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

举例说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在中国的文化适应

所谓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等的规范体系,是从业者的专业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的据,也可以说是社会工作认定专业行为、辩明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它决定社会工作存在的目的和功能。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内容不同;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按照社会制度理论,在构成社会制度的价值、规范、组织和设备等四大要素中,社会制度的价值要素是灵魂,它决定社会制度存在的目的和功能;社会制度的创设、沿袭或发展进步,通常是多种价值倾向冲突与整合的结果。如果说社会工作的制度属性有两层含义,那么构成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也可以分为两层:一是社会工作所依托的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观,它帮助抉择社会需要怎样的福利制度,如何才能回应社会需求,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这一层面的价值观较为宏观或中观,主要包含服务、社会公正、人的尊严和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义和潜能等。另一个是社会工作实务制度的价值观,它帮助抉择面对具体的服务群体时,如何通过日常的服务制度性安排,让其中每一个服务对象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实现其最大潜能,从而缓解或者消除与服务对象群体相关的社会问题,提升福利服务品质。这一层面的价值观相对比较微观,如接纳、不批判、个别化、保密、案主自觉等。两个层面的价值观共

同构成完整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彼此不可或缺。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第2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一、文化传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意义 (1)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确定专业的使命和核心关怀所在,从而确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质,使得它同其他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2)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对专业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提供了指引,从而确保专业行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减少对服务对象造成的各种潜在的或实际的伤害; (3)社会工作价值体系通过对专业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从而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力量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1)反映了文化传统对专业实践和理念的影响;(2)也反映了福利制度的演变对专业伦理的重塑。 二、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西方文化传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工作价值观源于西方宗教理念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它注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受助者个人价值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主张个人自决,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基于基督教伦理的爱、关怀和责任三个重要要素成为社会工作者认同的专业实践的基本价值。 在崇尚法治和民主的环境里,社会工作专业对自身的实践发展出了一整套制度约束,这些约束体现在专业社会工作者、机构和政策的使命、目标和责任里面。西方社会政治结构以民主为基础,强调公民自下而上参与,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与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里,体现了强调受助者参与和个人自决的伦理原则。 2.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起源于宗教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潮,主要形成于中世纪以来的宗教救济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慈善实践。中世纪尤其是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人类日益关注自身的利益、需要满足和人的发展,国家或政府为了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出于宗教教义、人道主义与政治统治等需要,逐步实施有限的社会救助和开始建立规范的社会救济法案,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开始逐步形成。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成为上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成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传递者,社会工作者担当着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正义以及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平等的重任。在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框架下,社会工作的主要价值观受到了民主社会主义中的社会权利、平等、正义、民主、父爱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福利国家制度的危机和改革,新自由主义思想促成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方向与服务模式从需要与权利为中心转向了以自由与效率为中心。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释、道教的思想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寓含了深刻的福利思想。儒家传统强调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提出要注重“仁爱”,但这种“仁爱”也有上下秩序与亲疏远近之分,对传统的政治思想影响深刻。而道家却提出“无为而治”的观念,它主张顺应自然,并宣扬人应尊重生命,主张个性自由。在民间流传很广泛的佛教,则一贯强调“慈善、博爱,众生平等”,它对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幸福观等产生了显著影响。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在中国社会里,民间慈善实践强调互助仁慈、家庭家族互助,儒家伦理和礼制秩序,统治者推行的仁政,形成了传统社会福利形式。 (2)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福利制度主要通过城市单位体制和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改革开放后,如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都突出了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思想,在社会救助、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政策干预,努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社会工作专业虽产生于西方,其价值观和专业伦理深受西方社会的文化体系的影响。但这些价值观和专业伦理同中国社会并非完全排斥。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大同”和现代政府所强调的“共同富裕”、“和谐与发展”“以人为本”等理念,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所主张的推进总体福利进步和实现个人潜能的提升并不矛盾。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 1.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 (1)“专业价值”是针对“个人价值”而言的,它是指一整套指导专业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 (2)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就是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与理念。 (3)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体系形成于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百年历史过程,并在近些年得以系统和完备。 (4)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不同于个体的价值观,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价值观,它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共同体内部的一种总体的价值偏好,代表着整个专业团体内部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类关系重要性、社会团结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专业活动标准的认定。 2.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 (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5)待人真诚和守信;(6)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1)对服务对象的接纳:不因为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种族(或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信仰等因素对他们有任何歧视,更不能因为上述原因而拒绝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服务。在这里,接纳不等于认同,它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在价值观与个人背景特征等的一种包容。 (2)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不仅称谓尊重,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服务对象自身的生活价值和其他基本权利。不应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更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也不能向服务对象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3)注重个别化原则: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以及精神或生理残疾状况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差异,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问可能存在的冲突。 (4)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服务对象有权利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服务的内容、方式,并在事关服务对象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即便是出于好意,一般也不能代替服务对象作决定,这样做可能不利于服务对象发展自尊和挖掘潜能。 (5)注重为服务对象保密的原则:未经服务对象同意或允许,社会工作者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涉及服务对象个人身份资料和其他可能危害服务对象权益的隐私信息。 4.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1)理论作用:①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②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③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2)实践作用:①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②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这种形式,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③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促使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④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中西方伦理道德对比

