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5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5篇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式: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语: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再来欣赏一组图片: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三、订正字音: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1、主要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
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5篇)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5篇)土地的誓言说课稿1教材与学情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对沦亡国土的剧烈思念之情。
调子是悲怆的。
同学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受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实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
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通常由老师讲解,同学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试验由同学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同学在网络环境下由老师指导,自主猎取学问,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同学。
教学结构: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尝精彩语句——扩展思索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揣摩、观赏精彩段落和语句2、体会剧烈的思想感情力量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育同学利用网络猎取学问的力量德育目标:培育同学对土地、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揣摩、观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情境导入1、导语2、同学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的资料二、整体感知1、范读2、同学自读三、品读精彩语句1、同学朗读并相互评价2、揣摩特别词语的用法(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由于我经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忱。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在那田垄里掩埋过我的欢乐,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为什么不用“漂浮着我的欢乐,回响着我的欢乐”之类的词语呢?(3)同学商量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
对于这些特别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A、明确该词的本意;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终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觉词语的详细准确含义。
四、扩展思索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喜爱的呢?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土地的誓言》说课稿篇1一、课题:《土地的誓言》二、教学内容考点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所写,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写出了被侵略者侵略了的耻辱,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__的创作背景。
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由于这是一篇课内自读型课文,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在课前广泛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有关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因此我把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化解教学重点突出手段:采用的是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
五、教学难点突破技巧、教学疑点处理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问答法教学,不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且学生自己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我在上课前先播放着《在松花江上》,让学生自己感受:你从歌中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变。
这样,能使学生在了解课文前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个总体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整个课堂情绪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简介,作者作为东北流亡一族,面对着失去的黑土地,会有怎样的情感,然后再牵涉于题目,理解题义。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说课主要围绕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土地的誓言》展开。
该课文是一篇记叙文,描写了在雨后的傍晚,农民动情地告诉自己种的庄稼土地:“同志,你要放心吧!我们日子虽然艰苦,但是我们要衣食丰足。
我们是不会让你白白流泪的。
”文章以深情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传递了对农村发展的期望和信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主旨大意:通过阅读理解,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学习揣摩文章:通过课文的描写,学生能够体味到农民对土地的感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掌握阅读技巧: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土地和农民的辛勤付出表达感激之情;•引导学生关注农民的生活: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学会揣摩文章的情感表达;•发展学生的感恩之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课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激发学生对于土地的思考,引导他们思考土地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理解课文(25分钟)•阅读课文:让学生静读课文,并在默读之后,向同桌描述课文的大致内容。
•语篇理解:学生交流讨论,理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感悟情感: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对土地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语言点拓展(20分钟)课文中使用了一些比喻和修辞手法,通过解读这些语言点,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诗意阅读能力。
•比喻:解释比喻的含义及作者使用比喻的目的和效果。
•修辞手法:解读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等。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一、引言《土地的誓言》是一部描绘中国乡村生活的小说,由著名作家余华所写。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陈浩的故事,表达了对土地、乡村和家园的热爱与心灵归属感。
本文从小说背景、主题、人物描写和语言运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全面解读《土地的誓言》这一脍糠之味的乡土小说。
二、小说背景《土地的誓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新中国的乡村,讲述了一位年近五十的村支书陈浩和他家族的故事。
小说走的是一条乡村田园风格的写作路线,通过描绘乡下种地、打牌、致富等生活,展现了一个乡村生息的景象。
三、主题1. 农家乐《土地的誓言》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充满了诸如打牌、喝酒、唱歌、车辆拉花、摘棉花、田径比赛等民间体育活动,以及一系列的村民娱乐活动。
正是这些生活活力和乡土气息的浓郁,在《土地的誓言》这个小说中得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2. 打破困境在小说中,陈浩一家家族繁荣衰落的历程,惨烈的亲情、感人的爱情,其实是一个家族所经历的,全村人的所经历的。
仔细阅读《土地的誓言》,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农村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困境,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们依旧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坚持着不放弃,最终赢得了自己的孤勇,跃出了困境。
3. 土地情怀小说《土地的誓言》深情地描绘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深感情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陈浩家族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爱民和想民的动人情怀体现了传统农村人情世故中那份浓厚的土地情怀,更成为乡村史诗的“永恒之花”。
四、人物描写1. 陈浩陈浩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乡村支书。
他勇敢、憨厚、坚毅,是一个朴实而又懂事的好男儿,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农民的道德风范。
他赤诚的爱乡、爱民、爱自己的家庭,代表了新时代的乡村人物形象。
2. 陈刚陈刚是陈浩的侄子,年轻、聪明、有进取心,是陈浩家族的继承人。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陈家的事业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具有强烈创业精神的人物。
