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A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旨在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纪录片电影的摄制;或者说,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在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照片的拍摄、分析和民族志电影或录像最为常见。

在以文字作品为主流的人类学学术界,影视作品一直处于辅助性的位置,这显然和重文字轻图像的人类学传统相关。然而,人类学家发现,有别于文字撰写,影视方法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可以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而且,影视表现可以方便地实现人类学者―读者(观众)―当地人三者之间的直接交流,特别是把人类学思想反馈给那些异文化或没有书写符号的当地人。

文本与影视这两种类型的民族志实践具有相通性,因此影视人类学片也称为民族志电影。

B民族志电影的特点――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

直到20世纪30年代,贝特森和米德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他们认为,电影可以实现文字调查报告不能表现的东西。1936―1939年,贝特森和米德使用摄影手段补充他们巴厘岛进行有关文化与性格的田野研究报告。此次田野调查结束后的1932年,他们配合大量照片出版了两部著作。此外,他们将拍摄的22000英尺16毫米胶片素材剪辑成《巴厘跳神与舞蹈》、《巴厘与新几内亚的儿童竞争》、《一个巴厘人的家庭》、《一个新几内亚婴儿的出生》等6部影片。因此,米德和贝特森在巴厘岛关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田野工作,因影像的介入使得再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与表现过程成为可能。并且,他们使影像作品首次成为人类学研究与成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拍摄原则及其实践

1.为人类学的影片影视人类学的对象和人类学是一致的。

其目的都在于应用学科理论解释某种文化或行为。多种方法的民族志田野工作经验及其田野成果的再现方式可以

获得对于该族群和文化的重要综观。

保罗?霍金斯则认为,民族志电影在以下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1大学本科教学;

●2文化材料档案;

●3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提出;

●4探索性的田野工作;

●5使人类学引起更多公众的注意。

埃米莉?德?布里加德(Emilie De Bergard)则列出了人类学影片在人类学研究中发挥着以下三方面作用:

●1当事件过于复杂,速度过快或太小,以至于人用肉眼或文字书写无法把握的时候,它们作为记录事件的工具而存在;

●2由于人们的很多行为即将消逝,或者理论所涉及的事物已不复存在的时侯,它作为一种为了后代进行抢救性记录的方式而存在;

● 3 用于共时性跨文化的对比和历史性的文化变迁研究。

为了拍摄人类学宗旨,理查德?瑟伦森提出十分重要的准备策略:

●1在做任何拍摄工作时,必须对现存的已知文化变异的真实状况有清楚的了解;

● 2 必须对不同文化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 3 必须配备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

进一步而言,以人类学原则拍摄的民族志电影必然要接受人类学理论限定及学术规范。

2.恪守人类学宗旨的影片因素

人类学者推崇的拍摄构想、行动及其成果与下列因素紧密相联:

● 1 作品主要以用于学术研究为目的;

●2影片拍摄者应是人类学者或由人类学者主持的摄制组拍摄,其摄制思想不应受商业性等任何非学术性条件干扰;

● 3 还须遵循人类学的理论原则;

● 4 在人类学“参与观察”诸理论与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再进行拍摄;

●5文字作品和影视作品并重,二者成为互补与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提供对文化理解的两种不同的互补表现形式。

因此,文字影视的双向作品的理想过程是:由一位(或几位)受过正规人类学训练的学者先行完成田野工作,待分析整理出文字材料和选题后,再和摄影师重返调查点进行拍摄;或者,影视人类学者自己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随时确定主题,及时进行拍摄。因此,影视人类学强调一部

片子的人类学理论切入点及其诠释过程,以及影视效果的人类学创新与贡献。

3.影视人类学的新取向

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原则也跟随着人类学理论进程而发展。当我们在拍摄中关注文化的诠释的构思与实践之时,有两个重要的、难于回避的问题一直影响着人类学家。这就是民族志电影的美学问题和应用问题。

