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农牧区生态移民中安置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采煤沉陷区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为例

采煤沉陷区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为例

采煤沉陷区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为例王宇龙【摘要】本文首先对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农牧民经济水平现状做了阐述;接着讨论了农牧民失地原因,同时分析改善这种现状的不利和有利因素;最后提出通过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导报》【年(卷),期】2012(000)020【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采煤沉陷区;生产生活;解决【作者】王宇龙【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在2010年国家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农牧民增产、增收,保障农村社会长久稳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农牧民增收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压力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积极谋划新思路,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切实促进农牧民增收。

乌兰木伦镇作为伊金霍洛旗的工业重镇,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区域经济总量在煤炭产业的带动下迅速增长。

但是,与工业经济的繁荣相比,农村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农牧民失地问题日益严重。

1 乌兰木伦镇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逐步深人,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以来,乌兰木伦镇农牧民的经济收人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进步,到2005年,全镇农牧民的人均收人达到7000元,比改革开放的1978年提高了许多倍,到2011年年底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4000元,比2005年翻一番。

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镇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乌兰木伦镇农牧区经济社会仍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农牧区仍处于区域性和整体性相对贫困的状况。

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自然灾难能力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农牧民收人水平和镇区居民相比差距很大;失地农牧民越来越多,在不久的将来,乌兰木伦镇16个行政村108个生产合作社中约有90%的村民都将失去原有生活条件和生产基础。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这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市民化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成为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当前形势出发,探讨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和措施。

一、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挑战随着农牧业转移人口日益增多,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

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许多农牧业转移人口来自贫困地区,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就业、居住、医疗等方面的困难。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尤其是草原地区人口相对分散,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随着农牧业转移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资源面临一定压力,城市环境与社会秩序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全面谋划、综合施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探析。

1. 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是关键的一环。

只有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增强就业竞争力。

内蒙古自治区可以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途径,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为其城市化提供更好的保障。

2.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针对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可以采取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等措施,提升城市吸纳农牧业转移人口的能力和水平。

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 实施产业扶贫和创业帮扶内蒙古自治区可以通过产业扶贫和创业帮扶等措施,鼓励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创业就业,增加其经济收入。

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支持、技术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村人口在城市立足,实现就业创业的目标。

如何减少农牧民、转移农牧民、富裕农牧民

如何减少农牧民、转移农牧民、富裕农牧民

如何减少农牧民、转移农牧民、富裕农牧民
苗建军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
【年(卷),期】2014(0)8
【摘要】如何“减少农牧民,转移农牧民,富裕农牧民”是鄂尔多斯市“十二五”转移和收缩发展,集中发展战略的一大课题,意在实现农村牧区规模化经营和减人增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我就围绕农牧民如何转移,如何增收,提一些粗浅的建议:
【总页数】2页(P87-88)
【作者】苗建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伊金霍洛旗分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
2.宣传藏文科普知识推动西藏农牧民共同富裕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牧民生活富裕
4.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农牧民转移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藏人社发[2020]36号)
5.伊利七个联结助力奶业振兴带动500万农牧民共同富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荒漠化农牧民人居环境提升——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为例

荒漠化农牧民人居环境提升——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为例

图1 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区位示意图煤县和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之一,内蒙古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境内拥有大批历史、文化、宗教和自然景观。

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伊金图2 伊金霍洛旗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框架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系列推进行动。

(一)伊金霍洛旗“厕所革命”实践经验解决农村牧区厕所问题是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202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全世界仍有42亿人缺乏安全管理的环境卫生服务,有20亿人无法享有基本的环境卫生服务。

弥补卫生条件的缺口对于控制新冠肺炎和其他疾病的传播、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至关重要。

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卫生条件改善具有一定挑战性。

首先,委托管理协议,形成“政府监管、企业服务”的工作机制,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提高了管护成效。

农牧区:环卫保洁多元化。

立足西部农牧区实际,因地制宜推行“户保洁、村清运、镇填埋”“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等模式,通过组建镇村保洁公司、购买村集体劳务服务、镇环卫所保洁等形式,统筹抓好农牧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通过系列举措,伊金霍洛旗在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上实现了有经费、有机构、有设施、有队伍、有制度、有监督、有奖惩、有效果,初步实现了户有垃圾桶、村有垃圾收集点、镇有转运站和填埋场、旗有垃圾处理厂的目标。

