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理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理制度一、监测报告(一)监测内容1、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登记本,专人负责。
2、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的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二)报告程序及时限1、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行属地化管理。
2、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应当及时医院主管部门、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3、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医院主管部门、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与处理1、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
接种单位应妥善保存与异常反应有关的物品和接种资料,积极配合上级调查,提供有关情况。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存在争议时,接种单位和受种人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规定执行。
4、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预防保健科二〇一九年一月四日修订。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基层单位作上述处理后,待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 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 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16
什么是群发性癔症?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群发性癔症?有哪些特点?
群发性癔症是在接种疫苗后多人同时或先后 发生,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 发生,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临床症状如 同癔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同癔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 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 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但 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 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多数起 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2种临床经过 种临床经过。 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 种临床经过。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 发下,或者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 发下,或者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 影响,诱发症状。 影响,诱发症状。
10
这种反应在某些人往往重复出现,不仅在预防接 种时会引起,在针灸、穿刺时也可发生。 晕针应与过敏性休克,换气过度综合症及各种癔 症及各种癔症性发作相鉴别。
11
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过敏性休克是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 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主要临床表现: 一般在接种疫苗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个别可 达1-2小时)。 首先出现眩晕、全身发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 广泛性的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 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 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导致 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等一系列 严重症状,如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乡卫生院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应急方案范本(三篇)

乡卫生院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应急方案范本一、引言随着疫苗的普及和接种范围的扩大,接种不良反应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乡卫生院在处理接种不良反应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确保乡卫生院在____年能够有效应对接种不良反应,减少患者伤害,提高乡卫生院的信誉和服务质量。
三、应急预案1.人员培训乡卫生院应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包括疫苗接种的知识、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等。
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 不同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紧急医疗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与患者和家长的沟通技巧。
培训应定期进行,以保持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2.储备药物和设备乡卫生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储备必要的药物和设备,以应对接种不良反应的紧急情况。
储备的药物和设备应包括但不限于:- 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等);- 对不同不良反应的处理药物(如退热药物、抗菌药物等);- 呼吸支持设备(如氧气瓶、人工呼吸机等);- 心脏复苏设备(如除颤器、心脏按压器等)。
储备药物和设备应定期检查,确保其完好可用。
3.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乡卫生院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不同层级的责任和应急响应流程。
应急响应机制应包括但不限于:- 接种现场的管理责任人和接种医生的职责和权限;- 紧急呼救和转运患者的流程;- 不同疫苗不良反应的分类、处理方法和医疗处置流程;- 与患者和家长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应急响应机制应由乡卫生院的领导层牵头制定,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
4.及时上报和信息共享乡卫生院应定期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接种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及时共享处理经验和教训。
上级卫生部门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在需要时派遣相关专家到乡卫生院指导处理工作。
5.加强宣传和教育乡卫生院应加强对患者和家长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接种意识和能力。
宣传和教育工作应包括但不限于:- 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种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和处理方法;- 就医时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接种现场的安全和卫生措施。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三篇)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____年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本如下:为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做好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特制定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以指导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的紧急情况处理,最大限度保障接种者生命健康。