胡台丽在她完成的影片《爱恋排湾笛》(2000)实践了被摄文化的美学如何在影片中呈现的问题。在前期调查中,她发现排湾族人喜欢看舞会中的盛装,因为服饰的纹样是极重要的文化表征与展演特色,他们看影像是在看对他们有意义的符号。如是,美学观是深植在排湾族人传说与传统纹饰所蕴含的哀思情感与美感中。因此,民族志影片工作者在镜头前所发现的地方美学的差异,以及对影片呈现的影响,不但可以刺激我们思考,并可促使未来更优质的影像与文字民族志的产生。

应用研究显然是人类学家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庄孔韶一反学院派专题研究彝族家支组织及其仪式过程的单一的文化诠释做法,而是完成了直接应用的影视人类学示范片《虎日》和多篇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他使人类学家跨入原本是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自然科学领地,发现和抓住人类学的

重要切入点――从人类学的整体性原则出发,不是用科学的方法,而是依靠激发诸种文化的力量,战胜从吸毒到戒毒过程的人类生物性的成瘾性,并用影视片直接推广这一戒毒的高成功率经验(并恪守在电影中使用当地民族语言,仅仅是在其他版本增加中文和英文字幕),使人类学家卓有成效地参与阻止西南部中国毒品蔓延的工作。这样视觉方式就自然而然的被纳入人类学的应用范畴之中了,实现了影视人类学应用的新的方向。

人类学概述

【人类学】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 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1学科简介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用这个词作为其研究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著作的书名。因此人类学,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进入19世纪后,欧洲许多学者开始对考古学化石遗骨的发现感兴趣,这些遗骨常伴有人工制品,而这些制品在如今的原始民族中仍在使用,所以学者们开始注意如今原始种族的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的文化的报道。这些情况最初是由探险家、传教士、海员等带到欧洲的,尔后人类学家也亲自到异文化中去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人类学中止了仅仅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当然,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欧洲大陆,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对人类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总之,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学发展成为主要发掘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一门学科。 图1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和其他学科相比,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该学科中颇具特色的一环。人类学家进入要研究的文化群体,对这一族群及其文化进行的调查和研究,被称为田野工作。它的特征是研究者长期与被研究者居住在一起,参与观察当地的生活,研究其社会结构,了解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以达到研究者应该有的工作需要。它是研究者收集资料和建立理论规则的主要依据。文化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开始于摩尔根《morgan》的对易洛魁人的实地调查。如今的田野工作新趋势是“逐渐着重于特定问题或理论的探讨”。利用现代的仪器方法,田野工作的意义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它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大纲

目录 《影视剧改编》073029 (1) 《中国古代文学》073037 (10) 《电影理论A》073046 (16) 《戏剧文本分析》073055 (17) 《影视剧作1》073057 (20) 《影视剧作2》073058 (22) 《影视剧作3》073059 (24) 《影视剧作4》073060 (26) 《影视剧作5》073061 (29) 《影视剧作6》073062 (30) 《电视文案1》073063 (32) 《电视文案2》073064 (35) 《非虚构类短片创作》073071 (37) 《虚构类短片创作1》073072 (38) 《虚构类短片创作2》073073 (40) 《电视剧原理》073075 (41) 《中国电视剧史》073076 (43) 《外国电视剧》073077 (46)

《影视剧改编》07302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73029 英文名称:Adaptation of film and teleplay 授课对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 6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影视剧作 教学方式:讲授、读片(文学作品与影视剧对比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 课程简介:影视剧改编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结合中外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实例,讲授影视剧改编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主要方法,对古今中外各种叙事性文体(如小说、戏剧、戏曲、叙事性散文和叙事诗)的影视剧改编个案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评析。另外还可根据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发展现状适当增加网络作品的改编和“红色经典”的改编等内容。本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影视编剧技巧和具备了古今中外文学的基本修养之后必修的一门关于影视剧再创作的实用方法论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再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应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原著与其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对比剖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改编原则和一些实用有效的改编方法和技巧,并通过指导学生的具体改编实践,使学生的影视剧改编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影视剧改编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教师对典型的影视剧改编作品进行精细独到的剖析和总结,要求学生结合课程需要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观摩相关的影视剧改编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影视改编的挑战性、改编对象的选择(2学时) 重点内容:文学与影视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的差异 第二章影视改编的基本原则(2学时) 重点内容:相似性、整体性、典型化、影视化 第三章忠实与改造——影视改编尺度的把握(4学时) 重点内容:当代性、独创性 第四章影视改编的基本方式(4学时) 重点内容:移植式、近似式、注释式等

