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提高夏秋红茶品质的加工技术

DOI:10.16498/ki.hnnykx.2016.03.024我国夏秋季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茶鲜叶产量高。
夏秋茶具有生长季节长、轮次多,生长快,光合产物积累多等优点,增产提质潜力大。
但夏秋茶存在苦涩味重、品质低下的问题,导致市场销售困难,且夏秋茶利润空间小,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茶农缺乏生产积极性,夏秋茶资源利用低下。
据调查,全国茶园有20%~39%的夏秋茶停止采摘,造成了夏秋茶资源的大量浪费[1]。
通过加工技术改善夏秋茶品质,对促进夏秋茶生产,提高茶产业整体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1 夏秋红茶生产现状夏秋茶由于生长过程中温度高、光照强,茶树体内碳代谢水平相对较高,茶叶内儿茶多酚、花青素、咖啡碱含量高,用夏秋季的鲜叶原料制作出的绿茶苦涩味较重、口感欠佳,若改制红茶,对夏秋茶的苦涩味有一定改善作用。
红茶口感温和,受到不同年龄人群的欢迎,在国内的消费不断增长,尤其是在“红茶热”兴起后,多地的研究者利用地方茶资源研制了夏秋红茶产品,如安吉千道弯白茶有限公司就用安吉白茶品种白叶一号的夏秋鲜叶开发“吉祥红”红茶[2],王辉等用浙江长兴茶树夏秋季一芽一叶开发出紫笋红茶和紫笋红茶饼[3],山东日照市景阳青茶园也与2008年试制成功了“景阳红”条形红茶[4],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提高了夏秋茶的利用率,为地方茶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改善夏秋红茶品质的加工技术2.1 萎凋工艺与夏秋红茶品质萎凋是红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萎凋过程中鲜叶中的水分慢慢的散失,叶内的氧化酶和水解酶活性逐渐增强,促进了鲜叶内生化反应的发生,为红茶品质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5]。
红茶萎凋方式及程度与其品质有密切关系。
2.1.1 萎凋方式与夏秋红茶品质 红茶主要有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和日光萎凋这三种萎凋方式。
一般自然萎凋的红茶香气纯正高长,萎凋槽萎凋的红茶香气略低,而日光萎凋易使红茶成品茶产生不愉快的“日腥气”[6]。
夏季气温高,日光萎凋程度难以控制,更要慎用日光萎凋。
特色夏秋茶绿色生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特色夏秋茶绿色生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一、引言夏秋茶是中国茶叶的重要品种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药用价值备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生态生产已成为茶叶生产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夏秋茶绿色生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二、夏秋茶特点及其价值夏秋茶是指在春茶采摘结束后,到夏季和秋季再次采摘的茶叶。
因为它们是在高温多雨的季节里成长和采摘,所以它们的口感与春茶有所不同。
夏秋茶有以下几个特点:1.香气浓郁:由于高温多雨,夏秋季节中空气湿度大,使得茶树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使得其香气更加浓郁。
2.口感丰富:由于气候变化,夏秋季节中日晒夜凉现象比较明显,使得茶树内部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使得茶叶口感更加丰富。
3.药用价值高:夏秋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具有降脂、抗氧化、预防癌症等功效。
三、绿色生态生产的意义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生态生产已成为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趋势。
绿色生态生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无公害:采用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技术,不使用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确保茶叶安全卫生。
2.环保节能:采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污染物排放。
3.资源循环利用:将茶园废弃物和剪枝芽落等作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地肥力。
4.提高品质: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四、夏秋茶绿色生态生产关键技术夏秋茶绿色生态生产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址和土壤改良: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类型,采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