一、应急响应机制1、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时,应立即通知卫生主管部门,同时启动应急处置小组;2、应急处置小组要按照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迅速反应,确保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3、协调医疗资源,及时组织救治工作,确保受害者得到及时救治。
二、处理流程1、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时,第一时间应立即停止接种,确保接种者安全;2、评估接种者症状,确定异常反应病情严重程度;3、根据病情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输液、氧疗等;4、若病情较为严重,应立即转送到相应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治疗。
三、宣传教育1、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接种者认知水平;2、定期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3、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档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四、资金保障1、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所需急救设备、药品等物资充足;2、建立专门的应急资金支持机制,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经费需求。
五、监督检查1、加强对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督导检查,确保应急处置预案的有效实施;2、建立健全信用考核制度,对于应急处置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问责。
六、附则1、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地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2、全国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本预案内容,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二)1. 引言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是为了确保接种过程中发生异常反应时能够迅速、科学、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保护接种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预案旨在提供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操作指南,以便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接种异常反应。
乡卫生院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应急方案模版(3篇)

乡卫生院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应急方案模版为保证疫苗接种的安全有序,应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事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如下: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现所有受种者疫苗接种后必须在现场留观___分钟,由___名接种医生和护士现场负责观察,如发现一般接种反应和轻度的异常反应,可在现场进行诊治。
如发现严重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在现场立即抢救和治疗,待缓解后紧急送相关医院。
二、应急处置流程1、发现严重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在现场立即抢救和治疗。
2、留观室由___名急诊科医生和___名护士负责,如出现严重副反应负责现场急救诊治、待缓解后紧急送相关医院。
由急诊科医生联系本单位领导、联系本单位急诊(室)门诊、联系住院病房、相关急诊救治医生等。
三、诊治费对出现严重副反应的急救诊治费用,先由卫生院垫付,然后通过调查诊断或鉴定,确定病因后,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解决。
四、报告1、报告范围:疫苗接种期间重点监测报告以下aefi:——发热(腋温≥38.6℃)、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麻疹样皮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___炎)等;—热性惊厥、癫痫、臂丛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晕厥、癔症等;—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aefi。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医护人员、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托幼机构发现aefi后,向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报告。
3.报告时限与程序卫生院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aefi后,及时向市cdc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发现后___小时内向市cdc报告。
简述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措施。

简述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措施。
答: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是局部痛苦、肿胀和红肿,另外可能出现发烧、乏力、头痛、轻微的疼痛、麻木感、恶心等全身症状。
因此,处理措施是:
1.局部冰敷:冰袋或冰块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2.止痛药:止痛效果好的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以减轻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
3.休息:请您保持良好的睡眠、休息,加强营养和体力锻炼,有助于您恢复健康。
4.安抚治疗:采用安抚治疗的方法,如按摩压痛处、儿童拥抱、揉搓皮肤等,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5.温敷:温度适宜的温敷可减轻发热和疼痛,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发炎和抵抗机体的能力。
- 1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例文(三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例文____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不断推进,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为了保障接种人群的健康和安全,____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制定完成。
该预案的目的是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置机制,对接种异常反应进行有效的应对和处理,确保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应急处置响应流程发生接种异常反应时,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应急处置:1. 接种点立即实施应急处置措施,确保接种人员的安全。
同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2. 当地疾控机构立即派出应急处置专家组成员前往现场,对接种异常反应进行现场处置和调查。
3. 医疗机构根据接种异常反应的轻重缓急,对接种人员进行及时救治。
4. 相关部门根据情况进行信息发布和公众引导,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5. 疫苗生产单位协助相关部门对疫苗进行排查和检测,确保疫苗质量安全。
