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和李嘉图的对比
1斯密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2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与李嘉图

选修二 (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人 教 版 政 治
①斯密提出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 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 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
于从中获得好处。 ②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 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 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
选修二
人 教 版 政 治
2 . (2009·广东卷 ) 绝对优势和劣势并不是决定国与国 之间贸易关系或者人与人之间分工关系的唯一因素。甲在 理财方面对乙有绝对优势,乙在推销方面对甲有绝对优势, 由甲负责理财,由乙负责推销是有效率的,但是,如果甲
相对于乙不仅会理财,而且更会推销,那么这两人的分工
需要重新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 (1)甲与乙如何分工更有效率? (2)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和政策主张。 解析:考查考生对经济学中比较成本理论的掌握,并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选修二
人 教 版 政 治
理论贡献 (1)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
理论缺陷
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收入 分配 理论 (2)首次提出相对工资概念。从量 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 把工人实际工资 的下降归因于人 口的增长
阶级之间的对立
(3)把资本主义工资分为名义工资 和实际工资,承认资本主义制度 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选修二 基本观点
人 教 版 政 治
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 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是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 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 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马 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 体。 克 马克思认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 ②劳动的二重性决 思 物;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商品的 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 ③商品的价值量及 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 其与劳动生产率的 科学。 关系。 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2)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2010-03-16 10:49:42)转载标签:分类:管理学杂谈摘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着,他们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都为后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卫-李嘉图的思想也受到了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前人的影响,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上。
本文就在他们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发表一下观点。
关键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分配理论是:亚当-斯密全部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亚当-斯密在他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配理论。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
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
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
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
”同时,分配理论也是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他在《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社会产品是在地主、资本家、商人之间分配的,“确立支配这中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利润和资本的积累,影响着社会生产里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全部产品价值视为是由劳动创造的,它是社会上一切阶级收入的源泉。
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
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
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异同分析

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异同分析亚当斯密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与大卫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论述对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两人在劳动价值论上有着很大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本文就两人在劳动价值论上的异同做一下分析。
一、斯密和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的相似点1、二者都对价值和交换价值做了区分亚当斯密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排除了从使用价值中去寻求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
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
他并不理解价值的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
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坚持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尺度的正确观点,但他比斯密前进了一步一方面,他既认识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也认识到了两者的联系,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他认为,如果某一种商品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完全不能满足人们任何一种欲望,那么不管这种商品如何稀少,也不管生产它时耗费了多少劳动,它就绝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在这里,李嘉图就反对了把使用价值看作可有可无的斯密的观点,接近于理解到实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两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决定。
斯密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
他认为,人们之间要经常交换物品,而人们要渠道任何物品,必须历经一定的“辛苦”和“麻烦”。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这两个理论是如何发展成为现代贸易理论以及如何对世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各自拥有某种技艺的工匠都具备其他工匠所没有的优势,它们都认为互相交换彼此的产品比自己制造更为有利一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也都具备各自为他国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只要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各国就都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在斯密看来,追逐贸易利益是各国参与贸易的根本动因,因为“对外贸易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它们都有两个明显的利益:动员了闲散、剩余、国内没有需求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获得比它们所要求的更大收益”。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原料生产,还是制成品生产,剩余的产品,或者是在国内没有需求的产品,的确都必须向外国出口,以换取国内需要的某些产品”。
由此看来,亚当•斯密所以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动员社会的闲散资源,增加生产和出口,使社会的各类经济资源都能借对外贸易之功,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得到最佳的充分利用。
这样,对外贸易就能够使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亦随之提高,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
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
“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对亚当斯密 李斯特 大卫李嘉图的看法

1.亚当斯密的早期思想是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
因此,亚当私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
2.李斯特的思想是认为贸易政策应服从国家利益,服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服人发展工农业的需要。
不要把“唯利是图”的自由贸易原则作为普遍规律。
每个国家各有其发展的途径与特点,适用于一切国家的经济理性并不存在。
并且把保护贸易作为工业落后国家建成工业先进国家的手段。
3.亚当斯密的后期思想主要是在他的国富论中体现出来。
包括1.分工理论2.价值论3. 货币理论4.分配理论5.资本积累理论6. 赋税理论。
他认为人类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
倘若放任个人自由竞争,人人在此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着自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
4.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5.我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价值论和分配理论是最优的,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
这符合西方自由经济和人类文化生存发展的要求。
李嘉图思想是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在其基础上做了相对的改进,但是其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讲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第一,来自于国际政治的困难。
第二,李嘉图的理论没有考虑到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潜在优势。
李嘉图和斯密的分配理论的异同

经济学说史—关于分配理论的异同专业:经济学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0815124055姓名:闫迁迁在亚当斯密时代,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刚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确立,急需发展生产,斯密等人关注的中心是资本累积对于财富分配的影响问题,则被看作是一个次要和附带的问题。
而李嘉图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越来越感觉到,资本累积的规模依存于资本利润的大小,而利润大小又与地主和工人的分配大小直接相关。
由于地主阶级掌管了大量的土地,资本家不得不从地主手中租用土地而支付地租,致使资本家的利润减少,严重制约资本积累的扩大。
资本家希望地租越少越好,执掌政权的地主阶级则想方设法保持高额地租。
于是,李嘉图站在产业资产的角度,担当起了向地主阶级开炮的历史重任,试图从理论论证地租的不合理性,以捍卫资本家的利益。
李嘉图的政治敏感度如同其在证卷市场上的敏感度一样高,他抓住分配问题作为自己以经济学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正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
李嘉图虽然以分配作为研究的主要任务,但是,他毕竟是一位生产经济学专家,他认为生产优先于分配,生产第一性,分配第二性,他以生产为落脚点来研究分配。
所以,他不仅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且处处与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没有孤立地考察分配问题。
他的主观意图也在于,通过对各方面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第一,商品的价值被分割为资本、利润、地租三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对立,而地租是工资和利润的主要对立面;第二,工资的大小决定于工人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第三,利润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地租的余额,工资是决定利润的关键因素,利润率存下降的趋势;第四,地租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的利润的余额,地租和上涨的趋势。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三部分。
斯密与李嘉图理论比较

斯密理论李嘉图理论劳动价值理论①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②斯密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
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①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②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③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就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阶级结构理论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收入分配理论①斯密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②斯密认为“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①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②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③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
财富增加理论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财富增加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比较斯密和李嘉图

比较斯密和李嘉图
温家喻
【期刊名称】《包装世界》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一、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出生在1723年,他的出生地是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亚当·斯密在7岁时候在家乡苏格兰一所学校上小学,这是亚当·斯密接受启蒙教育的开始,幼年的斯密很聪明,非常好学.亚当·斯密长大之后还当上了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亚当·斯密还是一个非常热爱书籍的人.他不仅仅只是研究经济学,他也有研究其他学科.他的著作中最为著名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我们最为熟知的《国富论》.在《国富论》一书当中,亚当·斯密提出了最为有名的'看不见的手'的比喻.
【总页数】1页(P51)
【作者】温家喻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斯密、李嘉图、马克思货币观之哲学比较 [J], 沈广明
2.李嘉图是否误解了斯密?--简析李嘉图对斯密“购得劳动说”的批判 [J], 凤一鸣
3.斯密、李嘉图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观点的比较 [J], 马良
4.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之比较分析 [J], 鲁春旭
5.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价值学说之比较 [J], 邓承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