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_1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1.第一章 绪论1-护理学发展史

1.第一章 绪论1-护理学发展史

2.南丁格尔的贡献 开创了科学的护理事业
1.护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有组 织性,实务性及科学性为基础。 2.护士是内科、外科及健康方 面的技术服务不是医生的技术 辅佐者。 3.护理人员应由护理人员来管 理。确立了护理专业的社会地 位,推动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护 理 是 科 学 、 爱 心 、 艺 术 的 结 合
1.南丁格尔生平
1854年3月,克 里米亚战争爆 发。由于战地 条件十分恶劣, 当时负伤英军 的死亡率高达 42%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1854年10月,南丁格尔被任命为“驻土耳其英 国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率38名护士抢救
1.南丁格尔生平
提灯女神 克里米亚天使
由于她 和全体 护理人 员的努 力,短 短半年 时间使 英国前 线伤员 的死亡 率降到 2.2%
1909年——成立中华护士会(1964年改名为 中华护理学会),并于1922年加入国际护士 会。 1920年——北京协和医院开办本科水平的高 等护理教育。 1941年和1942年,毛泽东同志两次为护士题 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护理工作 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 1949年 护校183所 护士32800人
美国人口是我国的
21.5%
护士总数是
260万 ,是我国的 2001年我国每千人口护
士数全世界排名
1998年全球平均医护比
2002年我国的医护比
1:0.68
护理人才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美国 缺护士30万人。在澳洲,护士最容易找工作 或获得升迁,同时,只要拥有了澳洲注册护 士的资格,等于拿到了通向英联邦国家工作 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 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因此,有深厚的 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 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 广阔。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2、农业的根本特性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第一章绪论一、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定义与任务1、摄影测量与遥感定义...

第一章绪论一、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定义与任务1、摄影测量与遥感定义...

第一章 绪论一、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定义与任务1、摄影测量与遥感定义摄影测量与遥感乃是对非接触式传感器系统获得的影像及其数字表达进行记录量测和解译,从而获得自然物体和环境的可靠信息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传统的摄影测量学是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影的像片,研究和确定所摄物体的形状、大小、性质及其空间位置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 : 影像信息获取 影像信息处理影像信息表达 影像信息应用2、摄影测量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测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和专题图;建立地形数据库;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3、主要特点:1).影像记录目标信息客观、逼真、丰富;2).测绘作业无需接触目标本身,不受现场条件限制;3).可测绘动态目标和复杂形态目标;4).影像信息可永久保存、重复量测使用;二、摄影测量学的分类●分类原则与方法基本要素: 目标、图像、信息●按被测目标分(按用途分):地形摄影测量 (地形图)非地形摄影测量(其他用途)●按获取目标的距离分(按距离分):航天摄影测量(<160Km) ;航空摄影测量(2Km~30Km);地面摄影测量(100m~300m);近景摄影测量(<100m) ;显微摄影测量按图像类型分:光学图像;雷达摄影测量;双介质摄影测量;X射线摄影测量按图像处理方式分(按技术方法分):模拟摄影测量(1900~1960年);解析摄影测量(1950~1980年) ;数字摄影测量(1980年~~~)三、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历史[参考资料]●1839年尼普斯和达盖尔发明摄影术。

●1851~1859年,法国陆军上校劳赛达特提出和进行交会摄影测量,这被称为摄影测量学的真正起点。

这一阶段主要用于建筑物的摄影测量。

●1858年,纳达通过气球获取了第一张地面的空中照片。

●二十世纪初,发明了立体观察方法。

1901年,立体坐标量测仪问世。

由于飞机尚未发明,主要用于地面摄影测量。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使航空摄影测量成为可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第一章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第一章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习题参考解答第一章绪论1-1 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答:生产过程——从原材料(或半成品)进厂,一直到把成品制造出来的各有关劳动过程的总称为该工厂的过程。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工艺规程——记录在给定条件下最合理的工艺过程的相关内容、并用来指导生产的文件。

1-2 什么是工序、工位、工步和走刀?试举例说明。

答:工序——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位——在工件的一次安装中,工件相对于机床(或刀具)每占据一个确切位置中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步——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仅指机床主轴转速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走刀——在一个工步中,如果要切掉的金属层很厚,可分几次切,每切削一次,就称为一次走刀。

比如车削一阶梯轴,在车床上完成的车外圆、端面等为一个工序,其中,n, f, a p不变的为一工步,切削小直径外圆表面因余量较大要分为几次走刀。

1-3 什么是安装?什么是装夹?它们有什么区别?答: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装夹——特指工件在机床夹具上的定位和夹紧的过程。

