决定文明的发展。 第三段文字,表达着文明从长期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制度,国家经济等变化,文明也

从《楢山节考》看东亚文化圈中的“贱老”民俗

从《楢山节考》看东亚文化圈中的"贱老"民俗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08级博士生胡玲玲 《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根据深泽七郎发表在权威文学杂志《中央公论》上的著名短篇小说《楢山小调考》改编而成的。"节"就是歌的意思,片名大意是山歌的介绍和研究。该片1983年获得了第3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里一个偏僻的村落。小山村后的楢山连绵不断,峰顶终年积雪,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由于生活的极端贫困,村子里没有多余的粮食让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吃。这里有个习俗:每户人家,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干活,不许结婚,他们被称作"奴崽"。至于老年人,一到了70岁,就要由儿子背到村后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消灭。 "树墩儿"家的阿玲婆69岁,也快到该参拜山神的年龄了,但她的身体却还是那么硬朗,结实的牙甚至还咬得动松子和蚕豆。阿玲婆对于自己要去参拜楢山似乎并不很在意,只是忙于操办大儿子续弦的事。她的第二桩心事是二儿子利助,他身为"奴崽",无权娶妻,这让她从心里可怜他。她决心在去参拜楢山之前给他找个女人,让他尝尝男女之欢的滋味。深秋,红叶已经落尽,阿玲婆终于把上山前该料理的事情都办清了,于是便放心地决定了上楢山的日期。最终由大儿子辰平依照村里的规矩背着母亲上了楢山。影片最后下起了大雪,山顶上雪花纷飞,身着银装的楢山仿佛一座神山,默默无语。 《楢山节考》表现了日本北部山区楢山村残酷的生存状况,影片扣住人类生存发展意识这一线索,反映了日本边远山区人民的求生意识与手段。这部以人性论的观点表现日本山区的贫困和人民愚昧的影片震惊了国际影坛,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事实上,"贵壮贱老"的观念及习俗在世界的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都曾存在过,而且东亚地区的这一习俗具有更强的相似性。就我国而言,民族学的资料显示," 贵壮贱老" 习俗圈在我国北方地区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从地域上看, 东到日本海和鞑靼海峡, 北极黑龙江以北, 西至大漠的广大地区,均在历史上存在过这种习俗。从民族上看, 肃慎族系的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 东胡族系的乌桓、鲜卑和契丹, 以及匈奴人等,在文献中都明文记载有" 贵壮贱老" 之习俗。 "匈奴,......壮者食肥美, 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 贱老弱。" (《汉书·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乌桓者......贵少而贱老, 其性悍塞。怒则杀父兄, 而终不害其母, 以母有族类, 父兄无相仇报故也。"(《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东肃滇氏一名挹娄, 妇贞而女淫, 贵壮而贱老......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父母死, 男子不哭泣, 哭者谓之不壮。"(《晋书·列传第六十七·四夷》) "突厥者, 盖匈奴之别种, ......其俗被发左衽, 官庐毡帐, 随水草迁徒, 以畜枚射猎为务。贱老贵壮, 寡廉耻, 无礼义, 犹古之匈奴也。"(《周书·列传第四十二·异域下》)"其地气候大寒, ......重壮贱老, 母拜于子, 子据于父, 出入皆少者在前, 老者居其后。"(《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吐蕃上》) "靺鞨, 盖肃慎之地, 后魏谓之勿吉? ?俗皆编发, 性凶悍, 无忧戚, 贵壮而贱老。"(《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北狄》)