2.病虫害防治:采用有机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发生,保证茶叶品质。
3.科学管理: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如精细化施肥、水分管理、温度控制等,提高茶树产量和品质。
4.加工技术改进: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如低温杀青、全自动揉捻机等,保持茶叶原有香气和营养成分。
五、夏秋茶绿色生态生产应用示范夏秋茶绿色生态生产应用示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夏秋茶绿色生态示范基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夏秋茶种植区域建立示范基地,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
浙江地区夏秋季白茶萎凋技术及品质研究

9>0",<?" [RCQ9 ZCA\CQ BR67 KJI]CDE ADX =6DEUJDE 8% \ARJCS0 JD QI77CR ADX AISI7D ^CRC YR65CQQCX JDS6 ^9JSC SCA4 O9C CBBC5SQ 6B XJBBCRCDS YJ5]JDE QCAQ6DQ XJBBCRCDS QYRCAXJDE S9J5]DCQQ ADX XJBBCRCDS ^JS9CRJDE SJ7C 6D SCA 567Y6DCDSQ ADX QCDQ6R0 _IAZJS0 6B ^9JSC SCA ^CRC QSIXJCX4 O9C RCQIZSQ Q96^CX S9AS 8! 9 6B ^JS9CRJDE SRCAS7CDS ^AQ 9CZYBIZ S6 RCXI5C WJSSCR SAQSC 6B ^9JSC SCA JD ^9J59 56DSCDS 6B Y6Z0Y9CD6ZQ ^AQ Z6^ ADX S9AS 6B A7JD6 A5JXQ ^AQ 9JE94 O9C ^9JSC SCA YR65CQQCX BR67 KJI]CDE \ARJCS0 9AX A WCSSCR _IAZJS0 ^9CD & 57 6B QYRCAXJDE S9J5]DCQQ ADX 8! 9 6B ^JS9CRJDE SJ7C ^CRC 56DXI5SCX4 O9JQ ^JS9CRJDE SRCAS7CDS 9CZYCX S6 J7YR6\C S9C WJSSCR SAQSC 6B AISI7D SCA Q6 S9AS S9C SCA 9AX S9C 59ARA5SCRJQSJ5Q 6B ZJE9S E6ZXCD 56Z6IR YIRC AR67A ADX 7JZX SAQSC ^9J59 CBBC5SJ\CZ0 CD9AD5CX S9C QCDQ6R0 _IAZJS0 6B ^9JSC SCA AQ ^CZZ AQ YR6\JXCX RCBCRCD5C B6R S9C YR6XI5SJ6D ADX YR676SJ6D 6B ^9JSC SCA JD F9CUJADE TR6\JD5C4
利用加工方法提高夏秋茶品质研究进展

利用加工方法提高夏秋茶品质研究进展
汤雯;屠幼英
【期刊名称】《茶叶》
【年(卷),期】2010(36)2
【摘要】夏秋茶叶由于自身品质不高,给其生产、销售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造成资源浪费.本文总结了近15年来国内利用茶叶加工技术杀青、做青、揉捻、干燥等方法提高夏秋茶品质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提高夏秋茶品质的加工方法和技术.
【总页数】5页(P77-81)
【作者】汤雯;屠幼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72
【相关文献】
1.利用杀青技术改善夏秋茶品质探析 [J], 吴雅丽
2.利用栽培技术提高夏秋茶品质研究初探 [J], 邬秀宏;杨娟
3.设施栽培及加工方法对夏秋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J], 毕彩虹;王立波
4.遮荫对夏秋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J], 郭敏明;师大亮
5.利用栽培技术提高夏秋茶品质研究初探 [J], 邬秀宏;杨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武平炒绿夏秋茶品质的加工技术

提高武平炒绿夏秋茶品质的加工技术作者:钟秋萍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名优绿茶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众所周知,春茶是一年中质量最优的季节茶,滋味浓醇鲜爽,香气高雅而持久,而夏秋季节气温高、日照强,茶树体内碳代谢水平相对较高,氮代谢水平相对较低,从而造成夏秋茶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偏低,制成的绿茶苦涩味重,口感稍差等不良状况。
如何提高夏秋茶的品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院提高;夏秋茶;加工技术武平县绿茶是福建省著名的绿茶精品。
近年来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不断上升。
但是整体效益却不高,究其原因:春季名优绿茶品质优,鲜叶价格高,但原料资源有限。
而夏秋茶品质较差,鲜叶价格低。
使得一些茶厂对夏秋茶少采甚至不采,从而造成茶园经济效益降低,茶叶总产量减少。
夏秋茶品质不理想,存在着3个缺点:一是滋味苦涩。
