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小说流派
20年代乡土小说

海 海 里 了 。 花“ 荷 。 “ ” 将善 花 ” 我 长男 微 将 在子 笑 永 你, 道 不 的 : 爱
花 ,
—
出亭 水亭 妙玉 善立 , —
我 望立 那在 一池 朵岸 好,
海
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1929年出版的《竹林
的故事》是他的第一 本小说集,属乡土文 学。其田园牧歌的风 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 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他的小说也往往被称 为田园小说。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早期代表作品,
作者以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娴静淑雅的三 姑娘,作者写菜园,写竹林,写三姑娘, 总是一派牧歌似的青春气息。给五四退潮 的时候苦闷和感伤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 的空气 。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 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 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 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 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 姑娘低头过去。‛
-------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
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 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 蓄与敦厚的美。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 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 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 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 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 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 他的影子。
灯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买 了一个油条,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 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屌事!” 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 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 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 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摆花生摊的 小金从后面这样说。汪二的爹爹没有听见, 低着头还是默默地喝他的酒。”
乡土文学

〈二〉创始人
最早创作倡导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 力的,是鲁迅。他从1921年起就在一些文 力的,是鲁迅。他从 年起就在一些文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认 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为“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但是,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 年代初、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年代初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 土文学” 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 年在《 土文学”的,是鲁迅 年在 小说二集导言》 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 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
一类是野蛮残酷的像蹇先艾水葬所写的贵州边远地区抓住了小偷要绑上石头沉入江河的习俗像许杰笔下的浙江农村受封建宗法思想支配相互械斗以及丈夫竟然典当妻子的习俗等小说的客观描绘对这些封建冷酷的习俗进行深刻的鞭挞和揭露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民主主义性质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定义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 由鲁迅首先创作, 说,由鲁迅首先创作,到 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是 年前后蔚然成风, 年前后蔚然成风 五四”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 故乡》 上个世纪20年 《故乡》 。上个世纪 年 代,它的作者主要是文学 研究会以及倾向与之相近 的一些年轻作家, 的一些年轻作家,他们的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 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文学”。代表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 许钦文、 杰、许钦文、王任叔 、台 静农等。 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 为人生” “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8) 乡土小说

彭家煌的乡土小说,比二十年代一般 乡土小说更为活泼风趣,善于以细 腻而又简练的笔触生动地反映洞庭 湖边闭塞、破败的农村,真实地描 绘出这个环境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溪镇
《陈四爹的 :裁缝秋茄子
评论称赞此小说“描写的手腕已经达到了圆熟的地步了。” 《喜期》 :黄二聋 ,女儿静姑 ,张家的儿子傻佬 ,黄小三
鲁迅:“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 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 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 的作者。”
在理论上,比较早的倡导提倡乡 土文学的周作人,在1921年周作人 就先后在一些文章中强调文学创 作要注重“乡土色彩”和“乡土 艺术” 。 茅盾在30年代也对乡土文学发表 了意见:《关于乡土文学》。
周作人
茅盾
二 乡土小说形成的原因
首先,乡土小说的出现是五四问题小说创作延续的必然结 果,而且是其更深一层的发展。 其次是鲁迅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鲁迅乡土小说的示范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这些小说充分具有生活本身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 性。 (二)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具有难以比拟的深刻性。 (三)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圆熟、丰富而又纯净的,达到了 很高的审美境界。
《活鬼》:荷生 、厨子咸亲
《怂恿》 :乡绅牛七和冯财主斗法。牛七族人政屏
五 乡土小说对新文学的贡献
(一)乡土小说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地提供了封建宗法制农村宽 广而真实的画面。 (二)使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深化并走 向成熟。破解了五四初期小说概念化的 倾向。 (三)鲜明的地方色彩扭转了现代文学初期 欧化的倾向,促进了中国文学的民族化。
蹇先艾
蹇先艾一开始就写乡土小说,而且始终以乡土小说创作为主。 以贵州为背景 。 《水葬》:桐村→ 骆毛 →村人围观→老母亲 解放后 的改写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ž小说二集ž导言》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
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
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五四乡土小说资料

