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机工程学论文

汽车人机工程学论文
汽车人机工程学论文

汽车仪表照明的颜色选取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摘要】对不同车型仪表盘背景色以及指示灯颜色,查阅资料收集有关人眼对光线视觉效率、颜色对比、颜色适应、视觉残像等人眼视觉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各颜色背景光的利弊之处,总结出利于人眼颜色适应,便于颜色信号区分的汽车仪表背景色和指示灯颜色。

关键词:光线视觉效率、颜色对比、颜色适应、视觉残像

1.前言

汽车对安全性、舒适性、节能和环保性能等都有一定要求,汽车仪表盘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随着驾驶环境的变化,仪表照明也显得更为重要。在夜间或驾驶环境光照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仪表照明是驾驶员在驾驶室内观察仪表显示读数所必需的条件,而仪表的照明不但影响驾驶员获取仪表显示信息的效率,而且影响驾驶员观察外界环境的效率,所以仪表照明不但要求对仪表起到照明与美观作用,而且要适应人眼视觉特性,从而保证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本文主要以汽车仪表指示灯颜色和汽车仪表背景光颜色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从人眼视觉效率、人眼颜色对比、人眼颜色适应等方面介绍,从而归纳出不同颜色照明的优缺点与汽车仪表常用照明颜色的推荐。

2.人眼颜色识别特性分析

2.1人眼视觉效率

人眼视觉效率就是光谱光视效率,光谱光视效率是指人眼

的视觉神经对各种不同波长光的感光灵敏度是不一样的。对绿

光最敏感,对红、蓝光灵敏度较低。另外,由于受生理和心里

作用,不同的人对各种波长光的感光灵敏度也有差异。通常,

光通亮越大,人感觉光越明亮,但这是对同一种光波而言,即

同一色光而言。光辐射能量相同但波长不同的色光,无论是明

视觉还是暗视觉,其产生的明亮程度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

人眼对可见光谱内的不同波长辐射具有不同的感受性,有的色

光人眼感觉明亮,有的比较暗。

因此,汽车仪表照明应选用能让驾驶员清晰分辨仪表盘信

息的仪表照明,但是并不是人眼对仪表照明感光灵敏度越高越

好,因为人眼对仪表照明颜色的感光灵敏度越高,人眼的颜色

适应性就越差。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会不断把视线再仪表盘一外界之间交换,如果仪表照明颜色的感光灵敏度太高,人眼在离开仪表盘看向外界时,就有一段时间看不到外界,这将带来驾驶的危险性。

2.2人眼视觉延迟

人眼视觉延迟就是人眼的时间辨别,在某种条件下,闪烁的灯光可能会被知觉为连续的。人眼睛的视觉暂留约为每秒16-24次左右,所以,仪表盘显示屏的更新频率应该要大于人眼能分辨的频率,从而使视觉流畅,显示信息更连贯。但在另外一方面,比如信号灯的闪烁频率,就应该远低于人眼分辨的频率,这样才能人驾驶员辨别出信号灯在闪烁。一般闪光信号灯的频率为0.67-1.67HZ之间,亮与灭的时间比为1:1至1;4之间。

2.3颜色对比

在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称为“颜色对比”。颜色对比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同时对比;另一种是连续对比。

同时对比:就是同时看到两种颜色所产生的对比现象。在产生对比时,两色彩的对应各属性间都分别出现相互在相反倾向上,加强刺激强度的现象也就是说当色相各异的颜色配制在一起,每一颜色的色调向另一颜色的互补色方向变化。①每一颜色都在其周围诱导出其互补色例:在绿色背景下,灰色带有红色感觉,在黄色背景下则带有蓝色感觉。②如果两种颜色是互补色则彼此加强饱和度,使对比变得极为强烈

例:绿叶中的红花更得更红

连续对比:先看某种颜色,然后又看到第二种颜色时产生的对比现象。①特征:对比着的双方具有颜色的不稳定性。②负后像:连续对比时,人的视觉由于受到以前注视颜色的刺激影响,看到与其补色相近的颜色。

比如看很长时间的纯绿色后,再改成看白色,这时看到的白色会有浅红色的感觉。这是因为,在长时间看绿色时,绿色的视锥细胞长时间兴奋导致了疲劳,而另外的两种视锥细胞则仍然工作在常态下,所以,当转为看其它需要三种细胞“同时工作”才能得到正确颜色的物体的时候,如果仍然按照感绿视锥细胞正常工作时的算法去还原,则会产生与其补色相近的颜色。

颜色对比在汽车仪表盘照明上的应用,利用颜色对比的同时对比现象,仪表上的各个显示应选用不同的颜色。比如仪表板颜色与背光照明色可选用互补色,这样仪表板上的显示信息就更为突出,便于分辨。而背光颜色与指示灯颜色应选用不同的颜色,从而可以明显区分。但是我们应该避免颜色对比的连续对比,因为当驾驶员观看仪表盘后再看向外界时,视觉中就会有仪表盘显示颜色的残像,这让驾驶员难以区分外界的颜色,产生错觉,对驾驶但来很大的危险。就如驾驶员观看仪表盘后,再把视线移向交通信号灯时,就会产生视觉混乱,难以区分交通信号灯。

2.4颜色适应

颜色适应:连续对比时,看到负后像后经过一段时间逐渐恢复感觉第二色的过程。

颜色恒定:即使光源的光谱成分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这些颜色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看起来仍是十分稳定的颜色视觉特征。如:天空的蓝色,雪花的白色。记忆色:通常把这些具有颜色恒定的颜色称为记忆色。颜色恒定表明物体颜色并不完全决定于物理特性和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特性还受人们的视觉经验影响。

颜色适应性越好,当把视线移向别的颜色时,适应的时间就越快,分辨颜色能力就越强,对于驾驶员来说就可以更好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反应时间也相应变短,从而增加安全系数。

2.5视觉残像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象感觉不会马上消失,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留下的痕迹作用,称为视觉残像,也称做视觉后像或视觉暂留,它有

两种即正后像和负后像。视觉残像形成的原因是眼睛连续注视的结果,是因为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而引发。