二、应急处置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接种异常反应,应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1. 轻微过敏反应:对于轻微过敏反应,接种人员可在接种点休息片刻后观察。
如果症状无明显恶化,可放行接种人员。
2. 严重过敏反应: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接种并立即就医。
医疗机构应及时给予抢救治疗,必要时转院救治。
3. 发热反应:对于发热反应,可给予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处理。
严重发热反应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4. 其他异常反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确保接种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三、应急处置工作的评估与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相关单位应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完善应急处置措施。
同时,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置档案,为今后的疫苗接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____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将为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应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保障接种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例文(二)一、背景介绍预防接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及其处理

二、AEFI按发生原因分类
AEFI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故(实施差错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
不明原因反应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⑴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
接种前疫苗未检查或摇匀
接种部位或途径错误
不安全注射
接种剂量过多或重复接种
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
我国应报告与调查的疑似异常反应
接种后15天内发生 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性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 脑膜炎。
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 臂丛神经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
卡介苗接种后1-12个月发生 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AEFI经过调查诊断等分析后,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六种类型:
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 局部反应 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 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全身反应 主要有发热、头痛、倦怠、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 发热按腋窝温度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9.0℃)和重度(>3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一、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无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2、受种者机体产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或行为异常;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十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心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
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大分子的或异体物质,个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一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
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
一般反应的特点: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
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一般反应,有人称为正常反应。
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大,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接种疫苗后,有些反应可能是建立免疫应答必须发生的条件,或者是免疫应答本身的过程,这类反应可能是不可能避免的。
但过重的反应毕竟会给受种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可能带来危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质量的不断改进,一般反应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五、发生预防接种局部一般反应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接种,如注射、划痕本身可造成简单而轻微的疼痛和局部组织损伤。
在损伤组织中,由于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抗原成分的刺激而引起炎症反应。
普通疫苗、类毒素、血清等引起的局部反应均属简单的浆液性炎症,合并为血管反应、血液变化和细胞浸润的一种综合现象。
灭活疫苗或多或少保留有某种程度的毒性反应,如百白破联合疫苗,其中百日咳疫苗的某些成分,注射后局部红肿反应较严重。
接种减毒活疫苗,活的细菌或病毒在接种部位增殖引起局部炎症,如接种卡介苗后局部出现红、肿、脓疱或溃疡等反应,即是这种感染所造成的结果。
由于机体对疫苗的附加物(如防腐剂、培养基、吸附剂等)及其酸碱度的刺激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红肿反应,如吸附疫苗能引起注射部位的硬结。
六、接种疫苗后的局部一般反应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处理接种疫苗后的局部一般反应和全身一般反应绝非孤立发生,全身反应总是伴随着局部反应发生,而局部反应实际上是全身反应的一种局部表现。
因而一切反应都有相互联系的全身和局部的变化,不过往往从表面上不易觉察。
局部一般反应的临床表现为:部分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在接种部位发生局部红肿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
一般红晕平均直径在-2.5厘米称弱反应,在-5.0厘米称中反应,在5.0厘米以上称强反应。
个别受种者除有红晕浸润外,可能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虽然红晕平均直径不超过5.0厘米但伴有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也属强反应。
此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消退,很少持续3-4天者。
如有些疫苗含有微量残余甲醇,则红晕面积偏大,出现较早,但大多数在24小时消退。
接种某些减毒活疫苗可表现为特殊形式的局部反应,如皮内接种卡介苗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约4-5周出现直径0.5厘米以下的浅表溃疡及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0厘米以下,一般在2个月左右结痂。
少数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5-7天可出现散在皮疹。
