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苏东坡日喻文言文翻译

《日喻》原文:日者,天下之大文也。
盖自天地开辟以来,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其光华烂然,照耀四方,无远弗届。
故曰:“日者,天下之大文也。
”苏子曰:“吾闻之,日有长短,月有盈亏,此天地之大数也。
夫日月之明,岂有常哉?盖自人观之,一日之短长,一月之盈亏,其数固已多矣。
然而,日月之光,照耀万方,历久弥新,岂非天地之大德乎?”或曰:“日有阴晴,月有晦明,此亦天地之大数也。
夫日月之变,岂有常哉?盖自人观之,一日之阴晴,一月之晦明,其数亦已多矣。
然而,日月之光,照耀万方,历久弥新,岂非天地之大德乎?”苏子曰:“日者,天地之大文也。
日月之明,岂有常哉?盖自人观之,一日之长短,一月之盈亏,其数固已多矣。
然而,日月之光,照耀万方,历久弥新,此乃天地之大德也。
是以君子以日为喻,自省其德,以明其道。
”苏子又曰:“日者,天下之大文也。
盖自天地开辟以来,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其光华烂然,照耀四方,无远弗届。
是以君子以日为喻,自省其德,以明其道。
夫日月之明,岂有常哉?盖自人观之,一日之长短,一月之盈亏,其数固已多矣。
然而,日月之光,照耀万方,历久弥新,此乃天地之大德也。
”《日喻》文言文翻译:太阳,是天下的伟大景象。
自从天地开辟以来,日月星辰,不停地运行,它们的光辉灿烂,照耀四方,没有哪个地方是达不到的。
所以说:“太阳,是天下的伟大景象。
”苏子说:“我听说,太阳有长短,月亮有盈亏,这是天地的大数。
日月的光辉,难道有常吗?从人的角度来看,一天的长短,一个月的盈亏,其数目已经很多了。
然而,日月的光辉,照耀四方,历久弥新,这不是天地的大德吗?”有人说:“太阳有阴晴,月亮有晦明,这也是天地的大数。
日月的变化,难道有常吗?从人的角度来看,一天之阴晴,一个月之晦明,其数目也已经很多了。
然而,日月的光辉,照耀四方,历久弥新,这不是天地的大德吗?”苏子说:“太阳,是天下的伟大景象。
日月的光辉,难道有常吗?从人的角度来看,一天的长短,一个月的盈亏,其数目已经很多了。
文言文苏轼的日喻翻译

原文:日者,阳之精也。
夫阳者,动而能照,故其象为日。
日者,光之宗也。
夫光者,明而能照,故其象为日。
日者,天之宗也。
夫天者,覆载万物,故其象为日。
日者,四时之宗也。
夫四时者,生长收藏,故其象为日。
日者,五行之宗也。
夫五行者,变化无穷,故其象为日。
日者,万物之宗也。
夫万物者,生长变化,故其象为日。
注:日者,太阳之谓也。
太阳为阳之精华,其性动,动则能照耀万物,故以日为象征。
夫阳者,阴阳之阳也。
阳者,动而能照,故其象为日。
阳主动,犹如太阳照耀大地,无所不及。
日者,光之宗也。
光,即日光,为万物光明之源。
日光照耀,使万物得以生长,故以日为象征。
夫光者,明而能照,故其象为日。
光,明亮且能照耀,犹如太阳普照大地,使万物可见。
日者,天之宗也。
天,即苍穹,为万物之主。
天覆载万物,使万物得以生存,故以日为象征。
夫天者,覆载万物,故其象为日。
天覆盖大地,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生长,故以日为象征。
日者,四时之宗也。
四时,即春、夏、秋、冬,为一年四季。
四时更替,万物生长收藏,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变化,故以日为象征。
夫四时者,生长收藏,故其象为日。
四时更替,万物生长收藏,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变化,故以日为象征。
日者,五行之宗也。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为万物构成之基本元素。
五行相生相克,变化无穷,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生长变化,故以日为象征。
夫五行者,变化无穷,故其象为日。
五行变化无穷,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生长变化,故以日为象征。
日者,万物之宗也。
万物,即世间一切事物。
万物生长变化,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生存,故以日为象征。
夫万物者,生长变化,故其象为日。
万物生长变化,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生存,故以日为象征。
译文:太阳,是阳气的精华。
阳气,活动而能照耀,所以用太阳来象征它。
太阳,是光明的源泉。
光明,明亮而能照耀,所以用太阳来象征它。
太阳,是天空的象征。
天空,覆盖着万物,所以用太阳来象征它。
太阳,是四季的象征。
日喻文言文翻译与注释

