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实验结果】I P=kc1.简单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视觉3632.选择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 错误次数401 0 视觉3.辨别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 错误次数478 0 视觉4.短时记忆广度5.概念形成2 概念17 概念237 概念34 概念46.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感受及建议】实验感受:做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奇妙的探索过程,一直知道大脑对信息加工是一个精妙复杂的程序,但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我更加体会到了大脑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

即使是简单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也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心理过程。

做心理学实验就像是个小有挑战的任务,所以我带着略微的紧张开始了这项挑战。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就是相应实验反应的时间扣除简单反应时简单明了又富有逻辑,在做这两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大脑在做出判断之前对信息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我在潜意识中盼望着绿圆的出现,故我对出现绿圆的判断时间普遍短于红圆的时间;在短时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发现通过把图像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能够更好地记住数字,把出现的数字四个一组大声地念出来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记住十个数字,可能听觉代码比视觉代码更利于短时记忆,同时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一分心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概念形成这一实验,可能这一实验是我完成地最迷糊的一个实验,由于开始时并没有仔细阅读概念实验的说明,对实验中出现的的一连串圆点充满疑惑,只知道瞎点并没有主动的去形成概念的想法,致使实验的效果较差。

在表象的心理旋转中,我在忙乱之中进行,生怕多一刻的思考便影响了实验数据的漂亮,反而使自己底气不足。

实验看似简单,但也需要一个不慌不乱的平静心态,以保证操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的心理学实验,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夸夸其谈充满玄妙的学科,它更多地从实际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抽象化具体化,例如把一个人瞬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一连串难度逐渐增加的记忆任务用具体的记忆广度来衡量出来,也使我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个体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理解和改善注意力相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假设假设 1:安静、整洁的环境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假设 2:嘈杂、混乱的环境会降低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三、实验对象选取了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100 名,其中男生 50 名,女生 50 名。

所有被试者均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相关精神疾病,视力、听力正常。

四、实验材料1、注意力测试问卷:采用标准化的注意力测试问卷,包含数字推理、图形识别等多个模块,总分为 100 分。

2、环境模拟设备:分别构建安静整洁的房间和嘈杂混乱的房间。

五、实验步骤1、将 100 名被试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 50 人。

2、第一组被试者进入安静整洁的房间,第二组被试者进入嘈杂混乱的房间。

3、在各自的环境中,被试者需要完成注意力测试问卷,时间为 30 分钟。

4、收集并整理两组被试者的测试问卷结果。

六、实验结果1、在安静整洁环境中的第一组被试者,平均得分 75 分。

其中,得分在 60 80 分之间的被试者占比 70%,80 分以上的被试者占比 20%,60 分以下的被试者占比 10%。

2、在嘈杂混乱环境中的第二组被试者,平均得分 55 分。

其中,得分在 40 60 分之间的被试者占比 60%,60 分以上的被试者占比 10%,40 分以下的被试者占比 30%。

七、结果分析通过对两组被试者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处于安静整洁环境中的被试者注意力集中程度普遍高于处于嘈杂混乱环境中的被试者。

这一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实验假设 1 和假设 2。

在安静整洁的环境中,被试者能够更少地受到外界干扰,从而更专注于测试任务,思维更加清晰,因此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

而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各种噪音和杂乱的视觉信息会分散被试者的注意力,使其难以集中精力思考和回答问题,导致得分较低。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

为了探讨注意力与记忆力之间的关系,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类型的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的影响;2. 分析注意力与记忆力之间的关系;3. 为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大学生,男女各半,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

2. 实验材料:注意力训练软件、记忆测试软件、实验指导手册等。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对被试进行基本信息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2)实验分组:将2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第一组为实验组,第二组为对照组。

(3)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注意力训练,每天训练时间为30分钟。

训练内容包括:视觉搜索、听觉搜索、多任务处理等。

(4)对照组:进行相同时间的常规学习活动,如阅读、写作等。

(5)实验后:对所有被试进行记忆力测试,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 数据收集:记录被试在实验前后的记忆力测试成绩,并计算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实验后的记忆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 实验组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方面的提高幅度较为接近,说明注意力训练对两种记忆类型均有促进作用。

3. 实验组被试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的表现良好,无不良反应。

五、实验讨论1. 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是因为注意力训练可以提高被试的注意力水平,使他们在进行记忆任务时更加专注,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2. 注意力训练对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均有促进作用。

这表明注意力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被试的短期记忆能力,还能够提高其长期记忆能力。

