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赏析

合集下载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析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析

〔6—8〕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三)结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缺乏为据,看地底下
〔9〕
精读课文,争论沟通第一局部: 1、作者开篇树立的靶子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总自夸 “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 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支持这个错误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 特点: ❖ 1、篇幅短小,取材〔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
出一条血路〕 ❖ 3、冷嘲热讽、幽默幽默。
作者简介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宏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 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 集》、《南腔北调集》、《坟》、《热 风》等十五部。
一、驳论文学问
2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2〕、驳论据法
直接驳 间接驳
〔3〕、驳论证法
3、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4、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证明自己 观点
不像一般的谈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 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谈论说理。 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⑨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哄骗别人。
阅读思考
敌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 5〕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朝花夕拾》链接阅读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好句摘抄及赏析

《朝花夕拾》链接阅读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好句摘抄及赏析

《朝花夕拾》链接阅读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好句摘抄及赏析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赏析:“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赏析:“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赏析:“他信力”加上引号起讽刺否定作用。

作者用“他信力”来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先前的只依靠迷信或国联,却不能自己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的软弱行径。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赏析:“一个转身”指回过头来看问题;“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赏析:这里的“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

6.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赏析: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能为国家和民族(或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7.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赏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文本解读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文本解读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鲁迅
文本解读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 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 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 “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 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 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 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驳论
提出 观点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 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筋骨 和 脊梁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论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 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 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中国人到底失去自信力了吗?


论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答案

量为目 标,全 面实施 素质教 育。
本 学期教
研组重 点加强 对教师 评课的 指导, 使教师
的评课 规范化 ,系统 化,定 期举行 主题教
学沙龙 和“会 诊式行 动研究 ”,促 进新教
师的成 长,加 快我镇 小学语 文教师 队伍成
长速度 和小学 语文教 育质量 的全面 提高。

结合区 里的活 动安排 ,开展 各项有 意义的
情讴歌和赞美。 16.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 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国家 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 20 年献血 6 万毫升,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 区群众捐款 12 万元,先后资助了 180 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 洗。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 一辆客车失控轧向学生, 她奋力将 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 歼 -15 研制现场总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六 月份: 、收集课
、组织 好高考 题活动 材料。
的复习 迎考工 作。
20 19学 年春季
学期小 学语 文组教
研计划
坚 持以《 基础教
育课程 改革纲 要》为 指导, 认真学 习贯彻
课程改 革精神 ,以贯 彻实施 基础教 育课程
一 、指导 思想 改革为 核心, 以研究
课堂教
学为重 点,以
促进教 师队伍 建设为 根本, 以提高 教学质
教研组
工作计 划范文 工作计 划 计划
计划 作计划
20X 年化 学生物 教研组 20X 年化 学生物 教研组 中 学生物 教研组 工作计 第 一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计划 计划 划 作计划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鲁迅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鲁迅
我们不要被“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韵律及形式所蒙蔽, 其实,它就等同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知索取,不愿奉献”;只 强调个人竞争,而不关心他人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因此,上升到 这样的高度,你们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点是正确的 吗?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资本论》的诞生,不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思合作的结晶吗?孙中山先生说: “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 则亡”。可见,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故弄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 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前仆后继: 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来。
形容革命者斗争的英勇壮烈。
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敌方论据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直接反驳敌方论点的? 3、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从正面提出了什么论点? 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1.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2.体会尖锐辛辣的批驳语言。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玄(xuán)虚 省(xǐnɡ)悟 摧(cuī)残
渺(miǎo)茫 家pǔ( 谱 ) wū( 诬 )蔑 kuānɡ(诓 )骗 zǎi( 宰 )相
脊( )梁
搽( chá)

驳论:提出一个错误的论点,然后进行反驳, 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驳论文一般结构: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指明错误的实质 或危害。(打靶子) 3、得出自己的结论,树立正确的观点。(树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精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精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章节划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一味”崇拜,借助外援;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

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的自信力消失了。

这是论题的论点。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证。

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

第五自然段从正面立论,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

二、文章赏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文章开篇用事实反驳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论证错误进行剖析:对方把中国人的某些精神现象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联系起来,以偏概全;把一部分人的行为归结为中国人的普遍行为,武断地作出片面的结论;强加因果等。

这些分析有力地阐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前途与尊严,极大地增强了人们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这篇文章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关怀,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

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一种激发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三、中心思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文章开篇用事实反驳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论证错误进行剖析:对方把中国人的某些精神现象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联系起来,以偏概全;把一部分人的行为归结为中国人的普遍行为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赏析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

(“总”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

(“只”含有“唯一”的意思)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

(“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

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题的论点。

(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证。

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

“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

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第二自然段“有人”是指梁实秋等文人,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

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

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

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第五自然段从正面立论,这是三、四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

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第二层,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讲义(部编版)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讲义(部编版)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讲义(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内知识点总结】一、字音搽chá:用粉末、油类等涂。

玄虚xuánxū: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形容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

渺茫miǎománg:因离得太远而模糊不清,也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麻醉mázuì:用药物、针刺或其他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或产生镇痛作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

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摧残cuīcán:使人或物受到严重的损害。

诓骗kuāngpiàn:欺骗,骗取。

怀古伤今huáigǔshāngjīn: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埋头苦干máitóukǔgàn: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shěshēnqiúfǎ: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

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后继qiánpūhòujì: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

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zìqīqīrén: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bùzúwéijù:不能作为依据。

【易错读音】慨叹(kǎi)玄虚(xuán)脊梁(jǐ)省悟(xǐng)诓骗(kuāng)倘若(tǎng)诬蔑(wū)搽(chá)脂粉二、字形【易错字词】慨叹渺茫摧残筋骨笼罩地大物博前仆后继怀古伤今自欺欺人埋头苦干不足为据舍身求法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和“七七”事变之间。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他以鲜明的爱憎,强有力地批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无耻丑行,同时又无限深情地热烈讴歌了人民大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给那些往中国人民脸上抹黑的家伙以当头一棒!
一、结构缜密,层次清楚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引出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分析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实质,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摆事实加以证明。

第三部分(9):作者针对陈词滥调,作出剖析,从表面看,是那些“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者失掉了自信力,而那“地底下”的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二、立场鲜明,爱憎分明
文章的前半部分表示的是对那些对国家丧失信心、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人的深恶痛绝,是犀利的讽刺和无情的嘲笑;而后半部分,却是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的衷心爱戴,无比崇敬,是热情似火的讴歌。

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之后,便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有自信,不自欺”,“前仆后
继的战斗”。

在白色恐怖中写得这样字字含情,句句有意,是何等难能可贵!犀利如刀与热情似火,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状态,却又和谐地统一在一篇优秀杂文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这篇杂文使用了许多“人”字句,其所指对象有所不同。

如: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5、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

“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6、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上边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等几类人。

7、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一部分人”即少数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
文人。

8、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的中国人民。

这些“人”所指各不相同,但都无不寄予着作者强烈的褒贬感情。

三、尖锐泼辣,犀利有力
本文的论述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感情色彩浓。

本文所批驳的言论,实际上是混淆是非,诋毁民族精神。

对于这种反动言论,理所当然要采取严正的态度,痛加批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

“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
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又如第2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段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部分中国人的赞美歌颂,显示出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破立结合,多种论证方法结合
1、采用了立驳结合的论证方式:
课文第二部分直接反驳谬误论据,是驳论。

第三部分间接反驳谬误论点,从正面立论,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立驳结合,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2、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第3、4段结合事实讲道理,第7、8段主要采用了事实论证。

另外,文章还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第7段“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第9段:“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