所谓正残像,又称“正后像”,是连续对比中的一种色觉现象。它是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仍然暂时保留原有物色映像的状态,也是神经兴奋有余的产物。如凝注红色,当将其移开后,眼前还会感到有红色浮现。所谓负残像,又称“负后像”,是连续对比的又一种色觉现象。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依旧暂时保留与原有物色成补色映像的视觉状态。通常,负残像的反应强度同凝视物色的时间长短有关,即持续观看时间越长,负残像的转换效果越鲜明。例如,当久视红色后,视觉迅速移向白色时,看到的并非白色而是红色的补色一绿色;如久观红色后,再转向绿色时,则会觉得绿色更绿;而凝注红色后,再移视橙色时,则会感到该色呈暗。据国外科学研究成果报告,这些视错现象都是因为视网膜上锥体细胞的变化造成的。如当我们持续凝视红色后,把眼睛移向白纸,这时由于红色感光蛋白元因长久兴奋引起疲劳转人抑制状态,而此时处于兴奋状态的绿色感光蛋白元就会“趁虚而入”,故此,通过生理的自动调节作用,白色就会呈现绿色的映像。除色相外,科学家证明色彩的明度也有负残像现象。如白色的负残像是黑色,而黑色的负残像则为白色等。

因此,仪表照明应该尽可能的避免视觉残像的产生。在避免视觉残像的应用上,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比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外观颜色都采用红色装饰,但它却很好的避免了视觉残像的产生。这是借鉴于中国古代建筑故宫,故宫的装饰色同样是红色,也很好的避免了视觉残像。这其中利用的原理是把红色分为不同的色度,即深浅交替,这样就避免人眼接收到的光波是同一个波段,让人眼能观察同一色彩的时间更久而不会产生视觉残像,很好的提高了人眼抗疲劳能力。

在汽车仪表照明上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此原理,让仪表盘照明处在不同的光波段,人眼的抗疲劳能力就会更加持久,颜色适应性就会得到提高,从而保证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仪表指示灯颜色

汽车仪表指示灯也仪表信号灯,其目的就是实时的将汽车的信息通过显示方式转达给驾驶员,让驾驶员准确的掌握汽车的信息,以便很好的做出正确判断。

仪表盘信号灯颜色的设计不但要使汽车仪表盘看起来更加美观,更要符合人的基本常识,符合颜色信号的规律,从而使驾驶员更容易辨别信号信息。在颜色信号中,绿色、蓝色基本上代表指示信号,红色代表警告信号,黄色代表危险信号,所以在设计指示灯颜色时,一定要符合颜色信号的规律。下面是仪表盘常用信号灯颜色:红色:驻车制动、安全带、安全气囊、ABS、制动器、机油压力、车门灯等;黄色:发动机故障、刹车片磨损、SVS、燃油报警等;绿色、蓝色:转向灯、大灯、位置灯、雾灯等。

4. 仪表背景光颜色

汽车仪表照明使驾驶员在不同环境下驾驶汽车的适应性更强,更能满足不同环境的需要,同时也增加了仪表盘的美观。仪表盘的照明目的是满足驾驶员的需要,所以必须要符合人眼的颜色识别特性。综合考虑人眼特性,于是总结出几种颜色做为仪表背景光的优点与缺点。

常用的仪表背景光有红色、白色、蓝色、绿色、橙色等,下面做一些简单分析。

白色:对于人眼来说,最接近日光的光线给人的视觉效率最高,而白色,比较接近日光的颜色,所以白色的视觉效率比较高。也就是说,就算白光光线比较弱,人眼也能看得清楚,接收效率比较高。但是,由于白色光线接收效率很高,如果仪表照明光线较强,就会使人眼的适应性大大降低。在夜间,当驾驶员把视线从仪表盘移向环境周围时,就会严重影响驾驶员的视力,驾驶员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就会急剧下降,这些因素严重影响驾驶安全。单一的白光也不能实现颜色信号。

红光:红光的视觉效率最弱,对人眼的适应性影响最小,当驾驶员把视线从仪表盘移向环境周围时,适应时间就会比较短。但是红色也有他的缺点,红光容易让人眼产生视觉残像,当观看红光时间久了之后再看其他地方,视线中就会有绿色斑点存在,从而也影响了视线,威胁驾驶安全。

根据不同颜色的优缺点,我们可以把仪表盘分成不同的区间,每个区间采用不同的照明颜色,不同的照明色度,比如红色,可以采用深红、浅红相互交替、渐变等,白、红、蓝、绿交替使用,不同颜色共同照明,从而综合各个颜色以及强度的优缺点,让仪表照明更加的人性化,更符合人的视觉特性。

5 结束语

通过对人眼视觉特性和各个颜色的特点的综合分析,设计出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符合人机工程的仪表照明颜色,使驾驶汽车更为安全、舒适、人性化,让驾驶者驾驶汽车变为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2011年第26期(4)

人机工程学论文

浅谈人机工程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学校 年级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性化产品设计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说明工业设计中所包含的人机工程学因素,并指出中国未来的产品设计必须符合人机工程学,使人性化的设计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人舒适性 Abstract:This paper, the humanized product design analysis of specific cases to illustrate the industrial design contained in the ergonomic factors, and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future product design must comply with ergonomics, human nature-oriented design truly reflects the people's right respect and concern. Keywords:Ergonomics Industrial Design People Comfort 1. 前言 随着科技生产的不断进步,作为一门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人机工程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了。随着人机工程学在我们使用的生活物品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很多物品不仅仅只要求其功能性,逐渐地开始追求使用的舒适性方便性,所以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于未来很多事物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人机工程学是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将人机工程学应用于物品设计中,由于符合人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规律,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 2. 正文 现在仅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物”,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若将产品类别区分为专业用品和一般用品的话,专业用品在人机工程上则会有更多的考虑,它比较偏重于生理学的层面;而一般性产品则必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符合美学及潮流的设计,也就是应以产品人性化的需求为主。下面以具体例子分析说明人机工程学在产品中的应用;

