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雷电灾害特征

合集下载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摘要: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中部),地形至西向北、东、南扇状大面积倾斜,河谷切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受多次地壳运动影响,造成褶皱断裂发育,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构成了区内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背景。

本文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减灾防灾和制定区域防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1.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汇处,隶属毕节市,处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势西部高,北、东、南三面较低。

最高是花厂与纳雍市交界处的乌箐山,海拨2218m,最低为北东端马洛河汇入赤水河处,海拨471m,一般地区标高1500m左右,市城海拨1475m;相对高差一般为100-400m,最大相对高差达1747m。

峰谷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基本一致,多为北东-南西向。

地貌类型主要为侵蚀-溶蚀中山沟谷、丘陵及岩溶地貌。

1.2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第四系等,地质灾害分布与下伏地层岩性的对应关系明显,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软质岩组、软硬相间岩组及松散岩组地层中——塑性岩石及松散岩类分布区;崩塌主要分布在硬质岩组——碳酸盐岩、砂岩等脆性岩石分布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煤系地层(采空塌陷)及碳酸岩(岩溶塌陷)地层中。

1.3地质构造七星关区地处经向构造带和华夏构造带之间。

南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及北部边缘的“黔中隆起”相接;北同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最西边一级沉降带“四川盆地”连接。

自燕山运动后,地壳几度间歇变动,形成复杂的构造背境,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区内主要的褶皱构造有:太极场向斜、鲍家向斜、毕节向斜、罗家院子向斜、草堤冲背斜等;主要的断裂有:花厂坪断层、落水洞断层、岩头寨断层、响水滩断层、塘边断层、馆西场断层、大吉场断层、阿市断层、普宜断层、核桃树断层、白岩脚断层、清丰断层、白龙地断层、新寨断层、野角断层等。

贵州省雷电活动规律初步分析

贵州省雷电活动规律初步分析
1 一 次年 1月最 少 , 2 1次 , 2 为 2 占总 次数 的 0 0 5 .3 % ( 2。 图 ) 20 -20 0 6 0 9年 贵 州 省 共 发 生 闪 电次 数 2 4 0 9 1 3次 , 电总数 排名 国 内第 四位 , 明贵州 省 的 7 闪 说
贵州 省 年 平 均 雷暴 日 5 d 属 于 高 雷 暴 区 。 2, 其 中 , 盘水市南 部 、 西南 自治 州 、 节地 区西 部 六 黔 毕 边缘、 黔南 自治州 罗 甸 附近 等 区 域 年平 均雷 暴 日数 在 6 d以上 , 以兴 仁 县 的 7. d为 最 多 , 之 为 晴 0 ( 33 次
面观测 资料 的不 足 , 以更 深层 次 的 了解雷 电活 动 可 产 生 的强度 、 度 和 极 性 分 布 , 密 为贵 州 省 雷 电 活 动 研究 、 电预警服 务 和雷 电 防护 ¨ 提 供 了强 大 的科 雷
n== == U === = = == =

n= = == U = == = = == =
解雷暴 日数 的区域和时间分布 , 雷电活动产生的强度 、 密度 和极性分布等特征 。
关键词 : 贵州; 雷暴 ; 活动规律; 初步分析
中图分类 号 :473 文献标 识码 : P2. B
1 引言
贵州 省开 展系统 性 雷 电研 究 业 务起 步 晚 , 术 . d , 于强雷暴 24 , 23 )属
21 0 0年增刊
贵 州 气 象
Ju a O uzo t r oy or l f i uMe oo g n G h e l Vo . 4 S p lme t L 3 u pe n
第3 卷 4
文章 编 号 :0 3— 5 8 2 1 ) 刊 一 10—0 10 6 9 (0 0 增 02 2

毕节市冰雹气候及特征参数分析

毕节市冰雹气候及特征参数分析

毕节市冰雹气候及特征参数分析毕节市是贵州省西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北纬26°24′至28°32′、东经104°11′至106°28′之间。