安装包括一次装夹和装夹之后所完成的切削加工的工艺过程;装夹仅指定位和夹紧。

1-4 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各有哪些工艺特征?答:单件生产零件互换性较差、毛坯制造精度低、加工余量大;采用通用机床、通用夹具和刀具,找正装夹,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生产效率低。

大量生产零件互换性好、毛坯精度高、加工余量小;采用高效专用机床、专用夹具和刀具,夹具定位装夹,操作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生产效率高。

成批生产的毛坯精度、互换性、所以夹具和刀具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机床采用通用机床或者数控机床,生产效率介于两者之间。

1-5 试为某车床厂丝杠生产线确定生产类型,生产条件如下:加工零件:卧式车床丝杠(长为1617mm ,直径为40mm ,丝杠精度等级为8级,材料为Y40Mn );年产量:5000台车床;备品率:5%;废品率:0.5%。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实 地 地 形 图
测绘 测设
5
1.2 地球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自然形体 不规则的曲面。 不规则的曲面。 最高点: 8844.43米 最高点:珠峰 8844.43米, 最低点: 11022米 最低点:马氏海沟 -11022米。 相差约20km 20km。 相差约20km。 在不规则的曲面上无法进行 计算和绘图。 计算和绘图。 人们找寻一个理想几何体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需满足二个条件: 需满足二个条件: 1、与地球自然形体十分接近 2、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6 0
24
°
°
°
6、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建立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 赤道投影为Y 原点为O 原点为O‘轴,X’,Y‘称为坐标自然值。 称为坐标自然值。
25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 西移500千米, 500千米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将X‘西移500千米,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X,Y称为坐标通用值。 称为坐标通用值。 X=X‘ X=X‘ 带号N 500000米 带号N Y'+500000米 Y=
18
2、高斯投影的原理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将椭球面按 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平面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N 中 央 子 午 线
c
赤道
S
பைடு நூலகம்
19
3、高斯投影特点 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 经线和纬线长度有所变形
中 央 子 午 线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可以用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的影响 地面上AB两点 地面上AB两点 AB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仪器分析 课件 第一章:绪论

仪器分析 课件 第一章:绪论
2
四 课程性质与目标
1. 课程性质
仪器分析:化学+物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 (综合性 学科) 基础课:化学专业、应用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 学等专业的基础课;
2. 课程目标
培养两类人才:分析仪器的熟练应用者——解决问 题;创新型人才——发现问题,开拓新领域;
(1 ) 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原理、应用,熟悉仪器结构; (2 ) 使学习者具备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的能力;
22
应该指出:仪器分析本身不是一门独立的学 科,而是多种仪器方法的组合。可是这些 仪器方法在化学学科中极其重要。它们已 不单纯地应用于分析的目的,而是广泛地 应用于研究和解决各种化学理论和实际问 题。因此,将它们称为“化学分析中的仪 器方法”更为确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3
四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区别
化学分析 从原理看 根据化学反应及计 量关系 仪器分析
按试样量的大小:
常量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
1 0 0 10~ 100 0 .1 ~ 1 0 0 .1
1 0 1~ 10 0 .1 ~ 1 0 .0 1
30
1-5 仪器分析的发展
20世纪40~50年代兴起的材料科学, 60 ~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环境科学都促进了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80年代以来,生命 科学的发展也促进分析化学一次巨大的发 展。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随之不断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为科 学技术提供更准确、更灵敏、更专一、更 快速、更简便的分析方法。
31


如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需要对多肽、 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 对生物药物分析,对超微量生物活性 物质,如单个细胞内神经传递物质的 分析以及对生物活体进行分析。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仪器分析带来了 新的发展。信息科学主要是信息的采 集和处理。

第一章 绪论 放射化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 放射化学课件

• 放射性核素的基本核物理性质 • 放射性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 放射化学分离 • 天然与人工放射性核素
• 放射性同位素化学(同位素在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 原子能的利用(核电,医学,工业,) • 辐射过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射线的利用与辐射防护
2020/11/11
2020/11/11
不列斯列尔在他所著的“放射性元素”一书 中定义: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制 备、分离、纯化和鉴定,主要放射性常数 的测定以及研究放射性元素生成和蜕变的 核过程。
放射化学的定义是与时俱进的。比较全面的 定义应该是以上几个定义有机的结合。
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同位素和原子核转变 产物的行为和化学性质,研究它们的制备 、分离、纯化和鉴定,以及研究放射性示 踪原子在化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的一门学 科。
2020/11/11
§1-2 放射化学的特点
由于放射化学研究的是放射性物质,因此有 以下几个特点:
1、低浓度和微量性 大多数放射性物质以微量和低浓度状态存 在。无论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放射性核素, 除个别核素(如U-238, Th-232等)外,都 处于微量和低浓状态。这是由于它们的半 衰期很短或生成几率很低造成的。
2020/11/11
4、应用放射化学 研究放射性核素的生产和放射性标记化合 物的合成、放射性核素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以及放射化学方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因此,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和原子核 转变过程产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分离 、鉴定和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局限于放射化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放射性物质;同位素交换反应;核化学技 术;核能;核转变过程引起的化学变化, 放射性核素应用;辐射化学基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劳动社会学基本分析
一、劳动社会学的对象
(一) 劳动及相关概念
1. 劳动
劳动社会学, 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所谓劳动, 是指人类围绕着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的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作为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活动, 作为创造财富的行为, 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 劳动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 工作
工作是劳动的另一个层面, 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工作”的概念, 是随着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劳动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