人机工程学驾驶室座椅设计

人机工程学的车内座椅设计 题目: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车内座椅设计班级:09铁道车辆2班 姓名:屈难平 学号: 20097831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驾驶室座椅设计 摘要 以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为基础,介绍了座椅设计中座高、座宽、座深、座面倾角、靠背高度靠背倾角等座椅静态参数的选取原则,以某轻卡座椅为例,用Pro/E 建立座椅的模型,导入Man-neQuinPRO10。2中进行人机分析,并结合实例对座椅的各静态参数进行选取。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轻卡座椅;舒适坐姿;建模分析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工程技术如何与人体尺寸、生理及心理特征相适应。在 轻卡驾驶室座椅的设计中,主要研究如何使座椅符合人体尺寸的需求,给驾驶员带来舒适感,降低驾驶疲劳度,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大大防止驾驶员由于不正确的驾驶姿势而导致的脊椎变形,以及由此引发腰痛、腰肌劳损等职业病。1.舒适坐姿的生理特征 图1所示为人体在各种不同姿势下腰椎的弯曲形状。曲线B表示人体松弛侧卧时,脊柱呈自然弯曲状态;曲线C是最接近人体脊柱自然弯曲状态的坐姿;曲线F是当人体的躯干与大腿的夹角呈90°时的情形,此时脊柱严重变形,椎间盘上的压力不能正常分布。因此,欲使坐姿能形成接近正常的脊柱自然弯曲形态,躯干与大腿之间必须有大约135°的夹角,并且座椅的设计应使坐者的腰部有适当的支撑,以使腰曲呈弧形自然弯曲状态,腰背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人坐着时,大腿和上身的质量必须由座椅来支承。人体结构在骨盆下面有2块圆骨,称为坐骨结节,如图2所示。这2块小面积能够支持大部分上身的质量。覆盖在它们外面的皮肤能获得丰富的动脉血液供应,就像脚底一样。而在臀部的边缘部分,血液循环则大不一

人机工程学论文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 鼠标、键盘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产品的 现状与分析 学院:工程学院 姓名:张彰高 学号:20094027016 指导教师:王黎明 中国·大庆

鼠标、键盘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产品的现状与分析 专业:09工业设计姓名:张彰高学号:20094027016 摘要:调查分析了当前鼠标、键盘人体工程设计产品的现状,着重分析了人体工程学在鼠标、键盘设计领域的应运。并从正面反应了人体工程设计产品的优势,及带使用者操作舒适便捷的享受。 关键词:鼠标;键盘;设计;人体工程学 引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体工程学就已经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发展,在设计、环境、军事等诸多领域都开始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只要是有人机交流的地方就有人体工学的应用。键鼠产品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作为电脑桌面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输入工具,同时也是人机交流的最重要工具,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工作效率的高低。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从最原始的机械鼠标到激光鼠标,从有线鼠标到无线鼠标,从功能简单的机械键盘到功能丰富的多媒体键盘,我们已经突破了诸多技术瓶颈。 鼠标键盘是人和计算机交互的一个主要界面,它同时集成了光标的移动和计算机的操作的功能,轻松的运动和多功能的按键使鼠标领先于其他各种定位设备,可以说鼠标键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操作电脑的一个最常用的工具,因此设计具有人机工程学特点的鼠标键盘是十分有意义的。鼠标键盘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主要就是鼠标键盘的造型设计。以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鼠标键盘已经成分为市场的主流。 1、鼠标设计现状分析 1.1、人手掌的生理结构 图一:人手掌的血管和神经解剖结构

如图一,人手的结构中,与鼠标相关的部分向上包括前臂,而向下则有手腕、手掌、手指等结构。前臂内部包括尺骨、桡骨等主要的骨骼人就是依靠这两根骨头的交错来完成手腕的旋转的。而手腕结构中主要是一快腕骨,它的转动使得人的手腕可以仰俯。而人的手掌则主要由两组肌肉组成,一个是拇指屈肌和外展肌组成的肌群,一个是小指屈肌及展肌组成的肌群,在两个肌群指间有一条沟壑。对于不同的人,这条沟的深度和宽度是不同的。而这条沟内部,则是人手主要神经和血管所走的地方。手指的结构则相对比较简单,每个手指包括三个指节,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作横向的展开。 对于手腕结构来说,多次的试验证明,当人的手腕呈“仰起”状态时,则“仰起”的夹角在15 度-30 度之间的时候,是最舒适的状态,超出这个范围,会导致前臂肌肉处于拉伸状态,而且也会导致血流的不畅。对于手掌来说,其最自然的形态就是半握拳状态。而鼠标的造型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尽量贴合这个形态。对鼠标的设计原则,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要使鼠标外壳紧密贴紧人手掌的两个主要肌群——拇指肌群和小指肌群。使它们能够贴紧而又不受压迫。受压迫会导致手掌处于疲劳状态,而贴不紧又有握不住的感觉。 2、要使鼠标外壳紧贴掌弓而又不压迫它。也就是鼠标外壳要贴紧手掌中间的那条“沟”。如果它不能贴紧,那么手心就会有“悬空”的感觉,而如果压迫了它,因为下面是手主要动脉和神经的必经之地,时间长了以后会导致手缺氧。 3、鼠标的最高点应该位于手心而不是后部的掌浅动脉弓,否则会造成手掌产生压迫感。对于手指,手指的自然形态应该是五个手指都不悬空,而且处于呈150 度左右的自然伸展状态。而对于鼠标设计来说,手指部分的一个特别要求,就是当手指自然伸展时,第三指节的指肚应该正好处于鼠标按键的微动开关上,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按键手感。 1.2、鼠标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本人认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并不是适合每个人,这一点上在鼠标的设计中尤为明显。有很多号称符合人机工程学的鼠标用起来并不是很舒服,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鼠标设计的时候是以欧美人士作为基准的,而这个基准对于亚洲人来说显得过大了。欧美人士的手掌心平均要比亚洲的手掌心深1-2CM,而且手要长 3-4CM。如图二,就是一张标准体型的亚洲人(174CM)和低于标准体型的欧美人(178CM)士的手掌。 图二:左边为亚洲人手掌,右边为欧美人手掌

