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史(正)
秦汉文学

4.班彪《北征赋》 5.冯珩《显志赋》 6.蔡邕《述行赋》 7.班固《两都赋》 8.赵壹赋的创作特点 9.祢衡《鹦鹉赋》的艺术特点 10.张衡的赋创作及其在赋史上的地位 张衡 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二京赋》《归田赋》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1.班固《咏史》 2.应亨《赠四王冠诗》 3.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 1.旧题“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 2.《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p96、97 《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 (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 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具体对策; (2)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之气。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1.董仲舒生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刘向生平p98 董仲舒和刘向是西汉中后期争论散文最具代 表性的作家。
2.《史记》“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P107 下数第2段 3.《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p105下数1-3 段 4.《史记》刻画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p107111 (1)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3)在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格 (4)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方面 的精神风貌
3.《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p120 讽谏-颂扬 4.《长门赋》的艺术特点 5.《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 点p120-122 (1)丧失了真情实感 (2)空间的极度排比 (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 法 (4)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2.杨雄的生平及其赋作 《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 《长杨赋》 6.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p122-123 (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 的色彩 (3)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变化
秦汉文学史

第六章 汉代的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建制与汉乐府诗
第二节 汉乐府的思想情感
第三节 汉乐府的叙事技巧
第七章 汉代的文人诗歌
第一节 汉代文人诗歌与五言诗的兴起
第二节 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秦 汉 文 学 史
主讲人:陈斯怀
绪论 大一统帝国的文化与文学 第一章 秦汉的文章
第一节 子书与史传 第二节 奏议· 书论· 碑文· 游记
第二章 司马迁与他为了不朽的《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三种“身份” 第二节 《史记》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汉书》的写作 第二节 《汉书》的内容及其章法
第四章 汉代的辞赋
第一节 汉大赋的确立及其演变 第二节 哲理与抒情 第三节 述行与咏物
第五章 一代赋宗司马相如及其辞赋
第一节 司马相如的性格与才情 第二节 汉大赋的巅峰之作:《子虚赋》与《上林赋》 第三节 灵均余影:《大人赋》与《长门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部分)

㈠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⑴【儒典教学】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
⑵【推荐考试与献纳辞赋】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诸侯王招致文士,皇帝爱好词赋,外戚也招纳文学家做幕僚,献纳辞赋成为风气。
⑶【文化建设】国家进行文化建设,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如乐府(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东汉洛阳东观(校雠经书)、鸿都门学(专门学习辞赋书画的皇家学校),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⑷【游宦风气】西汉早期游宦活动在诸侯王间进行;武帝至东汉初,游宦风稍衰;东汉中后期又成为时尚。
㈡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⑴汉代作家大都受过经学教育,从而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
⑵汉代文学的铺张扬厉风气和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相映成趣,且汉代的文学和经学都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
⑶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
⑷汉代文学的模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本质是相同的。
⑸汉代经学对汉代文学思潮影响很深。
《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
㈢文体的嬗变⑴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收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杨雄。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⑵楚辞体(骚体赋)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意模拟屈原的《离骚》、《九章》,贾谊的《吊屈原赋》为其代表。
在发展过程中,楚辞体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
秦汉文化

第二编:秦汉文学秦文学公元前 221年。
秦灭齐。
秦始皇三十七年(BC210年),赢政死于巡行途中,年五十。
二世胡亥嗣立。
二世三年(BC207年)八月,宦官赵高杀胡亥立子婴(胡亥兄之子)。
BC206年十月,子婴降于刘邦,秦亡。