3.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及其与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实验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探究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似动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生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屏幕、红色亮点、计算机程序;3.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两种实验条件,即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观察屏幕上的两个红色亮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实验内容;(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3)对每组被试进行两种实验条件的实验,分别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四、实验结果1. 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的概率较高;2. 空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概率较高;3.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

1. 似动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静止物体的运动错觉。

本实验结果表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在时间距离条件下,由于前后刺激的间隔时间较长,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3. 在空间距离条件下,由于两个红色亮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被试更容易判断它们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4.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

六、实验结论1. 似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关;2.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似动现象的产生更为明显。

实训项目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训项目心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本实验旨在研究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大学生记忆能力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期望了解情绪对认知过程的调节作用,为提高个体认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比较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大学生记忆能力的影响。

2. 探讨情绪对认知过程的调节作用。

3. 为提高个体认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了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均无重大心理疾病史。

四、实验材料1. 艾森克情绪量表(Ekman & Friesen, 1971):用于评估个体的情绪状态。

2. 记忆测验:包括图片记忆、数字记忆和单词记忆三个部分。

3. 积极情绪诱导材料:包括美丽的风景图片、幽默的小故事等。

4. 消极情绪诱导材料:包括恐怖的图片、悲伤的故事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情绪诱导和记忆测验。

2. 在情绪诱导阶段,首先让实验对象填写艾森克情绪量表,了解其情绪状态。

然后,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积极情绪诱导,另一组接受消极情绪诱导。

3. 在记忆测验阶段,两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图片记忆、数字记忆和单词记忆三个部分的测验。

每个部分测验后,记录实验对象的成绩。

4. 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1. 积极情绪组在图片记忆、数字记忆和单词记忆三个部分的成绩均高于消极情绪组。

2. 艾森克情绪量表结果显示,积极情绪组在情绪积极度方面得分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组。

七、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记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情绪则对记忆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情绪对认知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1. 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2. 消极情绪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影响学习效果和工作表现。

3. 为了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我们应该注重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背景声音对人们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充斥,了解环境声音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注意力,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验假设我们假设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会高于在有嘈杂背景声音的环境中。

三、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取了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100 名,其中男生50 名,女生 50 名。

所有参与者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且在实验前 24 小时内未服用任何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或饮料。

四、实验材料和设备1、注意力测试材料:采用了一套标准化的注意力测试问卷,包括数字广度测试、图形推理测试和注意力分散测试等。

2、环境声音材料:准备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声音,分别是安静环境(无声)、轻柔的古典音乐和嘈杂的街市声音。

3、播放设备:使用高质量的音响系统,确保声音的清晰和稳定播放。

4、记录设备:准备了电脑和相关软件,用于记录参与者的测试成绩和反应时间。

五、实验过程实验在一个专门设计的隔音室内进行,以确保声音环境的可控性。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 30 分钟。

在第一阶段,参与者被安排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注意力测试。

在测试开始前,先让参与者适应环境 5 分钟,然后开始进行测试。

在第二阶段,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音量调整到适中水平,不会造成听力不适,然后让参与者再次进行相同的注意力测试。

在第三阶段,播放嘈杂的街市声音,同样音量调整到适中水平,接着让参与者进行最后的注意力测试。

在每个阶段的测试结束后,参与者需要填写一份主观感受问卷,描述他们在不同声音环境下的感受和注意力集中的难易程度。

六、实验结果1、数字广度测试结果安静环境下,参与者平均能够正确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75 ± 12。

古典音乐环境下,平均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68 ± 15。

街市声音环境下,平均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52 ± 18。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心理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索人类对于颜色的感知和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增进我们对于情绪和感知的理解。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

实验组的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呈现不同颜色的图片,并在每张图片出现后记录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

对照组的参与者则被要求观看一系列黑白图片,并进行相同的情绪记录。

实验共包括了100名参与者,其中50名参与者分配到实验组,50名参与者分配到对照组。

实验步骤1. 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一份简要的实验说明。

2. 实验组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面前放置一台电脑屏幕。

对照组参与者同样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面前放置一台电脑屏幕。

3. 实验组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呈现不同颜色的图片,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为5秒。

对照组参与者则被要求观看一系列黑白图片,同样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为5秒。

4. 在每张图片出现后,参与者被要求记录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可以选择多个情绪描述。

5.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填写一份问卷,回答有关他们对于实验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的问题。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实验组参与者在观看颜色图片后,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情绪描述,如快乐、兴奋等。

而对照组参与者在观看黑白图片后,选择积极情绪描述的比例较低。

2. 实验组参与者在观看颜色图片后,情绪的强度更高,他们更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