影视人类学作业

影视人类学作业 《鬼子来了》观后感——浅论中国国民性姜文执导的电影《鬼子来了》讲述了河北抗战的故事,在一个叫挂甲台的小村落里,老百姓无知愚昧地固守着自己

的善良,却悲惨得被鬼子集体屠杀,而且屠杀发生在日本天皇签署投降书以后。 那么这一系列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谁呢?拿起屠刀的毫无疑问是日本人,屠杀了挂甲台老小的是日本军队,杀害了马大三的是花屋小三郎。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果其然哉?非也。 影片开头,祸从天降,正在云雨的马大三被扔了一个包袱:两个俘虏,送来的人在暗处,只用刀枪说话,问其姓名,只回答一个“我”字。在此出现了本片最大的一个悬念,“我”是谁?从某个角度,一切的悲剧都是这个“我”造成的。而“我”是谁呢? “我”是谁?这一带有哲学性的命题,同时也是一切悲剧的源头,“我”究竟是谁?在此我提出几点猜想: 一、以挂甲台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国民的劣根性。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我”都代表自己,造成挂甲台悲剧的就是挂甲台村民自己,进一步是国民劣根性造成的结果。 (一)懦弱,血性的丧失 鲁迅说过:“中国人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的老百姓,向来是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

动,中国人,只要坐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鲁迅全集》)处于日本人奴隶统治下的中国人,无疑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虽然有被打的风险,被杀的可能,但是无疑还活着,于是麻木不仁,懦弱不堪,“爱国”只是个虚幻,活着才是现实,避免惹祸上身才是大事。中国农民只要有土地,哪怕是被人骑到了头上,都不会有半点反抗,顶多是在心底阿Q式骂一句,今天可被孙子打了。在电影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村民被吃鸡的日本人打后,跑到地窖中,疯打没有反抗能力的花屋。血性不是对弱者的践踏,而是对残暴的反抗,对弱者的不是勇气,而是懦弱。 懦弱,神经质的恐惧,对其他人权利甚至自己权利的漠视。在遭受损失的时候,常听到中国人说的便是:“算了算了。”而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明哲保身也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品质,而稍一出头,对方还未有如何表示,自己一方便都觉得此人太不懂“事”(但何谓“事”)刺头一个,赶紧隔离。老北京有一句话:“睡不着眯着。”中国人也就在眯着的时候失去了血性。影片中溜出碉堡的日本兵想要吃鸡,老兵对新兵说:“对付支那猪,只有手中的枪最管用。”这种神经质的恐惧,是滋生暴君和暴官的最好温床,是侵略者最容易奴役的顺民。 电影中,编导将中国人与日本人做了鲜明的对比,在村民的审判席上,为了活命的汉奸董汉臣与军曹花屋构成了鲜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电影电视是现 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科技 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 等等艺术门类的技巧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综 合性的艺术。正如弗雷里赫在〈银幕的创造〉中曾对 电视做过的概述:”电影可以说发生在其他艺术的交叉点上。它同绘画和雕塑的相近在于视觉形象的直 接感受力;同音乐的相近在于通过各种音响而构成 的和谐感和节奏感;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 节反映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同戏剧的相近在于 演员的艺术。因此,我们都把电影看做是综合艺 术。当然这种综合艺术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而是 按影视艺术本身的规律给以吸取改造,使之发生质 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 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 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 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 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 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 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 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 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 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 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 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 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 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 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 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 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 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 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 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 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 电影、卡拉、、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 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 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

人类学参考书目汇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 《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 《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 《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 《礼物》马塞尔?莫斯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 《人这动物》 《穿裤子的猴子》 《传统的发明》 《原始文化》 《金枝》佛雷泽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 《文化人类学基础》 《语言论》萨皮尔 《第二性》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 《母权论》巴霍芬 《原始婚姻》麦克伦南 《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A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旨在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纪录片电影的摄制;或者说,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在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照片的拍摄、分析和民族志电影或录像最为常见。 在以文字作品为主流的人类学学术界,影视作品一直处于辅助性的位置,这显然和重文字轻图像的人类学传统相关。然而,人类学家发现,有别于文字撰写,影视方法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可以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而且,影视表现可以方便地实现人类学者―读者(观众)―当地人三者之间的直接交流,特别是把人类学思想反馈给那些异文化或没有书写符号的当地人。 文本与影视这两种类型的民族志实践具有相通性,因此影视人类学片也称为民族志电影。 B民族志电影的特点――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