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汉代文学BC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1、出现了汉赋这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2、文学创作兴盛,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写作辞赋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诸侯、有董仲舒、司马迁这样的学者,更别说还有司马相如等一批专门写作的的人;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司马相如、东方朔、枚乘、枚皋、严助等等;4、由于辞赋的兴盛,作品的增多,汉初还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汉代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后世通行的各种文体,基本上都不是在先秦形成的:五言诗,东汉中后期开始在文人中间流行。
七言诗也是在汉代开始孕育的。
在辞赋的推动下,汉代出现了各种四言韵文样式,如:颂、连珠、赞、碑铭、诔lěi(芙蓉女儿诔);“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汉代文学之一:散文西汉前期:1、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保持了战国纵横家的气息2、陆贾《新语》:从战国策士之文到西汉争论散文的过渡3、贾宜《过秦论》《论治安策》:政论散文的代表西汉中期散文:随着专制制度和君主权威的强化,以及辞赋的盛行,散文的内容和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董仲舒《贤良文学对策》:充满了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内容,风格也变得引经据典、典雅纯正,没有多少价值,但却开启了下一时期政论文的主流。
2、司马相如《喻巴蜀shu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出现了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
,这种文章风格后来成为东汉散文的普遍特色,继而在六朝时期发展成骈文。
3、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成就最高在中国文学史上,纯粹cui的抒情散文是从cong私人书信这一体裁开始形成的,《报任安书》直接开启了这一传统。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秦汉文学 史传文学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 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先祖素有边疆豪强慷慨任侠的传统。及其 祖父班穉,父班彪,皆务为儒术,又渐次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
2、对于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给予了热情歌颂。陈涉 是抗秦先锋,司马迁将其起义与汤武革命、孔子作《春秋》相提 并论,并把陈涉列入“世家”与诸侯同视,给其以相当高的历史 地位。另一位抗秦英雄项羽,司马迁亦不以成败论之,饱含同情 地描写了其一生事迹,肯定了他摧毁暴秦主力的历史功绩,并写 入“本纪”,与帝王同列。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 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的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 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 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 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 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从唐代开始,其影响越来越大。唐、宋、明、清的古文家都奉 为典范。
我国古代小说在纪传体格局、富于传奇色彩、塑造性格复杂的 人物、历史演义题材及熔史才、诗笔、议论于一炉等方面,都 继承了《史记》的有关文学表现因子。
《史记》大胆揭露现实的精神、悲壮奇瑰的历史题材、精彩的 场面描写、个性化的语言等,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 响。
(二)运用大量篇幅记录了“明君”“贤臣”、反抗强暴的英雄 及中下层一些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秦汉文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秦汉文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5. 论述题 6. 填空题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正确答案:《吕氏春秋》:是在秦相吕不韦主持下,由其门客集体编著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其中以道、儒、法、阴阳家思想居多。
《吕氏春秋》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平实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及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涉及知识点:秦汉文学简答题2.贾谊散文的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贾谊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有:(1)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
(2)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
涉及知识点:秦汉文学3.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晁错文31篇,其中,《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和《论贵粟疏》是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
晁错的散文,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具体对策。
如《论贵粟疏》首先说明务农、贵粟对于国泰民安至关重要,再例举事实指出当世农民疲于赋役又不得温饱,而商贾却坐收巨利的现状,最后提出“以粟为赏罚”的劝农、贵粟的具体对策,中肯可行。
晁错散文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如《言兵事疏》论“得地形”,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层层比较叙述。
《论贵粟疏》也有类似的说理方式。
涉及知识点:秦汉文学4.东汉散文发展大势。
正确答案:东汉前期浮妄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激出一批士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桓谭、王充等作文追求真实,力排虚妄。
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社会腐败。
一些士人清议时政,发愤指弊,他们的文章往往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富于激情和文采,王符、仲长统就是代表。
此外如冯衍、朱穆等,或抒写个人情事,或批评时俗浇薄,情真而辞切。
涉及知识点:秦汉文学5.《史记》的编撰体例。
正确答案:《史记》创造了“纪传体通史”这种新的体例。
全书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组成,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中国文学史之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一、秦汉文学的起始年限(前221?-190)上限:李斯的代表作《谏逐客书》完成于统一之前。
秦文学另一代表作《吕氏春秋》完成于统一之前。
