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认知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认知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认知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60例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6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4T10:41:09.46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李素芳[导读] 脂代谢紊乱:LDL-C升高,TG升高,HDL-C降低李素芳【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12-01众所周知,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科200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做一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6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42岁~80岁之间,发病前均有明确的糖尿病史,病程半年~30年不等,其合并高血压34例,血脂异常45例,高尿酸血症3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6例。既往有脑梗塞病史10例,脑出血2例。60例患者中有口齿不清、流涎、口角歪斜、呛咳24例,肢体活动乏力、麻木、袜套感17例,头昏、头晕、记忆力下降15例,有行为异常、步态不稳、认知障碍8例。全部患者入院后查空腹血糖在9·0mmol/L~15·6mmol/L之间,随机血糖在13·1mmol/L~20·1mmol/L,HbA1c在7·2%~13·6%,单纯TC 增高17例,TG增高28例,TC和TG均增高10例,36例伴有LDL-C和HDL-C不同程度增高与降低,所有病例经颅脑CT检查证实,其中基底节区梗塞36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17例,大面积梗塞2例,小脑梗塞5例,20例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根据患者病情积极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降糖、降压、抗血小板、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酌情脱水以减轻颅内压等治疗,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出院时12例生活难以自理,其余病例生活能自理。 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脑血管病变是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而血脂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致病因素,其危险性按顺序超过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IGT、体力活动少、吸烟和高脂餐。而2型糖尿病伴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者为一般人群的2~4倍(男性)或3~6倍(女性)。2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较多:1、脂代谢紊乱:LDL-C升高,TG升高,HDL-C降低;2、高血糖:高血糖的直接作用,糖基化蛋白和糖化脂质的作用,氧化应激和内皮细胞功能受损;3、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高血尿酸;4、腹型肥胖;5、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节失常:胰岛素缺乏与生长激素过多,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表达异常;6、其他:吸烟、种族差异等。上述诸多因素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促成2型糖尿病易发生脑梗塞的因素,尤以多发性脑梗塞与腔隙型脑梗塞常见,梗塞部位以基底节区最为常见,以缺血性卒中为主。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要总体兼顾,调整血糖、血压、血脂、抗氧化应激、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好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二级预防,尽可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对每位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661600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

博物馆调研报告

博物馆调研报告 导读:本文博物馆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博物馆调研报告(一) 20**年5月5日调研报告为了体现“以人为本,以实物地质资料为本,为社会服务”的设计理念,为把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设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20**年5月5日,我中心一行33人在中心团委的组织下,参观首都博物馆及北京自然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着重了解两个博物馆的馆藏职能及及先进的办馆理念,结合本中心的馆藏职能及发展特点,调查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两博物馆概况: 首都博物馆新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馆的展览陈列以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 首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在国内外举办了许多颇受好评的历史文

