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第01章 绪论

第01章 绪论

■ 过程系统仿真 奥伦定义: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活动。通过对模型的试验以达到 研究系统的目的,或用模型对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过程。
“系统、模型、仿真”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是研究的对 象,模型是系统的抽象,是仿真的桥梁,试验是仿真的手段。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Process System Principle
A
B
B
(d)反馈连接 图1-2 单元的连接方式(2)
A
B
C
D
E
图1-3 复杂系统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Process System Principle
7
过程系统概念
过程系统
根据输出的时间行为分类: 基于系统输出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分为: ① 连续系统; ② 间歇系统; ③ 拟连续系统。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Process System Principle
返 回18
Process System Principle
16
实际系统 数学建模与形式化
图1-7 系统仿真的一般过程
修改数学模型
仿真建模
修改仿真模型
程序设计
程序修改
模型运行
Y
合理
N
N
程序问题
Y N
仿真模型
Y 数学模型
仿真实验
仿真结果处理
课程研究内容及方法
结论
《化工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课程,通过各有关过程的研究回答工业 应用中提出的问题:
12
课程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
基础理论: 1、动量传递过程(单相或多相流动)---- 动量传递理论(速度) 2、热量传递过程 ---- 热量传递理论(温度) 3、物质传递过程 ---- 质量传递理论(浓度) 单元操作: 1、动量传递过程:流体输送、沉降、过滤等; 2、热量传递过程:加热、冷却和蒸发等; 3、物质传递过程:吸收、精馏、萃取、干燥等。

第一章 绪论(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一章 绪论(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分析化学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章 绪论 》
- 1/33页 -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什么是分析化学?
What
Why
为什么要学习分析化学

如何学习分析化学?
How
《 第一章 绪论 》
- 2/33页 -
目录
CATALOG
0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及其特点
02 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实验性强 :
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强:
涉及化学、生物、电学、光学、计 算机等,体现能力与素质。
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 第一章 绪论 》
特点
- 7/35页 -
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991年IUPAC国际分析科学会议主席E.NIKI 教授所说,21世纪是光明还是黑暗取决于人类 在能源与资源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环 境科学四大领域的进步,而取得这些领域进步 的关键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分析科学。
《 第一章 绪论 》
- 30/35页 -
教学要求和成绩评价
掌握
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
掌握
分析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培养
《 第一章 绪论 》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 作风,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 31/35页 -
习题
1、分析化学的英文名称是( )
A
A、analytical chemistry
医药卫生
临床检验:血液、尿液等指标的检测。
《 第一章 绪论 》
- 14/35页 -
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01第一章 绪论 《流体力学(第4版)》罗惕乾(电子课件)

01第一章 绪论 《流体力学(第4版)》罗惕乾(电子课件)
体积弹性模量定义为产生单位相对体积变化所需的压强增高:
E dp dv v
其中E为体积弹性模量,v为流体体积,负号是因为当受压时dp>0体 积减小dv<0,考虑到一定质量的流体 m=ρv = 常数, 其密度与体积成 反比:
dv vd 0, 即 dv d v
体积弹性模量可写为: E ddp(N /mddp2)
dt
d
dt
其中比例系数μ是反映粘性大小的物性参数,称为流体的粘性系数或粘度。
考虑如上图的流体元变形,因为Δ=(u+du)dt-udt=dudt,
又Δ= dytgdθ=dydθ,所以单位时间内的角变形 d等于速度梯度
dt
dd。uy
从而得到著名的牛顿粘性公式:
du
dy
其中τ的单位是帕:N/m2,流体粘性系数μ的单位是:N.s/m2
(3)表面张力σ(N/m) 液体表面由于分子引力大于斥力而在表层沿表面方向
产生的拉力, 单位长度上的这种拉力称为表面拉力。
2、毛细现象
(1)内聚力,附着力
液体分子间相互制约,形成一体的吸引力。
(2)毛细压强
由表面张力引起的附加压强称为毛细压强
3.毛细管中液体的上升或下降高度
d cos( ) 1 d 2hg
慢的趋势,而快层对慢层有向前的牵扯使其有变快的趋势
Δ
u+du τ
dy
d
u
t
t+dt
流体相邻层间存在着抵抗层间相互错动的趋势,这一特性称为流
体的粘性,层间的这一抵抗力即摩擦力或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剪
切力称为剪切应力τ
牛顿提出,流体内部的剪切力τ与流体的角变形率 成d正比(注
意对于固体而言,τ 与θ 成正比)