车辆人机工程学试题

人机工程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日本称人机工程学为( A ) A.人间工学 B.人类工效学 C.人的因素工程学 D.人体工程学 2.人机工程学的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在( D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3.下列哪个命名为我国普遍采用的学科名?(B ) A.人间工学 B.人类工效学 C.人类工程学 D.人机工程学 4.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是代表从事工业生产的法定中国成年人的人体尺寸,其中男性的年龄段是______岁。( D) A.16~55 B.16~60 C.18~55 D.18~60 5.在水平面内双眼视区大约在左右______以内。( B) A.50° B.60° C.70° D.45° 6.对于人来说,只有频率为______Hz的振动,才能产生声音的感觉。(C ) A.50~10000 B.100~20000 C.20~20000 D.20~10000 7.大脑皮质的连络区中哪一区是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联络区?(B ) A.第一区 B.第二区 C.第三区 D.第四区 8.视网膜除能辨别光的明暗外,还有很强的辨色能力,可以分辨出__A____种颜色。 A.180 B.160 C.200 D.250 9.在正常人着装身材尺寸修正值中,因为裤厚的原因,坐姿高的尺寸修正量是___A___mm。( A) A.3 B.36 C.13 D.25~38 10.常见的主要显示仪表应尽可能排列在视野中心______范围内。( D) A.5° B.4° C.6° D.3° 11.对于远距离观察的信号灯,可选用射程较远的______信号灯。( D) A.蓝光 B.绿光 C.黄光 D.长波红光 12.次要的显示仪表可布置在______视野范围内。(B ) A.20°~40° B.40°~60° C.3° D.80° 13.在工作座椅的腰靠设计中,其腰靠长的推荐值是______mm。( D)

人机工程学论文(1)

人机工程学 ——手动工具分析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产品方向091班陈瑾艺 摘要: 使用工具进行生产,是人类进化的标志,手动式工具是人类四肢的扩展。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一刻也缺少不了工具,使用手动式工具可以完成危险的、困难的工作。然而使用的工具大部分还没有达到最优的形态,人们在作业或日常生活中长久使用设计不良的手握工具和设备,造成了很多身体不适、就损伤与疾患,降低了生产率,甚至使人致残,增加了人们的心里痛苦与医疗负担。因此,工具的适当设计、选择、评价和使用是一项重要的人机工程学内容。本论文结合手握式工具操作的特点, 综合分析了手握式工具的人机因素和人机特性, 论述了手握式工具人机特性分析的必要性。 关键词:手动式工具,人机因素,合理性。 导论: 手动式工具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产品,然后很多手动式工具的设计都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在人性化设计上做的远远不够,论文针对手动式工具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设计的方案。

正文: 一、手动式工具的使用要求 手动式工具的设计看上去很小,其实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方便,使用,人性化。有很多地方都要考虑。从人机工程学角度,从安全性角度,心理学角度等,只有这些因素都运用到手动式工具的设计当中,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善的设计。下面重点从人机工程学角度考虑手动式工具的设计。 1.手动式工具必须满足一下基本要求,才能保证使用效率: (1)必须有效地实现预定的功能。 (2)必须与操作者身体成适当比例,使操作着发挥最大效率。(3)必须按照操作者的力度和作业能力设计,所以要适当地考虑到性别、训练程度、和身体素质上的差异。 (4)工具要求的作业姿势不能引起过度疲劳。 2.手动式工具设计需考虑的解剖学因素 (1)避免静肌负荷。使用工具时,臂部必须上举或长时间抓握,会使肩、臂以及手部肌肉承受静负荷,导致疲劳,降低作业效率。在使用是尽可能让手臂处于较自然的水平状态,减少抬臂产生的静肌负荷。 (2)保持手腕处于顺治状态。手腕顺直操作时,腕关节处于正中的放松状态,但当手腕处于掌屈、背屈、尺偏等别扭的状态时,就会产生腕部酸痛、握力减小,如长时间这样操作,会引起腕道综合症腱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 现在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下面是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欢迎参考!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角度出发,讨论人、机和人机相互关系的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方式,通过设计使人一机系统的总体性能达到安全、准确、高效、舒适的目的。 机械系统过程的任何阶段都必须有人参与,人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是最活跃、最难把握,同时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由于机械设计违反安全人机学原则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据国外资料统计,生产中有58%一70%的事故是与忽视人的因素有关。因此,机械设计应考虑与人体有关的人体测量参数、人的感知特性、反应特性及人在劳动中的心理特征,以减少人为差错,最大限度地减轻体力、脑力消耗及精神紧张感。 由于生理影响产生的危险。不利于健康的操作姿势、用力过度或重复用力等体力消耗产生的疲劳所导致的危险。 由于心理-生理影响产生的危险。在对机器进行操作、监视或维护时,由于精神负担过重、缺乏思想准备以及过度紧张等原因,造成心理负担过重而导致的危险。 由于人的各种差错产生的危险。受到环境不利因素的干

扰或由于人-机配合、协调不当,使人产生各种错觉而引起误操作所造成的危险。 在机械设计中,根据安全人机学原则,通过减小操作者心理和生理的不利影响,协调好人、机的功能分配和相互作用来改善机器的操作性能和可靠性,从而减少机器使用各阶段的差错概率,以保障安全。机械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分配人机功能。在机械的整体设计阶段,要分析、比较人和机的各自特性,合理分配人机功能。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通过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减少操作者干预或介入危险的机会。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人机功能分配出现向机器转移,人从直接劳动者向监控或监视转变的趋势,向安全化生产迈进。 适应人体特性。在确定机器的有关尺寸和运动时,应考虑人体测量参数、人的感知反应特性以及人在工作中的心理特征,避免干扰、紧张、生理或心理上的危险。 友好的人机界面设计。人机界面,即在机器上人、机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界面。人、机相互作用的所有要素,如操纵器、信号装置和显示装置,都应使操作者和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清楚、明确,信息沟通快捷、顺畅。 作业空间的布置。这是指显示装置和操纵装置的位置,以及确定合适的作业面。它对操作者的心理和行为可产生直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 摘要: 驾驶员坐姿舒适性仿真通常可以量化为驾驶姿势不舒适度模型。驾驶姿势不舒适度预测模型是根据驾驶姿势的影响因素,评价驾驶姿势不舒适度的数学模型。本文对重型商用车坐姿舒适性仿真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研究了在汽车领域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技术的发展背景及国外研究现状,并对当今比较流行的舒适度建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总结。针对这些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关节载荷的驾驶姿势不舒适度建模方法。其次,进行了适宜驾驶姿势规律的实验研究。通过设计下肢、躯干、上肢实验,获取了建立姿势不舒适度模型所需要的关节载荷和关节坐标数据。最后,建立了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关节力及扭矩为目标函数,以人体姿势变量和汽车设计变量为预测因子的人体不舒适度预测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实际项目的方案分析中。 关键词:驾驶员驾驶姿势人机工程技术人体舒适度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即后工业社会过渡,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处处都是经过设计并不断完善的设计世界。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舒适生活,于是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产品也就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人体工程学的产品也就成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先以汽车座椅为例,人体工程学的家具并不是人们头脑中所想象的仅有数据符合的座椅,它还包括除了人体生理数据之外的很多因素。它的设计原则除了常见的尺度设计原则,人体机能和环境设计原则,健康设计原则外还应该讲求黄金分割比的设计原则。并指

