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1

合集下载

越州赵公救灾记

越州赵公救灾记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公从哪些方面去安 •排救饥工作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 •怎么样的赵公?
救饥:(1)忧领粮秩序混乱——男女分开 (2)忧百姓流亡——广设救济点 (3)忧官吏不够——聘离职官员 (4)虑能自食者——令富人开仓 (5)虑需举债者——令富人放债 救疫:(1)忧疾病无归者——为病坊,属人照顾 (2)忧死无葬者——就地安葬 •形象:严谨周密、细致深入的工作作风和忧民爱民的品格。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抃救灾的具体措 施的一项是( ) ①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②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 ③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 ④为病 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⑤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⑥ 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籍:登记 B、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故事:按照旧例 C、民不幸罹旱疫 罹:遭遇 D、乐为之识其详 识:记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的一组是( ) A、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今日嬴之为公 子足矣 B、计其佣与钱 今两虎共斗,其势 不俱生 C、令无失所恃 重为乡党所笑 D、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则天下之 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 一项是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抃有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他在灾荒发生前就了解、 调查与救灾相关的几件事,面对灾难他应对有方,还关心 灾民,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多半是他私人出的钱。 B、赵抃的救灾工作卓有成效。他组织粮源,分配救济粮, 善做富人的工作,让富人们卖粮放债,使得“能自食者” 和“不能自食者”各得其所。 C、作者通过对收养弃儿、埋葬死者、修补城墙、抚慰百姓 等具体事情的叙述,写出了赵抃遇事当机立断、敢于承当 责任的作风,使人更深地了解赵抃的为人。 D、作者在叙述中引用了许多数字,是为了把救灾的情况说 得更清楚明了。最后一段总结了赵抃的救灾经验,为后来 的官员们制定救灾措施提供了参考。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学活动单(教师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学活动单(教师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学活动单(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通过本文所表现的思想2.了解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做法以及所表现出的特点3.理解文章叙述和议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样安排的作用二、课时:2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单一、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 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固。

南丰(今属江西)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主张先道而后文。

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

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

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

如《道山亭记》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墨池记》谈古论今,不无卓见。

《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曾巩也能诗。

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略似其文。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

就“八大家”而论,其诗不如韩、柳、欧、苏和王安石,但胜过苏洵、苏辙。

曾巩著作今存《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本。

二、写作背景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

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

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

《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

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越州赵公救灾记活动单

越州赵公救灾记活动单

《越州赵公救灾记》活动单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学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对稍长的文言文,采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迅速理清文章思路。

2.在朗读和自我交流中发现问题,给予相应解答的同时适当对问题进行提升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为官有志于民”精神的可贵,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方法,不仅要未雨绸缪,还要临危不乱。

充分预习:一、资料链接赵抃(1008~1084),字阅道,浙江衢州人。

景祐元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一清如水,长厚清修。

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

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赵清献公神道碑》。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直至中书舍人,元丰六年卒于江宁府,谥号“文定”。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

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

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

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

二、初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1.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明确文章的中心事件。

明确:救灾。

2.理清文本思路(文章哪些段落在具体写救灾?剩下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部分(1):写救灾前准备。

第二部分(2——3):写具体的救灾措施。

第三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3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3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第3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1.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越州赵公救灾记》2.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越州赵公救灾记》3.羲之之书晚乃善,那么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墨池记》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一、字词积累1.字音廪.(lǐn)于官者 僦.(jiù)民 三千石.(dàn) 闭粜.(tiào) 籴.(dí)者收瘗.(yì) 便.(biàn)宜罹.(lí)旱疫拊.(fǔ)循 灾沴.(lì) 有间.(jiàn) 2.通假字①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蚤〞同“早〞;“少〞同“稍〞,稍微 ②乐为之识.其详 “识〞同“志〞,记载 ③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3.一词多义(1)被⎩⎪⎨⎪⎧①灾所被.者几乡 动词,覆盖,遭遇②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介词,表被动④被.发行吟泽畔 动词,披散 (2)受⎩⎪⎨⎪⎧①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动词,领受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同“授〞,传授③徒属皆曰:“敬受.命。