物陈列展览,如:《北京历史文物陈列》、《元大都历史陈列》、《老北京春节民俗展》、《馆藏历代陶瓷、书画真伪辩识展》、《北京历史文化展》等数百项。内设: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文物库房、社会教育区、业务科研区、行政办公区、综合服务区和地下车库等。新馆以完善的功能,先进的设施,跻身于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行列。使文物收藏、展览、修复、研究、教育、交流融为一体。 首都博物馆新馆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设施,同时也是北京地区文物保护、文物研究、面向公众和广大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及科学知识的基地,还是北京市举办礼仪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民群众旅游和休闲的理想去处。建筑设计重视博物馆的特定功能要求,力图以清晰的、简明的、富于逻辑的方法处理好各功能区间的关系。主要的功能区分为:展陈区、社会教育区、综合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地下停车库、行政办公区、安全保卫区、藏品库区、设备区。 文物安全的环境监控:首都博物馆采用恒湿不恒温的先进、独特的智能化空调系统,将文物库房和展厅的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控制在2%以内,极大地保证了文物存放安全;同时又使展厅温度随外界自然气温有一定幅度的浮动,获得较好的对人舒适度。 观众现场服务:在博物馆各大门内、大厅均安装参观导览系统,让公众自由地浏览、查询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参观信息。售票验票系统出售本馆的全价、优惠价等各种参观券,能够自动识别参观券的真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20岁以上成年人1/10患糖尿病 据今年3月2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中国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的研究论文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400万的糖尿病患者。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人数增速迅猛与中国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富贵病”人群增多密不可分。 这一结论一项覆盖全国14个省市,年龄20岁以上54240人的调查,最终47325人最终完成了调查。此项调查还显示,糖尿病已经开始在20岁至39岁的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这一年龄段的患病率占3.2%,而糖尿病患病前期人数更是达到了9.0%。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今年的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1 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1.1 患病率急剧增加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2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93.7% ...... 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64505822.html,/html/paper/1004-7484/2011/04/125.htm 糖尿病管理必须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新增的这些来自城市的“富贵”糖尿病患者大多都伴有肥胖、血脂紊乱、和/或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数据显示,我国超过半数糖尿病患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 蒋景敏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蒋景敏 发表时间:2018-08-30T15:03:18.9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3期作者:蒋景敏 [导读] 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在降低血糖的基础上来控制甲亢,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广西桂林全州县人民医院广西桂林 541500) 【摘要】目的:研究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36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于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并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8人。对照组患者只通过常规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预混胰岛素联合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糖值和住院天数、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糖值和住院天数、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结论: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在降低血糖的基础上来控制甲亢,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关键词】甲亢;糖尿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027-02 甲亢疾病和糖尿病都是内分泌科较为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这两种疾病都是由于环境以及情绪的波动的影响下,造成的人体内部内分泌失调[1]。经过相关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两种疾病之间具有一些无法分割的联系,其中甲亢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就容易引发患者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两种疾病既可以同时发病也可以先后发病[2],其中,先引发甲亢疾病后引发糖尿病的症状较为常见。经过临床治疗过程表明,甲亢和糖尿病的部分症状有着相似的地方,如果出现甲亢合并糖尿病的症状出现,会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两种疾病的相关症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3],其虽然也对治疗疾病有着较高的疗效,但是药效发挥不稳定,导致治疗时间延长,其容易引发低血糖、糖代谢紊乱和甲亢代谢症等并发症[4],因此本文就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问题,将预混胰岛素联合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以下为具体内容和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础资料 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6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人,所有患者均符合甲亢合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及家属均已经签订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患者中男9例,女9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46.16±1.0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8例,女10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46.25±1.16)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症状等方面的临床数据,发现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只通过多次注射治疗,通过对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R药物的使用,在早餐、中餐、晚餐前30分钟进行皮下注射,同时给予相应的血糖监测,并且根据患者的个人血糖情况增加和减少药量。观察组患者给予预混胰岛素联合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治疗,首先给予患者预混胰岛素甘舒霖30R于早晚餐餐前30分钟进行皮下注射,开始的药剂量从0.4~0.5U/(kg.d)开始,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口服,每次100毫克或者10毫克,每天3次服用的具体时间为早餐、中餐、晚餐前后2小时之内,并且在空腹、三餐进食2小时后、睡前、凌晨零点以及凌晨三点进行血糖量的检测[5],根据患者检测的血糖水平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多饮多食、消瘦、心悸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糖值和住院天数、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用显效、有效以及无来表达临床疗效。显效:患者血糖明显下降,不良反应症状消失,住院天数短;有效:患者血糖有所下降,不良反应症状大部分有所消失,住院天数较短;无效:患者血糖没有下降,不良反应症状仍然存在,住院天数不变甚至延长。 1.4 统计学分析 SPSS17.0软件是检验本次涉及数据所使用的工具,组间计量应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应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5.56%,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也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工作制度