3. 美丽美丽是陈浩的女儿,温柔善良,有着强烈的亲情。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一、导入有一位作家叫端木蕻良,他的家乡就在东北。
他怀着对家乡土地的一腔深情,写下了一篇抒情散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
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这篇激情飞扬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背景三、词语、词解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请你用“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1)(2)(3)(4)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2、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丰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
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
五、细读课文,体味情感1、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①思念家乡②热爱、赞美家乡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5).收复家园重建故土的激情与信念2、点评“埋葬”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这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土地的誓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所选的课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对沦陷故乡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表达了他甘愿为故乡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极具感染力,大量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效果。
同时,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故乡景物的描写中,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土地的眷恋和热爱。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这种情感深沉、富有历史厚重感的文章,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他们对于“九一八”事变等历史背景知识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本文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抒情效果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情的写法。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
(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
(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
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2、整体感知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
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
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
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
(可以投影)四、拓展延伸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二、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是的,歌声使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方面谈谈教学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说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
作者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
据此,制订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法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
学生与老师对话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魅力。
三.说学法主张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运用提问答问法、联系背景揣摩法等学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将巧妙设计“总结学法”小插曲,并告诉学生将这些学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当中去。
四.说程序整个课堂贯串一条主旋律,即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一)悲情导读课前播放影片,上课铃响,教师播放《松花江上》,接着老师提问导入:通过大屏幕,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影片再现的是什么时候的真实场景?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引出听读方法:默默跟读,文图转换。
(二)动情诵读播放《土地的誓言》配乐朗诵视频,学生听读(三)真情品读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每一词句都有韵味因此在学生听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挑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老师顺着学生心意引导品读。
教师心中要引导学生品读的语句有两处,第一处“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处“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学生挑选语句时,将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教师都可一一破解1.学生找到第一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面对如此悲壮的家乡土地,作者发出怎样的誓言?”从而引导到第二处去品读2.学生找到第二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故乡既美丽又遭受污秽和耻辱?”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去品读3.学生找不到以上两处,老师可随时设问:土地的誓言什么?找原句回答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再按“1”的方法,引导到第二处去接着老师设问:从文中表达可看出,是谁的誓言?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 。
然后,提出两个总结性问题:1.作者发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形成板书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四)激情创读设问: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的誓言是什么?提示学生用“假如我有……,我将……”表达,当学生说到“有一把刀”时,播放《大刀进行曲》,全班同学跟唱,然后进一步设问:现在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你将发出怎样的誓言?最后,教师结束语:此刻,我也许下一个誓言:我将像过去一样,尽心尽责,为家乡、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建设者、开拓者,从而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文明、和谐。
《木兰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木兰诗》,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程序几方面谈谈教学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说教材《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知识目标: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
)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
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
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
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 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 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说说我这一节课是怎样上的以及这样上的原因。
一、说教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
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二、说目标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恰当方式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敬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汹涌彭湃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为学生对当时的背景还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把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难点。
四、说教法(一)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具体表现为:1、采用猜谜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特定氛围。
2、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
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3、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实践运用,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二)教学媒体: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