✶“五四乡土小说”是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说流派。
它继承了五四时期的革新思想,继续对国民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全盘西化进行反拨。
“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
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
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废名等。
这些作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都是学历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像鲁迅在日本留过学,废名师从周作人,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台静农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他们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家们大都远离各自的乡土,而生活在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城市里。
他们的小说植根于家乡,却又超越了家乡。
他们写家乡的人、事、物,却又不是写给家乡人看的。
他们只是借助家乡来表达对麻木的世人的不满、失望和批判以及抒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
他们的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自然,格调清新而略带忧伤。
:“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而像鲁迅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自然会为疗救愚昧的国民而奔走呼喊。
农村是受封建思想迫害最严重的地方,却也是最质朴的地方。
自然就成了作家们所愿叙述的地方。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南方人,具有南方人特有的温柔缱绻之意。
因此他们小说的背景也是以南方水土为背景的,纸上洋溢着或清新、淡雅或萧肃、忧郁的水乡特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作家都是北方人,是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人。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或辽阔寂静,或干燥皴裂。
像是被榨干了水分。
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豪爽大气、知错就改,具有别样的可爱。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表现了处于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和思想。
一方面作者们对农民的淳朴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封建思想压迫下农民的愚昧表示不满与失望。
文中提出希望,却并没有明确解决的办法。
乡土小说