18 世纪英国首先出现了蒸汽机和纺织机, 促成了工业革命的诞生, 由此出现了现代组织劳动的方式、生产制度的社会结构。

工业化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或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采用了与机械发展相配套的组织劳动方式。

工作的概念表明, 广义上的劳动变成了狭义的有酬劳动, 变成了在一个特定组织中从事的劳动, 即雇用关系和经济交换关系建立后的劳动。

3. 职业
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 是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 这一概念突出了劳动者在劳动组织中的专业化程度。

职业类别和职业分化具有广泛的社会统计学的意义, 是人们工作的专业类别。

由于劳动、工作与职业有着内在的联系性, 因此劳动社会学也被称为工作社会学(Sociology of Work) 或职业社会学(Sociology of Occupation )。

(二) 劳动社会学的特点
第一,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应用社会学。

第二, 劳动社会学以“人”为中心。

第三, 劳动社会学越来越向着跨学科的方向发展, 劳动社会学正在吸收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四, 劳动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紧密联系, 它紧跟时代的发展脉络, 把社会发展作为劳动发展的核心。

第五, 劳动社会学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批判色彩。

(三) 劳动社会学的发展背景
劳动社会学从普通社会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劳动社会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 1959 年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 出版了专著, 促进了这一名称的流传。

二、劳动社会学的内容
劳动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

它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 研究劳动者及其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过程, 由此分析和理解工业社会中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结构、功能和运作规律。

(一) 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是整个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思想基础, 包括劳动的自然形态、劳动的社会价值标准、人类劳动的基本运行规律、劳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劳资关系和权力运作以及劳动与其他社会条件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基本范畴和理论。

(二) 劳动者
劳动社会学对劳动者的关注, 源于“劳工是人”这一基本命题。

其具体问题包括劳动者的基本状况、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地位和劳动者的发展。

首先, 研究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劳动者的身份和角色、态度和行为、素质和能力以及劳动者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其次, 研究劳动者的职业生涯, 劳动者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始到离开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
再次, 研究劳动者的职业选择、就业准备、就业途径、薪资以及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职业变动等。

研究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三) 产业关系
产业关系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劳资关系, 研究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不同社会位置构成的社会关系和权力运作过程; 二是研究由劳动分工关系决定的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建立的相互关系。

产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制度与规则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 产业关系的核心体现为工会组织
与雇主组织之间的集体谈判。

政府在产业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 三方机制成为劳动社会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这大量体现在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上。

此外, 政府对就业的促进和调节、对劳动市场的塑造和监督、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兴办和管理等等, 也为劳动社会学所重视。

(四) 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 劳动是重要的历史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劳动呈现不同的状况, 因此要进行劳动史、劳工史、劳资关系史研究; 另一方面, 劳动过程是社会过程, 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层面的劳动者自身、劳动者与他人、劳动者与机器、劳动者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过程表现为劳动者的异化和客体化过程以及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现代社会主要关注的则是对劳动过程的管理。

(五) 劳动的社会结构
劳动的社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以劳动者的社会群体类型为特征的结构分布, 包括劳动者的职业结构、产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地区结构及其结构的变化, 其中还包括劳动者的特殊群体结构, 如女性、老年人、青年和残疾人的劳动; 另一方面是指以劳动者的阶级地位类型为特征的结构分布, 其中阶级和阶层结构是重要方面, 包含劳动者阶级和阶层的内部变动和结构间的流动。

(六) 劳动组织方式
劳动组织方式是指人类对有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的管理形式和管理理念, 它是劳动社会学长期关注的内容。

近二十年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激励问题、薪资分配以及各种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也成为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七) 社会变迁中的劳动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劳动方式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等都会直接影响劳动。

经济全球化与网络社会的发展, 正在重建人们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 社会变迁对劳动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节劳动社会学理论
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四个来源,
一是以传统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理论;
二是以传统韦伯主义为基础的理论;
三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
四是制度学派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