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三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生物是一种极其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惧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积累一方面通过实战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形式语言思考逻辑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网络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解决办法,但由于人类事物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怨恨的一面,产生了触发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逻辑学哲学思想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推断出了完美问题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人生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伊斯兰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神学权威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亲眼目睹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激赏是我对罗素极为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安慰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米勒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尤为感兴趣的一切肉体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决定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观摩面对了后才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舒心一想到这个问题方才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衰败宇宙都有消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讥笑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星球整个地球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总之这也一种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惨境,当然就没有这个风险问题了。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它以广阔的视野、深邃的洞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漫长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场精神上的对话。

罗素开篇就指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这一观点让我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哲学并非孤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纯粹思辨,而是与社会、政治、文化等紧密相连。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罗素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阐述尤为精彩。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对话方式,探寻真理,追求智慧。

他不断地质疑和反思,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柏拉图的理念论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考主要围绕着上帝的存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等问题展开。

托马斯·阿奎那试图用理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他的经院哲学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也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思考的素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对传统的神学观念提出了挑战。

近代哲学的发展更是精彩纷呈。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唯理论的先河,他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建立可靠的知识体系。

而洛克、休谟等经验论者则强调经验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

康德的哲学则试图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他的批判哲学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到了现代,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等流派纷纷涌现。

存在主义者如萨特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认为人在荒诞的世界中要通过自己的选择来赋予生命意义。

罗素在书中不仅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阐述,还对哲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背景进行了介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我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还记得在接触哲学之前,“哲学”这个概念似乎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

通过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我发现“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有无数的答案,我最赞成“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我更加对此有所体会。

古希腊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调在今人看来与事实不符,但在当时人们对这个世界认识有限的情况下,哲人们能积极去探索、辩论的浓厚学术风气却是令人欣慰的。

况且亚里士多德犯下的错误并未影响其“哲学家”的名号,反而激励更多哲学家去思考。

因而产生了分歧,一个新的思路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也就产生了。

这也验证了我的想法。

当然也验证了发展观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这一观点。

在我看来,我们阅读《西方哲学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辫子不放,嘲笑他们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错误,而在于从先贤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遗漏的养分。

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就与今天的原子论非常相似。

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在他之前的芝诺。

在漫威大片《复仇者联盟4》中,复仇者联盟的成员们进入量子领域从而实现时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钢铁侠的“莫比尤斯环”模型实验成功了。

实际上莫比尤斯环本身是一个悖论。

一个环本该有两个面,但莫比尤斯环永远只有一个面,从外面进去的物体又将回到外面,这也是有关“变化”的一个悖论。

同样的,芝诺提出了“运动不可能”悖论。

最有趣的是“飞矢不动”——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间都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上——也就是说,它是静止的或者零运动的,但零的总和不可能产生运动。

这涉及到物理学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与今天令人费解的量子力学有着共性,似乎我们也处在一个“莫比尤斯环”中,古人未能解决的难题被历史长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学教会我们思考,那亚里士多德肯定不仅有错误理论,一定也有正确的理论。

读名著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读名著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读名著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巨大的学术名作。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介绍到我国后,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普遍影响,不少人都曾焚香静读。

将其视为案头的必备哲学读本。

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

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作者(Bertrand Russell)简介:罗素,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

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

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罗素出身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是罗素伯爵的第三代继承人,其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

1945年,罗素在美国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一书,该书不但为罗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是罗素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主义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

Book One - ANCIENT PHILOSOPHY -Pythagoras№.1 -The opposition of the rational and the mystical, which runs all through history, first appears, among the Greeks, as an opposition between the Olympic gods and those other less civilized gods who had more affinity with the primitive beliefs dealt with by anthropologists.【译文】理性的东西与神秘的东西之互相对立贯穿着全部的历史,它在希腊人中间最初表现为奥林匹克的神与其他较为不开化的神之间的对立,后者更接近于人类学者们所研究的原始信仰。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卷三、第一篇》读书笔记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其特点正如罗素在书中所说“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

近代哲学分为三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中期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一.文艺复兴是指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自我觉醒,思想也从空幻回归到现实,开始追求科学知识,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

虽说文艺复兴不是在哲学上有伟大成就的时期,但它摧毁了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解除了智力上的束缚,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