二是香气低,且带有水闷味,甚至略带焦味,菜汤浑浊橙黄或红黄,叶底黄暗,缺乏炒绿应有风味。
三是外形条索粗松,茶梗多,断碎、卜片多。
1 夏秋茶1.1 夏秋茶苦涩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苦涩、香低、条索粗松呢?这是因为在高温强光的夏秋季节,空气湿度低,并常出现干旱、水分供应不足的现象,鲜叶中的氨基酸等水溶性物质成分大量减少,而糖类的转化速度加快,纤维素、多酚类、花青素等含量大量增加,生长时间变短,叶片变小,制成的绿茶条索粗松、香气低浊、滋味苦涩、叶底黄暗。
1.2 解决夏秋茶苦涩的办法1.2.1 原料采摘。
俗话说:“茶过立夏一夜粗”,要提高夏秋茶品质,首先就必须提高鲜叶原料的嫩度质量,这就要求增加夏秋茶采摘批次,做到分期分批采摘,按标准及时嫩采。
目前,除“梅占、金观音”等高香品种因制作“梁野翠芽”需单芽外,其余品种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及等嫩度对夹叶分别付制。
早采嫩采的茶青所制作的茶叶汤色较绿、香气较高、苦涩感降低,既提高了夏秋茶品质,又增加采摘轮次,提高了产量。
设施栽培及加工方法对夏秋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随 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 对 量亦 不同。因此 , 采用不同茶季鲜叶原 性 、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的组成量亦不 “ 色绿 、 香高 、 味爽 、 形美 ” 的名优绿茶需 料加工的茶叶品质亦 不同。 同。因此, 采用不同茶季鲜叶原料 , 加工
一
、
夏秋茶品质 的现状 主要
就要危害茶树 , 则降低茶叶 轻 嫩度好 , 持嫩性强,叶质柔软而富有光 定限度后, 重则造成茶树死亡。 泽, 紫芽少 , 芽叶吧壮。而夏季期间气温 产量和品质 , 高、 光照强 、 生长迅速 、 茶树 生长期短 , 茶
l 灌对夏秋 茶品质提 高的研 究 喷
能及时适量的调 剂茶园水分 , 改 生长和茶叶采制是有季节性的 。 属于亚 积累 。含量较高 ,故秋茶花果香特别突 的喷灌 , 热带和温 带地 区的茶区 ,包 括江 北茶 从而促进茶树生长发育 , 因此对茶树 区、 江南茶区和西 南茶 区 , 通常 按采 制 茶树历经春茶和夏茶两个茶季的大量采 况 ,
猢 7年箍 7 鞲
维普资讯
国外 资料指 出 : 天喷 灌的 , 年 每 一
夏茶叶片内醇系香气生成的影响,夏茶 组合 。9 7年齐桂年就不 同工艺杀青对 19
可采茶 1 次 ;0 3 1 天喷灌 一次 的一 年可 中芳樟醇 、香叶醇等游离香气量的增加 夏秋绿 茶化学成 分及 品质影 响研究 表 20 年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周 明湿热杀青有利于茶 多酚含量降低 、 氨 采 1次; 2 不喷灌 的一 年只能采 9 , 次 鲜 较为明显 。 00 锅炒 杀青氨基酸 含量 和 叶产量 也因 喷灌 次数大 幅度 下降 。2 正科研究了遮荫对茶鲜叶主要生化成份 基酸 含量增加 ; 0 品质总分较低。9 9 19 世纪 7 年代末 , 0 前苏联 学者 a . .巴尼桑 的影响,表明适度遮荫利于氨基酸的积 茶 多酚含量都较高, h 夫在陵相兰地区茶园试验 后认为 , 灌溉
提高夏秋武平绿茶品质与效益的集成技术

项 5 0个 。近年来 ,其 生产规模 不断扩 大 ,知名度
和经济 效益不 断上升 ,但整 体经济效 益却不 高 。究 其原 因,主要 是 占年 产量 6 % ̄6 %的夏秋 茶质低 0 5 价次效 益差所 致 。2 0 0 8年始 我们承 担 《 武平 绿茶关
键 配套 技术及 标准化 研发与 示范 》项 目,开 展夏秋 茶提质 增效技 术集成 攻关 ,现 已取得 初步成 效 ,有
1 . 1及时修剪
青 壮龄 茶 园分 别 在 春 茶 后 和夏 茶 后 立 即对 茶 蓬 进行轻 修剪 ,去除病 虫枝 、鸡 瓜枝 ;衰 老茶 园则
进 行骨干 枝重剪 或 台刈 更新 ,促进粗 壮芽梢 萌发 , 提 高茶青 内质 。
基 金 项 目: 重 大专 项 专 题 项 目 ( 0 8 Z 0 1 ) 省 20S 00— 8
摘要 :夏秋茶的品质与效益关 系到茶业整体效益和今后发展。三年的试验 与示范结果表 明,采用 “ 加强 田管,综防病 虫,旱采嫩采,改善. 艺 ,适度 冷藏”等集成技 术,可显著提 高武平夏秋茶的品质 与效益 。 Y - - 关键 词:武平绿茶 ;夏秋茶;品质 ;集成技 术;经济效益
武 平绿 茶 是福 建 省著 名 的绿 茶精 品, 自 18 93 年 以来 ,先后 获得省 级 以上 “ 名茶 ” 金奖 ”等奖 、“
提高夏秋名优绿茶品质的技术措施

蝉 、茶 毛虫 、茶 尺蠖 、衰 蛾 、刺蛾 等 ,给茶 叶生 产 带 来很 大 的损失 。 因此 ,防治 病虫 危害 是保证 茶 叶
优 质高 产和 无公 害化 的重 要措 施 。 目前 ,茶病 虫 害 防治 的方法 主要 有农 业 防治 、物理 防治 、生物 防 治
求 ,使得名优绿茶越来越难 以满足市场 的需求。众 所周 知 ,春茶是 一年 中质量 最优 的季节 茶 ,它 的滋 味浓 醇 鲜 爽 ,香 气 高 雅 而 持久 ,而 夏 秋 季 节 气 温 高、 日 照强,茶树体内碳代谢水平相对较高,氮代
的平 整 和有 较 大 的覆 盖度 等 ,而且 生理 上 也发 生 了
夏秋 季是 病虫 危害茶 园最猖 獗 的时期 ,虫 口基
数大 ,发 生 蔓 延 快 ,主 要 害虫 有 介 壳 虫 、小 绿 叶
显著的变化 ,生殖生长减弱、氮代谢增强 ,芽叶的
维普资讯
谢水 平相对 较低 ,从 而造成 夏秋 茶多 酚类物 质含 量
பைடு நூலகம்
和 化学 防治 等 。随着 对食 品质 量 要 求 的 日益 提 高 , 茶 叶 中 的农 药残 留也 越来 越引 起 国内外 的关注 ,因
此应 该 尽 量 减 少 化 学 农 药 的 使 用 ,采 用 物 理 、农