2.生活污水治理按照“高标准建设、专业化运营、资源化利用”要求,伊金霍洛旗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托管运营、远程监控运行”模式,聘请专业运营公司对小型污水处理厂统一运营管理,建成农村牧区生活污水处理总控平台,每年可节约人员工资391.5万元。

通过“回流式”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后的污水全部用于园林绿化、洒水降尘及农田灌溉。

针对位置偏远、居住分散的嘎查村,通过化粪池生物发酵、移动式污水车收集转运等方式建立了分散处理污水机制。

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惠及农村牧区80%以上的常住人口,处理后水质稳定在一级A标准。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工程成效实证调查和分析_胡云锋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工程成效实证调查和分析_胡云锋

第29卷 第8期2010年8月地 理 研 究GEOG RAPHICAL RESEA RC HV o l .29,N o .8A ug .,2010 收稿日期:2009-08-29;修订日期:2009-12-17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8B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150、40971223);瑞典科学基金亚洲联系项目;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O7H70163A R ) 作者简介:胡云锋(1974-),男,江西赣州人,博士,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蒙古高原资源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研究。

E -mail :huyf @lreis .ac .cn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工程成效实证调查和分析胡云锋1,刘纪远1,齐永青2,师华定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石家庄050021; 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摘要:作为生态工程的参与者和受影响者,农牧民对生态工程成效的评价、对未来生态工程措施的选择倾向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将结构化问卷调查与开放式访谈相结合,对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四子王旗和太仆寺旗3个旗县生态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围封禁牧以及季节性休牧是本区主要的生态工程类型;基于个体体验,农牧民并不认为生态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显著的生态效益;生态工程对农牧民的影响表现为“减产、提效、增收”;对于未来的工程措施,农牧民优先选择限制牲畜数量,其次是退耕以及保护退化草地;绝大多数农牧民支持有补偿条件下进一步退耕和生态移民。

本文进而给出了一些研究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生态工程;工程成效;实证分析文章编号:1000-0585(2010)08-1452-091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2000年首都北京和华北地区遭受特大沙尘暴袭击以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问题逐渐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贫困问题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贫困问题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贫困问题研究——以内蒙古
自治区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
欧阳玲;金向荣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12(28)8
【摘要】为配合国家扶贫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微观区域贫困问题的研究。

以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根据农牧户调查数据,深入分析母子山村近13年贫困加剧
的原因。

选择环境与资源、经济、人口三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自然环
境差、水资源缺乏、垦殖系数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低、高数量低素质人口等成为致贫的关键因子。

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该村的发展潜力及解决贫困的几点对策。

【总页数】7页(P138-144)
【关键词】贫困;成因分析;农牧交错区
【作者】欧阳玲;金向荣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生计与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农户调研为例 [J], 杨云;徐艳
2.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失地农牧民外出务工对流出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内蒙古母子山村为例 [J], 欧阳玲;鲍通拉嘎
3.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少数民族农牧民适应性行为研究——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为例[J], 梁筱筱
4.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以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 [J], 欧阳玲;刘广通;包秀艳
5.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仿真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为例 [J], 徐冬平;赵波;李同昇;杨军辉;朱记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牧区移民城镇化的微观分析

内蒙古牧区移民城镇化的微观分析

内蒙古牧区移民城镇化的微观分析
王林静;修长柏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城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贫富差距的减少,其关键是控制城镇内部的不均等上升.内蒙古牧民的城镇化进程是在生态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牧区学校撤并三方面政策的共同推动下开展的.从分析在锡林浩特市就学的中小学生移民及其家庭入手,我们发现子女在城市就学后,牧民家庭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大部分牧民家庭财务负担加重,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造成牧区特有的“季节性市民”和“留守父母”现象.
【总页数】12页(P76-87)
【作者】王林静;修长柏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关于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政策的探讨——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生态移民为例 [J], 葛根高娃
2.金沙江水电移民城镇化安置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向家坝、溪洛渡移民城镇化
安置点的案例分析 [J], 赵小铭;刘平荣;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老年移民群体的健康问题: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J], 李鑫雨;叶海燕;邱群惠;罗惠莲
4.金沙江水电移民城镇化安置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向家坝、溪洛渡移民城镇化安置点的案例分析 [J], 赵小铭;刘平荣
5.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城镇化问题研究 [J], 李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研究刘懿锋;孙浩进【摘要】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林区凭借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在生态建设和经济转型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然而,作为国家级限制开发区,林区在公益性事业运营经费、接替产业发展、生态移民、省内政策扶持等方面依然存在瓶颈,这些困难和问题仅靠林区自身难以解决,还需要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