重点人群随访管理工作制度 1.责任医生在首次随访时,应记录重点人群管理类别和其他危险因素情况,并填写重点人群随访记录表,根据临床情况,为重点人群制定个体化随访管理方案。 2.根据重点人群病情,对重点人群分别实行常规管理或强化管理。 3.责任医生在随访时,应监重点人群的血糖、血压,以及各种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并观察疗效,认真填写随访记录表,责任医生同时要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血糖、危险因素及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了解控制血糖、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了解终生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和经济效益。 4.要为新诊断的,以及转来的重点对象制定或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 5.提醒重点对象随访时间:每次随访日期前一天通知,并提醒重点对象注意事项。

老年人健康保健知识 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发人群,要做好老年人的预防和保健,要注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劳逸结合,多参加运动,还要学习舒缓情绪,多与人交流。 老年人健康保健常识四条总结: 一、合理安排饮食 1 、少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猪油、牛油、奶油、蛋黄、动物内脏等。对胆固醇具有降低作用的如:豆类及其制品,木耳、香菇、海带、紫菜、洋葱、大蒜等,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以常吃。 2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钾、钙、纤维素等。 3 、节制饭量,适当吃些粗粮,少吃甜食,控制体量。

4 、限制食盐的摄及量。每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 5 克,即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盐不超过500 克。 二、参加体力活动 坚持适度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老年人需要经常活动,才能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运动既要贵在坚持,但也要防止过度, 根据自身条件以适度为宜。适当的体力活动因增加热量消耗而减轻体重,因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而降低胆固醇和血压,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三、修身不忘养性 一系列调查表明,精神紧张者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应尽量减少精神紧张,保持乐观的心情。与人为善,避免急躁情绪,更不要发脾气,爱发牢骚和爱发怒的人容易得心脏病。 四、消除危险因素 1 、高血脂,除注意合理的饮食调节外,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疗效肯定和副用作小的降脂药物。 2 、高血压,对血压高于23.9/14.0 千帕(180/105 毫米汞柱)者,宜先通过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如减少进食量,适当增加活动量,保持理想的体重,限制食盐摄入量,少吃脂肪等。经过上述非药物治疗 3 ~ 6 个月后,若血压仍保持在21.3/12.6 千帕(160/95 毫米汞柱)以上,或者患者已出现心脑、肾功能损害,或者存在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糖尿病合并感染文档

糖尿病合并感染 糖尿病并发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和皮肤感染。 感染可使糖尿病患者原有的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第一节糖尿病并发感染的主要机制 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常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是导致机体感染的中心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血糖 高血糖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白细胞内糖代谢紊乱,糖酵解能力降低,导致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杀菌能力下降。此外,长期高血糖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尤其是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女性外阴部,常引起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和念珠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二、代谢紊乱 糖尿病时体内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加速,合成减慢,免疫球蛋白、补体生成能力减弱,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导致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作用减弱。 三、胰岛素缺乏 机体免疫细胞上存在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体内外均能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使抗原呈递作用增强,胰岛素缺乏可使免疫细胞中和、吞噬毒素、血清调理素及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因而降低免疫功能。 四、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血管病变,使大、中和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致血流缓慢,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影响了局部对致病菌的及时清除。 五、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减退,一旦遭受损伤(溃破、挫伤、烫伤)常不易早期发现,易致感染;而自主神经病变常伴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肌无力,可致尿潴留,常需插尿管,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定殖、繁殖提供了条件。 六、皮肤的完整性受损 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广泛存在,从而使皮肤易破损,故成为病原微生物的门户。