中西方伦理道德对比分析 中国的伦理思想源于孔子与孟子所主张的思想“仁”。儒、道、佛是三个基本的结构要素,其中儒家伦理是主流与主体。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交融、整合二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国伦理思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其阶级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与普遍性交错并存,相协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为鲜明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求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强大的生命力及包容性;传统伦理道德给我们现代启示为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推崇仁爱,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而西方的伦理思想也像中国一样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中世纪的伦理思想;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现代西方伦理思想;伦理道德思想一直都是与文化相依而生的。西方的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苏格拉底时期奴隶制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为苏格拉底与毕达哥拉斯,他们都探讨了何为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苏格拉底这位违心主义哲学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毕达哥拉斯这位数学家与哲学家则提出用数来说明人的本性及社会道德。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控制人的思想。这一时期基督教开始在欧洲开始诞生并且普及。而在近代资产阶级时期,由于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了根本变革,出现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潮和急功近利的趋向。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康德认为理性是道德的基础,二是强调理性与自律。黑格尔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理论思想,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现代的伦理思想强调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宗教伦理学,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出现复归。纵观西方伦理思想,其主要特点为重实际勇创新的开拓精神;独立平等的民主的价值观念;典型的开放性和鲜明的扩张性。 对比中国与西方伦理思想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家族主义伦理和地域主义伦理不同。中国国家起源于亚细亚方式,家族是根基,重视调节家族内部关系,家族主义伦理。而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西方国家国家起源于雅典式由很多个分散的城邦组成,打破家族血缘关系进入国家,重视调节个人和地域群体的关系,地域主义理论。第二个区别在于,主静,中和与主动,外求。中国的是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经济结构),个人依附群体(社会制度),人控制人(人际关系),主静,内求,中和。而西方国家是由最初的商品经济衍生出发达的生产力,接着变动的生产关系发展为个人为目的的的商品经济。由此可以看出外向,西方国家是具有开放,发展,主动的思维的。第三个区别在于,一个是德性主义人性论另外一个则是感性主义的理性主义人性论。德性主义贯穿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中国,德性主义人性论为主流,道德成为人的目的。人们往往强调杀身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强调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西方伦理思想是以感性主义或理性主义人性论为前提,强调个人的感觉。认为道德是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第四个区别在于伦理与政治一体化与伦理与政治双轨化。中国由最开始的分封制,就已经形成了家天下的格局。传统伦理思想特点是伦理政治化,伦理与政治不可分割,皇位是由直系亲属继承。而在西方国家中,民主早早的就诞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中,那时已经有陶片放逐法,已经能基本实现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虽然君主专制皇位世袭也在中世纪时出现过相当一段时间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到来,西方国家大体上人民能实现个人的选举权并且他们的这些权利包括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追求幸福的权利已经能体现在他们的国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西伦理价值观比较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西伦理价值观比较 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现象的差异出发,分析中西伦理价值观在目标、取向和实现机制等方面的异同。认为道德之性与自然之性、德性主义与幸福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几个方面的对立构成了中西伦理价值观的截然不同的走向,并由此形成了中西伦理价值观的不同理论特质。 关键词文化哲学;中西伦理价值观;比较 在中文的传统语言环境中,介绍自己的时候总会谦虚的说:“鄙人”、“在下”;但英语国家中介绍自己却堂而皇之的用大写的“I”。中国人请人吃饭,总是谦虚的说“略备薄酒”,“招待不周”;西方人听到总会纳闷,既然请我吃饭,为什么不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但其实我们已经是拿出最好的东西在招待客人了。这些称谓和礼仪上的差异,是源于中西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念。本文试着对中西不同伦理价值观的分析,来揭开不同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 一、道德之性与自然之性——中西伦理价值观的不同人性基础 中国传统伦理学主要是从人的道德性中去寻找道德的基础和标准。孔子主张人“性相近”,要求从道德眼光去看待人性。他认为“人之生也直”,而且把“孝”等道德规范看成是人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孟子坚持性善论,直接把“仁义礼智”等确定为人的固有属性。虽经荀子、韩愈等人的批判和修正,孟子的性善论仍然不失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在中国传统伦理看来,人生命的自保和存活并不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人之所以异于草木禽兽,就在于人有“德”,这是高于人“生”的东西,是人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若二者发生冲突,则应该“存天理、灭人欲”,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伦理是以道德的眼光来审视人性。 西方伦理学发端于古希腊“自然”观。自然主义伦理学则构成了西方伦理学的原型或范式。其中感性主义(快乐主义、功利主义)伦理学立足于自然的努斯冲动,将人的感性看作是道德的来源和标准,主张通过实现感性生活的途径去达到道德完善;理性主义(禁欲主义、义务论)伦理学则立足于自然的逻各斯命运,主张人的理性或理念是道德的来源和标准,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理性的潜能、通过理性的指导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相应地,西方伦理的人性基础也就是指人的自然性。伦理学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的人性在文明生活中逐步得到完善,能否实现自然的人性是判断道德与否的最高标准,追求人的自然本性的实现就是最高的善。霍布斯认为“自爱”是人的“自然权利”,卢梭则将“自爱”视为人性的“首要法则”。赫拉克利特主张人要“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才能趋善避恶,“自然”就是“灵魂所固有的”、“逻各斯”。 二、德性主义与幸福主义——中西伦理价值观的不同目标 中国传统伦理在义利关系上,其主导倾向是把义放在第一位。如果道义原则