从作品角度来看,秦汉文学的上限不应是公元前221年。
下限:汉代文学结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初平之后,属于汉代的时间还有兴平、建安年间,共二十六年。
而这一时期,建安诗人已开始活跃,东汉政权也已名存实亡。
二、秦文学概况1、面貌:秦文学几乎一片空白,作家作品极少,“一人一书”。
一人:秦唯一作家李斯。
现存作品:文章一篇《谏逐客书》,碑刻铭文若干。
一书:《吕氏春秋》。
另,《史记》所载《仙真人诗》、《汉志》所载秦杂赋九篇,均亡佚。
2、秦文学荒芜的原因(1)秦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焚书坑儒法家的治国方针:“明主之君,去书简之文”。
(2)秦朝时间短暂。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秦王朝覆灭,只有十五年。
三、汉文学概况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2、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史记》写成,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司马迁等;3、由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出现第二次高潮,《汉书》写成,代表作家有扬雄、班固;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抒情短赋出现,五言古诗成熟,代表作家有张衡等一批无名诗人。
第一章秦及两汉政论散文第一节《吕氏春秋》及李斯的散文知识点:1、《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及其体例;2、《吕氏春秋》文学艺术特色;3、李斯的《谏逐客书》;4、李斯的刻石文。
第二节西汉政论散文一、陆贾、贾谊和晁错陆贾:“有口辩士”。
《新语》贾谊1,生平: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2,散文作品58篇,刘向辑之,名曰《新书》。
今传《新书》已有残缺,剩36篇。
(1)专题性政论文,如《过秦》《大政》。
(2)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这是当时政论文的主要形式),如《陈政事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 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 称为“新乐府”。
5、宋元以后,“乐府”
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当
时乐府所采集的民歌有138篇,
现仅存40多篇,大部分收在宋人
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二、乐府的收集与分类
两汉乐府主要在郊庙歌辞、鼓 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中 ,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2、《吕氏春秋》的文学特色
有的文章短小精悍,平实
畅达,说理叙事生动,是散文
的优秀之作。
寓言也是其突出的艺术特
色之一。全书共有寓言二百多
则,多取材于上古神话传说和
故事,在我国寓言史上有重要 地位。
秦相吕不韦画像
如以 《刻舟求剑》 说明“时已徙矣,而
法不徙,以为治,岂不难哉”的道理: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 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 龙以蛇身为主体,“接受 了兽类的四角,马的毛,
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
鱼的鳞和须”,是各种动
物的混合体。
龙 袍
陕西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
一、《吕氏春秋》
1、《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
及体例
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
著作,以儒学为中心,兼收先 秦各家学说,内容以政治为主, 涉及广泛,故一向列为杂家。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 的结束和秦国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的句式和散形的句式兼用;③主客问答式。 • 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
并称“汉赋四大家”。基本上为宫廷统治者服
务。
• 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先声。
• 另一类作品:贾谊《鹏鸟 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等,抒发对政治的不满, 是较有价值的抒情小赋。 汉赋主要缺陷:
夸张失实、文字艰深、
为主,多抒发政治见解,感慨身世;
②武帝至东汉中叶为全盛期;以散体 大赋为主,多写大汉声威、都城繁华、物
产丰饶、宫苑富丽、畋猎的壮观等;
③东汉中叶后为衰微转变期;以抒情小 赋为主,多反映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 咏物。
汉赋主要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不歌而诵”。
主要特色:①扩大描叙,尽情铺张;②整齐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2、主要内容
内容大都表现游子、
思妇的离别愁绪和及
时行乐的思想。
游子之歌: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东方朔
第二节 乐府民歌
知识点: 1、乐府的演变; 2、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3、乐府诗的现实精神与 成就; 4、艺术特色;
5、对后世的影响 。
汉武帝设立了一个专门管理音乐的机关,
这个机关就名“乐府”。乐府机关掌管朝会、
宴饮、祭礼以及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 采民间诗歌和乐曲,收集各地民歌,后来就 将这个机关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 府”,于是“乐府”就成了一种古体诗的名
电视剧《凤求凰》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
二、西汉的其他辞赋家
1、西汉初期的辞赋家
贾谊的政论文卓绝一时,赋作也独
步当时。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
赋》。
枚乘《七发》。
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
2、司马相如时代的辞赋家
东方朔 、 枚皋。
3、西汉后期的辞赋家
王褒:《洞箫赋》、 《甘泉赋》 扬雄:《甘泉赋》、 《河东赋》、《羽猎赋》、 《长杨赋》。
乐府钟
三、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1 、人民受剥削、徭役的苦难及
反抗精神。
2、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
3、揭露统治者的奢淫贪暴。
4 、歌颂男女青年的反礼教斗争
和他们的坚贞爱情。 5 、对生命短促 , 人生无常的悲 哀。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时,选了十九首无名氏的古诗编进《文选》,
合称《古诗十九首》,后世沿用这一名称,
于是《古诗十九首》便成了专门的名称。它
们是东汉后期中下层文人的诗作,代表东汉
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二、中心主题与内容
1、中心主题
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 是“古诗”的中心主题。 中国诗中的时间感受,实际 上是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