出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好的人体工程学座椅是功能与美学相结合的产品,可以为人带来身心两方面的享受。 2 舒适驾乘首要在于座椅设计 通过对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人机因素分析,即尺度、形态、功能、色彩四方面的具体分析寻求汽车座椅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的关系,从而论证目前汽车座椅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应用的一些局限性,即学科涵与目标的矛盾、共性原则与个性需求的矛盾、统计与个案的矛盾以 及合理与合情的矛盾,通过对这些应用矛盾的透析,探求出汽车座椅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应用的原则,从而最终为汽车座椅产品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探索出一条道路。 而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确定汽车空间围提供依据。 (2)为设计汽车座椅提供依据。 (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融人机工程学原理于汽车座椅设计已达到更大舒适度: 2.1 研究现状及主要容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们工作和生活空间的不段变化,就要求汽车座椅的生产企业在座椅的设计、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也要考虑降低成本,提高汽车座椅的经济性。因此市场不断细分,多种不同类型和不同设计的汽车座椅不断进入市场。 人们对汽车座椅外观样式、材料品质的追求,使汽车座椅的设计样式丰富多姿,各有特色。从而也使汽车座椅在设计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可以说汽车座椅

人体工程学论文

生活中的不符合的实例分析 袁鑫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 141班) 摘要:运用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简要分析生活中不符合 人机工程学的实例。根据人与产品的条件和特点说出其中的缺点的然后加以分析、改进,列出具体的改进方法,使生活中的小缺陷得以完善,使人机工程学在生活在与人们息息相关,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不合理生活产品实例改进 1.引言 人机工程学,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人机工程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边缘学科共有的特点,如:学科命名多样化、学科定义不统一、学科边界模糊、学科内容综合性强、学科应用范围广泛等 2.生活中的实例分析 入耳式的优点:1:降低外界噪音对聆听音乐的干扰(也即:在嘈杂的环境下;可以用比较低的音量不受影响的欣赏音乐。 2:实现了和耳朵的最亲密接触。大大减少了漏音。这个好处有两个利用方向;(a:加大低频的质感和量感;b:增加对音乐细节的表现)目前低端的入耳耳塞多是利用了a。而高端的入耳耳塞多是利用了 入耳式的缺点:1:对部分人来说;佩带入耳式耳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对有中耳炎之类的耳朵不适合2:使用入耳耳塞;可能擦伤耳道。3:多人使用;容易交叉感染某些病

我对车辆人机工程学的认识

我对车辆人机工程学的认识 摘要:人机工程学,使人性化的设计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结合。通过对车辆设计具体实例来说明人性化设计中所包含的人机工程学因素,预测未来的产品设计面临的新课题。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等等都与人,机,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实现“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思想,必定以人机工程学为参照。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 车辆人机工程学中我们必须理解,明白,并且深切的感悟出人体工程学与我们专业,设计的相关性,使我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和所设计的产品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协调及统一,提高产品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尽量满足舒适和安全的使用要求,以实现“ 以 人为本” 的人性化设计思想,使我们在设计方面得到了启迪和发展。 一、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现实中,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将“以人为本”、“人体工学的设计”作为产品的特点来进行广告宣传,特别是汽车等与人体直接接 触并广泛运用的产品更为突出。实际上,让机器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设计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得人能够在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人机工程学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工程化的科学 所谓人机工程学,是指从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研究人、机、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以优化人-机-环境系统的一门学科。

在我国,本学科处于初创阶段,名称尚不统一,有“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体工程学”和“工效学”等不同提法。人机工程学包括“人”与他所对应的“物”共处于同一时间及空间时所构成的人机 系统、“人”与“机”之间能够相互施加影响、实现相互作用的人机界面 和任何一个人机系统都必然是既要尽量做到机宜人,也要设法做到人 适机的人机关系。 二、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人机工程学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其基础学科即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动作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人机工程学以人为最根本、最直接的研究、服务的对象,并通过人的特性、机的特性和环境的特性来进行人-机关系、人-环境关系、机-环境关系和人-机-环境系统的总体性能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着系统总体的性能,人机工程是科学地利用三个要素见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参数。所以一切信息必须从人的自身中去获得,综合了这些信息才能做出判

人机工程学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doc

第四章人机工程学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 §4-1 概述 人机工程学是近40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车身设计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一、人机工程的概念 研究对象: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和过程。 任务:使机器的设计和环境条件的设计适应于人,以保证人的操作简便省力、迅速准确、安全舒适,充分发挥人、机效能,使整个系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范围: ①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能力极限——能承受的极限; ②人机功能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各自特长; ③人机相互作用及人机界面设计; 相互作用——利用信息显示器和控制器实现人—机间信息交换的过程; 人机界面——使显示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特性相匹配,使控制器与人的效应器官相匹配,以保证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换迅速、准确。 ④研究环境及其改善——温度、湿度、照明、噪声、振动、尘埃、有害气体等对人的作业活动和健康的影响。以及控制、改善不良环境的措施和手段; ⑤研究作业及其改善——人从事体力和脑力作业时生理、心理变化,由此确定作业时的合理负荷及耗能量、合理的作业和休息制度、合理的操作方法→↓疲劳,保障健康,↑作业效率; ⑥研究人的可靠性与安全——工程系统日益复杂和精密,操作人员面对大量的显示器、控制器,容易出现人为差错而导致事故发生。→研究人的可靠性及影响因素,寻求减少人为差错,防止事故发生的途径和方法。