第1章 绪论(水文)

第1章  绪论(水文)
点: (1)水文现象的确定性规律; (2)水文现象的随机性规律; (3)水文现象的地区性规律。
1.2水文现象及其研究方法
1.2.1水文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1)水文现象的确定性规律 水文现象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两方面,在水文学中通常称必然性为
确定性,称偶然性为随机性。 河流每年都有洪水期和枯水的周期性交替;冰雪水源河流具有以日为周期的水量变化。产
0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02 水文学现象及其研究方法 03 课程主要任务与内容
PART 0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水资源的涵义及特点
1.1.1水资源的涵义及特点 水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一种资源。各时期对水资源的
含义存在着不同的见解,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给出了水资源的涵义: “水资源是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合适的质量,并满 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时间内具体利用的需求”。
1.1水资源的涵义及特点
1.1.3我国水资源状况 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 m³ 。在充分考虑节
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m³ ,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至2300亿 m³ ,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1.1水资源的涵义及特点
1.1.2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循环性、多用途性、有限性、分布的不均匀性
和利害两重性。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了自身和环境的需要在不断地认识和开发 利用水资源,其开发利用包括兴水利、除水害和保护水环境。
兴水利主要指农田灌溉、水力发电、城乡给排水、水产养殖、航运等; 除水害主要是防止洪水泛滥成灾; 保护水环境主要是防治水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留一片绿 水青山。

第01章 绪论

第01章 绪论
23
第二节 管理研究
两个难点
管理者的形象思维
具体的形象信息的特点
个别性 细节性 生动性
2011级研究生课程 《管理研究方法》
管理者依赖形象信息完成本职工作
在信息方面:需要口语信息 在用人方面:员工形象 在决策方面:直观决策,定性决策
管理者离不开形象思维,发现、辨识和解决各类涉 及管理者行为的管理问题,重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 个性分析而难以用科学方法抽象出共性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处理抽象的概念信息,应用于科学研究 形象思维:处理具体的形象信息,应用于思辨研究 定性研究逐步向定量研究发展和深化(综合集成)
17
第一节 科学及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学科定位频谱
2011级研究生课程 《管理研究方法》
讨论:管理科学学科属于哪类?
18
第一节 科学及科学研究
目的是综合集成计算机的高性能和人的智慧,促进从定性的、不全面的感性认识到 综合定量的理性认识的飞跃。在综合集成法中,专家,数据、信息、知识和计算机 三者构成了一个巨型智能系统。
12
第一节 科学及科学研究
科学
科学与非科学
2011级研究生课程 《管理研究方法》
科学的标准:按照研究的方法加以区分,应用观察、 调查和试验等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得到的知识为科学, 而没有应用观察、调查和试验等研究方法得到的知 识则不是科学。
24
第二节 管理研究
两个难点
管理情景context
2011级研究生课程 《管理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研究“文本”或“本体”,只研究系统 (对象)的主体,按一定边界将本体和环境分离开 来 管理研究无法将系统本体和环境隔离处理
环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基础会计第一章绪论

