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2第二课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2张PPT)

(3)现实表现: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心想事成
2、客观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
理解:把某种“客观精神”即所谓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理 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当作世界万物的 本原。这种“客观精神”,柏拉图叫“理念”,黑格尔叫 “绝对精神”,朱熹称之为“理”。
客观唯心主义者所说的精神,本质上不过是上帝的别 名而已,是哲学化的上帝创世说。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 宗教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
陷入唯心主义
结论: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看,只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两大阵营(派别),不存在第三个阵营,“二元论”的 观点或者倒向唯物主义、或者滑向唯心主义,但更容易陷 入唯心主义。
请你判断
1、唯物主义具有辩证法思想,唯心主义是形
而上学的。
×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
别
√
3、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1)正确性
(2)局限性
(3)代表人物及其经典观点:
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 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牛顿:微粒说 道尔顿:化学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知识拓展1
机械性:
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所 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3、辩证ຫໍສະໝຸດ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 学
(在自然观上既唯物又辩证、在历史观上即唯 物又辩证) (1)观点: 马哲真正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 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作用:马哲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 大思想武器。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_图文

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认为意识决定了世界万物的存在(唯心)
心外无物
王守仁 (1472-1529) 原名 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 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
练一练
范 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
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
是基本元素。 莱布尼瓷: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
树叶。
3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意识是世 界的本原 意识决定 物质.意识 第一性,物 质第二性.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 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 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
B.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 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休谟
康德
庄子也有如此风度,他的妻子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 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 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 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 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 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 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 不感悲伤了。” 作为哲学家,他们都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于是他 们顺应自然,服从命运的安排。这反而使他们获得了一 种面临任何问题和困难,人世间的风风雨雨,都处变不 惊,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二框课件..

其三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但 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是“理性”、“意识”支 配社会的发展,即历史观却是唯心的。“英雄创造历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 统一;
都有优点和局限性?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他们有什么不同?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 都是错误的吗?
合作探究三: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什么?他们有
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一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 的第一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 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世界的本 原是物质. 物质决定 意识,物质 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 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主 ( 机械唯物主义) 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观点属于哪 一种唯物主义观点?这种观点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
(2)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3)学者没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 标准,是错误的。
合作探究二: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他们都有优点
和局限性?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他们 有什么不同?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 都是错误的吗?
(一)唯物主义:
宇永场质子 都 都 置 子宙恒所是是是是的就17由运。按世不变是原世原 动 世 一界变化物子纪子 的 界 定的 的 所 质的法和 , 是 次本 , 造 ,结国虚 虚 物 序原 世 成 就合哲空 空 质 结, 界 的 是和学构是的合上。世原分家成原世的所简界子离伽,子界,有言的及在森原运,不的之本其空狄子动可“事:原属间认是的分物物性原。位为、,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入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1哲学的基本问题2.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专家点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
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1.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共32张PPT)

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注意: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 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 辩证关系”。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 蝴蝶,很生动逼真 的一只蝴蝶,感到 多么愉快和惬意啊! 不知道自己原本是 庄周。突然间醒过 来,迷迷糊糊间方 知原来我是庄周。 不知是庄周梦中变 成蝴蝶呢,还是蝴 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12):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 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伽森狄
“自然不是别的,它是物质世界 的整体,是物质事物的总和。 原子 是世界的本原”
——霍尔巴赫
12
1、他们认为 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 2、简要说明 上述观点的 合理性和局 限性。
13
世 界
把客观精神(上帝、 理念、绝对精神、
的 神、道)看作世界
本 的本原。
原
22
合理性
看到了人 在认识过程中 的作用,对人 们认识的发展 有着或多或少 的借鉴意义。
23
唯心主义的观点:
1、物是观念的集合
主观
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3、心外无物
主观
客观
这些观点有
4、存在就是被感知
主观
什么相同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12):
在总结自然科学 成就的基础上,丰 富和发展了唯物主 义,把物质归结为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原子,认为原子是 世界的本原
原子 ~10-10m
原子核 ~10-14m 核子 ~10-15m 夸克(层子) ~10-17m 亚夸克 ~10?m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2第二课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2第二课(总1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入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的观点被称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 言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恩格斯 名 言为不可知论。
专家点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
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2014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辨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辨证的唯心主义
哲学中的 两个对子
唯心主义
其二 辨证法 (从属)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世界怎么样(世界的状态)
辩证法的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 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 的观点。
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判断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唯物主义 ②上帝七天创造世界。 唯心主义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心主义 ④形存而神存,形谢而神灭。 唯物主义 ⑤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唯物主义 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唯心主义 ⑦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
物质和意识
谁是本原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土 是世界的本原,五行相生相克,产生万物。 ②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王夫之明确提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 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也”,“阴 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④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认为, 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 归复于水。
请判断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 的哪种基本形态
1.世界的本原是一团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 .世界一切运动都是从这地方到那地方,并 且都是原子在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 新

知识点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1)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 在生活和实践中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个人来说,他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不断地处理着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自 己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计划 (思维)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 面内容?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宇宙?人生?思维?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 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 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哲学 上讲研究的是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哲学 的基本问题。
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不可知论
3、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
识的事物
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小结
思 维
1、思维与存 即: 在何为本原。
与意
存 在
识 与 物
(思维和存在 谁决定谁)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谁 为 第 一 性
的质
关的
系关
问
系 问
题题
2、思维和存在 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
承认能正确认识存在有
(可知论)
无
否认能正确认识存在同
(不可知论)
一 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问题。
学生: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教师: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校: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农民: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
的关系 工人: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医生: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入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1哲学的基本问题2.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论。
专家点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
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1.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灶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2.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槭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2.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相关链接“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依照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说法,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专家点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片面地夸大其中任何一个片段,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是,如果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人们的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是,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列宁说过,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大树的对话相关链接恩格斯曾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
因此,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专家点评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回答外,还有一种二元论的观点,即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物质的本性是广延,精神的本性是思想,二者彼此独立、互不相干。
这种观点看起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当他把物质看成离开精神而客观、独立地存在的时候,实际上坚持了唯物论;当他把精神看成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时候,就属于唯心论。
二元论在回答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怎样才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得不搬出一个万能的“上帝”来帮忙,这就滑向了唯心论。
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马,是非常危险的。
可见,在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回答上,或者是唯物主义的,或者是唯心主义的,二者必居其一,不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一人骑二马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弯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3.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3.1.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 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 政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面对着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哲学家可以反映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那一方面;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进行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错误和歪曲地进行反映。
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1.2社会变革的先导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8世纪的法国为世界所瞩目,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出现了一大批为世人所景仰的启蒙大师。
他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正是这场伟大的启蒙运动,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巴黎革命群众攻占巴士底狱⑴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⑵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18世纪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于1793年被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推上了断头台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打击了封建教会的神学统治和精神独裁,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了由面向神到面向人和自然的转化;它培养了人们面向现世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唤起了人们积极进取的创造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阳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相关链接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场反封建的哲学革命。
它主要用辩证法思想启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3.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工人运动先后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相关链接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下了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6年春天,他与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
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完成。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结晶,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种种不合理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必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的学说臵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