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解读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总结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总结慢性疾病是指疾病发生后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一类疾病,通常不易完全治愈。
常见的慢性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糖尿病、肿瘤、慢性肾病等。
调研报告总结是基于对慢性疾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出建议。
通过对慢性疾病的调研,我们发现以下几点要点:首先,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慢性疾病的高发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不良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环境污染等。
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是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其次,慢性疾病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巨大。
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和医疗护理,且常常伴随并发症。
这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身心困扰,也对其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的负担。
因此,建立健全的慢性疾病管理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护理服务至关重要。
第三,慢性疾病的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由于慢性疾病通常是多因素导致的,单一学科很难进行全面的管理。
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管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最后,健康管理和预防是慢性疾病控制的关键。
通过定期体检、健康评估和风险评估,能够及早发现慢性疾病的风险和亚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此外,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加强医患信息传递和管理,能够提高慢性疾病的管理效果。
总之,慢性疾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调研报告的总结提出了加强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慢性疾病管理体系、多学科合作、健康管理和预防等方面的建议。
这将为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全国糖病患病率调查报告

全国糖病患病率调查报告全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报告摘要:本篇报告旨在调查全国糖尿病患病率的现状,并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我们采用了大规模的抽样方法,并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且存在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
这一调查报告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将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患病率。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糖尿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调查。
2. 调查方法2.1 抽样方法我们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按照省份进行分层,然后在每个省份中再进行抽样。
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我们在每个省份中选择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然后从中抽取样本,形成最终的调查对象。
2.2 调查内容我们的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等)、疾病史、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体检等方法,全面了解受访者的健康状况和糖尿病的相关信息。
3.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 全国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全国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XX%。
其中,城市地区的患病率为XX%,农村地区的患病率为XX%。
3.2 地区差异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糖尿病患病率差异。
某些发达地区的患病率较低,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患病率较高。
这可能与地区的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3.3 年龄差异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在我们的调查中,XX岁以下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较低,而XX岁及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3.4 影响因素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因素与糖尿病患病率密切相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家族病史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常见。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糖尿病现状的调查研究,探讨其发展的原因以及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全民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中国糖尿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了11%,且预计未来还将持续增长。
这一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二、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糖尿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相应的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
饮食结构的改变、人们对运动的需求减少、工作压力的增加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首先,饮食结构的改变是导致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类为主,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糖高脂的西式快餐逐渐进入人们的餐桌,而且中国传统美食也开始添加过多糖分和油脂。
这些改变导致了人们每天摄入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其次,人们对运动的需求减少也是导致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大部分人都是以坐姿工作为主,缺乏运动的机会。
长期以来的习惯使得人们缺乏锻炼,导致体内脂肪沉积增加,引发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工作压力的增加也是导致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
长时间坐姿工作、过度加班、高度竞争等因素,都会引发身体激素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三、糖尿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糖尿病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了健康问题,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糖尿病对个体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饮食、体重等指标,同时可能面临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调查报告

糖尿病调查报告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深入了解糖尿病的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糖尿病调查。
本文将介绍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一、调查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患者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特征、患病率、生活习惯以及对糖尿病管理的认知和态度,为制定相关抗糖尿病策略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线调查平台向社会各个群体广泛发放问卷。