直到20世纪30年代,贝特森和米德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他们认为,电影可以实现文字调查报告不能表现的东西。1936―1939年,贝特森和米德使用摄影手段补充他们巴厘岛进行有关文化与性格的田野研究报告。此次田野调查结束后的1932年,他们配合大量照片出版了两部著作。此外,他们将拍摄的22000英尺16毫米胶片素材剪辑成《巴厘跳神与舞蹈》、《巴厘与新几内亚的儿童竞争》、《一个巴厘人的家庭》、《一个新几内亚婴儿的出生》等6部影片。因此,米德和贝特森在巴厘岛关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田野工作,因影像的介入使得再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与表现过程成为可能。并且,他们使影像作品首次成为人类学研究与成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拍摄原则及其实践 1.为人类学的影片影视人类学的对象和人类学是一致的。 其目的都在于应用学科理论解释某种文化或行为。多种方法的民族志田野工作经验及其田野成果的再现方式可以 获得对于该族群和文化的重要综观。 保罗?霍金斯则认为,民族志电影在以下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概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第31卷第5期□2009年9月 V OL.31N O.5□Sep.2009 38    人  类 学   刘晓茜,李小云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概述 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概述 3 □刘晓茜,李小云 [摘 要] 系统介绍了人类学与发展研究之间相互影响的学术关系,发展的人类学和发展人类学之 间的区别和相关关系,特别介绍了国际上近一百年以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进展,并就人类学与发展研究方面的三大理论体系进行了评述和讨论。 [关键词] 人类学与发展;发展人类学;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09)05-0038-10 An Overvie w of Studies on 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 L IU Xiao 2qian ,L I Xiao 2yun (L ondon S chool of Economics ,U K ;Chi na A g ricult ural U ni versit y ,B ei j i ng 100083,Chi na )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int roduction to t he interactive aca 2 de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 hropology and develop ment st udies ,t he differ 2en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ant hropology of develop ment and develop ment an 2t hropology ,and ,in particular ,researches and p rogresses made in t his field over t he past cent ury across t he globe.Then it makes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about t he t hree major t heoretic systems of ant hropology and develop ment st udies. K ey Words :ant hropology and develop ment ;develop ment ant hropology ;develop ment st udies 国 际上有关发展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一般从两个角度表述,一是所谓“发展的人类学”(ant hropology of develop ment ),主要是指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 和视角观察和研究发展问题,也就是从发展的这一行外看待发展。这种研究并不一定必然为发展服务,应该是属于把发展作为主题的人类学研究,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类学家虽然研究发展问题,但他们一般并不一定必然在发展的领域和框架里工作,也没有预先设定的一定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或提出新的方案的研究目标(当然很多人类学家也从事双重的工作)。一般来说这类人类学家往往两头不讨好。人类学学科不大承认他们的研究(因为传统的人类学大多根本就不承认变化),从事发展研究的学者又觉得他们太理论,不实际。这种局面在20世纪60~70年代十分明显。二是所谓的发展人类学(develop ment ant hropology ),指的是人类学的知识在发展中的直接应用,也就是应用人 类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各种不同的力量对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干预下的社会行动。发展人类学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国际发展和发展干预,而且主要研究如何为发展服务,例如发展人类学更多研究发展干预的各种措施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如何校正可能的负面影响等。这些人类学家主要是以各种形式(短期合同和长期的工作)在发展的实践领域中工作,服务于发展的需要,立足解决发展出现的问题。Long 把前者的研究称为是“了解问题的知识”,后者为“用于行动的知识”,当然两者之间有时也很难区分(Long ,N.,1992)。国际上对于发展和人类学的关系有着相当多的讨论。很多主流的和理论人类学家即不看重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更是歧视发展人类学,而且根本不承认发展人类学这个分支。这可能与传统的人类学更多地关注结构上的稳定,而发展则主要研究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可能与发展研究在国际上主要被经济学、社会学(有时很难和人类学区分)等其 3本文系参考Katy Gardner and David Lewis 在1996年出版的《Ant hropology ,Development and t he Post 2modern Challenge 》,Marc Edel 2 man and Angelique Haugerud 2005年出版的《Ant hropology of Development and G lobalization 》,J ean 2Pierre Olivier de Sardan 于2005年出版的 《Ant 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 》,以及其他相关的著作和论文而形成的各种观点的介绍。文中所涉及的主要观点和事实均引自所参考的书 籍和文章,作者只做了必要的中文的梳理并加注了作者的一些理解和观点,文章的整体内容并非作者原创,特此说明。