拓展:“荷花淀派”
代表人物:孙犁
主要作品:《荷花淀》《白洋淀》(水生嫂)
成就:“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新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两 个文学流派。
出现背景及重新崛起的原因
1)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让作家们重新连接起了传统; 2)作家文体意识和审美意识不断觉醒,让作家们看到了市井乡土小说的魅力; 3)受80年代世界范围文化热的影响,作家们开始追求文学与文化的联姻。在众 多作家眼里,风俗民情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
冯骥才的“津门小说”钟情于津门重 地,一般通过对清末民初天津卫的闲人 杂事和奇谈怪事的不懈挖掘,来展现带 有浓厚“津味儿”色彩的津门生活,通 过闲人杂事和奇谈怪事这种载体,再现 或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要么歌颂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伟岸深厚、博大精深 的一面,要么批判民族传统文化中俗陋 粗鄙的一面。
◆ 由于政治因素,“山药蛋派”一路坎坷,“文革”时几 乎遭遇灭顶之灾,80年代后继续蓬勃发展。
冯骥才与“津门小说”
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早期作品主要是 伤痕或反思文学,后来转向地域文学创作。代表 作品有《啊!》、《铺花的歧路》、《高女人和 她的矮丈夫》、《雕花烟斗》、《神鞭》、《三 寸金莲》、《阴阳八卦》等。
◆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 ——沈从文
◆ 四十年代乡土小说
“山药蛋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高度理性的封建文化批判精神,同样从启 蒙和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封建文化对农民的精神毒害, 展现了一代农民的精神变化。
80年代初期因为创作了散淡悠远韵味悠长的受戒大淖记事异秉岁寒三友故里三陈等风格鲜明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迥异于同时期其他风格刚烈激越的小说特色从而确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被誉为最后一个士大汪曾祺作品艺术特点将一个地方的民情风俗习惯提高到与人物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上升为审美观照的主要对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了另一种更加赏心悦目的民间风俗画形象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乡土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通过描写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变迁,展现了乡村的美丽、纯朴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热爱和追捧。
本文将对乡土文学进行更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乡土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乡土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正值社会动荡和国内外战争频发的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农村的生活和命运。
一些作家选择回到乡村,农民们成为了他们笔下的主要人物。
乡土文学以鲁迅、茅盾等为代表,开始了乡土文学的起步和发展。
他们通过文字的力量,展示了农村民众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艰辛。
二、乡土文学的特点和意义乡土文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和生动。
这种文学形式既揭示农村的困苦和贫穷,也展现了农民的信念和坚守。
作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农民的生活展现得鲜活而真实。
他们描绘了田野、山川、湖泊、村落等乡村景物,表达了对乡村大地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乡土文学的意义在于弘扬农民文化和传统、呈现真实的农村生活状况,力求拓宽文学创作的视角。
三、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乡土文学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红高粱家族》。
这部小说以山东农村为背景,以一家人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展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苦难、挣扎和奋斗。
《红高粱家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温暖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围城》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乡土文学作品。
虽然它的主要背景是城市,但其中描绘的城乡关系和城市生活中的乡土情结让人深有感触。
《围城》以农村来城市打拼的小人物,展示了城乡差异、价值观冲突等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四、乡土文学的推动力和前景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农民的深情和对乡村文化传统的关怀。
乡土文学以民间智慧和农民的精神力量为创作基础,传递出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乡土文学的推动力在于它对社会价值的关怀和审视,揭示了农村的生存状态和变迁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乡土小说流
摘要:乡土小说是19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写农村生活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些小说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关键词:产生、特征、批判性
一、乡土小说流派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乡土小说流派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文化相互交织。
西方工业文明慢慢渗入中国,沿海大都市渐渐兴起。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逐渐拉开。
与工业文明相对的农业文明逐渐受到作家的重视,对乡土的眷恋及对故乡落后的风貌的批判,成了乡土小说作家文学表达的主流方向。
这一流派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它的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人情,揭示并批判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批判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人身心的迫害。
小说注重展示地区的山川风貌及民风民俗,把人物的命运与乡土的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也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乡土小说的批判精神
乡土小说中的批判精神无疑对当时的落后农村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当时大多数作家把写作对象由五四时期的新知识青年转为农村中的一些落后愚昧的小人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民思想的转变。
乡土小说的批判对象之一是落后的民风陋习,作家们对封建宗法文化下的落后现象感到悲痛,他们致力于揭露并批判这些残害身心的民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描绘农村生活的作品,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揭示了传统农村人民的劣根性。
乡土小说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风陋习的批判,《菊英的出嫁》描写的是农村中“冥婚”的陋俗,批判了当时农村的陈规陋习及人民的精神愚昧:菊英在八岁时便已死去,十年后,她的母亲还惦记着这个十八岁的女儿还没对象,甚至还为她物色了一个同样死去十年的对象,菊英娘请人说媒,合八字,置办嫁妆,雇佣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将所谓的婚礼办的有声有色。
作者以一种讽刺的笔调叙述了菊英娘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和钱财,细致地写出她对这种迷信的事情所倾注的热情,深刻批判了残留的封建礼教及人民落后迷信的思想,小说对冥婚这一场景描写地很到位,使读者对农村思想的封闭落后感到震惊与哀叹。
而蹇先艾的《水葬》也批判了农村的陋俗:贵州偏远地区对待小偷会采取绑上石头然后沉下江河的方式将其处死。
骆毛和他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但因生活艰辛不得不去偷窃,桐村人残忍地将骆毛以水葬的形式处死。
水葬原是一种尊重死者的入葬方式,为的是让死者回归大自然,而在桐村,它变成了一种残忍的杀害人的刑罚,即使骆毛为养活母亲而无奈偷窃且没有成功,但他在村民眼中仍然该死,村民对生命的冷漠无情令人发指。
乡土小说在注重民风民俗描写的同时也重在揭露并批判人性的劣根性。
乡村生活贫苦,受教育程度低,受封建礼教的残害尤为严重,农村生活的愚昧和困苦都成为乡土作家描写和关注的焦点。
鲁迅是乡土小说流派的启蒙大师,这一流派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是受他的作品的启发而完成的。
如《陈四爹的牛》中,猪三哈是一个肮脏穷苦的农民,他原本的生活是比宽裕的,也娶了个漂亮的老婆,但没过多久,老婆和邻村的一个男人勾搭上了,猪三哈知道了竟然觉得那个男人比自己高大,比自己好看,认为这几年来自己委屈了老婆,便默默地离去,从此过上了替陈四爹放牛的日子。
别人以前骂他黑酱豆,他是不敢还嘴的,但自从替陈
四爹这个镇上有名气的人看牛后,听到别人的辱骂,他总要在喉咙里咕哝一句“娘的大头菜”,认为这样就胜利了,这里就能看出猪三哈这个人物和啊Q有点相似,都会采用精神胜利法打败敌人,但猪三哈又比啊Q更胆小懦弱。
在弄丢了主人的牛时,他竟然因为怕被追究就投湖自杀,然而知道牛死亡后,陈四爹和村民们痛惜的是牛,而猪三哈的失踪却无人问津。
在他们看来,一条人命甚至还比不上一头牛重要。
人性的冷漠麻木让人害怕,而猪三哈自身的胆小懦弱又让人可悲可叹。
而在《水葬》中,骆毛被水葬时,村民不但不同情他,反而还拍手叫好,情绪异常激动亢奋,对待生命麻木又野蛮,通过桐村的缩影便可窥见全中国的思想状态,实在让人害怕!
乡土小说流派的作家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揭示农村生活的重大问题,还原了一个落后又野蛮的农村社会。
作家们对于这些备受各种因素摧残的底层农民总是带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矛盾感情。
参考文献: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