区域地理分区测试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区域地理分区小测试(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B处的地表主要的自然景观是() A.荒漠 B.森林 C.草原 D.沼泽 2.2015年2月中国驶往欧洲的货轮经过D岛屿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顺风顺水 B.飓风活动频繁 C.正值雨季 D.新茶上市 3.A处附近的城市为印度重要的() A.钢铁工业城 B.新兴工业城市 C.毛纺工业中心 D.棉纺工业中心 4.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B.绝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C.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稻谷、棉花等 D.首都为全国最大城市 5.南亚地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高的原因是() A. 纬度低 B. 北部高山的屏障 C. 印度洋水温高 D. 西南季风带来的热量 东南亚、南亚国家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多样,具有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据此回答各题。 6.下列关于东南亚与南亚地理特征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热带季风影响,农业生产具有良好水热条件 B.大部分地区属高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均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D.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工业 7.下列关于东南亚与南亚地理特征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南亚以白色人种为主,而南亚以黄色人种为主B.东南亚适宜于天然橡胶生长,而南亚有利于棉花种植 C.南亚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东南亚属于技术密集型 D.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聚集地,东南亚华人华侨相对较少8.目前给印度农业造成巨大压力,主要来自() A.农村劳动力少 B.耕地面积小 C.人口增长过快 D.劳动力流失 读东南亚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9.巴厘岛不具有的自然旅游风光是( ) A、热带雨林葱郁 B、温暖的海水和海浪 C、奇特的火山群 D、蜿蜒曲折的峡湾海岸 10.巴厘岛与城市③的距离约为( ) A、555千米 B、1000千米 C、1600千米 D、1800千米 11.印度尼西亚鼓励A岛向B岛移民,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A、促进B岛经济开发与发展 B、缓解A岛的人口压力 C、实现本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D、提高B岛人口自然增长率读某岛国示意图(右图),回答各题。 12.图中N地一月降水丰富的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影响B.受西风带控制 C.受东北季风影响 D.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13.影响该岛国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有() A.地形和海陆位置 B.地形和植被C.河流和气候 D.市场和交通 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4.日本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 A.耕地和水能 B.地热和耕地 C.地热和水能 D.硫磺和水资源 15.下列日本工业区中的主要工业部门是高新科技部门的是 A.京滨工业区 B.阪神工业区 C.濑户内海工业区 D.北九州工业区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历史北师大九上)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2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及中国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先后也出现了世界上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性质;了解佛教的创立。 2.知道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其形成的根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了解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提高对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认识,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远古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电视剧《西游记》画面,提问:《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哪里求取哪个宗教的经典?剧中的如来佛祖是否答应赐给他们经书?佛教是怎么诞生的?其诞生地还有哪些文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讲授新课: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地理环境 (1)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古代印度》两幅地图,学生读图说出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 师总结: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的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分布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部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之为“身毒”“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 (2)结合地图和教材文字,概括印度文明的兴起和历史演变。教师总结: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大约公元前2019——前16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并逐步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种姓制度 (1)师:(如下图)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 生: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从各种姓权利和地位看,第一二种姓属于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属于被统治阶级,首陀罗地位尤其低下。

东亚文明

电气03班王党周10041083 中,韩,日,越儒学的特点 儒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华之一。其内容深刻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形成,并对东南亚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归纳儒学在东亚几个重要国家各自发展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中国的儒家学派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性。儒学关注人生和社会,不断思考社会、人生出现和面临的新问题,探讨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儒学提出“仁”“仁政”。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朱熹建立了理学,成为思想深刻、体系完备、方法周密的儒学学派。 2、批判性。儒学强调学术思想必须和现实相结合,力求经世致用,为当时政治经济服务。孔子、孟子和荀子批判暴政,强调“仁”、仁政、王道,致力于建立理想的社会政治新秩序。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试图限制王权。针对理学空疏流弊。儒学始终表现出对儒学自身和社会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3、开放性。和发展性相联系,儒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保守的。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思想,创建了儒家学派。荀子杂取百家,建立了庞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4、官学地位。汉武帝以前,作为学术流派,儒学处于显学地位,但没有被统治者重视和采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也由原来的民间学说变为官方学说。从明代开始,八股取士更加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和官学地位。近代,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儒学的影响逐步减弱。 韩国儒学的特点: 第一点,韩国摄入的朱子学就具有重“气”的倾向。韩国儒学又称性理学,这表明它的基本内容是韩国化了的朱子学。在韩国儒学史上,中国朱子学是在1290年由安珦(1243—1306)传入于高丽王朝的。 第二点,唯气派学者徐花潭徐花潭在解释气之所以具有内在功能性时指出,这是由于“气外无理”。这表明,在“理气”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理”在“气”中,“气”外无“理”。 第三点,主气派系谱在韩国儒学史中,由于对朱熹学说中“理”与“气”关系的不同理解,通过“四七论辨”形成了“主理”派(岭南学派)和“主气”派(畿湖学派)。其中“主气”派系谱的主要代表性学者有李栗谷、金长生、宋时烈、权尚夏、韩元震和李柬等。 第四点,“主气”派在韩国儒学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朝鲜朝五百年间(1393—1910)是韩国儒学的鼎盛期。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儒学的韩国儒学。韩国儒学从学理上划分,可分为四大类,即“主理”学派、“主气”学派、实学派和阳明学派。 第五点,“主理”派学脉及其价值 朝鲜朝朝代的“主理”学派以李滉退溪(1501—1570)为其代表。退溪因其天性温厚,学问精博,加之极力躲避宦路,藏身草野,笃实钻研为己之学,所以门下弟子如云。 日本儒学的特点:

难点11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难点11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2题。 1.★★★★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2.★★★★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4.★★★★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2),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雨季每年一般起于月,止于月。 (2)B地区每年一般会出现“”天气。 (3)图中C、D两地区,较易出现春旱的是地区;另一地区不易发生春旱的原因是。 (4)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我国往往会造成(灾害);而夏季风势力较弱的年份则又会造成(灾害)。 ●案例探究 [案例1]若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北移速度偏快,可能造成 A.黄河流域的汛期提前 B.东北地区雨季滞后 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消失 D.南部沿海严重干旱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气候类型特征的理解及分析能力,特别是对我国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的理解。

东亚的历史与展望

东亚的历史与展望 摘要: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各种文化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也会有与其他文化间的共同性,欧洲之所以可以成立欧盟源自于他们共有的基督教文化,而东亚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由文化接近的国家组成的区域,东亚的未来需要区域内每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去创造。 关键词:东亚区域稳定文化 东亚已经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拥有着源远流长的独特文化,可在这些独特文化的背后却有着许多的共同点,而儒家文化则是这些文化中的共同点,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思想,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即使是如今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仍然无法否认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之深。而我们的邻国韩国受儒家文化之深丝毫不亚于我们,从曾今的朝鲜开始,朝鲜人就崇尚于儒家文化,儒家的文化更是成了当时朝鲜的一种风潮。而日本也同样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民族对天皇的极度尊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显然可以成为连通东亚各国的文化基础,也可以成为使东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的文化保证。 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说,日本人的来源无非是东北亚、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而来,土著的日本人是阿依努人在北海道,这些土著人个子矮、多毛,因为是从西伯利亚地区来的;再一支就是通过琉球群岛北移,还有部分中国、朝鲜犯人、流放者、异见者的后代。朝鲜的来源,从历史上来说是朝鲜半岛远祖的马韩,辰韩和弁韩,加上东北亚的少数民族杂居、融合而成的。韩指代领袖、或伟大,所以称大韩民国。观看历史,日本朝鲜有未统一时代和统一时代,未统一时代就是英雄辈出、战乱频仍的时期,日本与朝鲜都有着相近的社会形势,作为土地资源匮乏人口又少的农业小国,古代普遍的日本人和朝鲜人和中国一样,过着日出作日落息的日子,不同的是,一些小的城主、地主也要和他的家族一起耕种,不然来个天灾人祸,大家就都没饭吃,这就是古代东亚的文化是以中国的文化为主的主要原因。在日剧《利家与松》中,这种辛苦和辛劳就特别明显,战国时代的目的就是大名、地主之前挣地盘和人口,争到的越多势力越强大、甚至可以控制天皇及皇室。势力越小的或者被吞并、或像势力大的暂时臣服,送儿子做质子也可通婚,从而存有力量、以图再起,德川家康就是这样有城府的大军阀,并最终取得了胜利。韩国经过诸小国、部落的合并,形成了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国家,高句丽王子朱蒙从东北的夫余国分裂出来,在辽宁地区单独成立了高句丽国,该国又被鲜卑所灭,所以东北民族又呈现了分离与融合的局面。东北的四大民族势力——东胡、契丹、鲜卑、蒙古;高句丽新高丽朝鲜;靺鞨女真满洲及近支锡伯等;辽东的汉族势力。在平原峻岭中成犄角之势,有征伐有屠戮、有和平有互市。所以无论怎样理解,东北亚邻近血亲都不会变。至于日本,日本也同样离不开东亚其他民族的影响,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走向成熟是江户时期,虽然实行锁国政策,但商人、市民、中下级武士形成利益群体,并帮助有为的明治天皇推进了成功的维新,而明治天皇的这一政策也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的命运,日本从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而明治天皇也成为了民族英雄。在朝鲜时期,印在韩元上的世宗大王也是民族英雄,他为朝鲜人民创造了文字,人们可以不再