第二节各系统感染情况 糖尿病继发感染多由化脓性细菌、结核杆菌、真菌、病毒等引起,其发生率约为 32.7%~90.3%,全身大多数器官、系统均可发生。 一、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主要部位,约占45%,病死率可高达41%。肺部是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的器官,肺炎是糖尿病并发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是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此外,还可见于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时,常起病急、感染不易控制,易形成化脓性感染灶,如脓胸;此时患者体温虽有升高,但常达不到非糖尿病患者化脓性感染的体温水平,而且全身炎症反应也不如后者强。临床常表现为新近出现的发热、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肺部可有湿性罗音或扣浊等体征,易并发心肾功能损害、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白细胞计数可增高,胸片示新出现片状、斑片状肺浸润影, 其次为肺结核,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8倍。多见于血糖控制不良的青少年、老年人及消瘦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不易被发现,多数患者并无发热、咯血、盗汗、咳痰等结核中毒症状,仅表现为消瘦、乏力等单纯糖尿病症状。与非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结核病灶多分布于中下肺野,病情进展迅速,主要呈干酪样病变,其次为渗出性病变,易形成空洞。痰中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肺部浸润影时,应常规检查痰中结核杆菌和结核菌素试验,以免漏诊。儿童糖尿病多发生支气管、肺淋巴结核。 近几年来,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日渐增多,且进展快,病死率高,越来约受到重视,需提高警惕,加以鉴别。常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而球孢子菌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真菌性肺炎的重要致病菌。 二、泌尿系统 尿路感染仅次于肺部感染,女性多于男性,前者为19%,后者为2%,这与女性尿道短有关。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和肾盂肾炎,并以膀胱炎和肾盂肾炎为最常见。常见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约占50-70%,这主要因为糖尿病患者尿中糖的含量高,而葡萄糖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主要营养物质。此外可见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等。近年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霉菌的检出率较高,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其次为隐球菌、光滑球拟酵母菌及毛霉菌等。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而感染不易控制,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发展成败血症。如发生肾乳头坏死,常导致肾功能损害,病死率高。因此临床上出现尿频、尿急、甚至发热、腰痛者,应作详细检查包括尿常规、中段尿培养、血培养以及泌尿系B超。 三、皮肤粘膜软组织 由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易引起皮肤,粘膜的损伤,而造成不易愈合的感染,皮肤化脓感染包括毛囊炎、疖、痈等,偶见丹毒。糖尿病患者的疖肿常此起彼复,经久不愈,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感染。其次为坏死蜂窝织炎,常见的有溶血性球菌、金黄色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诊治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诊治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XX年1月―20XX年6月接收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62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颅脑CT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等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降低颅内压、控制血糖、血压、调节血脂等对症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62例患者出院时血糖均控制在~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mmol/L以下。治愈36例,显效1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死亡1例。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以高血糖为病发高危因素,病变以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率最高,采用颅脑CT检查具有较高确诊率,治疗中加强对患者血糖控制,同时结合降压治疗、调节血脂等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率,而且有效进行血压及血脂调控,对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脑梗塞;临床诊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XX)02(b)-0062-03 2型糖尿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紊乱而引起的机体代谢异常性疾病,2型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持续高血糖,由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造成微血管发生病变,引发血栓形成而致脑梗塞病发。脑梗塞是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具有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进一步加强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病情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对应性治疗效率,现就该研究6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XX年1月―20XX年6月接收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62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男42例,女20例,年龄49~80岁,平均(±)岁,糖尿病病程2~29年,平均(±)年。其中合并高血压28例,冠心病32例,高脂血症37例,糖尿病肾病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并将由脑梗塞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排除。 临床表现 62例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侧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减退、头痛、头晕、眩晕、语言障碍、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延髓麻痹等症状,其中急

博物馆调研报告

博物馆调研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调研报告 专业班级环艺《4》班 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2014年10月 大河博物馆调研报告 一、调研题目:博物馆设计 二、调研目的: 1.进一步了解博物馆内的空间功能布局,实地的体验其内部的 空间感受,了解博物馆内部功能的布置方法。 2.加强了解多重空间与复杂功能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借鉴他们 的设计方法和原理。 3.加深了解周边环境对博物馆的影响和关系。 4.了解认知防火消防在博物馆建筑中的作用和处理。 5.对基地和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和拍摄。 三、调研对象:

1、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展示博物馆。 2、基地及其周边环境。 3、关于博物馆的资料及规范图书等。 4、河南省博物馆。 四、调研成果: 1、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北12公里处,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从历次发掘的大量墓葬、房基等遗迹看来,这个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文化层深达4-7米。引人注目的是残存的房屋。目前已发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距今约有5000年,属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建筑,为目前国内该时期仅存的房基。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彩陶片上绘有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发掘表明,先民们曾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占地17亩,建筑面积为2600平方米,馆内建有仰韶文化房基保护房、陈列室、陶艺馆、办公楼(兼文物库房)等。保护房为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四面坡瓦顶,面积400平方米;陈列室为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平面呈亚字形,面积80 0平方米;陶艺馆为砖混结构的仿古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办公楼为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面积650平方米。 大河博物馆给我的感受就是尽管此处的交通便利,但是没有好好的利用,可能是由于基金不够得原因,只有一条后来修建的水泥路可以到达博物馆,其后面的一条田间小道没有利用。其西面的仓库还有一些建筑可以说是把整个博物馆挡在了后面,在107国道上还有在其北边的路上很难发现这一个建筑,这就显得其价值一般。博物馆的路标也不明显,我们几个调研的问了周围的住户,他们很多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博物馆,问路找到这个博物馆的我们竟然发现我们是在博物馆绕了一圈才找到得,当我们走在那条博物馆后面的小路上的时候还不确定我们看见的四坡屋顶是博物馆的,太不可思议了。 由于我们几个没有能进到博物馆里面,就算是馆的环境布置也没有办法看到,所以···太可悲了! 2、基地及其周边环境 基地位于现在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西边,临近老107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现在是农田,基地的西边是一些公司的仓库,很多的货车等在此过,就我感觉而言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治分析。方法:选取本 院70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 研究。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结论:甲亢与 糖尿病相互影响,相互叠加,甲亢合并糖尿病一旦明确诊断,应同时治疗。 关键词:甲亢;糖尿病;临床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与糖尿病均为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两 者并存的情况并不少见,有学者认为甲亢能诱发糖尿病,然而现在并无定论。本 文就本院收治的70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诊疗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患者年龄23~70岁,平均52.7岁。其中,患糖尿病在先者34例;患甲亢在先者34例,同时确诊糖尿病和甲亢者2例。70例患者中,17例有糖尿病家族史,6例有甲亢家族史。发病间隔时间:甲亢先于糖尿病6月以上,糖尿病先于甲亢1年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怕热、多汗、紧张、心悸等甲亢 高代谢及交感神经兴奋症候群。患者均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突眼16例,其中严重突眼3例。本组患者中,42例以糖尿病症状 为主,28例以甲亢症状为主。 1.2诊断标准 甲亢与糖尿病并存时,症状互相叠加,病情相互加重,高水平TH使血糖难 以控制,甚至发展为酮症酸中毒(DKA),而DKA时造成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 如脱水、酸中毒等,是甲状腺危象的一个促发因素。判断是否甲亢合并糖尿病时,采用实验室检验,空腹血糖6.9~17.9mmol/L,餐后2h血糖11.7~25.1mmol/L,FT37.31~21.30ng/L(正常值1.21~4.18ng/L),FT423.20~75.82ng/L(正常值 7.2~17.2ng/L),TSH0.01~0.03IU/ml(正常值0.6~4.5IU/ml),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动过速17例,心房纤颤13例,频发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7例。甲状腺球蛋白 抗体(TGAb)14例为阳性,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9例阳性。 1.3治疗方法 首先控制甲亢,用药与一般甲亢治疗相同。甲亢缓解后,糖代谢功能将得以 恢复正常。若仍然紊乱,则可适当服用降糖药。两者皆为高代谢、高消耗性疾病,因此在治疗中当注意饮食,2~3个月要补充高蛋白和各种维生素,适量运动,避免消耗过多能量,加重甲亢。本组患者在治疗时两病兼顾,39例采用胰岛 素治疗,胰岛素皮下注射40~60U/d,31例服用格列美脲2~4mg/d。两者均加服 他巴唑,用量30mg/d。 2结果 7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甲亢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糖 代谢功能得到改善,并控制良好。后用药量逐渐减少,疗程较长,持续1~2年。 所有患者病情均得以控制。 3讨论 3.1发病机制 甲亢合并糖尿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甲亢患者胰岛 B细胞功能受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肠道葡萄糖吸收加快以及外周组织葡萄