影视人类学论文

影视人类学论文 通过对影视人类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课程中的精彩环节,我对这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通过对影片《史前一万年》和《盲山》谈谈影视人类学。 第一篇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电影《史前一万年》,作为一部影片是不完美的,它没有影片中描述的爱情那么完美。其所描述男女主人公历经生死,终成眷属——有情人历尽坎坷,方见彩虹。这与我们国家传统词曲作品中的先苦后甜,喜剧式结尾,皆大欢喜是一个意思。给观众很大的满足感,个人感觉这点是最让我欣慰的。 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太多的历史事件是和女人分不开的。个人认为,女人的伟大就在于她被赋予孕育下一代的历史使命的同时,成就了身边的男人。“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在影片《史前一万年》得到了再次印证。 勇气是一个贯穿全篇的主线 年轻的猎人为了找回被抢走的恋人,在漫漫追踪之路上,他们不断面对史前猛兽的袭击,并要与恶劣的大自然作殊死搏斗,他的勇气也随着每次的“战斗”而与日俱增。在即将结束长途跋涉的时候,他

们发现了失落的文明,此时,男主人公也终于明白,他的使命不仅仅在于营救自己的爱人,而是要拯救整个人类的文明…… 又一个高大的、无畏的英雄形象在我们面前诞生了。我们为之热血沸腾,呼吸加深,喜悦之情尽显脸庞。 我们的日常生活太功利,太现实,遇到的自私自利的人远远多于讲无私奉献的人。虽然,现实环境是这样,但这并不表示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英雄,相反,正因为如此,影片《史前一万年》才更能打动观众的心,使之与之共鸣。 成长是环绕主题纵贯全篇的完美句号 看完整部影片后,我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影片就播放完了,感觉很轻松,很难得看完一部电影后会让我会觉得轻松,应该说我好久没那么放松过来。 《史前一万年》整部影片一直以先果后因,再又由结果转换到原因的手法,给观众展示编导所要表达的主题。 影片开始,预言颇多,观众可能会不知所以然,但当你看到影片后面,你会很自然的明白,并不由感叹:“哦,原来是这样的啊!”比如,为什么猛犸象来山谷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为什么长四条腿的怪兽会接连抓人,为什么会和老虎说话的人能拯救部落,又为什么有猎户星座疤记的人会……太多太多的疑问都随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不断成长而将那些疑问的答案在不经意间,又以很顺其自然之感诠释给观众。 影片最后,“老妈妈”将自己的生命以一种不能以常理来解释的方式给了女主人公,使得故事完美结局。个人感觉这就是成长。生老病死,

影视艺术概论

第一章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本体 第二节、影象技术的出现 第三节、电影艺术的诞生 第四节、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第一节、影视艺术本体 一、何谓艺术? 能够引起美感的形式。 艺术创造就是用具体可感的形式比较自由地传达出某种情绪、思想、感受等,是形式技巧对内在精神的呈现。 1、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 只懂技术,只有形式,而不能传达思想,那是手工劳动;能够用技术形式传达出某种思想情感的人被称为艺术家。 二、什么是影视艺术? 以声像符号为媒介,运用一定的技巧手段,塑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传达出编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三、何谓本体? 决定一个事物的最根本的因素或特征。它的前提是“一元论”。 电影本体:即强调使电影成为电影的决定性因素。是对电影的总体看法,而不是对一部具体电影的看法。