二、人机工程学与车身设计的关系 1、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目的——要解决的问题 ①如何减少汽车的各种物理性能对人生理、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②如何减少驾驶操作的失误而造成的事故。 2、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对现有条件下驾驶汽车和乘坐汽车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大量统计与调查,引入生理学、医学、心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学、人体测量学、工程学、机械学、环境科学、信息工程、系统工程等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开展全面研究和分析→改善汽车的各种性能。 目的:为汽车设计、改进提供各种调查、改进、试验与分析结果,使汽车更好地、尽善尽美地为人服务。 3、车身内部各种物理量的变化和人体的承受范围 人对车内各种物理量变化的感受具有一定的限度。 车内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超过允许条件→感到疲劳、头晕、恶心、呕吐等生理上的病态变化和心理上的烦燥不安。 措施:·采用各种灯光、音响报警装置→及时提醒注意; ·应用空调设备→调节车室气候;

人机工程学论文工程设计论文

人机工程学论文工程设计论文 人机工程学在机床夹具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人机工程学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对机床夹具设计的工作效率、人的健康与安全、人机环境的最佳匹配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使夹具设计能达到人、机、环境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夹具设计;人机环境;以人为本 0 引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人机工程学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1],研究人和机器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在工作、生活中怎样才能够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体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是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探讨人机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如何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最优组合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在设计、生产中应用人机工程学是必要和有效的[2]。本文利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对机床夹具设计过程中的有关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人机环境匹配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1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内容 将人机工程学应用于机床夹具设计过程应当包含两个方面:1)应用是全过程的;2)应用是全方位的。全过程、全方位地应用人机

工程学进行夹具设计,不仅体现其功能的科学性、使用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到舒适、安全、省力和高效等功能[3]。人机工程学在夹具设计中的应用要体现在夹具设计的每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按照这个要求,机床夹具设计从工作效率、人体健康、安全和人机匹配几个方面来进行。 1.1 工作效率 机床夹具设计的总体目标就是“优质、高效、低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高效率是我们追求的一直追求的重要方面,所谓“高效”是指夹具的工作效率最高,使用价值最大,这是对夹具设计提出的最根本要求之一。在夹具设计中,除了按照生产纲领合理配置夹具的定位装置、夹紧装置、对刀或导向装置、分度装置等夹具各个组成部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外,装、夹动作应准确、迅速、操作方便,安全省力[5];各个部分的操作手柄、杠杆、开关、显示装置或其它辅助工具应放在操作者的最大工作范围之内,并且要尽可能靠近操作者,但应避免放在操作者的正前方且按动作顺序进行排列与布置;应使操作者手移动的距离和移动次数越少越好;夹具上的各种操作机构的位置应尽量使操作者在使用时不改变或极少改变身体位置;尽可能采用联动夹紧机构。从而缩短辅助时间,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1.2 人体健康、安全

基于人体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

基于人体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 任宝林 20080803 指导老师:李恩颖 摘要: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针对汽车驾驶座持,从驾驶员生理特性与作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驾驶舒适性及安全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安全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完成了对汽车驾驶座椅从分析到设计的系列开发过程。 关键词:汽车驾驶座椅人机工程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即后工业社会过渡,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处处都是经过设计并不断完善的设计世界。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舒适生活,于是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产品也就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人体工程学的产品也就成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先以汽车座椅为例,人体工程学的家具并不是人们头脑中所想象的仅有数据符合的座椅,它还包括除了人体生理数据之外的很多因素。它的设计原则除了常见的尺度设计原则,人体机能和环境设计原则,健康设计原则外还应该讲求黄金分割比的设计原则。并指出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好的人体工程学座椅是功能与美学相结合的产品,可以为人带来身心两方面的享受。 二、坐姿舒适性 人体在座椅上坐着时的姿势,称为最终姿势。人体姿势由相邻关节的距离及每个关节的角度确定,通常情况下,各关节之间的距离是不能调整的,但每个关节的角度可以改变。在关节角度可变的范围内存在改变的最佳区间,在此区间内人不易疲劳。在座椅的设计中,使乘坐者的腰曲弧形保持正常,腰背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从腹部通向大腿的血管不受压迫,保持血液循环正常,舒适 性的坐姿特点是:臀部离开靠背向前移,保持上体在腰椎以上的肩部与大腿下平面之间达到100°--115°角。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研究,舒适坐姿时人体关节角度范围如图 2-1所示。可根据此去确定座椅的有关参数。 为使不同身高的驾驶员获得良好的坐姿舒适性,必须是座椅尺寸合适,驾驶位置合理。以下尺寸外形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a坐姿深度一般取400—450mm。b坐垫高度一般以取350—400mm为宜,最低不小于300mm,最高不大于400mm。c坐垫角度及靠背与座椅的夹角。为保证驾驶员身体不向前滑动,坐垫面一般设计成前高后低的倾斜状,一般以5—8°为宜。躯干与大腿间夹角在95—105°范围为宜。d坐垫宽度去450—500mm。e靠背

人机工程学论文

汽车座椅设计 一.舒适驾驶首要在于座椅设计 通过对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人机因素即尺度、形态、功能、色彩四方面的具体分析,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确定汽车车空间范围提供依据。 2、为设计汽车座椅提供依据。 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二.人(驾驶员)坐姿生理特性分析 1.坐姿脊柱形状 人坐着时,身体主要由脊柱、骨盆、腿和脚支承,脊柱是构成人体的中轴,位于人体背部中央。只有座椅的结构和尺寸设计使驾驶员的脊柱形态接近于正常自然状态,才会减少腰椎的负荷以及腰背部肌肉的负荷,防止驾驶疲劳发生。 2.坐姿体压分布 当座椅上的人处于坐姿状态时,人的身体重量作用于座垫和靠背上的压力分布称作坐姿的体压分布。坐姿体压分布包括座垫上的体压分布和靠背上的体压分布两部分。 (1)坐垫上的体压分布