使用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在急性炎症过后,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成分逐渐增加而进入修复期,由于吸附剂难以吸收,炎症持续的时间较长,能在2-4内出现局部硬结反应。
局部一般反应的处理方法是: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正常。
较重的局部炎症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消肿,减少疼痛。
但是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日2-3次,连续1-2日即可。
七、发生接种疫苗后全身一般反应的原因是什么异性蛋白的刺激引起,如菌体蛋白、血清蛋白等异性蛋白,接种后可引起机体发热。
接种减毒活疫苗,实际上是一次轻度的人工感染,可以发生与该微生物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的临床症状。
由于疫苗毒株在体内增殖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出现体温上升,因而发热一般出现较迟,如麻疹疫苗接种后6-12日才出现发热,有时还可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皮疹,但程度较轻。
热原质引起的发热反应。
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如伤寒杆菌、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等制备的疫苗,因含残存的内毒素成分,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
疫苗本身某种程度的毒性引起的毒性反应。
用以制备疫苗的疑团细菌和病毒,或多或少保留其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如内毒素引起通常所见的头晕、怕冷、乏力和周身不适等,还有是某些疫苗所具有的特异毒性反应,如流感的发热、畏寒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等。
疫苗中的某些化学药品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地引起胃肠道症状;发热也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八、全身一般反应的临床表现部分受种者于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日,很少有3日以上者。
体温在-37.5℃称弱反应,-38.5℃称中反应,以上称强反应。
但个别人在注射含内毒素的疫苗时,发热可能提前,往往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
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接种麻疹疫苗或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5-7天会出现短暂的发热,但消失很快。
除体温上升外,部分受种者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毒性反应,一般持续1-2天。
个别受种者可以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
全身一般反应的处理方法是: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全身反应严重的可作对症处理。
高热、头痛可给解热镇痛药,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成人0.5g,儿童10-15mg/kg,必要时4-6小时1次,1天不超过4次。
恶心、呕吐给予维生素B6;腹痛者服颠茄制剂;腹泻可服吸附与收敛药硅碳银(矽炭银)或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每日2-3次。
硫酸阿托品对呕吐、腹泻、腹痛均有效,但需慎用。
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九、为什么有些受种者接种疫苗后会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炎症红肿是炎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预防接种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机体对各种具有操作刺激物的应答性反应。
表现为局部组织变质、渗出和增生。
接种疫苗时,多采用注射方法,其本身就能刺激人体造成轻微的创伤而引起炎症;同时,疫苗本身是一种异物,且有一定的毒性,疫苗的酸碱度、渗透压,以及所含的防腐剂,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另外,接种活疫苗实质是引发一次轻度的人工感染,除能引起与该微生物毒力相似的轻度感染过程外,也可伴有炎症反应。
接种不同的疫苗可有不同的炎症表现,如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等。
多数疫苗引起的局部反应都属于简单的浆液性炎症,减毒不当或灭活不全的疫苗可引起出血性炎症,操作不当或消毒不严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注射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可发生硬结或无菌性化脓,接种卡介苗的脓疱则纯属生物学特异性炎症。
从免疫学角度看,炎症反应是由于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细胞释放各种炎症介质,或激活血浆或组织液中的炎症介质所致。
接种疫苗引起的炎症固然可能会对受种者造成损害,但它也有利于血液中的特异性补体、抗体等产生,加强防御作用。
十、为什么有些受种者接种疫苗后会在注射局部出现硬结硬结反应是急性炎症发展后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注射百白破联合疫苗等含有吸附剂疫苗时常易发生,数月后才慢慢消失。
其病理学特点是,渗出的细胞中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占优势,并向异物集中吞噬清除小块异物,而对难以清除的大块异物则在其周围出现“异物巨噬细胞”。
如果异物存在较久,其周围则形成肉芽组织,并逐渐瘢痕化而成为1个坚硬的结缔组织性包囊(硬结)。
十一、为什么有些受种者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发热发热是接种疫苗后最常见的反应,主要原因是由于致热原而引起。
致热原是一种高分子的磷脂、多糖和蛋白质复合物,以脂多糖为主,其中的类脂A具有毒性。
致热原主要存在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壁中,当菌体自溶或以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方能释放出来,故称为内毒素。
它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发热;也可作用于机体的网状内皮细胞、皮核细胞,特别是中性料细胞,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再改变体温中枢的功能状态,使产热和散热失去相对的平衡,即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而引起发热。
除致热原外,疫苗作为一种异性蛋白及其接种后的炎症反应,也会引起发热。
活疫苗接种相当于一次轻度的人工自然感染,少数人也会有发热反应。
发热的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防御反应。
一定限度的发热,由于代谢增强,白细胞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包括吞噬作用、抗体形成和肝脏的解毒功能都相应增强,从而有助于消除病原,对人体有利。
但发热持续过久或过高,则引起各个系统的功能障碍,如因消化吸收不良,体内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机体抵抗力也降低以至衰竭,体温过高可发生惊厥和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对这些不利方面要引起重视。
十二、发生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后,家长应该怎么办无论是局部反应还是全身反应,一般都无需特殊处理,只需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就可以了。
对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清洁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帮助消肿,减少疼痛,但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可采取对症治疗,如有高热、头痛,可适当给予退热药。
十三、什么是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称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其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需要临床处置。
绝大多数的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