第二节、影象技术的出现 一、照相技术的发展: 1839年摄影技术产生; 1875年胶片的发明; 1878年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连续动作的拍摄成功;1894年爱迪生制成了电影视镜。 二、电影的产生: 1、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的抓片机构,制成了既可便捷地连续拍摄,又可放映的机器。 2、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首次售票放映电影。 3、卢米埃尔兄弟代表作品:《工厂大门》、《婴儿喝汤午餐》、《水浇园丁》、《火车进站》 4、卢米埃尔兄弟的局限:保持记录客观生活的观点;以再现生活为最高目标;反对艺术加工,排斥创作。 第三节、电影艺术的诞生 一、梅里爱:法国导演,世界第一个电影艺术家。发现了“停机再拍”的技巧,以及多次曝光、叠印、合成等技巧,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表达能力。 1、代表作品:《月球旅行记》260英尺,16分钟,把想象生动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轰动,商业上获得极大成功,确立了故事片的地位。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2009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01年 人类学理论 简答: 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 2. 文化相对主义 3. 意义(meanings ) 4. 濡化 5. 人类学包括-- 分支A._B._C._D._ 6. 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3 种为限)A._B._C._ 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04年 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 弗思(RaymondFirth)是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 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 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 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船货运动"摩尔根 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古典进化论? 2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生态人类学? 4 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论述题 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原始文化> 莫斯(marcel Mauss)许琅(火字旁的)光多线进化论<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 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 2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3 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 05年试题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田野工作方法概述 第一章田野工作(3学时) 一、什么是田野工作 二、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三、田野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田野工作技术(6学时) 一、个体访谈 二、问卷 三、座谈会 四、观察 五、文献法 六、口述史 七、影像技术 八、田野日记 第三章田野工作程序(3学时) 一、确定研究选题 二、制定调查提纲 三、预调查 四、田野工作流程 五、田野工作总结 第四章田野工作的情感与伦理(3学时) 一、田野工作的立场 二、田野工作的情感 三、田野工作的伦理 第二部分田野工作技巧 第五章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与进入(3学时) 一、选点 二、进入 三、认同 四、融合 第六章参与观察(3学时) 一、参与 二、观察 三、记录 第七章访谈与个案(3学时) 一、对象选择 二、言语交流 三、个案写作 第八章田野工作报告(3学时) 一、材料审核 二、材料归类 三、材料分析 四、提出结论

第三部分田野工作方法分类表述 第九章乡村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乡村社会分类 三、田野感悟 第十章都市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都市社区特点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一章医学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对象的特殊性 三、田野感悟 第十二章旅游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民族旅游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三章影视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影视表达对象 三、田野感悟 第四部分田野工作方法个体表达 第十四章20世纪上半叶(4学时) 一、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田野工作 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田野作业 二、米德和弗里德曼在萨摩亚的田野 三、马凌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田野第十五章20世纪下半叶(4学时) 一、乡村人类学的回访研究 二、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田野 三、保罗?拉比诺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 四、乡村社会评估的田野作业