患者随访管理

患者随访管理 患者的随访管理 一、目的 1.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规范治疗,提高患者规范治疗的依从性,促进血糖稳定维持目标水平。 2.有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水平,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 3.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并发症和相关伴发疾病的变化。 4.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使不同情况的糖尿病患者既可得到有效的治疗和连续的照顾,又能减轻医疗负担。 二、患者随访管理 (一)原则 1.个体化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分类管理水平,同时考虑患者个人需求、心理及家庭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 2.综合性干预和管理应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相关指标和并发症监测,健康教育,患者自我管理及其支持等综合性措施。 3.参与性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意愿,提高患者主动参与的能力,为患者提供咨询等健康指导。4.及时性定期为患者进行病情、并发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5.连续性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常规随访、综合医院阶段性诊疗,结合患者日常自我管理,组成对糖尿病患者的连续、动态管理。 (二)方式 1.门诊随访门诊医生利用患者就诊时开展患者管理,并按照要求填写“糖尿病患者管理卡(随访记录卡)”(附录3)。 2.家庭随访有条件的社区,医生通过上门服务进行患者管理,并按照要求填写“糖尿病患者管理卡(随访记录卡)”。 3.电话随访对能进行自我管理的患者且本次随访没有检查项目的,可以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填写“糖尿病患者管理卡(随访记录卡)”。 4.集体随访社区医生在社区设点定期开展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时集体随访,应按照要求对患者逐一填写“糖尿病患者管理卡(随访记录卡)”,并通知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相应的检查。 (三)内容 规范的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与评估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情况。 2.非药物治疗了解行为改变情况,调整非药物治疗方案,教会患者改变或消除行为危险因素的技能。3.药物治疗了解患者就诊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管理手册。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督促其到综合医院调整治疗方案。 4.监测检查指标根据糖尿病分类管理要求,督促患者定期检查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及相关并发症。友现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可疑情况时,及时督促患者到综合医院检查。 5.健康 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不同报导为32.7%~90.5%,据统计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感染,而肺部感染约占糖尿病合并感染的45%,其病死率可达41%,糖尿病不仅使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而且病情加重,治疗较困难,预后更差。高血糖对机体有诸多不良影响:①使机体防御功能下降,高糖环境下不仅体液免疫失调,细胞免疫功能也下降,当血糖超过14 mmoL/L时,白细胞趋化性下降,吞噬功能减弱。血糖控制不良时,体内蛋白合成下降,分解加速,使免疫球蛋白、补体、抗体等生成减少,对致病菌的防御功能减弱,细菌可在肺内立足和生长繁殖;②肺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靶器官之一,糖尿病患者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床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降低,导致弥散功能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功能受损;③糖尿病患者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2,3-DPG)合成减少,血中HbA1c增高,使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氧释放,易出现低氧血症,持续低氧及感染应激情况下使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感染风险;④糖尿病使肝脏转化VitA机能减弱,影响呼吸道上皮修复和角化过度,黏膜细胞分泌功能障碍,局部抵抗力下降;⑤糖尿病患者常并发胃轻瘫,尤其老年患者吞咽与声门动作不协调,增加误吸危险,加之气管和支气管粘液纤毛功能减退,咳嗽反射差,肺组织弹性低等均可致排痰障碍,易促使细菌进入下呼吸道,使其更易生长繁殖。 本例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发生肺部感染后即表现低氧血症,又因病原菌不明的经验性抗菌力度不够,尽管入院后即开始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糖代谢紊乱一度得到缓解,但由于感染病情进展,糖尿病病理生理所致的气道改变使排痰不畅发生痰阻塞,窒息加重缺氧,导致感染进一步恶化,再次出现高血糖及酮症,经纤支镜多次吸痰并多次取标本培养,最终明确致病菌并按药敏给药,使感染得到有效遏制,糖代谢也相应得到纠正。 糖尿病与肺部感染常互为影响,使病情复杂、迁延不愈,对此类患者治疗糖尿病与抗感染是否能同时重视,同时进行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均会影响预后。控制血糖是基础,血糖控制不佳者死亡风险高达30%。对于血糖控制,首选胰岛素静脉泵入,如能进食,可予三餐前追加相应剂量。由于感染制约,血糖常不稳定,治疗中定时监测血糖,精细调整剂量,使血糖控制在6~10 mmoL/L之间为宜。