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临床护理

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临床护理作者:陈海棠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54-01【摘要】目的:对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讨论。
方法:以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62例胃食管返流患儿作为分析对象,采用如文中所述的护理方式。
结果:本次研究所涉及的62例胃食管返流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5d,42例患儿成功治愈出院,20例患儿病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结论: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在胃食管返流患儿的康复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患儿出院后能否得到合格的家庭护理对于该病的控制和预防也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胃食管返流;临床护理在临床中,将因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不足而导致的胃内容物返流进入食管的现象称作胃食管返流。
此类现象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新生儿中较为多见,且容易诱发如窒息、吸入性肺炎、猝死等各类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本次研究以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62例胃食管返流患儿作为分析对象,对该病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62例胃食管返流患儿作为分析对象,其中50例为早产儿,12例为足月儿。
出生时间1~20d不等,平均体重为2.25kg。
在入院前和住院期间,62例胃食管返流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呕吐现象,呕吐物为奶块、乳汁,偶见咖啡样物,呕吐量存在差异,但均在进食后0.5~1h内发生。
在空腹或夜间时,主要表现为吐泡沫、溢奶,有些患儿甚至出现了喷射状的呕吐。
1.2 方法1.2.1 呼吸暂停的护理措施: 在胃食管返流中,呕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
若患儿在呕吐后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面色苍白、心率减缓等问题,护理人员首先应考虑是否出现了窒息,并立即对口腔返流物和呼吸道进行清理,给予氧气吸入,同时采取其它急救治疗措施,患儿面色转为红润,发绀改善即为处理有效的表现。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及护理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及护理一、疾病的定义胃食管反流(GER)是最常见的食管疾病,是因食管下段括约肌(LES)的机能缺陷,引起胃液或胆汁从胃反流入食管,是婴幼儿顽固性呕吐和生长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1.呕吐可见于90%以上的患儿,生后第1周即可出现,表现为溢乳、轻度呕吐或喷射性呕吐,呕吐比较顽固。
2.体重不增、营养不良 80%的患儿出现,体重常在第10百分位以下。
3.食管炎患儿表现为不安、易激惹或拒食,如发生糜烂或溃疡,可出现呕血及便血,导致缺铁性贫血。
4. 肺部并发症呕吐物误吸所致,发生率为16%~75%不等,表现为窒息、呼吸暂停、发绀、甚至突然死亡。
或引起呛咳、夜间痉咳,导致反复发作性气管炎、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
少数病例呕吐不严重,夜间痉咳为主要症状表现,GER治愈后症状消失。
5.常与其他先天性疾病伴发如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裂孔疝、食管蹼、食管气管瘘、先天性膈疝、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神经系统有缺陷的患儿,一些少见病,如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囊性纤维性变等,临床表现GER 较突出,与长期仰卧位、吞咽功能不协调或缺失、消化器官运动功能异常、惊厥及一些药物作用有关。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1.食管下括约肌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1)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低下:食管括约肌位于食管下段横膈食管裂孔处,当有吞咽动作时,LES反射性松弛,压力下降,食管蠕动,食物进入胃内,压力恢复正常,并出现一个反应性的压力增高以防止食物反流。
在胃内压和腹内压增高时,LES 会发生反应性主动收缩使其压力超过增高的腹内压,起到抗反流作用。
某种因素导致的正常功能素乱时可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胃食管反流。
(2)LES周围组织减弱:LES近端位于胸腔,中部位于横膈食管裂孔,远端位于腹腔内。
缺少腹腔段食管,腹压增高时不能传导腹压至LES,使其收缩抗反流,如食管裂孔疝时,LES在胸腔内周围是负压,易出现反流。
(3)LES短暂性松弛:是指与吞咽过程无关的短时间LES松弛,胃扩张是造成短暂性松弛的最关键原因。
胃食管反流病的护理

胃食管反流病的护理
1. 饮食调控:
- 避免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酒精等。
- 尽量少食用高脂肪食物和油炸食品。
-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
- 尽量少食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
2. 餐后姿势:
- 避免立即躺下休息,保持坐姿或站立姿势至少2小时。
- 在就寝时,头部抬高一些,以保持身体的半坐姿。
3. 控制体重:
-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加重影响。
4. 戒烟和限制饮酒:
- 停止吸烟,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可松弛食道括约肌。
- 避免过量饮酒,因为酒精可以增加胃酸的产生。
5. 增加运动:
- 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
6. 控制药物使用:
- 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酸药物或胃粘膜保护药物来减轻症状。
- 避免长期或滥用药物,以免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7. 减轻压力:
- 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通过放松技巧、休息和娱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
护理措施的具体实施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和确定。
如果有严重的症状或不适感,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以上是胃食管反流病的护理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剂量红霉素口服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42例