〞动词,遵从 (3)具⎩⎪⎨⎪⎧①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名词,措施②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动词,陈述③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动词,具备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副词,同“俱〞(4)为⎩⎪⎨⎪⎧①不习而有为.动词,做②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 介词,替③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 动词,设置④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⑤何辞为.语气词,呢 4.词类活用①当廪.于官者几人 名词作动词,供应粮食 ②岁.廪穷人 名词作状语,每年 5.古今异义①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古义:多少。

《越州赵公救灾记》PPT教学课件

《越州赵公救灾记》PPT教学课件

赵抃(1008~1084) 字阅道,浙江衢
州人。景祐元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
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
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一清如水,长
厚清修。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
弹琴取乐;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
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
国。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
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赵清献公神
2012年9月7日上午11时19分,云南昭通发生
里氏5.7级地震(纬度27.5度,经度104度),震
源深度为14公里。重庆有震感。地震造成彝良县、
昭阳区和大关县等3个县(区)受灾,此次地震灾
害已造成81人死亡。今日凌晨,彝良震区夜降暴
雨,泥石流冲垮民房倾泻进城……
灾难,历代都有。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
准确有力的介绍了救灾措施,充 分的反映了赵公出色的救灾政绩,歌 颂了赵公的吏才与品德。
2020/12/11
13
第三段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
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 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
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
位僧人,把照料病人医药和饮食的事委托
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他的下属官员。
(1)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
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
细,具有远见卓识。
(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
(3)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
的忧心如焚。突出作者所褒扬的民本思想 。
2020/12/11
7
第二段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 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越州赵公救灾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教学时数】:预计2课时【自学导案】1、通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能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画出自己难解的词句。

3、理清文本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

第1部分(1):写灾前准备。

第2部分(2、3):写救灾措施。

第3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

第4部分(6):交代写作缘由。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越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 -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唐宋八大家散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必学内容之一。

其中,《越州赵公救灾记》作为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 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教案主要针对苏教版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系列教材中所收录的《越州赵公救灾记》,并结合本文的主旨和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掌握《越州赵公救灾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2.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特点;3.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特点;4.理解古代社会灾害对人民的影响和救灾之道。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古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W王安石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特点;2.了解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特点;3.理解古代社会灾害对人民的影响和救灾之道。

2.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王安石的信仰和思想;2.如何理解文中情节的发展和意义;3.如何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3.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阅读《越州赵公救灾记》;2.理解和分析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主旨;3.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第二课时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特点;2.分析王安石的信仰和思想对于散文创作的影响;3.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学价值。

第三课时1.讨论古代社会灾害对人民的影响;2.理解救灾的重要性以及救灾的方法;3.探讨如何将救灾精神运用到当代社会。

第四课时1.针对文中的重点段落作文;2.掌握古文写作技巧,并进行作文指导;3.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对《越州赵公救灾记》的阅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和语言特点。

2.讲授法:通过讲授王安石的思想和散文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3.讨论法:通过对古代社会灾害和救灾精神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比救灾更重要的是心系社稷苍生,未雨绸缪一、相关人物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直至中书舍人,元丰六年卒于江宁府,谥号“文定”。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著有《元丰类稿》50卷。

赵公赵抃(biàn)赵抃(1008~1084)字阅道,浙江衢州人。

景祐元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一清如水,长厚清修。

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

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赵清献公神道碑》。

二、文章脉络中心事件:救灾第1部分(1):写灾前准备第2部分(2、3):写救灾措施第3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

第4部分(6):交代写作缘由三、文本解读第一段翻译:1、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担任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所属各县:2、遭受灾害的有多少乡,能够养活自己的百姓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有多余的粮食登记在簿籍上实际存在的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思考: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明确:(1)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

(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

第二段翻译:1、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主备人:复备人: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