糖尿病肺部感染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包括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属)、结核杆菌和病毒,但多数为G-杆菌及真菌,混合感染比例大,对抗菌素的耐药率高,应争取尽快作出病原学诊断,合理应用抗菌素。在获得病原菌诊断之前常需采用广谱抗菌素,并需联合用药,足量足疗程,同时也要考虑肝肾功能,疗程虽无严格研究证据支持,但一般临床经验主张适当延长至X线上肺炎吸收或基本吸收。对气道管理不容忽视,由于高血糖,尤其高龄患者对气道的特殊影响,患者排痰不畅加之潜在的误吸,因此,气道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以解痉排痰,改善小气道通气功能,可减少由于通气障碍而发生的并发症,应用纤支镜吸痰不仅使气道通畅,而且对采取有效标本检出致病菌,应用有针对性抗菌素治疗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时,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易发生低蛋白血症,改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方法将该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内进行诊治的34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确定为该文分析的实验组,同时将同期来该院进行治疗的34例非糖尿病脑梗塞患者确定为该文分析的对照组,并采取回顾式分析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全面分析。结果经由对两组患者所做的诊断发现,实验组患者病症类型具有再发性、大面积与多发性的特点,实验组患者大面积梗塞、多发性梗塞、再发性梗塞、出血性梗塞的发生率数分别为26.5%、32.4%、32.4%和8.8%,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6%、20.6%、26.5%和35.3%),两组的梗塞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中,总有效率是91.2%,对照组患者中,总有效率是73.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4,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来讲,须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然后根据对患者进行诊断所得出的结果制定出与之适合的治疗方案,以使患者的风险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利于患者身体早日康复。 标签:临床分析;2型糖尿病;脑梗塞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患病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通常来讲,糖尿病患者均有比较长的病史,且患者易于并发其它一些疾病,这对于患者的健康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1]。脑梗塞不仅是一种易于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也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多发病,患有缺血性脑梗塞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出患有血性脑梗塞的人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多发性腔隙性梗塞[2]。根据这一情况,该文在进行分析时,特选出该院诊治的34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以及同期来到该院进行诊治的34例非糖尿病脑梗塞患者,并采取回顾式分析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的方式将该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6月这段时间内诊治的34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确定为该文研究的实验组,在这些患者中,男性共15例,女性共19例,年龄在46~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17±1.26)岁,患者糖尿病病史最长时间为19年,最短时间为2年,平均病史为(11.23±1.37)年;将同期来到该院进行诊治的34例非糖尿病脑梗塞患者确定为该文研究的对照组,其中,男性共20例,女性共14例,年龄最小为47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67.91±3.22)岁,患者中有合并高血压与合并心血管病的人数分别为13例和7例,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故居保护情况调查报告

故居保护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题目_关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 学院_____ 班级___ __ 姓名____ _ ___ _ 学号____ ___ _ _ 联系电话_ _ 成绩_____ ___ _ _ 评阅教师签名_____ ___ _ _ 日期:年月日 关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 ——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 摘要:现代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历史文物一方面能为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有其独特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因此,以名人故居为主的历史文化古迹成为大众热衷的景点已不足为奇。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景点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破坏。本次调查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虞洽卿故居)为例,结合实践中对景区的观察,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的交流、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多角