而对照组参与者在观看黑白图片后,情绪的强度相对较低。

3. 实验组参与者在观看颜色图片后,对于不同颜色的情绪反应存在差异。

例如,红色图片更容易引起愤怒或紧张的情绪反应,而蓝色图片则更容易引起平静或放松的情绪反应。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颜色对于人类情绪的产生和感知具有一定的影响。

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情绪的感知和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行为塑造实验报告专业年级 :10 级金融学 2 班实验者 : 彭芙蓉学号 :1011030071实验时间 :2012 年 12 月 7 日——2012 年 12 月 30 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1,早晨起床给我发短信2,晚上睡觉前给我打电话3,打完电话后给我发短信1. 实验名称 : 塑造男朋友定时给女朋友发短信 , 打电话的行为2. 实验内容2、1 实验目的 : 让男朋友养成良好的关心女朋友的习惯 , 每天醒来与每天睡觉前都要与女朋友沟通 , 使之成为生活习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每日必修功课的一部分 , 每日的任务与牵挂, 增加女朋友的不可替代性 , 从而使恋情更加稳固。

2、2 实验原理 :(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混合使用(2)、动机理论(例如: 强化, 惩罚)2 、3 实验设备 : 手机2 、 4 主被试 : 主试 : 彭芙蓉(tel: )被试: 邢国辉(tel: )3、实验过程 :12 月 7 日—12 月 11 日,主试每天早晨醒来(大概九点或者更早)主动给被试发信息 , 每天晚上睡觉前先主动给被试打电话 , 然后发短信。

晚上睡前给被试打电话 , 打完电话后发短信。

均无回复。

12 月 12 日, 主试早晨九点之前都没有给被试发信息, 被试在 10 点左右给主试发了信息询问为什么今天没有收到信息 , 表示很不习惯 , 希望收到早安短信。

此时 , 主试表明 : 以后想要收到信息 , 就必须回复主试 , 并且晚上主动打电话 , 发短信。

12 月 13 日—12 月 17 日, 被试表现很好 , 有三天晚上主动给主试打电话 , 有两次回复了主试的晚安短信(在主试编辑给被试的短信之前收到了被试的信息)。

主试依然给被试发早安短信,被试均回复了 , 虽然内容简洁。

12 月 18 日—12 月 26 日, 实验逐渐进入稳定阶段 , 主试被试互动与谐 , 被试在威逼利诱之下完成了此阶段的实验 ,8 天均回复早安信息 ,7 天就在双方约定的时间主动打电话 , 有 5 天积极发晚安信息。

被试表现不好 , 主试会责备(很严厉), 而且威胁被试说不去瞧她(主试假期回家可以路过被试所在地 , 也可以直接回家), 被试表现好 , 马上表扬 , 鼓励其积极向上 , 继续保持主试承诺给被试一份礼物。

12 月 27 日—12 月 28 日, 主试不再主动给被试发信息 , 打电话 , 被试两天内均主动打电话 , 发信息 , 信息质量很高。

被试表示不习惯 , 要求想之前一样感觉幸福。

第二天被试很沮丧 , 表示很怀念之前的实验 , 观念开始转变 , 不再仅仅把它当场一个实验。

12 月29 日—12 月 30 日,主试被试互动规律 ,圆满的完成了实验 , 被试表示很开心 ,虽然每天多了几个任务 , 但就是愿意去完成。

不仅被试养成了实验中的习惯 , 主试也就是。

在实验结束之后 , 主试被试决定继续保持这个有利于恋爱关系的好习惯。

4、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结果4、1 实验结果 :实验圆满完成 , 超出了预想的实验结果 , 不仅仅就是被试养成了每天关心女朋友的习惯 , 主试也养成了每天关心男朋友的习惯 , 只要有一方没有按照约定 , 另一方就会不习惯(比如,主试如果早晨 10 点左右没有收到被试的信息 ,会很不习惯 ,不舒服)。

使异地恋更加稳固 , 双方的关系更加与谐 , 每天交流 , 解决一些小小的矛盾 , 防止积小成大。

4 、 2 实验结果分析 :(1)从实验对象来瞧 : 主试与被试关系特殊 , 实验难度不就是很大 , 情侣之间可以指责 , 反抗, 批评 , 建议 , 交流实验心得 , 没有难言之隐。

被试非常配合 ,如果不配合 , 可以强制其配合 , 不似其她实验对象(比如同学), 如果其不配合或者中途放弃的话 , 主试无能为力 , 在沟通方面 , 显然就是情侣关系更好处理。

(2)从实验原理来瞧 : 本实验原理就是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 外加一些都动机理论(强化, 惩罚等)这两个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面广 ,操作简单易行。