基础会计第一章绪论

(一)会计主体假设
01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采取的 立场及空间范围。P10
02
会计主体要求界定两方面的界限。P10
03
区分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的关系。P10
(续)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有别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一般来 讲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 体。例如:一个企业下属的某一个车间可以 作为核算单位,可以称其为会计主体,但不 能称其法律主体。
二、会计基础
1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 量和报告的基础。
2
会计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 付实现制。
(一)权责发生制
01
收入在收取收入的权利取得(发生)时确认;
而无论款项是否收到。
02
费用在承担费用的责任(义务)发生时确认;
而无论款项是否付出。
(续)权责发生制
权:收取收入 的权利。
责:承担费用 的责任(义务)
清算的基础上。
02
持续经营的假设为权
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 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相互联 系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报告财务 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
(续)会计分期假设
01
会计分期分为年度和中期。
02
我国的会计分期采用公历制。
03
会计分期产生了会计确认、计 量和报告的会计基础:权责发 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根据权利与义 务对等原则判 断权利与义务 是否发生。
收取收入的权 利在履行销售 义务时取得。
(续)权责发生制
销售商品、销售劳务中的主要义务是交付商 品、提供劳务,所以,在销售中交付了商品、 提供了劳务,收取销售收入的权利就发生(取 得)。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第01章 绪论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第01章 绪论
21
第四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系统方法 自组织理论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
22
一、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将对象视为一个系统,着重 考察对象与环境的关系、对象与内部构 成部分的关系以及对象内部分与部分的 关系,从而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目的 的一种现代科学方法。
23
一、系统方法
国民经济是由各产业部门构成的系统;产业又 是由各个细分的产业构成的系统;细分的产业 又是由各个企业构成的系统。 从更高层次上寻求出路
将石油化工、汽车、 家电和电子工业确定 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 业,先后制定了《机 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 法》、《电子工业振 兴临时措施法》等法 规,对重化工业、电 子工业的加快发展起 极大的促进作用,使 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 长期.
将高级机械、电子产 品和电子计算机等附 加价值高的高技术产 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加以重点扶植,促进 了日本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1776年发表《国富 论》,创立了古典 经济学,即微观经 济学 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 分析
宏观经济 分析
?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1936年发表 了《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创立 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20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产
业的合理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 经济发展中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一直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难题; 各地区协调发展,构建合谐社会是经济学家面 对的新课题; 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 势的转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J-24
Wild A10 模拟立体测图仪
解析摄影测量
❖ 1954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 1957年,海拉瓦博士提出解析测图仪的思想,标
志着解析摄影测量的开始 ❖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解析摄影测量发展
的鼎盛时期
解析摄影测量
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摄影像片的量测和解析计算 方法的交会方式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 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并提供各种摄影测量产品的一门科学
数字摄影测量
❖ 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功能增强, 成本降低,并为编制大型软件提供平台
❖ 20世纪70年代:数字摄影测量萌芽阶段 ❖ 20世纪80年代:数字摄影测量原型研究阶段 ❖ 20世纪90年代:真正推出可用于生产的数字摄
影测量系统
数字摄影测量