随着大兴安岭林区转型进入关键期,进一步推进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应结合区位特征和优势,完善生态功能区建设空间布局,发展生态农业、对俄合作区和生态旅游休闲区。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forest region made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policy support and their own efforts. However, as the national limited development zone, forest region remains the bottleneck on many fronts, such as th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operating expenses, replace industry development, ecological migr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Thes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nly by the forest itself is difficult to solve, also need the national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support. With the Greater Khingan Range forest region entered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forest region, i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 space layout, to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 Russian cooperation areas and eco-tourism area.【期刊名称】《中国林业经济》【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6页(P7-11,38)【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转型;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林区【作者】刘懿锋;孙浩进【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16.20大兴安岭林区作为我国北部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护松嫩、辽河平原和内蒙古东部草原自然生态及农牧区生产的天然绿色屏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东部农牧区生态移民中安置模式研究作者:李高峰郝润梅来源:《西部资源》2018年第05期摘要:生态移民是新时期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兴措施,能加快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人口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而生态移民的安置模式的选择是生态移民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本文以兴安盟扎赉特旗的生态移民为例,分析研究区不同安置方式的生态移民实施前后效果,并提出适合扎赉特旗的生态移民安置模式。

关键词:生态移民;安置模式;土地整治;土地流转我国于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计划将西部地区700万农民通过移民来促其脱贫。

我国的生态移民坚持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民意、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基础上进行移民。

并保障移民后续生产生活,真正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来”。

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关于生态移民的研究,本文主要对不同安置模式下的生态移民进行对比研究。

1.研究区概况扎赉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130m~1126m。

辖9个乡、9个镇、3个苏木,辖区总人口396861人,土地总面积11155km2。

扎赉特旗是农业大旗,农业资源丰富,全旗现有耕地570万亩,草地598万亩,林地465万亩。

水利资源也较为丰富,境内大小河流共74条。

扎赉特旗当地农牧民平均生活水平一般,但是有着一些远离城镇区居住在山区或者远离水资源的村落,居住在这些村子的农牧民日常生活极其不便,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

所以这些村子的农牧民急需通过生态移民来改善生活环境并提高生活水平。

2.扎赉特旗生态移民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分析2.1扎赉特旗生态移民实施情况扎赉特旗2013年计划搬迁3278户、10475人,涉及全区的4个苏木镇、10个嘎查,21个自然村。

在大力实施移民扩镇工程的情况下,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与扶贫工作和促进城镇化相结合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表1为扎赉特旗生态移民实施情况。

赉特旗的生态移民安置模式主要以随集镇搬迁和就近搬迁为主,并伴有少数的自主搬迁。

下面对这两种主要的安置模式的生态移民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反应扎赉特旗生态移民的实施状况,并梳理不同移民安置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点,探讨移民安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以巴达尔胡镇的那音台艾里的随集镇搬迁和哈日车勒艾里的就近搬迁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那音台艾里的生态移民。

那音台艾里位于巴达尔胡镇东北部,行政面积11km2,总户数80户,总人口324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400元。

耕地面积3073亩,草场面积5816亩,人均耕地面积10亩。

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绿豆。

那音台艾里居住环境恶劣,屯中有一条长200m,最宽处有6m,深4m的侵蚀沟。

屯里没有一条平坦的街道和像样的一条通向外界的乡间路。

在此情况下从2010年起,旗、镇两级对该屯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动员村民整村搬迁到镇区,并统一建设80座住房。

但村民实际迁入居住的只有12户。

村民认为“迁入地距离耕地和草场35华里,不方便生产生活,还有搬迁至镇区之后后续的生产生活没有保障”不愿意迁出。

(2)哈日车勒艾的里生态移民。

哈日车勒艾位于巴达尔胡镇东部,行政面积12km2,总户数100户,总人口421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400元。

耕地面积6315亩,林地面积3000亩,人均耕地面积15亩。

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绿豆。

哈日车勒艾里长期以来生产和居住环境较差,整个村子只有一个水井,因为村子坐落在山冈上,没有一条平坦的街道和通向外界的乡间路,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及其不方便。

在当地政府的调研的基础上,对该屯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将该艾里的100户农牧民整体搬迁到了该屯东侧500处沿着音巴线。

生态移民以后,村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前在草牧场住窝棚,现在都住上了大瓦房,屋子里面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