问卷包括了个人信息、糖尿病患病情况、生活习惯、饮食情况、运动情况和对糖尿病管理的了解情况等。
三、调查结果1. 受访者特征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共收集到1000份有效问卷。
受访者中,男性占比40%,女性占比60%。
年龄分布范围从18岁到60岁以上,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60岁。
2. 糖尿病患病情况据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已确诊糖尿病的人数为120人,占总受访者的12%。
此外,还有190人表示有糖尿病家族史。
3. 生活习惯大部分受访者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良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运动。
然而,仍有20%的受访者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久坐、高脂高糖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
4. 饮食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于饮食的健康意识还较为良好,有限制糖分和脂肪摄入的习惯。
然而,仍有一部分受访者饮食不规律,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食物。
5. 运动情况调查发现,受访者中约有50%的人进行了每周两次以上的体育锻炼,运动种类多样,包括散步、慢跑和游泳等。
然而,仍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运动时间不充足,缺乏运动的动力。
6. 对糖尿病管理的了解情况大部分受访者对糖尿病的管理和控制较为了解,能够正确地辨认和控制血糖的方法。
然而,仍有一部分受访者对于糖尿病的认知存在不足,缺乏相关知识。
四、讨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而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与糖尿病的发病有明显关系。
因此,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推广健康生活习惯以及加强糖尿病的管理是防控糖尿病的关键。
糖尿病调查报告

糖尿病调查报告糖尿病调查报告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病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糖尿病调查。
调查对象为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调查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病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
在我们的调查中,4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这可能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生活压力增加、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有关。
其次,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久坐不动、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这提醒我们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加运动量,保持适当的体重,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习惯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病率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过量的糖分和脂肪摄入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安排饮食,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平衡。
此外,我们的调查结果还发现,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普遍较高,可能与城市人群的生活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而农村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农村人群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
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不同地区开展针对性的糖尿病防控工作,以满足不同地区人群的需求。
最后,我们的调查结果还显示,糖尿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饮食、定期检查等,这对患者和家庭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的糖尿病调查报告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年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地区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我们应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增加运动量,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慢性疾病是指病程长、进展缓慢的一类疾病。
与急性疾病相比,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治疗较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近年来,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慢性疾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一、慢性疾病的流行状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60%,约有1.3亿人死于慢性疾病。
在我国,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口健康领域的主要挑战。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重点监测的10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占全部疾病负担的45.5%,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分别达到27.9%和11.6%。
此外,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二、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1.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过度饮酒等行为都会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非常重要。
2. 遗传和家族史慢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
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可能在家族中具有聚集性。
因此,了解家族史对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起着重要影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可能导致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三、慢性疾病的防控策略1. 健康教育加强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帮助人们认识到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戒烟限酒等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2. 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全面、真实、准确的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个人患病史、家族病史等相关信息。
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群众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关于糖尿病的调查报告

关于糖尿病的调查报告
简介
本调查报告旨在对糖尿病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该
疾病的现状和相关问题。
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受访者提问关于糖尿病的相关
问题。
我们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以下是我们对糖尿病的一些重要发现:
1. 发病率: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过去十年中呈上升趋势,特别是
在中年和老年人群中。
2. 饮食惯: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饮食惯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之一。