生 儿 胃食 管 反 流 诊 断 标 准 ,随 机 分 为 I、Ⅱ2组 各 21例 ,2组 性 别 、年 龄 、病 程 比较无 显 著性 差 异 ,具 有 可 比性 。
[关键词 】 红 霉素 ;新生儿 ;胃食管反流 [中图分类号】 R722、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12—1653—02
胃食 管 反 流是 新 生 儿 呕 吐 的常 见 原 因 ,可 导 致 窒 息 、吸 人 性 肺 炎 等 各种 并 发 症 _1]。 为评 价 小 剂 量 红 霉 素 口服 治 疗 新 生 儿 胃食 管 反 流 的疗 效 ,并 探 讨 其 疗 程 ,笔 者 对 本 院 新 生 儿 科 2006年 1— 6月 收治 的 42例 胃食 管 反 流 新 生 儿 进 行 分 析 ,现 报道 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 胃食管 反流 的新 生儿 ,男 28例 ,女 14 例 ;其 中 早产 儿 18例 。 日龄 2~18 d,病 程 2~ 10 d,均 符 合 新
FGR 发 生 率 显 著低 于对 照组 。
传统 补钙 方 式 吸 收 率 低 ,且 有 胃肠 道 不 适 症 状 。乐 力 氨
基 酸螯 合 钙 是 由人 体 必 需 的钙 及 多 种 微 量 元 素 组 成 的 螯 合
物 ,并 辅 以维 生 素 D3制 成 的 复方 制剂 ,含 钙 量 高 ,在 消 化 液 中
杂 志 ,2000,16(2):103
[收稿 日期】 2006一O7一O5
小剂 量 红 霉 素 口服 治 疗 新 生儿 胃食 管反 流 42例
李 军胜 ,刘丽 芳 ,戴巧 群 (浙江省 丽水 市妇 幼保健 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新生儿胃食道反流的综合护理体会

并发 症 ,严重 者会 发生呼 吸暂停 。 胃食管反 流新 生儿期 发生 率
高 ,尤 其 是 早 产 儿 更 多 见 ,轻 度 反 流 发 病 率 可 高 达 80% 一
85% 』 。
笔者对
120例 胃食管患儿 采取体 位护理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的程度也会更 加严重 。本研 究结 果显示 ,症 状性低 血糖组 新生 儿 的血糖水平 高于无症状性 低血糖 组 ,持续 时间长 于无症 状性 低血糖组 (P<0.05)。脑电图通 过放大 记录 大脑本 身微弱 的生 物 电 ,使其成 为 曲线 图 ,以此来评价 脑 电异 常形态 、脑 电活动水 平与脑功 能。当新 生儿处 于低血 糖状态 时 ,相对 于脑 电生理异 常 ,临床症状 出现 的时间更 晚 ,所 以通过利 用脑 电图 ,有 利于将 其脑 功能状态 、损 害程度直 接 、客观地 反映 出来 。其次 ,脑 电图 异常率和脑损 伤程 度具有密切相关性 ,本研究 中脑 电图重度 、中 度异 常新生 儿 的预后普遍 较差 ,并且 MRI检查结 果显 示 中、重 度异 常患 儿的脑电图呈现 出广泛 区域信 号异常状态 。 4 小结
综上所述 ,临床上可 以结合 低血糖新生儿 的血糖监测 结果 、 临床症状体征 ,对其进行 多次脑电图监测 ,及早 对其脑损伤做 出 判断 ,进而寻找有效措施 干预 ,尽早改善预后 。
参 考 文 献 [1]赵赛 ,程 怀平 ,田兆方 ,等.新 生儿低 血糖 脑损 伤 的 临床表
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临床护理

1资 料 与 方 法
发症的发 生。 由于重度烧伤患者在遭受严重烧 伤后周 围静脉不易穿刺 , 而深静 脉置管成为严重烧伤患者 营养支持 的常规操作技术。但是在护理上应严格注 意以下几点 : ①患者静脉穿刺点应当每天使用碘伏或碘酒进行酒精消毒 , 同时 更换无 菌敷料 , 严禁随意拆卸接头注射药物 ; ②营养液的配制要严格按操作规 程进行 , 做到无菌操作 , 配制室严格消毒 , 同时需要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 配制 好营养液 当日一次输 完 , 般不超过 2h禁止隔 日 用 , 证营养液 的新 一 4, 使 以保 鲜 ③在给予患者静 脉营养支持的输入过程 中需要密切注意和观察 患者 的反 ; 应, 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泻 、 腹胀 、 恶心、 呕吐 、 胃肠痉挛等 不 良反应 , 每周检查肝 、 肾功能、 血红蛋白、 血清蛋 白, 并测体重 , 以评估 营养 改 善情况及 了解 动态变化 , 并作 出营养效果评估 , 严格预防并发症 的发 生, 若有 问题 , 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有效 的治疗 ④在 对患者进行静脉营养支持 的同 ; 时, 应注意重度烧 伤患者的心理 护理 , 大多数烧伤患者都会 有恐惧 、 焦虑 、 紧 张、 担心等负性心理情绪 , 而这种心理情绪会严重的影 响患者病情 的治愈 , 临 床护士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想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 的恐 惧、 悲观的心理 , 引导他们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提高他 们对医师治疗的积极
f】 莉 , 良 芳 , 秀 芹 , 秀 玲 .8例 全 髋 关 节 置 换 术 患 者 的 围手 术 期 护 理 1宋 郭 冯 刁 2 田. 国 实 用 医 药 ,0 8 31) 14 6 . 中 20 ,(0:6 —16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预防及护理