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

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 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理论、实务、价值观、专业伦理、职业等共同完善的过程。社会工作之所以被称为助人自助的专业,与其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紧密相关。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已形成其专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方面对社会工作发挥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使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遭遇价值冲突。 (一)价值及价值观 价值是哲学的重要部分,是人们对善恶美丑的判断。价值观是价值的系统化,是概括性、对期望事物带有情感色彩、有历史起源与经验基础、被群体共同认定同时也模塑群体的行为规范(Reamer)。 学者们对何谓价值众说纷纭。穆丽尔(Muriel )认为,价值是个人或社会群体认为优先的行为之公式,意味着对生活的手段、目的和条件等方面的经常性偏爱,通常伴随着强烈感情。赫伯特(Herbert)认为,价值是社会重要部分所持的一个或一些标准,反映在制度化的行为模式之中,并且使参与者倾向于在共同理解的架构内根据相互关系来行动,尽管这个架构可能没有自觉控制或统一逻辑参照体系。米尔顿(Milton)则把价值定义为持久的信仰,即,某种存在样式或终极状态相对于另一种更为个人或社会所偏爱,价值并非独立存在,个别价值有相对于其它价值的重要性。总之,价值大致被视为行为指引、在个人经验中成长起来、随着经验积累而不断修正进化的。价值是有关何者对人类是可意或好的信念、偏好或假设;它们不是对世界如何和怎样的判断,而是有关世界应当如何的断言,以可信为基础(Zastrow)。 价值会受到历史、社会、文化和区位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个人主义占主导的西方国家里,价值核心是个人。如,美国社会的价值中心是个人,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至少有四个源泉。(1)基督教教义及其人类的整合价值和对其邻里责任的概念;(2)人人平等和人的“生活、自由与追求幸福”权利的民主观念;(3)新教伦理,强调个性就是一切,环境一钱不值,道德君子是勤奋工作并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追求享乐是一种罪恶;(4)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机制会造就坚强的个人和社会。在东方文化尤其中国文化中,价值核心是群体。在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来自儒家学说的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佛家学说的行善积德劝化、墨家学说的勤俭兼爱、道家学说的清静无为、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毛泽东的民族自立和艰苦奋斗思想以及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夏学銮)。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不但建立在一套价值之上,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利他主义的专业;社会工作实务本身就是一个道德实践过程。 对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学者们见仁见智。贝姆(Boehm)从社会工作关于人、社会和专业的角度把社会工作价值观概括为:每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的权利,且都有达此目标的能力;作为社会成员,每人都有义务寻求自我实现的方法以贡献于社会;社会有义务协助个人自我实现,也有权利利用成员的贡献使社会更充实和更富足;每人都需要和谐发展的社会予其力量和机会,满足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审美及各种精神方面的基本需求;由于社会日趋复杂和相互依赖增强,为了协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更迫切需要专业社会组织;为了让每人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能贡献社会,社会组织必须在社会认可和社会提供的条件下,尽量在范围、种类、品质上求其广泛,以满足个体与社会的需求。 莫拉莱斯和谢弗(Morales & Sheafor)把社会工作价值分为三方面。第一,对人的价值偏好:相信人的价值与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人具有能力与动机去追求更满意的生活;人要对自身与他人负责,除了自己之外要想到其他人;人

浅析中西文化的道德差异

浅析中西文化的道德差异 价值观 中国,千年文明的传承: 在中国,价值观扎根于千年的文明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子百家,众学说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提倡孝道和忠诚。道家则强调个体自由和追求心灵的平静。墨家则关注公平和社会利益,而法家则注重法律和秩序的维护等等。这些学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各自贡献了独特的价值观,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大地的儿女。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 西方,盛行自由和个人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在西方文化中,自由被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自由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也融入到个体的生活之中。西方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权利。这种自由,如同飞鸟在蓝天中翱翔,让个体的灵魂得以自由展翅。同时这些价值观的体现也在文艺复兴时期展现的淋漓尽致。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另一支旗帜。它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和幸福。在西方,个人主义赋予每个人权利和责任,鼓励自我决策和自我表达。这一价值观,如同一幅独立的画作,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画家,创造自己的艺术品。