图1 坐姿时坐垫上的体压分布 (2)靠背上的体压分布 靠背上的体压分布也以不均匀分布,压力相对集中在肩胛骨和腰椎两个部位。从这两个部位向外,压力应逐步降低。 图2 坐姿时靠背上的体压分布 3.人体对车内震动,微气候的反应 (1)人体对震动的反应 驾驶员坐在行使中的汽车上所承受的振动属于全身振动的范畴。外界振动传入人体时所引起的增大或减弱效应与身体在振动系统中的姿势有关,一般来说,坐姿工作时,由于人腿的减振作用大大降低,

抗振性要比站姿工作时差,特别是脊柱和胃部受到振动的损害,因此坐姿作业者容易产生脊柱损伤和胃病这两种职业病。 振动对驾驶员操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视觉作业效率的下降和操作动作准确性变差。另外人体在振动环境中会加速疲劳过程。当振动环境中的振动特性处于人体神经系统的敏感区域时,这种刺激频繁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兴奋。当达到一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工作强度将减弱,人就会感到疲劳,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2)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 驾驶员在驾驶状态下的舒适温度为18℃~23℃,舒适湿度为40%~60%,代谢量为1.0~2.0met。座椅对人体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座椅表面的温度和湿度。座椅表面的温湿度特性将影响人体背部、臀部、下体等部位的散热性能及皮肤的呼吸功能,当其温湿度特性与人体生理机能不适应时将引起人体局部不快感,从而促使人体疲劳的形成。 三.汽车座椅的人机工程设计 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安全舒适的汽车驾驶座椅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意识坐姿舒适性(静态舒适性);二是振动舒适性(动态舒适性);三是操作舒适性;四是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及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 1.座椅结构的设计:驾驶座椅结构设计的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体生理结构特点对驾驶舒适程度的影响上,寻求最佳的座椅结构形式、尺寸、轮廓形状及材料选择。

华北理工大学人因工程学(人机工程学)课程论文

华北理工大学 《人机工程学》 课程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工程学院 2016.11

《人机工程学》课程论文成绩总评表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班级: 注:论文总成绩=论文成绩(60%)+答辩成绩(40%)

《人机工程学》课程论文成绩评分表 班级:;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

公交车吊环扶手改良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摘要:通过搜集人体相关数据,结合数理统计中95%置信度,应用人因工程学原理对现有公交车扶手进行分析,针对扶手高度不合理,吊环抓握舒适度较差的问题,对公交车扶手进行改良。公交车扶手的设计应基于1.不碰头。2.抓握舒适。3.长时间抓握不疲劳。通过分析相关尺寸以及人体最舒适握姿、站姿,本文提出了对吊环的改进方式—可伸缩式吊环设计。 关键字:人因工程、扶手设计、可伸缩式吊环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交通越来越拥挤。公交车作为一种低廉又方便的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但是公交车座位有限,所以公共扶手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其舒适程度受到了极大的考验。目前,公交车上的扶手多为单排活动型,在公交车进站离站时,由于惯性,乘客不好把握重心,容易摇晃,甚至摔倒。并且,对于相当多的乘客来说,由于扶手过高或过低的原因,在握住公交车扶手后的短时间内,手臂特别容易疲劳。改良公交扶手对人们的出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对公交车扶手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度。 2、公交车扶手存在的问题 现在公交车扶手的高度单一,目前的横杆高度是1850mm,吊环高度是1750mm,并不能满足处于不同身高区间的乘客的需求,身高相对较低的乘客可能会够不到或者踮起脚才能够到扶手吊环,这时候会使得重心不稳,扶手吊环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一旦有突发情况容易造成事故。同时,抓握扶手不舒适时,胳膊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人就会感到胳膊酸麻。而如果扶手太低又会影响到身高较高的乘客,使吊环和乘客的头部发生频繁碰撞。 针对上述问题,应用人机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进行改善。 由于是站立时的辅助工具,所以对扶手吊环的设计应考虑人体立姿垂直手握高度,侧向手握距离和手臂平伸手握距离。 3、对共交扶手的调查 通过对现有的公交车扶手吊环的展开调查,抽取110人作为统计样本进行满意度调查,对目前吊环比较满意的人占比为52.72%,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扶手吊环的设置不甚满意。同时,对公交扶手的材质进行调查有34.55%的乘客青睐于硅胶材质的扶手,占比最大。其次为综合材质和塑料材质的扶手,占比为16.36%。因此,针对这些让人不满意的方面,从人体舒适度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上,进行扶手改良设计是相当有必要,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会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对选择的文化、社会秩序、人的素质、休闲、舒适也有一定的影响。 4、改进方法 4.1 华北地区成人男子、女子身高的95百分位数(P ) 95

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

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针对汽车驾驶座持,从驾驶员生理特性与作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驾驶舒适性及安全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安全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完成了对汽车驾驶座椅从分析到设计的系列开发过程。 关键词:汽车驾驶座椅人机工程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即后工业社会过渡,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处处都是经过设计并不断完善的设计世界。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舒适生活,于是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产品也就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人体工程学的产品也就成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先以汽车座椅为例,人体工程学的家具并不是人们头脑中所想象的仅有数据符合的座椅,它还包括除了人体生理数据之外的很多因素。它的设计原则除了常见的尺度设计原则,人体机能和环境设计原则,健康设计原则外还应该讲求黄金分割比的设计原则。并指出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好的人体工程学座椅是功能与美学相结合的产品,可以为人带来身心两方面的享受。 二、舒适驾乘首要在于座椅设计 通过对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人机因素分析,即尺度、形态、功能、色彩四方面的具体分析,寻求汽车座椅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的关系,从而论证目前汽车座椅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应用的一些局限性,即学科涵与目标的矛盾、共性原则与个性需求的矛盾、统计与个案的矛盾以及合理与合情的矛盾,通过对这些应用矛盾的透析,探求出汽车座椅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应用的原则,从而最终为汽车座椅产品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探索出一条道路。 而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确定汽车空间围提供依据。 2、为设计汽车座椅提供依据。 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三、汽车座椅人机工程学分析 1、人体坐姿生理特性分析