瘤[7中华放射学杂志, 9 , ( )85 87 J. 1 93 1 ; 一 3 9 32 3
〔〕 孙卫兵, 4 杨玻, 刘辉, B超引导经皮穿刺与置管注人无水乙醉 等
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予重复治疗, 有利囊肿上皮充分破坏. 提高 了囊肿的消失率. 有学者[认为无水乙醉硬化治疗的次数与囊 a ]
置于头部两侧 , 每次 3 -6 mi, 0- 0 n 需专 人 守护 .
呕吐时可暂时予俯位, 脸向下轻拍背部, 使呕吐物易于流出。 23 做好病情观察 护士在进行治疗和巡视过程中, . 发现患儿 体位不当应及时纠正.如一次夜间巡视病房发现患儿处于平卧 位, 面色发钳, 呼吸暂停, 口角有少量乳凝块流出, 轻拍背, 吸痰, 吸氧等处理, 患儿好转, 并将床头抬高2。 呈头高脚低斜坡侧 0角, 卧位, 向家长讲述体位的重要性, 以取得配合。
凝固坏死 、 脱落的组织或细胞可液化、 中和、 稀释乙醇再发积液 , 置管法充分引流积液后可使残腔塌陷、 粘连纤维化导致残腔闭
合。
当用力猛抽; 或根据C T扫描情况让患者变换体位, 并适当旋转 导管或调整其深度, 必要时可进人导引导丝将阻塞物清除, 只要
能顺利注人和抽出, 患者无 明显不适 , 并且保留时间不要过长, 既能达到提高消失率的 目的, 又能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③降 低无水乙醉外渗 的发生率 。在治疗过程中, 无水乙醇注人囊腔 内, 部分患者可引起胀痛感 、 烧灼感, 一般可以忍受 , 不会影响治 疗; 但乙醇外渗刺激肝肾被膜可引起剧烈疼痛 , 造成治疗失败 ,
3 讨论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 . 胃底肌与责门肌发育差, 幽门肌发育
12 头高脚低位 .
取右侧卧位 , 上身垫高与床面呈 40 . 5角 早产
儿需人暖箱保暖的患儿将床头摇起 , 使床与箱体平面呈 1 5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护理体会

37 9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护理体会
志 ,9 6 1( :3 )2 19 ,35 [ 1 蓝柳萍. 2 左侧卧位清理新生儿呼吸道粘液后观察【] 使用护理 J.
c 固定胃管川, m, 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 防止窒息及胃出血发
生,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①立即通知医生请医生协助 ; ②做好 抢救准备; ③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用物 , 如甲氰咪肌 、 吸痰管、 氧
7 15 (. 1 山东省济宁市妇女儿童医院, 山东 济宁 222 ;.山东省济宁市口腔医院 , 7 152 山东 济宁 22 4 )
[ 关键词〕 新生儿; 胃食管反流; 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 7 .2 437 [ 文献标识码] B
孑 乙 云‘刘建平“ ,
2 护 理
是人工喂养儿 , 对于初为人母的家长来说 , 第一次触及到小儿 的护理喂养 , 难免紧张 , 尤其小儿反复呕吐, 家长更感束手无 策。因此, 对于护理工作来说 , 除配合医生治疗执行医嘱外, 入院宣教工作也非常重要 , 对新人院患儿每 1 一3 mn 5 0 巡视 i 1 这样易于观察病情 , 次, 并能有效减少窒息、 吸人的发生 , 同 时也能给予家长安全感 , 通过对患儿细心护理及治疗 , 能使患 儿呕吐很快好转 , 吸人性肺炎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 缩短了住 院时间, 提高了治愈率。 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 ,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 自 对于护士的护理质量要求也越高, 然, 护理模式的改变 , 知 识的 日益更新 , 不仅要求护士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 还要有较 高的心理素质, 善于观察、 分析和解决问题 , 并不断提高 口头 表达能力, 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 给人以信任感 , 同时减少了 人力、 物力的浪费及医疗费用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