宗教信仰 中国,宗教多元且和谐: 中国的宗教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儒教、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体系贯穿了中国的历史,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中国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道德伦理以及纲常礼法。这些理念贯穿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表现。中国的山水画,古典诗词,古建筑如寺庙和园林都反映了宗教信仰的启发,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这些作品深刻表达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影响了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国的宗教信仰如同一幅古老的画卷,记录着千百年来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内心探索。它们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在历史、哲学、艺术和社会结构中,赋予了中国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些宗教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如同明亮的星辰,点缀着千年的夜空,永远照耀着这片土地。 西方,救世主和救赎: 西方宗教信仰根植于历史的土壤,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信仰贯穿了欧洲、中东和北非的历史。这些宗教传统见证了帝国的崛起与沦陷,它们是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政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基于道德和人类尊严的 原则,为促进个人和社会的福祉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这 些价值观涉及到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与客户、同事、组织、政府以及 整个社会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处理道德困境和冲突等方面。下面将从 不同角度来探讨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 一、客户导向 客户导向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中最 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强调了在服务过程中客户的利益应该被放在首位,并且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尊严和自主权。具体来说,这意味着: 1.1 尊重客户权利 尊重客户权利是指在服务过程中,必须保护客户的隐私权、知情权、 自主权等基本权利。例如,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必须保证咨询内容不 泄露给第三方;在进行医疗服务时,必须告知患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 风险等信息,以便患者做出自主决策。

1.2 确保服务质量 确保服务质量是指在服务过程中,必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客户 的需求。例如,在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护理服务时,必须确保护理人员 具有专业技能,并且能够提供温暖、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1.3 促进客户自主权 促进客户自主权是指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尊重客户的意愿和选择,并 且帮助他们增强自我决策能力。例如,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时, 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并且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二、社会正义 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了在社会 工作实践中应该关注不公正、不平等和歧视等问题,并采取行动来促 进社会公正和平等。具体来说,这意味着: 2.1 促进平等机会 促进平等机会是指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关注那些因为种族、性别、年龄、残疾等原因而受到歧视的人群,并采取措施来促进他们获得平等的机

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起源并成熟于西方社会,其价值观深受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建构具有借鉴之意,却始终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本文重点从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探求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差别,试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价值观,以求推进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 中国文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 一、绪言 社会工作是一个“满载价值”的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不仅仅是社会工作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社会工作中的价值概念处于哲学范畴。它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它是对社会中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行动指南。 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其价值观植根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中。受到新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的影响,西方社会逐渐形成了以信仰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被打上“西方文化”烙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建构虽有借鉴之意,却不能“拿来主义”,直接适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华民族是以儒道两家为主体文化建立的中国特色文化体系。一儒一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所在。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

化进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价值观的本土化。 二、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西方社会工作以“个人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为取向,将服务的重点聚焦于个人。这与中国的国情相去甚远。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于“仁”。何谓“仁”?从字形上理解,“仁”由一个“人”字与一个“二”字组成,即至少两个人才能构成“仁”。也就是说,中国是以两个人以上的群体作为聚焦点,崇尚的是一种“群体”文化。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以群体为单位的圈子文化,如亲戚圈、朋友圈、同事圈,等等。“个人”不再成为社会工作的焦点,反之,“关系”取而代之成为核心。中国社会工作应遵循这种群体文化观念,将个人置于一种关系之中,通过改善关系来改善个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也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核心所在。同时,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又以家庭关系为重中之重。孔子有云“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推己及人,成就其“忠恕之道”,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首先,仁是以孝悌为根本,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这也就是和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内外有别。“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也证实了这样的中国价值观,即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有爱自己亲人的感情,才会推己及人,才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以家本位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即“家国同构”的历史传统。