日喻文言文翻译与注释【实用版】目录一、日喻文言文的概念和意义二、日喻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三、日喻文言文的注释方法四、日喻文言文翻译与注释的实践案例五、总结正文一、日喻文言文的概念和意义日喻文言文,是指用古代汉语写的一种修辞方法,通常用日作比喻,来阐述道理或描述事物。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种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既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文学素养,也使得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研究日喻文言文的翻译与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瑰宝。
二、日喻文言文的翻译方法1.保持原文的意境:翻译时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境,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和情感。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保证句子通顺的前提下,尽量直译原文,对于一些难以直接翻译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采取意译的方式表达。
3.注重修辞手法:日喻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押韵、比喻等,翻译时要注意保留这些修辞手法,使译文同样具有美感。
三、日喻文言文的注释方法1.详尽注释:对于文中的难解词语、地名、官职等,要进行详细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2.注重词语的多义性:日喻文言文中,很多词语具有多义性,注释时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义项。
3.引用典故:对于文中引用的典故,要进行解释,以便读者了解其背景和含义。
四、日喻文言文翻译与注释的实践案例例如,《庐山谣》中的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可以翻译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其中出来。
”同时,对于“日月之行”的注释可以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日月,太阳和月亮;行,运行。
”五、总结研究日喻文言文的翻译与注释,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阅读能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
概括日喻的论证思路

概括日喻的论证思路
日喻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思路,既可以用于思考,也可以用于论证。
日喻通过以
日常场景或者经典故事为例进行比较与论证,以便让读者看到说话者内心深处对某件事物的真实态度。
首先,日喻可以丰富论文的语言气质,使文章更有乐趣,也可以更加有力地表
达一个主题,促进读者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入理解一个问题。
例如,杜牧的《春望》诗中,他借用耕种的场景来描述他深藏着的期望和憧憬,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他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其次,日喻可以让读者与论证中情意有更好的共鸣,因为读者可以亲身体验与
画面细腻的气息,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细节和主题的理解,还能深刻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令文章字里行间充满柔情,引发更多的共鸣。
比如,秦观《鹊桥仙》中,以鹊桥红烛晚断人肠一幕将景物与感情融为一体,深刻传达出无限的爱和别离之情。
最后,日喻还可以使论证收获更多的关注,既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唤起
人们的铭记之情,让读者产生特殊的共鸣,也可以借助意境或者状态来提升他们在读文时的情绪,从而更好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总之,日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论证思路,可以通过贴近生活场景的描述、提升
生活体验的意境、更有力的主题表达、以及更多的抓住读者注意力提高文章趣味性,更好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论证更有吸引力,更有力的对主题进行深入的阐释。
日喻名词解释

日喻名词解释
一个受了日喻的国王,某天早晨起床后发现自己的头很痛。
一位好友问他为什么不打坐冥想,也许会好一些,于是国王照做,但当他睁开眼睛时,却发现身边躺着那具腐烂的尸体。
为什么?因为国王在
进入深层次冥想时,日喻来了!当然这只是个笑话,可我们看到的世
界有时真的是无比残酷和黑暗,以致于我们都已忘记了最初的善良和单纯……
传说从前有一个国王,相信灵魂永恒存在,并祈祷来生能够投胎成为人类。
但是某天清晨醒来之后,他觉得有点儿头疼,便下令宰了个鸡当作供品祭拜太阳神。
后来就病倒了,而且越来越严重。
宰了的鸡肉炖熟了之后,他叫人吃掉,自己却连一口也没有吃。
他的属下非常纳闷,就询问原因。
宰相说:“大王今天早晨就寝之前,还将所有
的事情吩咐完毕,告诉我要好好侍奉太阳神。
但是如今您却忽然忘了自己要干什么了,就是因为昨晚受了太阳神的启示,心中充满了疑惑与悔恨。
所以今天一早就头痛,实在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
于是众人也就不再感到奇怪了。
日喻就这样奇妙地出现了!
有人看到这里,肯定又会抱怨:这又不是故事会,还是《格列佛游记》,讲什么日喻啊?!日喻其实就是指像日喻里那种我们平时经历
的事,而我们却看不见。
日喻虽然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每一天,关键看你怎么看待它。
有些人看到的世界就像日喻中的国王一样悲惨,整天提心吊胆、畏首畏尾;有些人看到的世界就像日喻中的属下一样
麻木冷漠、明哲保身;而有些人看到的世界就像日喻中的仆人一样愚
蠢软弱、圆滑事故。
以上就是“日喻”名词解释。
文言文日喻原文及翻译