该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性明显,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冬季气候寒冷干燥。

毕节市在夏季常常出现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给当地农业和生产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了解毕节市冰雹气候的特征参数对于及时防御和减轻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冰雹严重程度毕节市冰雹破坏性大,主要集中在夏季(6月至9月)。

据当地气象统计数据,每年夏季平均出现10次左右的冰雹天气,出现频率较高,每年受影响的农田面积占到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

2. 冰雹天气时段在毕节市,冰雹天气常常在下午3时至5时左右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夏季白天气温较高,空气容易产生垂直热力作用,孕育了大气不稳定性和强对流天气的形成。

3. 冰雹降水过程毕节市冰雹降水过程多为阵雨或雷电暴雨形式,在短时间内降雨量大、雨势猛烈。

在冰雹天气过程中同时伴有强对流天气特征,如强风、大雨等。

冰雹频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空间单位面积内出现冰雹天数的比例。

在毕节市,冰雹频率较高,每年夏季平均出现10天左右的冰雹天气。

冰雹强度可以用冰雹粒径来描述。

毕节市冰雹粒径多集中在0.5cm至1cm之间,最大冰雹粒径可达2cm以上。

半径在0.5cm以下的小冰雹对地面影响较小,而半径在1cm以上的大冰雹对地面损害非常大。

冰雹危害程度可由冰雹破坏程度来反映。

在毕节市,冰雹破坏程度严重,特别是大冰雹落地时会对农作物、房屋、交通等造成极大的破坏。

4. 冰雹形成机理毕节市冰雹形成机理主要是由于当地夏季气温较高,空气的上升运动增强,随之产生大量水蒸气,形成强烈的对流云。

同时,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相遇时,会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穿越平流层的一些小颗粒受到上升气流的影响在对流云中迅速冷却,形成了冰晶,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凝结)后,最终形成冰雹。

毕节市冰雹气候及特征参数分析

毕节市冰雹气候及特征参数分析

毕节市冰雹气候及特征参数分析毕节市位于中国贵州省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6.9℃,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其气候特征为典型的四季分明、湿润多雨。

冰雹是毕节市夏季气候的一个特征现象,每年夏季,毕节市都会出现多次冰雹天气。

冰雹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形成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冰块状特征。

冰雹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天气条件,主要是大气中存在强烈对流运动和上升运动,同时也需要存在一定的冷却条件,使水蒸气快速冷却凝结为冰块。

毕节市冰雹的特征参数主要包括冰雹的大小、频率和降雨量。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毕节市冰雹的大小一般在直径1-5厘米之间,较大的冰雹可能达到10厘米以上。

冰雹的频率每年夏季都会有多次,集中在6月至9月份,其中7月和8月是冰雹最为频繁的月份。

降雨量方面,冰雹所带来的降雨量一般较大,常常会伴随着雷电、大风等强烈天气现象,给农作物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冰雹对毕节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冰雹造成的降雨量大,往往会引起山洪暴发、农田积涝等问题,导致农作物受灾严重,农民的经济损失较大。

冰雹所带来的强烈天气现象,如雷电和大风,容易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等安全问题。

冰雹也会对建筑物和设施造成破坏,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额外压力。

为了减少冰雹对毕节市的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应加强冰雹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民众采取防护措施,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可以建设农田排水系统,加强对土地的治理,减少冰雹造成的农田积涝问题。

加强对建筑物和设施的抗震和防护能力,减少冰雹对城市建设的破坏。

毕节市冰雹气候的特征参数和影响主要集中在冰雹的大小、频率和降雨量。

了解和研究这些特征参数,有助于应对冰雹天气带来的问题,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西南地区雷电活动与地形地貌相关性分析