他们普遍认可了控制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重要性。
3. 运动和体重控制:受访者普遍相信适量的运动和保持适当的
体重对预防和管理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4. 知识和意识:虽然大多数受访者能提供正确的糖尿病知识,
但仍有一部分人对该疾病存在误解。
5. 医疗资源:一些受访者表示在他们所在地区获得糖尿病相关
的医疗资源有一定困难。
结论
综上所述,本调查报告帮助我们了解了糖尿病的一些重要方面。
在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方面,促进健康饮食惯、适量运动和提供良好
的医疗资源都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并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 参考文献3。
重点慢病工作调研报告

重点慢病工作调研报告慢性病工作调研报告一、引言慢性病指的是患者长期患有的疾病,具有较长的病程和较低的治愈率。
慢性病对患者及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了解慢性病的现状和应对策略,本次调研旨在探讨慢性病工作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目标和方法1. 调研目标:了解当前慢性病的发病情况、管理模式、对患者的影响。
2. 调研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患者、医生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患者调研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慢性病患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
患者的日常生活受限,身心状况受到很大影响。
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着高昂的医疗费用和药物费用的问题,给家庭经济带来负担。
2. 医生调研结果:我们采访了多位医生,他们普遍认为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坚持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他们提醒患者要加强自我管理,包括定期测量血糖、血压等指标,根据医嘱合理用药,掌握科学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同时,医生们也提出了一些困惑和需求,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强对慢性病的宣传教育。
3. 政府部门调研结果:我们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交流,了解到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慢性病的政策,包括设立慢性病管理中心,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等。
但由于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政府部门在人员和资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慢性病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管理不到位:部分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用药指导。
2. 高昂的医疗费用和药物费用:对患者经济负担过重。
3. 医生需求未得到满足:医生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培训。
五、建议1. 增加慢性病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2.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医保制度和降低药物价格,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04-09发表评论(1人参与)分享2010 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解读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徐瑜毕宇芳王卫庆赵文华宁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挑战。
因此,获得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数据及其年龄、性别和地域分布,将有助于国家制定慢病防控策略,从而针对性地选择高危人群,以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比1990年,2010年世界范围内由糖尿病引起的死亡倍增,达到130万。
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呈流行趋势。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第六版IDF糖尿病地图中估测,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到3.82亿,其中80%的患者来自低中收入国家。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近几年增长迅速。
从1980年的低于1%,1994年的2.5%,2002年的2.7%增加至2007年的9.7%。
虽然各次调查采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不尽相同,但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正迅速增长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写入学会2010年糖尿病诊疗指南。
由于以往的全国糖尿病调查均未进行HbA1c检测,因此无法根据2010年ADA诊断标准估测我国糖尿病患病情况,也无法根据ADA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定义HbA1c<7.0%估测我国糖尿病控制情况。
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开展了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
调查结果已于2013年9月4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见JAMA:中国糖尿病患者超一亿约占全球1/3)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样本选择的全国代表性本次调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162个监测点基础上开展。
这一监测系统覆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在各个监测点,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在各自居住地居住时间≥6个月的18岁及以上居民,旨在选取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成人样本。
最终参加调查人数为98658,总体应答率为90.5%。
基于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空腹血糖和HbA1c检测,对无糖尿病病史的调查对象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检测。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定义依据2010年ADA标准。
我国以往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多采用空腹血糖和OGTT 2h血糖来诊断糖尿病。
本次调查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人群中首次采用最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除外传统的血糖检测,将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95%可信限CI 11.3%~11.8%,下同),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1%(11.7%~12.5%)和11.0%(10.7%~11.4%),既往已确诊糖尿病患病率为3.5%(3.4%~3.6%),新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8.1%(7.9%~8.3%)。
此外,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49.7%~50.6%),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2.1%(51.5%~52.7%)和48.1%(47.6%~48.7%)。
老年人、城市居民和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较高。
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25.8% (24.9%~26.8%)的患者已接受或正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在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39.7% (37.6%~41.8%)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
由上述诊断标准所得患病率数据推测,中国目前可能有多达1.139亿成人糖尿病患者,4.93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