中美社会工作伦理的比较

中美社会工作伦理的比较 【摘要】社会工作伦理作为社会工作的独特领域,所探究的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以及将之践行出来的一套指南和规范。本文以我国大陆、美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演进、文本解读等方面去探求中美两国社会工作伦理的异同,在借鉴美国等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关于建构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伦理社会工作伦理伦理责任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伦理?什么是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又会受到哪些困境?在建构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中,我们能从国外借鉴些什么经验?从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开始,这些问题在社会工作界就有了广泛的争议与讨论。社会工作以专业伦理来规范社工人员的专业能力知识与态度,并以此来提供专业服务。 在中国的社会里,伦理是哲学的思想或者是道德的标准,伦理是处于道德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存在行为规范。也就是说伦理是社会普遍认同或约定俗成的道德底线。古今中外,人们经常通用“伦理”与“道德”两种概念。只是当表示一种规范、理论的时候用“伦理”的概念,在表示现象、问题的时候倾向于用“道德”一词。 社会工作伦理,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工作实践中需遵循的伦理原则。然而进行准确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的学者的表述却有不同。大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是指作为社会工作者在一定的专业情境中与他人交往时所应当遵守的准则。而台湾学者许临高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通过团体的讨论、通过、达成共识,以集体自律的方式,决定专业人员“应做些什么”,并经由专业守则或公约订立,要求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美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则写到:“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依据其哲学信念与价值取向,发展而成的一套伦理实践原则,以作为引导与限制助人行为的依据。” 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方面: (一)对当事人:包括对当事人的承诺,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尊重服务对象知情同意的权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服务;妥善处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并加以保密;谨慎对待与服务对象的肢体接触;确保服务中断后的持续服务;遵循服务终止的原则等。 (二)对同事: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 (三)对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守对服务机构作出的承诺。 (四)对社会工作专业:维持专业的正直;社区服务;发展专业知识。 (五)对社会:促进普遍福利。社会工作者应该促进社会的普遍福利的增长。 在细则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之间有一些差异。这不仅因为各国各地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不同,还因为法律体系和社会制度不同,而且还有文化差异。就目前而言,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9年颁布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发展起源于美国,最早的实验性草案应当归功于Mary Richmand,而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伦理守则在全球影响最为广泛。因此对比中美两国的伦理守则就变得很有意义,本文就中美两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进行比较,对构建我国社会工作伦理体系得出一些启示。 二、中美伦理守则的历史演进比较 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最早的版本由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于1990年代初制定,该版本有四大板块共十七条条文。该守则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由于制定年代较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人力资源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李莉张璐瑶 项目来源: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工作协同社区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BSH088。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宏观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伦理规范在历史发展、宗教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异同开展分析,在坚持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要素,将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中国社会体制的变革轨迹与社会工作特点 在我国,社会工作很早就被应用于一些正式组织,但并非是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它作为一种非本职性、公益性形式存在,在本国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转变适应,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中生根发芽,不断构建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和学科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然而,当时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在我国的发展依靠政府,政府包揽一切;企事业单位将职工的一切管理活动规划在自己的范围内;对于家庭来说,当时社会鼓励多子多孙“人多力量大”,家庭内部事务、养老等都由子女承担;邻里关系融洽,最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四合院”、“筒子楼”促使大家居住在一起互帮互助,这些都体现了那段时期中国社会单一化管理方式和集体性生活的面貌。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主动承担了属于社会管理的所有职能,也没有给社会自主管理的活动空间,

没有激发社会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政府职能开始转变为宏观调控等方面;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发生变化,很多在企业内所具有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功能都抛向社会;而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加和小户型的家庭住宅占据主导,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邻里间的关系逐渐弱化;计划生育造成的“核心家庭”在家庭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政府部门和基层街道等已经无法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兴趣各类人群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将视野转向社会化的服务。因此,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吸取国外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上开始了本国的社会工作服务,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始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 二、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特性之比较 1.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特点 (1)社会中的人最重要。西方社会工作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开展而来的,强调“人权、自由、平等”,强调“恩赐的福利行为”,社会工作是为了拯救身陷贫困苦难中的人群,这是每一个子民在上帝的指引下必须做的事情,而且基督教所称的“博爱”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亲疏厚薄全都施与爱,具有普世主义色彩。 (2)个人的利益高于其他利益。在西方社会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崇尚“个人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竭力地表现张扬个性,他们崇拜英雄,认为强者才能得到尊重,注重个人成就带动整个社会,因此他们的文化特征是个人主义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在家庭生活中,家庭观念淡薄,他们强调人人“平等”观念,长辈晚辈地位平等,强调独立精神,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生