【教学设计】《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历史北师大九上) (2)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2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及中国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先后也出现了世界上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性质;了解佛教的创立。 2.知道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其形成的根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 能力。 2.通过了解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提高对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认识,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远古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电视剧《西游记》画面,提问:《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哪里求取哪个宗教的经典? 剧中的如来佛祖是否答应赐给他们经书?佛教是怎么诞生的?其诞生地还有哪些文明?今 天我们一起学习《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讲授新课: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地理环境 (1)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古代印度》两幅地图,学生读图说出古 代印度的地理范围。 师总结: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的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分布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 度河,东部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之为“身毒”“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 (2)结合地图和教材文字,概括印度文明的兴起和历史演变。教师总结:印度河流域是 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大约公元前2019——前16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 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并逐步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种姓制度 (1)师:(如下图)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 层? 生: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从各种姓权 利和地位看,第一二种姓属于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属于被统治阶级,首陀罗地位尤其低下。

东亚文明

一直以來,很多學者在著作裡都喜歡比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或者把「歐洲」的文明拿來和「亞洲」作對照。好像不管是「亞洲」或「歐洲」都是同質性很 強的兩個「個體」,可以拿來相互比較。但葛教授認為,所謂的「亞洲」或「東亞 」其實是非常不統一的。 為什麼會把「亞洲」當成一個同質性很強的個體?可能有三個理由。首先是中國傳統的天朝觀念作祟,把周邊國家都當成自己的附屬。第二點是中國吸收了西方的大學體制來取代原有科舉制度,但是歷史學裡卻只有中國史(中國)和世界史(西方),史學被「專門化」了,變成只有兩種領域。 第三的理由,許多人總以為中、日、韓三國同文同種,都是接受大中華文化薰陶的國家。但實際上三國的文化內涵卻是大不相同的,尤其近幾個世紀以來的演變,更擴大了三國間的文化差異。 再說日本,日本雖然在文化上總離不開中國和朝鮮,但從江戶時代以來就一直 努力地擺脫中國的陰影。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更出現了一種「脫亞入歐」的新 思維,希望成為西方文明的一份子。但是在甲午、日俄戰爭中接連勝利之後,日本 人發現英、法等西方列強居然聯合起來抵制他們想取代俄國在東北霸主地位的企圖 !這充份表明了日本無論如何努力,西方國家都不會把日本當作是兄弟之邦,當成 歐洲文明的一份子。 於是日本產生了一種反向思考的「亞洲主義」。無法變成「西方」的成員,那 就來當「亞洲」的老大吧。於入歐失敗的日本不斷地強調「亞洲」,希望以自己為 中心,把東亞各國都聯合起來,這就是「大東亞共榮圈」的背景。 而近來不管中國、日本或朝鮮,講「亞洲」或「東亞」的學者愈來愈多,幾乎 變成一種趨勢。因此葛教授決定從清朝開國以來的歷史上去反思這個由中、日、韓 為主所構成的「亞洲」概念是否真的如此歷史悠久、牢不可破。 從朝鮮半島開始,朝鮮這個國家自從萬曆皇帝發兵幫忙他們阻止了日本的侵略後,向來是很感激明朝的。他們有一個三報壇,祭祀明朝的開國皇帝洪武、發兵相 救的萬曆、末帝崇禎,一直到了滿清入關兩百多年後,還是香火不輟。而中國歷代 以來在眾多藩屬國之中,也最重視朝鮮,因為朝鮮和中國在文化上是最相像的,而 且又被認為是商代賢士箕子的後裔。但是到了取明而代之的清朝後卻完全不是那麼 回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