对我国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张肜肜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影视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借助影视表达来研究人类文化。人类学片要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应注重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视性。电影、电视等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为媒介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片;媒介人类学;文化研究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类学界便开始尝试用影像的方式来记录人类社会生活。1922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弗莱厄蒂影视作品《北方的纳努克》问世,标志着人类学片的诞生。而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这一术语在国际上出现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1988年于晓刚等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一文,这一名称才首次公开出现在国内刊物上。由于影视人类学在我国刚刚走过30年的历程,当前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学科体系亦未完善,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在人类学界至今尚处于边缘地带。本文旨在针对学术界在影视人类学研究中的主要争议,发表一些初浅的看法,并对影视人类学向媒介人类学的转向作初步探讨。 一、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影视人类学的定义,学术界目前主要存在三类看法:一是文化派,认为影视是记录手段,为解释文化服务;二是影视派,他们肯定影视是表现文化的重要方法,但侧重于对影视手段及成果的研究;三是综合派,把以上两方面内容都纳入影视人类学的定义之中。 文化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庄孔韶教授,他认为:“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的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1] 影视派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华研究员为代表,他认为“影视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手段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质、应用规律,以及人类学片的特征、分类和制作方法的人类学分支学科。”[2]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的英文单词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这说明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经典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早期人类学(16~20世纪)的特征: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广义)。文化人类学(广义)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重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虽然人类学这个词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文化人类学”一词却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曾任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的霍姆斯创用,当时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史研究,1920年后,又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纳入文化人类学范畴,也就基本奠定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又常被称为参与观察,即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被视为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不仅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民族志著作,而且还对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西方世界兴起的产物:人类学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殖民地中关于土著人的情报。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所写的《菊与刀》。该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该书最初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时的人类学更相当于外交学。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自首版以来,该书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1897年,涂尔干的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授课班级: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课时及学分:36课时(每周2课时),2学分 课程类型:民族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社会学、博物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 授课教师:王建民教授、潘蛟教授、张海洋教授、贾仲益副教授、刘明新副教授、倪威亮(William Nitzky)讲师、张曦讲师、董真袆讲师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节课程的讲授中都应当采用互动提问方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提问,征询学生对文化人类学所涉及到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的看法,由教师引导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描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在课程教学后段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促进课堂良性互动的实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上,鉴于这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学习期间并未安排最能体现人类学学科特色的直接的田野工作实践活动,而将更多田野工作安排在以后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分支学科课程中。但是,在课程讲授期间,会组织学生利用课程以外自习时间,观看教师准备的人类学教学片。之所以将观看影片时间安排在课时之外,是考虑课程课时有限。若在有些院校或专业中,将课程量安排在54课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这些教学影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辅以影视人类学资料和人类学专业教学辅助片。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影像资料发展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目前,课程所使用的人类学专业影视资料主要有: Faces of Culture(文化的面孔,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8),是一套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片,每集约30分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或者一个分支人类学个案研究介绍,与教学配合十分紧密。 Warriors of the Amazon(亚马逊勇士,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6),表现雅诺玛米人(Yanomami)宗教信仰和社会联盟状况。 The Ax Fight(斧战,Documentary Educational Resources, 1980),通过影视手段,展现著名人类学家(Chagnon)和蒂莫西〃阿什(Timothy Asch)对雅诺玛莫人(Yanomamo)

影视学 之影视人类学 名词解释

一:影视学的学科体系(三类) 1.一般影视学 2.新兴交叉影视学 3.特殊影视学 4.影视哲学 5.影视心理学 6.世界影视史 7.影视美学 8.影视符号学 9.国别影视史10.影视艺术学11.影视社会学 12.影视理论13.影视经济学 14.影视文化学15.影视人类学 1.内部研究 2.外部研究 3.综合内外部研究 4.影视语言学 5.影视教育学 6.影视文化学 7.影视风格学 8.影视观众学 9.影视哲学 10.影视符号学 11.比较影视学12.影视社会学13.影视类型学14.影视教育学15.影视心理学 16.影视叙事学 1.科学主义影视学 2.人文主义影视学 3.影视技术学 4.影视美学 5.影视经济学 6.影视艺术学 7.影视工艺学 8.影视文化学 9.影视社会学10.影视教育学 11.影视符号学 12.影视心理学 影视人类学 1、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是以影像和影像手段表示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影视载体:照片摄制、分析和民族志电影制作。影视方法:以专业田野调研为基础,透过构建的图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解释。拍摄方法、利用:充分考虑摄影师、主题、观者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作用:建立在对族群文化的理解上,表现出潜藏在文献性资料里面的人类学知识和意义) 2、影视广告是非常奏效而且覆盖面较广的广告传播方法之一。影视广告的通过图像、文案、声音和时间四大要素来传递产品信息和形象,是视听兼备、声画统一的广告形式。(电视广告是一种视听双重艺术,一则成功的电视广告,首先是在视觉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才能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运用夸张的形象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以达到激发其浅层的物质需求和深层的精神需求的目的) 3、制作一部电视广告片需要经过企划(策划、创意)、筹备(制作准备阶段,拍摄前的准备)、拍摄(制作进行阶段)和后期制作等四个阶段。 4、影视心理学是一门涉及普通心理学、大众传播学、以及影视艺术学、影视技术学、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文理兼容,社会科学和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