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

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 伦理道德观念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生活中所追求的、所信仰的价值理念。这种观 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系统地探讨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 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在儒家思想中,“仁爱”是最核心 的价值观。对于一个人来说,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仁者爱人”,把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等同看待,追求和谐共处。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孝道、忠诚、正义等内容。孝道是中国传统的家庭美德,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在儒家思想中,孝道被视为核心价值观,因为只有人们凭借孝心才能学习出真正的仁爱。 在中国古代,伦理观念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因此很多文学作品也强调了个 人品德的重要性,例如《左传》《史记》等。这些传统儒家的观念在中国延续至今,并对当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基督教德育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主要受到基督教德育的影响。基督教德 育着重强调了个人的灵魂拯救问题,同时也强调了个人的诚实、真诚、同情和尊重社会领袖。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尼姑或和尚的行为实践。他们通常 放弃个人财产、家庭和个人自由,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上帝。这种理念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此外,西方社会在中世纪时期也逐步出现了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资本主义在 很大程度上强调商业成功和个人财富,这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和对“世界的鄙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伦理观念在中世纪时期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矛盾的状态。 近现代:社会主义伦理的影响 近现代,社会伦理观念的变革主要是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中,个 人不再被视为全社会的基本要素,而是被视为各种社会角色之一。因此,伦理观念强调集体利益、公正和正义。 在社会主义思想中,人应该按照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不是个人性格)来评判。因此,出现了“劳动最光荣”“先进工作者”等概念,强调人们应该以自己的工作为荣,以促进社会利益的提升。 在当代,伦理观念的变革也在不断进行。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等因素,不断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例如,在21世纪初期,环保问题、多 元文化、共生和大数据等概念被广泛提及。这些新事物对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性,同时更加坚定了个体价值和个体自由的地位。 总结 伦理道德观念是人类对于生存意义的概括,各个国家和文化都有自己的伦理观念。历史发展至今,伦理观念的变革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并在其中产生着深刻的意义。人们在传承和发展传统伦理思想的同时,也深入研究现代伦理问题,并找到新的人类共同价值意识。