2.2两种安置模式的效果对比分析那音台艾里的生态移民计划整体搬迁到镇区,这样的安置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是很好的选择,会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及农用地流转,农牧民的生活条件也会得到提高,并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然而也会涉及很多问题,比如农业安置,移民后续生活保障和发展问题等,如果政府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和安排不够充分就会导致像那音台艾里的农牧民不愿意搬迁的结果。

哈日车勒艾里实施了整村就近安置,这样的安置模式迁入地和迁出地相距不远,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不变,少数民族移民心理上不会有太大冲击,容易迅速接受搬迁,不会涉及那音台艾里的问题,所以生态移民实施的非常顺利,搬迁后农民的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就近安置从生态恢复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是不合理的,因为新的安置地点依然会遭到新的环境破坏,而且对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农用地流转没有积极影响。

3.结论与建议3.1结论生态移民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解决移出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移民移入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等问题。

所以生态移民中安置问题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本文对扎赉特旗那音台艾里、哈日车勒艾里两种典型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的实施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如果从生态移民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去考虑选择随集镇搬迁的安置模式是合理的,这样的安置模式不仅能恢复生态环境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过这样的目标只有在充分做好移民前期工作,合理安排安置补偿,充分保障移民后续发展等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如果从短期的移民效果去考虑选择就近搬迁的安置模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就近搬迁后移民的生产生活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实施难度也不大。

但是這样的安置模式从恢复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是不合理的。

(2)生态移民在选择安置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土地整治,统筹城乡发展和土地流转问题,生态移民应与这三点互相促进才能使效果最大化。

并最终通过对这三点问题与生态移民之间的关系的讨论选择更加合理的安置模式。

3.2对扎赉特旗生态移民安置模式选择的几点建议(1)基于土地整治的安置模式。

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地整治的问题,应该让土地整治伴随着生态移民而进行,土地整治应跟上生态移民的进展速度,生态移民和土地整治需要互相促进才能使效果最大化。

①生态移民可以为土地整治的实施创造条件。

生态移民实施中最为关键的是移民迁出区和迁入区的用地问题,当务之急是对于迁出区如何平整土地及生态恢复,而迁入地则是如何合理的分配土地的问题,从而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规模化经营,既能解决迁入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也能改善迁出地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所以土地整治是生态移民是否能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②生态移民可以减少土地整治的实施障碍。

通过生态移民的实施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土地收益从而做好农民工作,这为随后的土地整治工作减少实践环节上的障碍,比如可将部分闲置的、撂荒的土地进行归整,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使得土地整治能够顺利地进行。

所以,加快生态移民的实施是推进土地整治較好的一种途径。

(2)基于统筹城乡的安置模式。

通过生态移民的实施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机会,因此在移民过程中应尽量非农化安置,将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使移民不再依靠土地生产生活。

对于无土安置的移民,就业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

安置在镇区域是很好的选择,这会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及农用地流转,农牧民的生活条件也会得到提高。

然而这样的安置方式会涉及很多问题,比如农业安置,移民后续保障和发展问题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大力扶持这些移民,依托城镇化发展鼓励大众创业,培育新兴产业,解决移民生存发展问题。

并结合移民自身的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确保移民有一技之长,从而让移民从事二、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基于统筹城乡的安置模式从整个社会还是移民本身的角度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首先在社会方面,生态移民所带来的大量移民会积极涌入二、三产业的工作,从而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并促进当地的二、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移民自身来讲,生态移民给他们带来了转变传统生活方式的机会。

农牧民投入二、三产业之后收入结构可以从单一化转变到多元化,已往农牧民的收入是单一的,搬迁到城镇之后除了可以从事二、三产业之外还可以把原有的土地通过流转增加收入渠道。

不仅如此收入来源也可以从季节性转为日常性,以往农民靠农地为生,所以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是闲着的,严重浪费劳动力。

生态移民之后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移民的收入也变为日常性。

(3)基于土地流转的安置模式。

生态移民之后大部分农民不能再从事农业,所以要对农地进行妥善的安置,合理利用每一片土地。

通过农用地的流转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态移民推进农用地流转是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利用的好机会。

在扎赉特旗当地农村绝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导致土地资源没有集约利用,土地生产效率低下,然而土地的经营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取得规模效益。

生态移民正是推进农用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的好机会。

通过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移民可以把原有的土地通过转包、出租等方式交给有实力去规模经营的农户,并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农业转型,走农业机械化道路,大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利用率。

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移民的收入来源,稳定移民的生活。

另一方面很好地推进了农用地的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规模利用,并取得规模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