贵州西南地区雷电活动与地形地貌相关性分析

贵州西南地区雷电活动与地形地貌相关性分析*朱曦嵘1,杨依山1,丁旻2,刘波2(1.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局,贵州兴义562400;2.贵州省气象局,贵州贵阳550000)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紧邻云南和广西,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位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地形落差大,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局地短时强对流灾害天气频发,雷电、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每年均给该州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李政[1]在对重庆地区雷电活动中下垫面影响分析指出,雷电活动与海拔高度呈波状分布,并运用行星反照率地表特性、TBB 资料得出,地表特性与雷电活动也具有一定相关性贵州的天气气候背景;程向阳等[2]分析了安徽省雷电易发区与海拔高度、地形标准差、水系、土壤电导率的空间相关性;潘建等[3]对土地利用率与江苏省雷电活动中分析,土地类型对雷电频次和雷电强度均有影响;李瑞芳等[4]对在山区雷电活动研究中指出,山体的坡度、宽度、高度均对雷电活动的有所影响。

本文应用闪电定位资料、地理高程、土壤信息、土地类型等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不同雷电强度等级下雷电活动与地形地貌的相关性。

1资料来源与数据处理1.1闪电资料分析本文使用2006~2017年贵州省ADTD 二维闪电资料。

采用QXT405-2017[5]中质量控制要求,剔除雷电流幅值为0~2kA 的样本130个(占比0.02%)和200kA 以上的样本2605个(占比0.41%)。

按照百分位法,将雷电强度划为3个等级,1~3级闪电分别占总闪电数的60%、30%、10%。

1~3级闪电和总闪电的分布情况见表1。

摘要:应用闪电定位资料、地理高程、土壤信息、土地类型等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不同雷电强度等级下雷电活动与地形地貌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黔西南州雷电活动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1级雷电与海拔高度的正相关性最高;与地形差整体上呈正相关性,2级雷电与地形差的相关性最佳;与土壤电导率呈负相关性,土壤电导率越低的地方雷电活动越频繁。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
洪涝、冰雹、干旱和低温冻害等。

下面将针对这些灾害进行分析。

暴雨洪涝是贵州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贵州省地势高低起伏大,地形复杂多山,地
势高差大,河流众多。

受西南气流的影响,贵州省降雨量多,尤其是夏季和短时强降雨频繁。

这种降雨模式容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等问题。

暴雨洪涝的主要特征是降
雨强度大、范围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贵州省还受冰雹的影响。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冰雹频繁出现。

当温暖湿润气流与冷
空气相遇时,就容易形成冰雹。

冰雹的主要特征是降雹量大、冰雹直径大、伴随强对流天气,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冰雹灾害,对农作物和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贵州省也存在干旱的天气现象。

贵州省南部干旱程度相对较轻,而北部干旱程度相对
较重。

贵州省干旱的特征是降雨不足、蒸发大、土壤湿度低,温度高,容易造成土地退化、农作物减产等问题。

贵州省的冬季气温较低,低温冻害也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贵州省一般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气温最低的时期。

