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基础知识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高考基础知识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高考基础知识教案――正确使用成语(7课时)复习目标让学生把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重点: ①明白得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知识讲解讲解正确明白得和使用成语的方法:1. 明白得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2. 在明白得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3. 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①形相近而义不同的②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③褒贬色彩不同的4. 符合语法规范或逻辑关系一、导入: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从1992至2002年每年都有一道题。

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至于高考考查的成语的生疏度是有所操纵的:既非十分生僻,又非过于浅显。

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通过强调的语境。

高考试卷,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要紧题型外,汉字的字形、字音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

二、考点落实要求:成语的复习,一是要注意积存的“量”,二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质”。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高度重视积存。

第一对课文中显现的成语,专门是各册教材附录“现代汉语词表”中的成语及课文注解中的成语,要做到读得准确,写得无误,用得自如。

其次,把平常学习和复习中用错的成语进行梳理归纳,每隔一段时刻分批分类复习一次,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再次,要注意收集成语,注意积存报刊及其它课外读物中一些正确使用成语的例句或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病句。

2、确切把握意义。

第一要弄清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

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并不一致,它们的意义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往往是通过引申或用本义作比喻而产生的整体意义。

其次要注意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对成语的明白得。

成语要紧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名句和口头俗语。

比如:汗牛充栋、望洋兴叹、目无全牛、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破釜沉舟、狡兔三窟、青出于蓝、登堂入室、屡试不爽、一衣带水、东施效颦、请君入瓮等成语,假如不追其本源,简单的照现代意义去明白得,就会弄错成语的含义,以致误用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掌握常用成语的意思和用法;3.能够正确运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1.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常用成语的意思和用法;3.成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1.成语的正确运用;2.成语的辨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组合法;3.情景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谈论成语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 讲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含义和用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

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组合教师可以将一些成语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分开,让学生自己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成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4. 情景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用法。

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成语,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5. 辨析教师可以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成语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辨析。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2.通过作业来检验学生对成语的正确运用;3.通过口头表达来检验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多样,既有讲授法,又有组合法、情景法和辨析法。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正确使用成语【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

”考查能力为D级,即表达应用。

该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望文生义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甚至以今义曲解成语引起的。

例如:“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文不加点”应指作文一挥而就,不加修改成文,例句显然将它理解成了“写不加标点符号”。

色彩不当是由于不能辨识表义相近的成语的褒贬色彩而引起的。

例如:“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些刚烈。

”“始作俑者”是指首开某种恶劣风气的人,或个做坏事的人,属于贬义词,例句显然未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用错对象由于未弄清成语的特定含义、适用范围而引起的。

例如:“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的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当然不能用来修饰商品。

轻重不当由于不能理解词义相近的成语表义程度的轻重而引起的。

例如:“你这真是高瞻远瞩啊,开学就提前准备好了,因此这次考试取得了班上前三名的好成绩。

”“高瞻远瞩”语义太重,应用“先见之明”。

【知识梳理】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

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成语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但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而类型又多种多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语源于我们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

积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化整为零,每天积累一两个成语;有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前让学生讲一两个成语故事;既激发兴趣,又记住了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优秀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优秀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3.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成语的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谈论一些常用的成语,如“一马当先”、“一举两得”等,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存在和使用。

2. 学习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特定的用法。

成语的特点是:语言简练、意义深刻、形象生动、富有文化内涵。

3. 学习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技巧。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熟记成语的意义和用法;2.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3.注意成语的搭配和用法;4.避免滥用成语。

4. 练习成语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些句子,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或者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句子,运用所学的成语。

5. 总结归纳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成语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些成语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或者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句子,运用所学的成语,检验自己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语的运用水平。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

2. 成语的用法:成语可以作为谓语、宾语、定语等,用于表达完整的意思。

3. 成语的来源: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结构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结构:通过讲解成语的构成和特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3. 讲解成语的用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成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4. 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成语,加深对成语用法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起源和故事背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成语接龙: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

3. 成语应用比赛:设置成语应用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成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提供成语故事书籍给学生阅读,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和背景。

2. 成语卡片:制作成语卡片,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成语。

3. 在线成语字典:提供在线成语字典给学生使用,方便他们查询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八、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高考基础知识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高考基础知识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高考基础知识教案——正确使用成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成语误用的辨识能力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4. 成语的误用情况及辨识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3. 成语的误用情况及辨识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误用情况3. 互动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语使用心得4.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成语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2. 讲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成语的含义、结构、来源和分类3. 分析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举例说明成语在句子中的正确运用,强调成语的语义、感情色彩和搭配关系4. 分析成语的误用情况:列举常见的成语误用类型,如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当等,并解释误用的原因5. 训练学生辨识成语误用: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6.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成语及其使用心得,互相交流学习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使用成语的重要性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和分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和辨识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和纠正错误。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含有成语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成语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

2. 成语接龙游戏: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说出一个成语,下一个学生需要接上一个成语的一个字,以此类推。

