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2-3讲传播过程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讲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的基本过程(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1960年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提出将传播作为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说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对现实事物在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

☐组织功能能将个系统排序并连接起来,获得整体形象,提供适用于各种不同特殊状态的一个普遍图景。

☐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来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引导关注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

☐预测功能对事件的结局或进程进行预测。为估算各种不同结局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可据此建立研究假设

☐模式的评价标准

✓模式的普遍性如何?它组织的材料有多少?组织的有效性有多高?

✓模式的成效性或启发性如何?对发现新的联系、新的事实或新的方法有多大的帮助?✓可由它得出的预测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如何?在某个领域发展的某个阶段,这些预测是否关键?

✓由模式发展出的测量的准确性?模式原创性如何?或它的不真实性如何?它提供的新见识有多少?

✓模式的简化程度、手段的经济性、简约性如何?

✓模式的真实性如何?我们可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它表明某种实际情况?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1948)

☐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用于组织和构建关于传播的研讨(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1939.9-1940.6《必要的传播研究》)

☐成为限定美国传播研究的范围和问题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或多或少想当然地认为传播者具有某种影响接收者的意图,因此应该把传播看作主要是一种劝服性的过程。假定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的,从而有高估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倾向。

☐忽略“反馈”;误导将传播研究各领域分割开来

☐布雷多克(Braddock, 1958)的改进

☐香农-韦弗模式

☐贝尔实验室。关注传播系统、特别是电话系统的越来越广泛的信道能力。

☐“香农最初目标是改进受电子干扰,或噪音影响的电报或电话线上的信息传递。最好解决办法不是改进传递线路,而是更有效地包装信息。”

☐哪一种传播渠道能够运载最大数量的信号?信息在发射器到接收器的途中,有多少被传递的信号将被产生的噪音所破坏?

☐一系列以数学形式表达的定理,涉及到讯息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传递。

☐香农的意图是要解释传递讯息的信道能力,而不是效果。但传播学学者用它来关注传播效果,特别是大众传播的效果

☐三种层次的传播问题(韦弗,1949)

✓A层:传播符号如何能被准确地发射?(技术)

✓B层:被发射的符号如何能够准确地传递意图中的意义?(语义学问题)

✓C层:被接受的意义如何有效地以意图中的方式影响行为?(效果或行为问题)

☐工程传播或技术传播

☐德福勒(DeFleur,1970)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正式发表(1954)

☐香农模式的兴趣主要在于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传递渠道,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关心传播过程中各主要行动者的行为。

☐把行动的各方描述成平等参与者,行使相同功能,即编码(类似发射)、译码(类似接收)和释码

☐强调互动性,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接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中。

☐在描述人际传播时特别有用,但对于匮乏或甚少反馈的那些传播却不那么合适,比如大众传播。

☐就传播的资源、权力和时间等元素而言,传播往往是相当不平等的。

☐丹斯螺旋模式

☐“循环模式认为传播会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比喻显然是错误的……”

☐传播过程是向前发展的,此刻的内容将会影响以后的传播结构和内容。强调传播的动态性质。

☐传播过程包含不断变化的元素、关系和环境;该模式描述这种过程的不同侧面如何随时间变动。

☐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于不同的个人,螺旋型传播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丹斯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提醒我们传播的性质是动态的,该模式告诉我们人在传播时是主动的、富有创意的,并能够贮存信息。

☐格伯纳传播基本模式(1956)

☐某人传播者和受众研究

☐感知到某个事件感知的研究和理论

☐并做出反应有效性测量

☐在某种情况下物质和社会背景研究

☐通过某种方式对渠道、媒介和设备控制的调查

☐制作可用的材料管理、分配、接触资料的自由

☐以某种形式结构、组织、风格、样式

☐在某种背景中对传播环境、前因后果的研究

☐传达内容内容分析、意义研究

☐产生某种结果对总体变化的研究

☐E、M和E1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知关系。格伯纳将各种方法看作是两个极端及其之间的中间过度

☐“交易式”(transactional)方法,将E1 看成主要是由M的“假定、观点、经验背景及其他相关因素”所决定的,取决于M的各种内在或外附因素

☐“心理物理学”(p sychophysical)方法,E自身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得“在有利的环境下产生真实和充分的”感知。

☐M能感知到的东西,取决它的选择方式、E被发现的场景、该E及其他各种E被发现的容易程度

☐该模式随后假定M希望将有关E1的信息与其他人分享。M制作了讯息SE(即有关该事件的叙述);为发出SE,M依赖于信息渠道——即他多少有所控制的媒介。

☐讯息(SE)可能被另一个传播参与者(M2)所感知。SE被M2 感知为SE1。

☐该模式说明人类传播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主观的、选择性的、不固定的和不可预测的,而人类传播系统则是开放的。该模式的灵活性使得它对不同层次的分析都十分有用。☐个体层次,比如说明人们在法庭上作证时,心理上的传播与感知问题:证人M对事件E1 的感知是否充分?M在SE中对E1 的表述是否完整?法官M2的感知SE1与M 的SE是否一致?

☐社会层次,假设E是潜在的新闻或者就是事实本身,M代表大众媒体,SE表示媒体内容,M2指媒体受众。“事实本身与媒体(M)对事实的报道之间(即E与SE之间)的一致性如何”以及“媒体受众(M2)对媒体内容(SE)的理解程度如何?”

☐纽科姆ABX模式(Newcomb, 1953)

☐该模式的基本假定为,如果条件许可,传播是由要求态度和关系之间保持一致的压力所激活的。

☐X表示A和B两人所处共同环境中的第三者。A和B相互关注,并分别关注X。传播作为支撑这个互相关注结构的过程,通过传递关于任何变动信息并允许对发生的变动作出相应的调整,来维持和改进三者之间的这种对称性关系

☐传播基本功能是使两个或更多个人彼此关注对方并同时注意来自外部环境的若干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