提示糖尿病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增加HbA1c,有助于更多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各次糖尿病调查所得患病率进行比较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各个调查所采用的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
实际上,我国历史上各次糖尿病调查所采用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不尽相同。
例如,1980年第一次全国糖尿病调查使用尿糖作为初筛,尿糖阳性者检测餐后2h血糖。
凡餐后2h血糖在140mg/dl(7.8mmol/L)以上者进行100g OGTT,不同于目前通用的75g OGTT。
由于当时尚缺乏世界通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该调查采用研究协作组在兰州会议上制定的糖尿病暂行诊断标准,也不同于目前通用的血糖诊断切点。
1994年全国糖尿病调查使用餐后2h毛细血管血糖作为初筛,凡在120 mg/dl (6.7 mmol/L)以上者进行75g OGTT。
该调查采用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即空腹血糖≥140mg/dl(7.8 mmol/L)和(或)OGTT 2h血糖≥200 mg/dl(11.1 mmol/L)诊断糖尿病。
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采用1997年ADA标准,即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诊断糖尿病,调查对象未进行OGTT。
2007年全国糖尿病调查在所有无糖尿病病史的调查对象中进行OGTT,采用1999年WHO标准,即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和(或)OGTT 2h血糖≥200 mg/dl(11.1 mmol/L)诊断糖尿病。
而本次2010年糖尿病专题调查又与以往的糖尿病调查不同,除外进行传统的OGTT,所有调查对象均检测HbA1c。
调查采用2010年ADA标准,即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和(或)OGTT 2h血糖≥200 mg/dl (11.1 mmol/L)和(或)HbA1c≥6.5%诊断糖尿病。
要特别提出的是该标准是在1999年WHO标准基础上,增加了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这也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进一步增长的部分原因。
如果继续沿用1999年WHO诊断标准,则与我国2007年调查所得糖尿病患病率相似(9.7%)。
HbA1c是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可以反映2~3个月内平均血浆葡萄糖浓度,因此被长期用作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指标。
随着HbA1c检测标准化的不断完善,2009年国际专家委员会推荐采用HbA1c≥6.5%诊断糖尿病。
2010年,ADA 正式确定将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
2011年,WHO发布“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冶的咨询报告,正式推荐使用HbA1c≥6.5%诊断糖尿病。
大量研究表明,HbA1c≥6.5%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联。
因此,在空腹血糖和OGTT 2h 血糖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HbA1c≥6.5%诊断糖尿病,会有助于早期发现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可及早进行干预。
2010年ADA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增加HbA1c与降低空腹血糖切点,有助于糖尿病风险增加状态的早期提示本次调查所得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率为50.1%,分别由以下3部分组成:空腹血糖6.1~6.9 mmol/L和(或)OGTT 2h血糖7.8~11.0 mmol/L,且HbA1c<6.5%诊断者为15.3%;空腹血糖5.6~6.0 mmol/L且HbA1c<6.5%诊断者为15.7%;仅HbA1c 5.7%~6.4%诊断者为19.1%。
显然,本次调查所得糖尿病前期率同以往研究报道差别较大,其中采用2010年ADA 诊断标准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3年,ADA专家委员会将空腹血糖由110 mg/dl(6.1 mmol/L)降低至100 mg/dl(5.6 mmol/L)作为诊断空腹血糖受损的切点。
2010年,在血糖基础上,ADA增加HbA1c 5.7%~6.4%作为诊断糖尿病前期的又一标准。
血糖诊断切点的降低以及HbA1c诊断标准的加入,势必会将一部分原先诊断“正常冶的人群重新归类为糖尿病前期,而使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增加。
如果继续沿用1999年WHO诊断标准,调查所得糖尿病前期率为16.4%。
然而,正如ADA在其2010年糖尿病诊疗指南中指出,糖尿病前期的诊断目的在于强调被诊断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高风险性,不应将糖尿病前期视作一种临床疾病,而应视作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事实上,自2010年新的诊断标准提出之后,ADA正逐渐弃用“糖尿病前期”这一专业术语,代之以“糖尿病风险增加组”来指代那些血糖代谢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危人群。
必须指出的是,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糖水平存在线性关系,并没有明确的拐点。
即使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仍随着血糖的升高而增加。
因此,较早地提示存在糖尿病风险增加状态,对于早期预防以延缓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甚为重要。
糖尿病知晓率和治疗率维持较低水平是全球糖尿病防控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全球糖尿病的患病率和患病人数不断增长,但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却维持较低水平。
IDF估测,全球3.82亿糖尿病患者中,有1.75亿(46%)患者尚未得到诊断,其中84%的未诊断糖尿病患者来自低中收入国家。
中国的糖尿病知晓现状亦面临同样问题。
本次调查中,新诊断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的70%,即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有7人并不知晓自身的疾病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本次调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人群中检测HbA1c水平,因此首次报道了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
由于ADA 采用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HbA1c<7.0%作为糖尿病控制标准,由此HbA1c 水平在6.5%~6.9%的糖尿病患者即使不接受任何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也将被认为血糖控制良好。
鉴于此,本调查仅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评估了血糖控制状况。
结果表明,在已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不到一半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
因此可见,我国糖尿病的防控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肾病、失明、截肢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身心和经济负担。
近期研究还发现,癌症和认知功能障碍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显著增加。
对整个国家而言,糖尿病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尚难以估量。
除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产生的巨大医疗开支,由于糖尿病患者年龄多在40~60岁,为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患糖尿病带来的冲击将进一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从公共卫生角度,由于70%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晓自身的疾病状态,如何有效筛查,使广大民众能够尽早发现疾病,将是糖尿病公共卫生的重点之一。
另外,在广泛开展面向大众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的同时,不仅要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治,更应关注最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即糖尿病前期人群,重点实施预防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