这个活动有助于学生记忆成语并提高反应能力。

3. 成语故事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熟悉的成语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其他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一中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一中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一中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培养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培养高三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成语的理解和识记2.适当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成语的理解和识记教学内容•成语的概念和分类•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成语在文章中的运用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和讨论•课堂练习和互动•课外阅读和积累2. 适当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教学内容•如何正确使用成语•如何在写作中适度运用成语•如何在语言表达中运用成语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和讨论•课堂练习和互动•作文指导和点评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成语的概念和分类•第二课: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第三课:成语在文章中的运用•第四课:如何正确使用成语•第五课:如何在写作中适度运用成语•第六课:如何在语言表达中运用成语五、教学评估1. 课内评估•课堂练习•课堂互动2. 课外评估•独立完成写作任务•成语积累和应用情况考察六、教学资源•课本•成语词典•语文学习网站七、学生要求•课前预习相关内容•课内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外积极学习,灵活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八、教学建议1.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成语知识竞赛等活动;2.定期进行成语积累和应用情况调查,对学生的成语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3.鼓励学生阅读名著,提高对成语的识别和理解能力;4.加强与其他语文知识点的联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一中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一中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正确使用成语能力要求:成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汉语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高考一直将其列为测试的重点。

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要题型以外,汉字字形和语音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考点分析: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从1992年至2001年每年均有一道题。

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设计考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1993年考查的“差强人意"“不刊之论”“苦心孤诣",1995年考查的“首当其冲"“想入非非”,1997年考查的“不负众望”“万人空巷”,2000年考查的“汗牛充栋”“洗心革面”“左右逢源”,2001年考查的“饮鸩止渴”“穷形尽相”“未雨绸缪”,2002年考查的“光怪陆离"“雨后春笋"“有口皆碑”等,都暴露了考生成语学习过程中不辨褒贬、望文生义、读音不规范等毛病.题型分析:高考中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查,已确定了固定的题型。

考查成语一般采用选择填空和选择辨析两种题型。

1994、1996、1998三年采用选择填空题型考查容易混淆的近义成语.而1999、2000、2001、2002几年均采用选择辨析题型。

由于辨析近义词和辨析成语在方法和技巧上有许多共同点,前者既已采用了较固定的选择填空形式,那么,变换另一种形式考查成语运用显得更合理。

因此,2003年高考的成语运用题很可能还沿用选择辨析题型。

高考例题:①2000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案正确使用成语【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查能力为d级,即表达应用。

该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望文生义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甚至以今义曲解成语引起的。

例如:“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文不加点”应指作文一挥而就,不加修改成文,例句显然将它理解成了“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2)色彩不当是由于不能辨识表义相近的成语的褒贬色彩而引起的。

例如:“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些刚烈。

”“始作俑者”是指首开某种恶劣风气的人,或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属于贬义词,例句显然未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3)用错对象由于未弄清成语的特定含义、适用范围而引起的。

例如:“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的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当然不能用来修饰商品。

(4)轻重不当由于不能理解词义相近的成语表义程度的轻重而引起的。

例如:“你这真是高瞻远瞩啊,开学就提前准备好了,因此这次考试取得了班上前三名的好成绩。

”“高瞻远瞩”语义太重,应用“先见之明”。

【知识梳理】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

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但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而类型又多种多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语源于我们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

积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化整为零,每天积累一两个成语;有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前让学生讲一两个成语故事;既激发兴趣,又记住了成语。

但关键还在于自己平时的积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语随时借助工具书——成语词典,弄清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样就可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去积累成语。

另外写作中使用成语时,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

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不误用和乱用成语。

从以上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

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

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况:(一)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

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

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34567891011131415162019-04-正确使用成语【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查能力为d级,即表达应用。

该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望文生义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甚至以今义曲解成语引起的。

例如:“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文不加点”应指作文一挥而就,不加修改成文,例句显然将它理解成了“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2)色彩不当是由于不能辨识表义相近的成语的褒贬色彩而引起的。

例如:“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些刚烈。

”“始作俑者”是指首开某种恶劣风气的人,或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属于贬义词,例句显然未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3)用错对象由于未弄清成语的特定含义、适用范围而引起的。

例如:“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的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当然不能用来修饰商品。

(4)轻重不当由于不能理解词义相近的成语表义程度的轻重而引起的。

例如:“你这真是高瞻远瞩啊,开学就提前准备好了,因此这次考试取得了班上前三名的好成绩。

”“高瞻远瞩”语义太重,应用“先见之明”。

【知识梳理】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

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但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而类型又多种多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语源于我们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

积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化整为零,每天积累一两个成语;有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前让学生讲一两个成语故事;既激发兴趣,又记住了成语。

但关键还在于自己平时的积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语随时借助工具书——成语词典,弄清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样就可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去积累成语。

另外写作中使用成语时,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

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不误用和乱用成语。

从以上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

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

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况:(一)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

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

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34567891011131415162019-04-正确使用成语【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查能力为d级,即表达应用。

该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望文生义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甚至以今义曲解成语引起的。

例如:“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文不加点”应指作文一挥而就,不加修改成文,例句显然将它理解成了“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2)色彩不当是由于不能辨识表义相近的成语的褒贬色彩而引起的。

例如:“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些刚烈。

”“始作俑者”是指首开某种恶劣风气的人,或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属于贬义词,例句显然未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3)用错对象由于未弄清成语的特定含义、适用范围而引起的。

例如:“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的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当然不能用来修饰商品。

(4)轻重不当由于不能理解词义相近的成语表义程度的轻重而引起的。

例如:“你这真是高瞻远瞩啊,开学就提前准备好了,因此这次考试取得了班上前三名的好成绩。

”“高瞻远瞩”语义太重,应用“先见之明”。

【知识梳理】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

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但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而类型又多种多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语源于我们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

积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化整为零,每天积累一两个成语;有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前让学生讲一两个成语故事;既激发兴趣,又记住了成语。

但关键还在于自己平时的积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语随时借助工具书——成语词典,弄清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样就可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去积累成语。

另外写作中使用成语时,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

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不误用和乱用成语。

从以上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

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

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况:(一)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

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