(3)从理论的可实施难以程度来说 : 动机理论 , 被试具有可驱动型 , 无论从内部动机还就是外部动机。

强化 , 惩罚的可实施性代价低 , 效果好。

(4)从实验过程来瞧 : 由于主试被试的特殊关系 , 就是的实验过程非常顺利。

(5)从实验结果来瞧 : 由于这个实验室一个互动的过程 , 不似减肥 , 戒烟等这样的活动就是单向的 , 所以在塑造被试的过程中 , 无形之中也塑造了主试的行为 , 实验结果从单向变成了双向超出了实验预期。

参考文献:詹姆?w、凯乐特(2010)、心理学导论、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篇二: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1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 , 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就是否更准确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 , 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 ; 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 , 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一、导言本实验就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 , 有反馈一组就是实验处理 , 无反馈一组就是控制处理。

在心理学的历史中 , 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 , 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现在 , 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 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 , 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分为有反馈与无反馈组, 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

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 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 , 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 , 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2 、 1 被试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 10 女7男做被试,年龄 20~23,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均为右利手, 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 、 2 仪器与材料在一张10X 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 2cm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 mm。

6张白纸,编号为甲 1、甲2、甲3与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 、3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与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 16 人, 男女匹配。

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

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 30 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 , 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

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 ,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 , 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

同时 ,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2 、 4 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 , 每组 8 人, 并注意男女匹配 ,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与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1.让甲组被试坐在桌边 ,桌上放好空白白纸 ,挡板与划有标准线段的白纸(线与桌边垂直), 要使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 , 不让她瞧见自己画的线与画线的手。

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示语:“请您用您平时写字的手拿好笔 ,眼睛瞧着这张白纸上的竖线 , 用笔在白纸上划竖线 , 要求按您瞧到的线的长短画 , 只要您觉得画的与瞧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 , 您不能瞧自己的手与画的线。

一共画 20 次 , 先从左边画起 , 您可以向移动纸 , 但就是您的手与胳膊不要动。

” 等被试完全知道怎样做后开始实验。

2.主试换一张白纸 , 在对此被试说 :“现在请您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 ,但您每次画完一条线时 , 我就把您画的结果就是多长告诉您 , 要求您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 , 并且记住这种感觉 , 与结果对比 , 如果这次画长了 , 下次您就要画短一点。

总之 , 要求您想尽办法把线画得准些。

这样一共画 100 次。

我相信您会越画越准的。

“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 , 主试尽快量好 , 并立刻说出量的结果 , 如“长了”或“短了”, “正好”(以20± 1mm为准确),直到画完100条线。

“现在再画最后 20 条线 , 这回我不告诉您画的结果了 , 但请您还就是要尽量画的准些。

”4 、乙组被试与甲组被试的实验同时进行 , 画的方法完全相同 , 只就是每次画的结果都不{1} 告诉乙组被试 , 除了这一点外 , 与给甲组被试的指示语都相同。

三、结果在实验时候 , 由于有九组无反馈组为了与有反馈组匹配 , 所以除去了一组的数据。

展现的平均值(加粗字体)的差异表2表二进行了 t检验,sig v 0、01,所以在经过反馈之后有反馈组与无反馈组划线准确性有显著性差异。

表3只单瞧甲组 , 经过反馈之后划线准确性有显著性提高 , 但就是不能排除练习效应。

四、讨论经过本次实验 , 发现实验结果与我们所期望的并不大相同 , 实验中各个被试者的特质有显著性差异 , 所以导致个体差异无法忽略也无法控制排除。

而且经过长时间的实验, 有些被试产生疲劳效应 , 与主试之间就是同学关系比较亲切可能对实验抱有不太认真的态度。

由于就是教学实验 , 条件有限 , 同一间屋子里同时进行着多组实验 , 这样 , 室内嘈杂的环境很容易影响两组被试的注意力 , 而且 , 噪音也会影响被试完成任务的耐心与效率。

另外 , 由于实验并不就是由同一主试进行的 , 因此实验条件并没有标准化 , 主试的指示语 , 主试给出反馈的语气 , 主试对被试的要求 , 例如 : 手要以前臂的中点为支点等都会有所不同 , 严格说来 ,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 , 由于实验分成多组进行 , 当有的组提前做完实验时 , 剩下的被试会感到焦虑 , 因此也不能集中精神于当前任务上。

所有以上问题都就是本实验中影响实验结果的不良因素 , 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尽量避免。

1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 , 就就是去做您害怕的事 , 直到您获得成功的经验。

2、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 , 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 , 就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就像驴子面前吊着个萝卜就会往前走。

正因为有那个目标 , 您才有劲儿往前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