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

文章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

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

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

赠序之文,尤有特点。

代表作有《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

三、初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本大意。

明确文章的中心事件。

明确:救灾。

2、理清文本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1):写灾前准备。

第二部分(2——3):写救灾措施。

第三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

第四部分(6——6):交代写作缘由。

四、细读文本,问题探讨。

(一)、研读第一部分,探讨以下问题。

1、自由读文本质疑,师生共同解答,突出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词。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当廪于官者几人
可僦民僧道士食之羡粟其几具存谨其备
(2)重要句子.
1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2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3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

(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

3、齐读第一部分,再次感受人物品格。

(二)、研读第二部分,探讨以下问题。

1、自由读文本质疑,师生共同解答,突出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词。

故事佐其费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计官为不足用也
寓于境有是具也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使在处随收瘗之
(2)重要句子。

1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2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3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第二、三节分别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救饥和救疫。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公从哪些方面去安排救饥工作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么样的赵公?
明确:
工作安排:
救饥:(1)忧领粮秩序混乱——男女分开
(2)忧百姓流亡——广设救济点
(3)忧官吏不够——聘离职官员
(4)虑能自食者——令富人开仓
(5)虑需举债者——令富人放债
救疫:(1)忧疾病无归者——为病坊,属人照顾
(2)忧死无葬者——就地安葬
形象:严谨周密、细致深入的工作作风和忧民爱民的品格。

4、第二部分里用了大量的数据,有何作用?
明确:准确有力的介绍了救灾措施,充分的反映了赵公出色的救灾政绩,歌颂了赵公的吏才与品德。

5、作者写旧例(故事)有什么作用?
明确:和赵公的做法形成对比,突出赵公救灾突破常规的做法。

6、第二部分在叙述事件时,是如何处理材料的,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明确:有详有略的安排材料。

详写了“救饥”的考虑和安排,这样更能突出赵公忧民爱民的品德,更能突出赵公精细严谨的组织才能。

略写了“救疫”,因为有医者司其职,非政治家所长,所以略写。

有详有略的记叙,使行文简练,重点突出。

7、齐读第二部分,再次感受人物品格,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巧妙之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

赵州赵公救灾记
灾前准备:遇事从容严谨精细远见卓识增强记叙的完整性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导入。

二、细读文本,问题探讨。

(一)、研读第三部分,探讨以下问题。

1、自由读文本质疑,师生共同解答,突出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词。

法,廪穷人公一以自任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蚤夜惫心力不少懈民不幸罹旱疫死者殆半公所拊循
所以经营绥辑委曲纤悉足以示天下治世
予故采于越乐为之识其详
(2)重点句子。

1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2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3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4所以经营绥辑⑥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5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6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3、齐读第四节,思考此时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赵公的哪些品德?
明确:不怕承担责任;不惜功名利禄;为救灾公而忘私。

4、自由读第五节,思考作者是不是还继续记叙救灾事件和赵公其人呢?
明确:作者针对事和人发表议论,阐明文章主旨。

5、找出本段的关键句。

明确: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6、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阐明文章主旨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呢?(找出文中句子)
明确:对比。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意图: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小结:作者一方面评价了赵公救灾措施的意义,也是赵公匡世济民、推利天下的政治理想,同时是曾巩毕生所追求的民本思想。

7、齐读第三部分。

(二)、研读第四部分,探讨以下问题。

1、结合注释自由读第六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1)重点字词
致仕家于衢可师者
(2)重点句子
1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

2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赵州赵公救灾记》云。

2、文章结尾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既概括地介绍了赵公其他方面的品质、修养,又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具有无尽的余味,是一种很巧妙的写作手法。

3、齐读第六节。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一次救灾过程的叙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荒政的珍贵资料。

四、归纳文章写作特点。

1、以史家的笔法有详有略的叙述。

2、在叙事中表现人物品德。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纡徐曲折的笔法。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
交代写作缘由:概括补充介绍余味无穷
七、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