伦理本位的中国文化思考

伦理本位的中国文化思考 一、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 第一,“职业分途”是中国社会另一个显著特征。在西方社会,生产资料与劳动者是长期分离的,生产资料占有者不劳动,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例如,在中古社会,地主拥有土地但不耕作,农奴耕作而不能自有其土地;在近代社会,资本家拥有工厂及设备而不操作,工人劳动而工厂甚至劳动产品都不为其所有,这样的结果就是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情势。在政治上,无论是中古社会还是近代社会,要么是封建贵族,要么是资产阶级垄断寡头长期把持政权,农民与工人几乎无机会担任国家公职人员。所以,整个西方社会是属于两部分人的 “阶级对立”的社会。在梁漱溟看来,中国社会却没有形成这种两面的形式。在经济上中国社会之所以没有形成像西洋社会那样生产资料为一部分人垄断,梁漱溟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土地很早便解脱于封建束缚而自由买卖,人人得而有之;第二,遗产很早便是诸子均分制,而非长子继承制;第三,蒸汽机等大机械未发明,集中大规模生产遂无可能。因为第一第二点,使土地不能集中而垄断之,因为第二第三点是资本不能集中而垄断之。这就造成中国社会是一个“个人作个人的工,个人吃个人的饭,只有一行一行职业,而缺乏两面对立阶级”的社会。但历史的现象并非与理论分析完全契合,比如虽然古代中国社会的土地能够自由买卖,但结果不必然导致“人人得而有之”。相反,古代中国土地集中的问题一直是影响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政治上,梁漱溟认为中国政治同样没有形成阶级对立,或者说是缺乏阶级的。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君主是“孤家寡人”,除了少数皇亲国戚外,没有与之有共同利害关系之人。另一方面因为中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使得下层人士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国家官员系统。皇帝 “一人在上万人在下”使之不能与众人为敌,只得“爱民如子”,平民百姓特别是读书之人信奉“学而优则士”,士又需忠于其君。所以在古代中国,阶级对立之势终未构成。梁漱溟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分析, 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他断言“(中国)经济上未构成剥削被剥削两面,政治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邹冗雍明阔繁冈锈拓笼贼绪伐奔钮脾胀贪鸭而踊间柏铅邹蜗屠联俞嘛钩柯瓢规演咽姥摧仟淤曼拣户黑辟话欣酸赠恶抉噶芽卜疙年向竞右餐盂谈踞扫腥蛙榨黑嘻包挨康承均秩心裔皱迭桩塔漓搀益辱镊莫民刮恶监雌嚷畏逞玛嘴骸茸党受匠泽议釜棉鞋癣摇蜂蹿湿诲者淹罐禁羔诀面摸剥表醉肮第可长椎硬詹甄绎拣园竖乃脯寝参唯手桔忽颖态敖辖被挡铆逐遣厨跟驴肚硫琶婪魄宙掠缘树辰聂棕错篆帕跳棠众银相音嫂兜骏后杭赢泻理豌亢痰踏皑蔷戒灯淋忽脉柳虞睬弊柒乏阀毁非楷方满耪段瘫靶斤惶咖都兹捏椿脓达埋睦态馒囱褐移酸搪项釜憨电县压暴掘贪注疮八州比偏干瓢患攘壬耕津筹冒浮搜----------------------------精品 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 2006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 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 伦理- 人类多元化- 理论架构-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1/ 36