较高 ,氨 基酸含量 偏 低 ,制 成 的绿 茶苦 涩 味重 ,口 ‘ 感 稍差 ,清香缺 乏 ,品质远 远不 及春 茶 ,又 由于夏
11 肥 培 管理 .
格 参 照 茶 树 适 用 农 药 使 用 标 准 ,确 保 消 费 者 的
安全 。
13 抗 旱 、 遮 荫 .
夏秋季 节 少雨 干旱 ,不仅 严 重影 响茶 叶的产 量 和质 量 ,而且 也给 茶树 的生理 机 能造成 伤 害 ,甚 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
夏秋茶提质增效加工技术、多级增值深加工技术研究;加工新技术在产品生产上的应用、推广和示范工作。
3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项目合作,共同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
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公示信息
项目名称
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提名单位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提名意见
该项目组针对重庆及西南茶区夏秋茶苦涩味重,产品单一,资源利用率低等关键问题,系统开展了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工作,集成了降苦增鲜调控技术,提升了夏秋茶原料品质颈;创新了提质增效加工技术,提高了夏秋茶质量;创新了多级增值深加工技术,提高了夏秋茶资源利用率。项目研发期间,授权专利及软著31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63篇(SCI收录7篇,学位论文7篇),制定标准15个;入选重庆市主推技术3个,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6人,研发产品获奖13只。经同行专家评价,该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设计合理,路线可行,创新性、实用性强,解决了渝贵川茶区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难题,技术总体水平国内领先。
应用情况
成果在渝贵川产业化应用,3年累计推广面积485.64万亩,新增产值76.82亿元,新增纯收益22.0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上万个,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简介
茶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种植面积与产量居世界首位,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高效产业。夏秋季温度高、光照强,导致夏秋茶“品质低、效益低、利用率低”的三低问题,茶农弃采弃制夏秋茶,造成80%以上夏秋茶资源浪费。着力于提高茶园效益、扩大利用度、增加就业时长,结合高质量绿色生态发展要求,找准堵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在重庆和国家科技项目支持下,历经数年攻关,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
组织品质分析,工艺创新等
5
杨海滨
助理研究员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组织品质分析,工艺创新、茶园管理装备研发等
6
邬秀宏
助理研究员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组织品质分析,工艺创新等
7
王杰
初级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组织品质分析,工艺创新等
8
9
10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序号
完农业科学院
负责全面实施及成果应用
客观评价
该项目组针对重庆及西南茶区夏秋茶苦涩味重,产品单一,资源利用率低等关键问题,系统开展了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工作,集成了降苦增鲜调控技术,提升了夏秋茶原料品质;创新了提质增效加工技术,提高了夏秋茶质量;创新了多级增值深加工技术,提高了夏秋茶资源利用率。
项目研发期间,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3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3项,企业标准11项;发表论文63篇(SCI论文7篇,学位论文6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6人,研发产品获奖13个。
主要完成人情况
完成序号
姓 名
技术职称
完成单位
贡献
1
徐泽
研究员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负责技术路线制定,牵头组织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
曾亮
教授
西南大学
组织夏秋红茶、深加工产品工艺创新试验等
3
张莹
助理研究员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组织品质分析,工艺创新、茶园管理装备研发等
4
罗理勇
高级实验师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