基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所获取的数字/数字化影像进 行处理,自动(半自动)提取被摄对象用数字方式表达的几何 与物理信息,从而获得各种形式的数字产品和目视化产品
Digital Photogrammetry
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测绘工程系 张金平
传统地理信息获取-野外实地测量 平板仪/经纬仪/全站仪/GPS
缺点:工作量大、效率低,受条件限制多,境外无法测量 是否有不用接触被测目标,效率更高的测量方法,
完成大范围地形测量呢?
摄影是遥感的一种手段
摄影测量学 Photogrammetry
模拟摄影测量
利用光学/机械投影方法实现摄影过程的反转,用两个/多个投 影器模拟摄影机摄影时的位置和姿态构成与实际地形表面成比 例的几何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量测得到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图
光学 像片
光学机械 测图仪器
人工建立立 体模型
图解线划地图 像片影像地图
人工量测 和解译
机械绘图
光学纠正仪
SEG-1
主要内容
➢ 摄影测量学的定义 ➢ 摄影测量学的任务 ➢ 摄影测量学的特点 ➢ 摄影测量学的分类 ➢ 摄影测量学的发展 ➢ 影像信息学的形成与发展
摄影测量:定义
❖ 传统摄影测量学:利用光学摄影机获取的像片, 经过处理以获取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 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 摄影测量与遥感(ISPRS, 1988 ):是对非接触传 感器系统获得的影像及其数字表达进行记录、量 测和解译,从而获得自然物体和环境的可靠信息 的一门工艺、科学和技术
摄影测量:特点
❖ 无需接触物体本身获得被摄物体信息 ❖ 由二维影象重建三维目标 ❖ 面采集数据方式 ❖ 同时提取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
摄影测量:分类
按距离远近 按用途 按处理手段
航天摄影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 地面摄影测量 近景摄影测量 显微摄影测量
地 形摄影测量 非地形摄影测量
模拟摄影测量 解析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
RC30 框幅式航摄仪
航空光学影像
ADS40 数字航摄仪
ADS40数字航空影像
数字高程影像(DEM)
数字正射影像(DOM)
数字线划地图(DLG)
数字栅格地图(DRG)
三维景观图
可见光谱卫星(分辨率1-0.65m)
P31摄影经纬仪近景影像
摄影测量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 模拟摄影测量阶段 (1851-1970) ➢ 解析摄影测量阶段 (1950-1980) ➢ 数字摄影测量阶段 (1970-现在)
立 立体模型
•计算机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 •影像匹配 •模式识别
•DPW
数字线划地图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影像地图 数据库
自动量测 和解译
自动记录
VirtuoZo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Crystal eyes 3-D mouse
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摄影测量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光学 像片
解析 测图仪器
计算机建立 立体模型
•解析空三 •解析测图仪 •数控正射仪
数字线划地图 数字高程模型 像片影像地图
人工量测 和解译
自动记录
德国Zeiss厂C-100型解析测图仪
瑞士Kern厂DSR-1型解析测图仪
瑞士WILD厂OR-1型数控正射投影仪
德国Zeiss厂Z-2型数控正射投影仪
各种调查(气象等) 侦察、大范围调查 各种调查、航空摄影测量 空中侦察、各种调查 各种调查、航空摄影测量 各种调查、航空摄影测量 各种调查、航空摄影测量
参考资料
教材
王佩军,徐亚明 编著,《摄影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张剑清,潘励,王树根 编著, 《摄影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王树根 编著, 《摄影测量原理与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 3、林君建,苍桂华 编著, 《摄影测量学》,国防工业出版社
《数字摄影测量》
第一章 绪论
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测绘工程系
摄影测量学:定义
各种类型 传感器
被摄物体 影像
通过量测和 解译过程
自然物体及其环境的可靠信息
DEM
DLG
DRG
DOM
摄影测量:任务
▪ 地形测量领域
➢ 测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图、正射影像地图、景 观图
➢ 建立地形数据库 ➢ 为地理信息系统和各种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 非地形测量领域
➢ 生物医学 ➢ 古文物、古建筑 ➢ 建筑物变形监测
飞艇 直升机 无线遥探飞机 牵引飞机
气球 索道 吊车 地面测量车
高度 240~350km 100m~100km 10000~12000m 500~8000m 500~3000m 100~2000m
500m以下 50~500m 800m 以下 10~40m
5~50m 0~30m
目的、用途 不定期地球观测、空间实验
遥感影像
地形图
目前获取全要素地理空间信息最重要、最快捷、使用最广泛的手段
How?
课程特点:
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重大的工程问题
➢ 数学性强
简单的几何知识 代数知识 误差理论
➢ 公式较多
以数学计算为主
➢ 比较抽象
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
学习要求
➢ 掌握摄影测量基本知识 ➢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 课前预习 ➢ 带着脑子来听课 ➢ 课后复习
发展阶段 原始资料 投影方式
仪器
操作方式
产品
模拟 摄影测量
像片
物理投影 模拟测图仪
手工操作
模拟产品
解析 摄影测量
像片
数字投影 解析测图仪
机助 作业员操作
模拟产品 数字产品
数字 数字化影像 摄影测量 数字影像
数字投影
计算机
自动化操作 +作业员干预
数字产品 模拟产品
摄影测量与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
航天飞机 无线电探空仪 超高度喷气机 中低高度飞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