人机工程学论文

车辆工程(人机工程学)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儿童安全座椅的人机工程学浅析 学院:_机械工程学院___ 专业:_车辆工程_____ 班级:_机自_____ 学号: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 指导教师:_罗卫东______ 贵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自

儿童安全座椅的人机工程学浅析 【摘要】我们大致分析和地阐述了有关儿童安全座椅设计上的人机工程学。通过对安全带、头枕、扶手、色彩、材料等方面的设计,和操作方便乘坐舒适等原则的探讨分析,使之在达到保护儿童,使伤害降到最低的同时,还可适应儿童的心理、喜好等方面的需求,让设计者可以更好的设计出所需要的产品,并尽量达到最优化设计。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儿童安全座椅设计原则安全带Ergonomics of the child safety seat [Abstract]Broadly analysis and ground expounded the ergonomic design of the child safety seat. Ride comfort, and other principles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seat belts, headrests, armrests, color, material, and easy to operate, explore analysis to protect children and minimize the damage, while also adapted to Childress psychological preferen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emand, so that designers can better design need, and try to achieve the optimal design. Keywords: Ergonomics child safety seats Design Principles Seat belt 引言 儿童安全座椅是一种系于汽车座位上,供儿童乘坐且有束缚设备的装置。在汽车发生碰撞或突然减速的情况下,儿童安全座椅可以减小对儿童的冲压力,并且通过限制儿童的身体移动以最大限度保障儿童的安全。 据了解,目前在欧洲,儿童安全座椅非常普及,甚至成为一些整车出厂的必备辅件。许多国家有明确法律规定:儿童乘车时要配备安全座椅。在我国儿童安全座椅的普及率非常低,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有少量的人群使用。鉴于此,拟设计一款安全、舒适、易用的儿童安全座椅时应该遵循一些人机工程学原则,以满足儿童群体出门安全、乘坐舒适的基本要求。

车辆人机工程学复习

1.人体测量包含那些内容: 1、形态参数的测量 2. 活动范围参数的测量 3. 生理学参数的测量 4. 生物力学参数的测量 2、掌握人体测量的参照系: 测量基准面: 1、矢状面2. 冠状面 3. 水平面 测量基准轴: 1. 铅垂轴 2. 矢状轴 3. 冠状轴 3、百分位数概念、计算: 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指标,一个界值,以符号 PK表示。一个百分位数将总体或样本的全部测量值分为两部分,有K%的测量值等于或小于此数,有(100-K)%的测量值大于此数。最常用的是第 5、50、95 三个百分位数,分别记作 P5 、P50、P95 4、H点的定义及其意义: H 点,即胯点( HipPoint ),指人体身躯与大腿的铰接点。在人体模板中为髋关节。 确定汽车车身或驾驶室内部人机界面几何尺寸关系时 ,常以此点作为人体的定位基准。 5、掌握人机系统中的感知响应过程、感知觉含义、基本特征: 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刺激, 经传入神经传给大脑皮层进行信息处理,神经中枢作出的决定经传出神经下达给运动器官而作出人体运动响应,这就是人的感知响应过程。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在生活或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所以,在心理学中就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感觉的基本特征: 1、适宜刺激2.感觉阈值 3.适应性4.感觉的相互作用5.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6.余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5.错觉(轻重错觉,形状错觉) 6、什么是最佳视距: 视距是指眼睛至被观察对象的距离。 一般应根据被观察对象的大小和形状在380~760mm 之间选择最佳视距。 7 、暗适应与明适应概念: 眼睛从亮度大的观察部位转移到亮度小的观察部位,或者人从光亮的地方进入黑暗的地方,眼睛不能一下子就看清物体,需要经过一段适应时间后,才能看清物体,这个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相反的情况和适应过程,称为明适应。

汽车座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汽车中的座椅是影响驾驶与乘坐舒适程度的重要设施,而驾驶员的座椅就更为重要。舒适而操纵方便的驾驶座椅,可以减少驾驶员疲惫程度,降低故障的发生率[1]。汽车驾驶员座椅设计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驾驶质量。 本文以人因分析为手段,以设计出公道的驾驶座椅来满足驾驶员人体安全、舒适为设计目标,得到结论:驾驶座椅安全性设计应着重考虑人(驾驶员)坐姿生理特性及人体对车内振动、微天气的反应等两大方面。并从主动安全性设计、被动安全性设计两个方面详尽分析了驾驶座椅安全性设计的思路。 1. 人—座椅系统安全性设计中人的因素分析 任何系统实际上都是人机系统,人机系统包括人、机、环境三个方面[2]。显然驾驶员-座椅也属于人机系统研究的范畴。人机系统的安全模式多以人的行为为主体,即以人为本。对人机系统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设计和使用高度复杂的军事装备中,人们逐步熟悉到必须把人和机器作为一个整体,在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1.1 人(驾驶员)坐姿生理特性分析 (1)坐姿时脊柱形态 人坐着时,身体主要由脊柱、骨盆、腿和脚支承。脊柱位于人体的背部中心,是构成人体的中轴。人处于不同的坐姿时,脊柱形态不同,只有座椅的结构和尺寸设计使驾驶员的脊柱形态接近于正常自然状态,才会减少腰椎的负荷以及腰背部肌肉的负荷,防止驾驶疲惫发生。 (2)坐姿体压分布 当座椅上的人处于坐姿状态时,人的身体重量作用于座垫和靠背上的压力分布称作坐姿的体压分布[3]。可见,坐姿体压分布包括座垫上的体压分布和靠背上的体压分布两部分。 ①座垫上的体压分布 根据人体组织的解剖学特性可知,坐骨结节处是人体最能耐受压力的部位,适合于承重,而大腿下靠近表面处因有下肢主动脉分布,故不宜承受重压。据此座垫上的压力应按照臀部不同部位承受不同压力的原则来分布,即在坐骨处压力最大,向四周逐渐减少,自大腿部位时压力降至最低值,这是座垫设计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原则。图1为坐姿时座垫上的体压分布[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