称。后代文人用“乐府古题”或仿效乐府风
格即事名篇而写的歌辞也称乐府。
• 一、“乐府”的演变 • 乐府的不同含义
• 1、主管音乐的官府
• 2、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 “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 称为“乐府”。
3、魏晋六朝文人用乐 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
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
“乐府”。
第二编 秦汉文学史
第一章 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关键词
• 《吕氏春秋》 • 李斯《谏逐客书》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 齐为界,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起历史
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
王朝。 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为全
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
秦始皇画像 “皇帝”的称呼,集“三皇五帝”之大成。 从秦开始,皇帝用“龙”来象征自己。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
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 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 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 舍中,“行复尔耳,弃臵勿复道!”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
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
1、以叙事为主,具有浓厚的生
活气息。
《孔雀东南飞》 为汉乐府中最长的 一首叙事诗,代表 汉乐府发展的最高 峰。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
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
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
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
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四、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汉书· 艺文志》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
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 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六、汉乐府民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思想内容方面
主要表现在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现实精神对后代的影响。
(二)对诗体演变的影响
汉乐府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
汉乐府的杂言体到唐代发展为自由奔放的
“歌行”体。
五言诗的产生和兴起是由乐府民歌开其
先河的。
(三)写作技巧方面的影响
在描写人物行动、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
经”。所谓“古文”,指的是用秦统一六
国之前的文字所写的文章;汉代时,用当
时的隶书写的叫“今文”。
汉代文学的发展,有三件大事值得注意:
一是汉赋的勃兴,二是史传文学的创立,三
是乐府诗的兴起。
第一节
汉赋
一、汉赋及主要特点
是贵族化的宫廷文学,形成
于汉朝。
《汉书· 艺文志》:“不歌
而诵为之赋。” ;
荀卿《赋篇》第一次以“赋”名篇,汉人沿
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
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
居!”
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
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
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
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
取为吾绽。夫婿从门来, 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 眄,水清石自见。”石见 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2、对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如《上邪》、《有所思》 ;《蒿 里行》、《战城南》。 爱情的绝唱:《孔雀东南飞》; 刻画美女的典范:《陌上桑》。 五、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
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 ,声幼妙而复扬。
2、《子虚赋》、《上林赋》 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
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
范性的作品。
作品虚构了子虚、乌有先 生和亡是公三人 。
上林苑遗址
由于子虚、乌有信口开河
,随意夸耀,因此后人将虚
构的人和事叫做“子虚乌有
”。
田猎图
撞千古之钟,立万古之虡,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 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 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 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 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 车轮转。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遇故夫。长跪问故夫:“新
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②
。颜
色相类似,手爪③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
从閤④去。”“新人工织缣⑤,故人工织素。织缣
袭其意,凡词赋都称为“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向骈文方向发展,称
为骈赋或俳赋;接近散文的称为文赋。骈赋
(也即骈体文)以上四下六的句式为主,故又 称“四六文”。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 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 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 故。”
①蘼芜:蘼芜,香草名,风干后可作香料。 ②姝:
好。此泛指个方面,不专指容貌。 ③ 手爪:指女 子的针线纺织等手艺。 ④閤(gé):边门、旁门。 ⑤缣(jiān):黄绢,价值较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