贵州省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天气较常见。

低温冻害的
特征是气温偏低,冻害范围广,对各类农作物、植物和人畜造成损害,有时还会影响交通
运输和能源供应。

综合办公大楼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

综合办公大楼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

综合办公大楼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
丁 曼 周 强2邱 飞。 , ,
(.贵州省防雷减 灾中心 , 1 贵州 贵阳 50 0 ;.贵州省贵阳市 白云 区气象局 , 贵州 50 22 册亨 5 2 0 ) 5 2 4 贵阳 5 0 1 ; 5 0 4
3 .贵州省册亨县气象局 , 贵州
摘 要 : 根据标准和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雷电风险评估应在新建建筑物的设计之前进行 , 或在防雷整改工程实施之前 维普资讯 20 0 8年 1期 第 3 卷 2
贵 州 气 象
Ju a O u huMeerl y or l f i o t o g n G z o o Vo 3 NO. L 2 1
文章编 号 :03—69 (0 8 0 — 0 8— 3 10 58 20 ) 1 0 3 0
对 于第一 类 损失 , 据公式 有 根
R = R ( 计 )+ 尺 + 尺 + 尺 l ^不 口 u y
0. 9 28, 33 Pu = 1, = 1 , r 0一 L = 1 , 0一 Lu = 1 ; 0一
Ⅳ加 =0 1 2 R =5 6 ×1 . 7 5, .6 0 Ru=尺 +R =6 0 ×1 .9 0
损失惨重 。因而, 开展雷击风 险评估 , 为建设单位
提供 经济 有效 的防雷保 护措 施就显 得尤 为重要 。
2 雷 击风 险评 估 的重 要性
2 1 全面 反映评 估对 象的 防雷措 施现状 .
通过评 估 , 以准 确 的估 算 出建筑 物 遭 受雷 击 可 的概率 , 即建筑物 在 一 年 内可 能 遭受 的雷 击 次数 以
4 1 计算风险分量 R .
RB= ND L . P8 B ND= N| bC l . b L A b Q A = W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气候多变。

贵州省经常面临各种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干旱、雪灾和雷电等。

以下是对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的分析。

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是洪水。

贵州省地势高低错落,山地河流众多,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尤其是6月至8月。

由于山地的陡峭和水土流失问题,贵州省容易发生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

这些洪水往往引发水库决堤、山泥流和土石流等次生灾害,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贵州省还常常受到干旱的侵袭。

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较高。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贵州省也出现了年降水偏少的情况。

干旱给贵州省的农业和能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尤其是在冬春季节。

干旱还会导致水源枯竭、农作物减产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贵州省经常面临雪灾。

尽管贵州省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但是高海拔地区往往在冬季会有较长时间的低温和降雪。

特别是在贵州省的贵阳市和遵义市等高原地区,经常会有大雪和冻雨。

这给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贵州省还面临雷电灾害。

由于地势复杂和气候多样,贵州省雷电频繁。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使得大气环流较为活跃,大范围的对流活动经常发生。

夏季,贵州省容易出现雷暴天气,给农业生产和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包括洪水、干旱、雪灾和雷电。

这些灾害会对当地的生活、农业和交通运输等造成严重影响。

贵州省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害减灾措施,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节市雷电灾害特征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毕节市气候
湿润,多雨,同时也是一个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

雷电灾害在毕节市是一种常见自然灾害,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下面将介绍毕节市雷电灾害的特征,以便更好地加强对
雷电灾害的预防和防范。

毕节市雷电灾害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雷电活动频繁
毕节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气候湿润,多雨,是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

每年夏季,毕节市都会经历大量的雷电活动,雷暴天气频繁出现。

雷电活动的频繁给当地的农业、交通、电力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便和损失。

二、雷电灾害雨量大、强度大
毕节市雷电活动带来的降雨量通常都比较大,雷暴天气下的降水强度很大,往往大到
数十毫米以上。

大雨导致水灾、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给当地的农田、道路、村庄等带来
了很大的影响。

雷电活动还会伴随着强烈的风暴,有时还伴随着冰雹等恶劣天气,给当地
的建筑、农作物、野生动植物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三、雷电灾害危害性大
四、雷电灾害时空分布不均
毕节市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不均,有明显的集中区域。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毕节市的
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市区周边和山区地带,特别是一些山地、峡谷和河谷地带。

这些地区
地势较为险峻,气候湿润,多雨,是雷电灾害高发区域。

而市区内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势较
为平坦,雷电活动就相对较少。

毕节市雷电灾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雷电活动频繁、雨量大、强度大、危害性大、时空
分布不均。

了解毕节市雷电灾害的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预防和防范,保障
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增强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做好雷电
灾害的应对措施,以减少雷电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可以加强对雷电活动的监测预警,
提前做好人员疏散和物资调配准备,以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还可以适时开展对雷电
灾害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做好自我保护。

希望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共同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信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定能够有效地
减少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毕节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