另外更重要的是,文艺复兴运动鼓励把知识活动看成是乐趣洋溢的社会性活动。

文艺复兴的伟大功绩主要在建筑、绘画和诗歌方面,这期间出了雷奥纳都、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等伟大的人物。

就像作者罗素在书中提到的,“文艺复兴运动把有教养的人从偏狭的中古文化里解放出来,通过复活希腊时代的知识创造出一种精神氛围,让个人天才在自由状况下蓬勃生长”。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条件有利于个人发展,然而却不稳定。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近代哲学的中期是指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科学逐渐脱离神学开始兴盛起来,出现了像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带来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期近代哲学的兴趣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等问题上。

真正的近代哲学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

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第一个代表。

培根哲学的全部基础是实用性的,就是借助科学发现与发明是人类能够制驭自然力量。

他提出思维的主体“人”应该主动干扰自然,使之服务于人类。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篇1在探索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对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在*中,我将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和对于罗素哲学思想的理解。

罗素是一位多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涵盖了逻辑学、数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我深深被他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独特的哲学视角所吸引。

罗素强调了逻辑和数学在构建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他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揭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问题。

在伦理学领域,罗素提出了著名的“三条规则”原则:避免伤害他人、尊重个人权利以及尽量使每个人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

他认为,通过遵循这三条规则,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这种思想使我思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

在政治哲学方面,罗素批判了极权主义,强调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应该保护个人自由,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这些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使我对政治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阅读罗素的著作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他的思想使我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尝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罗素的思想让我认识到,哲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回顾我的阅读体验,我深深感受到罗素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

他的逻辑推理和独特的哲学视角使我受益匪浅。

然而,我也意识到,他的观点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和学习罗素的作品,我逐渐认识到,哲学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我们需要持续地思考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篇2《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西方哲学史》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一本哲学史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罗素西方哲学史念书笔记

罗素西方哲学史念书笔记

罗素《西方哲学史》念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在全世界知识界阻碍庞大的学术名作。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介绍到我国后,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普遍阻碍,很多人都曾焚香静读。

将其视为案头的必备哲学读本。

其表达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

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专门对他以为对西方哲学的进展有着重要阻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罗素,现今时期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

二十世纪最有阻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开创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公共化、普及化。

作为哲学家,罗素的要紧奉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要紧开创人之一。

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罗素身世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是罗素伯爵的第三代继承人,其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

1945年,罗素在美国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一书,该书不但为罗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仍是罗素取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缘故之一。

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主义与逻辑》、《疑心论》、《婚姻与道德》等。

Heraclitus№.1-Heraclitus, though an Ionian, was not in the scientific tradition of the Milesians. He was a mystic, but of a peculiar kind. He regarded fire as the fundamental substance; everything, like flame in a fire, is born by the death of something else. "Mortals are immortals, and immortals are mortals, the one living the other's death and dying the other's life." There is unity in the world, but it is a unity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opposites. "All things come out of the one, and the one out of all things"; but the many have less reality than the one, which is God.【译文】赫拉克利特尽管是伊奥尼亚人,但并非属于米利都学派的科学传统。

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三章读书笔记

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三章读书笔记

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三章读书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

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9、神第二章前苏格拉底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

(物活论)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

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9、神第二章前苏格拉底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

(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

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哲学观点: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

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二、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

(一)火本原说包括2个方面的意思: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1、逻各斯的含义: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三)生成辩证法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2、对立和谐的关系。

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

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三、毕达哥拉斯派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主要是“数本原说”。

(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

(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四、爱利亚派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

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哲学观点: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

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1)不生不灭。

(2)连续性。

(3)完满性。

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

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

(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

(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

(三)芝诺(Zeno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他以提出否定运动的论证而著名,而且使用的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芝诺否定运动可能的4个论证:(1)“二分法”(2)“阿基里和乌龟赛跑”(3)“飞矢不动”(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芝诺还有否认存在是多的思想芝诺论证的意义:(1)就他的论证本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

(2)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面。

五、元素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的哲学家。

主要包括主张“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单独介绍)。

(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前435年)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

3、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

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

(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

对于“种子”他认为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

他并且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论。

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

五、原子论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

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Democr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二)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

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三)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四)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2、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

德谟克利特还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的伦理思想。

第三章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一、智者运动(一)智者和智者运动1、智者:(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在此所指:即“职业教师”,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

而“智慧”主要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

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追求目标。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

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1、“自然说”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

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

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