原文:日者,阳之精也。
其大如车盖,其圆如规,其明如镜,其光如烛。
日出东方,月出西方,此自然之理也。
夫日月者,天之明也,而明有浅深。
日之明,犹人之智慧,月之明,犹人之德行。
智慧深者,其见事远;德行高者,其声名远。
是以君子以日为法,以月为戒。
夫君子之学,如日之升,月之恒。
日升月恒,不息其光,不息其明。
夫学无止境,若日之光,若月之明,积渐而成,不可急也。
故学者须臾不息,如日之不息其明,如月之不息其光。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以君子不以己之所长,骄人之所短。
日有蚀,月有食,天有阴,地有险。
君子处之,如日之蚀,如月之食,不失其明。
处险难,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不失其明。
翻译:日,是阳光的精华。
它的形状大如车盖,圆如规尺,明亮如镜,光明如烛。
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从西方升起,这是自然之理。
日月是天体的明亮,但明亮有深浅之分。
太阳的明亮,就像人的智慧,月亮的明亮,就像人的德行。
智慧深厚的人,他的见识远大;德行高尚的人,他的名声远播。
因此,君子以太阳为榜样,以月亮为警诫。
君子的学习,就像太阳的升起,月亮的恒定。
太阳升起,月亮恒定,它们的光芒和明亮不停止。
学习没有止境,就像太阳的光芒,月亮的明亮,逐渐积累而成,不能急于求成。
因此,学习者必须持之以恒,就像太阳不停止它的明亮,月亮不停止它的光芒。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因此,君子不因自己的长处而傲慢地对待别人的短处。
太阳有日食,月亮有月食,天有阴晴,地有险阻。
君子面对这些,就像面对日食和月食,不失其明亮。
处在险难之中,就像太阳的升起,月亮的恒定,不失其明亮。
此篇日喻,旨在以自然界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来比喻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君子应如太阳般光明磊落,如月亮般恒定持久,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达到圣贤之境。
《日喻》课文翻译

《日喻》课文翻译《日喻》课文翻译引导语:《日喻》是一篇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那么有关《日喻》的课文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日喻〔宋〕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日喻》课文翻译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
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
”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
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
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
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
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
日喻文言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翻译《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1),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2):“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3)。
他日闻钟(4),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6)。
他日揣籥(6),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7),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8),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9),岂有既乎(10)?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11),或莫之见而意之(12),皆求道之过也(13)。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14)?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15):“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16)。
”子夏曰(17):“百工居肆(18),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19),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20),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21)?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22)。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23)。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24),士杂学而不志于道(25);今也以经术取士(26),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27),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28),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1)眇(miao):本指视力微弱或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
(2)或:有的。
(3)扣:敲。
(4)他日:后来有一天。
(5)扪:抚摸。
(6)揣:摸。
籥(yue):古代的管乐器名。
(7)达:通晓。
(8)巧譬:巧妙的比喻。
善导:好的开导。
(9)相:这里作动词用,象。
(10)既:完。
(11)即:就。
名:解释。
(12)意:推测。
(13)过:弊病。
(14)卒:终于。
(15)孙武:春秋时齐国军事家。
(16)致:招致。
(17)子夏: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 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 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 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 出_________的全部……
3.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2.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3.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4.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 部,作《日喻》以告之。
北人学没 第三段:讲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 道是靠踏实刻苦学习、 的故事。 亲身实践求得的。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重点句子翻译
1.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 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 也。
2.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3.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概括前两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讲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 的故事。 第二段: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miǎo
mén
yuè
pì
眇
zú
扪
sì
龠
yú
譬
mò
卒
shè
肆
nì
欤
bó
没人
yàn
涉
溺
渤
彦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 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 得其形。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 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招致。 善于。 都是。 用。 害怕。 既然这样,那么 成年。 认识、了解。 游泳。 住。 获得。 事业。 成就。 牵引。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 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 《日喻》以告之。
用。 从前。 从前。 勉励。 正。 立志求道。
1.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形状。 是 差异。 求教。 因为。 从未。 认为 听到。 得到,获得。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 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 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 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 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过错。 从 命名 难道 一个接一个。 即使。 超过。 诱导,引导。 好的。 比喻 巧妙。 比……严重
盲人识日
复习字词及句子
生而眇者 或告之曰 岂有既乎
道之难见
扪烛
或莫之见而意之
1.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2.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 岂有既乎?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 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 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 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 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 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第四段: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勉励吴彦律。
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目的、踏踏实实的做学问。
写作特色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比喻在文中的作用。
例:作者引用孙武的话,借作战来比 喻学习。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人应 该掌握主动。
1.子夏曰:君子学,以致其道。 2.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与人。
林语堂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 全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 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有《东坡乐府》。
一、自由朗读全文,把读不准的 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整理在笔 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