度地探究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问题,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个人、景区和社会等方面来有效地达到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目的。 关键字:历史文化古迹;破坏;保护;解决方案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一)调查的背景 中国向来是个崇古的国家,所以历史和文化古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的感情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逐渐地,遍布全国的名胜古迹也就成了人们在外出旅行时的不二选择。而随着文化古迹所处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近期,有关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及游客恶意行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痛心和深思以外,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调查的目的 在本次暑期实践的调查活动中,我小组以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以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破坏因素为主要出发点,通过调查与研究,了解群众心目中对于景区现状的看法,景区所属单位的态度,在原有的保护措施上增加新

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解读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04-09发表评论(1人参与)分享 2010 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解读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徐瑜毕宇芳王卫庆赵文华宁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挑战。因此,获得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数据及其年龄、性别和地域分布,将有助于国家制定慢病防控策略,从而针对性地选择高危人群,以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相比1990年,2010年世界范围内由糖尿病引起的死亡倍增,达到130万。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呈流行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第六版IDF糖尿病地图中估测,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到3.82亿,其中80%的患者来自低中收入国家。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近几年增长迅速。从1980年的低于1%,1994年的2.5%,2002年的2.7%增加至2007年的9.7%。虽然各次调查采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不尽相同,但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正迅速增长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写入学会2010年糖尿病诊疗指南。由于以往的全国糖尿病调查均未进行HbA1c检测,因此无法根据2010年ADA诊断标准估测我国糖尿病患病情况,也无法根据ADA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定义HbA1c<7.0%估测我国糖尿病控制情况。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开展了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已于2013年9月4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见JAMA:中国糖尿病患者超一亿约占全球1/3) 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样本选择的全国代表性 本次调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162个监测点基础上开展。这一监测系统覆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各个监测点,调查采用多阶段、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疗分析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糖尿病进行诊治分析。方法:选取本院60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两病同时进行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症状好转,病情得以控制。结论:两病互相影响,相互叠加。因此甲亢合并糖尿病一旦明确诊断,应同时治疗。 标签: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与糖尿病均为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两者并存的情况并不少见。有学者认为甲亢能诱发糖尿病,然而现在并无定论。本文就本院收治的60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诊疗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0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患者年龄23~70岁,平均52.7岁。其中,患糖尿病在先者34例;患甲亢在先者24例,同时确诊糖尿病和甲亢者2例。60例患者中,17例有糖尿病家族史,6例有甲亢家族史。发病间隔时间:甲亢先于糖尿病6月以上,糖尿病先于甲亢1年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怕热、多汗、紧张、心悸等甲亢高代谢及交感神经兴奋症候群。患者均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突眼16例,其中严重突眼3例。本组患者中,42例以糖尿病症状为主,18例以甲亢症状为主。 1.2 诊断标准 甲亢与糖尿病并存时,症状互相叠加,病情相互加重,高水平TH使血糖难以控制,甚至发展为酮症酸中毒(DKA),而DKA时造成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如脱水、酸中毒等,是甲状腺危象的一个促发因素[1]。判断是否甲亢合并糖尿病时,采用实验室检验。空腹血糖6.9~17.9 mmol/L,餐后2 h血糖11.7~25.1 mmol/L,FT3 7.31~21.30 ng/L(正常值1.21~4.18 ng/L),FT4 23.20~75.82 ng/L(正常值7.2~17.2 ng/L),TSH 0.01~0.03 IU/ml(正常值0.6~4.5 IU/ml),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动过速17例,心房纤颤13例,频发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7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14例为阳性,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9例阳性。 1.3 治疗方法 首先控制甲亢,用药与一般甲亢治疗相同。甲亢缓解后,糖代谢功能将得以恢复正常。若仍然紊乱,则可适当服用降糖药。两者皆为高代谢、高消耗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