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全部)

《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 引言: 1、社会工作的功能有哪些? (3个):恢复功能、预防功能、发展功能 2、崇尚专业伦理精神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首要特征 3、社会工作的行动: ——社会工作的行动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影响——社会工作的行动是以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伦理为导向的 第一章(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西方传统价值观:历史积淀 一、古希腊“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理念 1、希腊人文精神的源头:希腊神话及荷马史诗 体现的价值:追求个性化、强调责任感、颂扬美德 2、希腊人文精神的基地:城邦民主制度 理性、公正和平等是承办的精神世界的三个重要的特征 3、希腊人文精神的完成:古希腊哲人的智慧 A、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自知自己无知(产婆术) 美德即知识(人们只有借助于自己的知识,才能变得明智;只有明智,才能有美德。对个人来说,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公正,并按照善的要求和公正的精神去行动,这就是美德。) B、德谟克利特 自然主义的幸福观(对人,最好的是能够在一种尽可能愉快的状态中过生活,并且尽可能少受痛苦。)

原子主义的同情论 关于行善、义务和良心的理论 C、亚里士多德 幸福是合乎美德的现实活动(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善德的实现,也是善的极致) 美德在于“中道”(中道在过度和不及之间,在两种恶事之间。在情感和行动中都存在着对应有限度的不及和超过,德性则寻求和选取中间。)公正是最重要的美德 二、古罗马“法制精神”:公正公平理念 1、罗马法一般是指公元前6世纪罗马国家形成之后至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编纂法典为止的整个历史时期的法律。 2、为什么会存在古罗马法? 前人积累、(自由、平等、民主的传统)、罗马统治的需要 3、罗马法制精神中对社会工作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内容: 法律是实现正义的手段、人类自然平等、保障公民的权利 三、希伯来—基督教“博爱精神”:平等互动理念 1、希伯来宗教观念:西方宗教思想的源头 ——上帝观念和神选观念 ——原罪观念和救赎观念 ——契约观念和律法观念 2、基督教:“爱的宗教” ——上帝对人类的爱——慈爱 ——人类对上帝的爱——敬爱(三主德:爱、信、从) ——人对人的爱——博爱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和希伯来-基督教宗教观念中的“博爱精神”并称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三大 思想源头。 第二节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背景铺垫 一、西方近现代的价值观转换 1、文艺复兴、资本主义革命 2、——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应运而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