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合集下载

儿科护理学免疫缺陷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免疫缺陷病患儿的护理
严重新生儿败血症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功能暂时性低下易发生化脓性感染
胎儿和新生儿有产生IgM的B细胞,但无产生 IgG和IgA的B细胞。
分泌IgG的B细胞于2岁时,分泌IgA的B细胞于 5岁时达成人水平。
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类别,其转运过程为 主动性。 大量IgG通过胎盘发生在孕娠后期。
单核/巨嗜细胞
新生儿发育已完善,但因缺乏补体、辅助因子, 其趋化、黏附、吞噬、氧化杀菌均较成人差。
新生儿接触抗原或过敏原的类型和剂量不同直接 影响单核/巨嗜细胞,将影响新生儿日后的免疫 状态。
中性粒细胞
出生时(15-20)×109/L 6-12小时(21-28)×109/L 1周后12×109/L 婴儿期10×109/L 8岁接近成人水平
7 岁-
6.09~12.85 0.52~2.16 0.67~2.46
12 岁-
6.98~14.26 0.92~2.50 0.56~2.18
15 岁~18 岁 7.54~16.02 0.89~3.24 0.72~2.28
儿童感染增加的几个时期
早产
足月 6月龄 入托幼机构
病例
患儿 男 15个月 于生后8月、12月患肺炎2次,给予 抗感染治疗后,均于2周后治愈出院。本次因右踝部虫咬 后皮肤化脓持续不愈而要求免疫学检查。
临床特点:
男,5-6月龄以后,反复化脓性细菌性感染
免疫学特征
几乎没有生成抗体的能力
各类免疫球蛋白浓度低下 IgG < 2g/L ( <200mg/dl ) IgA <0.02g/L ( <2mg/dl ) IgM <0.1g/L ( <10mg/dl ) 循环B细胞显著减少,通常占淋巴细胞0.5%以下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1、单核/巨噬细胞:新生儿单核细胞发育已完善,但因缺乏辅助因子,其趋化、黏附、吞噬、氧化杀菌,产生G-CSF、IL-8、IL-6、IFN-γ、IL-12和抗原呈递能力均较成人差。

新生儿期接触抗原或过敏原的类型和剂量不同,直接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特别是DC的免疫调节功能,将影响新生儿日后的免疫状态。

2、中性粒细胞:受分娩的刺激,出生后12小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72小时后逐渐下降,而后逐渐上升达成人水平。

由于储藏库空虚,严重新生儿败血症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

新生儿趋化和黏附因子Mac-1(CD11b/CD8、CD10、CD3和CD33)表达不足,以未成熟儿和剖腹产者为著。

未成熟儿中性粒细胞FcRⅢ表达下降,出生后2周才达到成人水平。

中性粒细胞功能暂时低下是易发生化脓性感染的原因。

3、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1)成熟T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80%,因此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可反映T细胞数量。

出生时淋巴细胞数目较少,6-7个月时超过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6-7岁时两者相当,此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至老年低水平。

(2)T细胞表型和功能:绝大多数脐血T细胞(97%)为CD45RA+“初始”(“naïve”)T细胞(成人外周血为50%),而CD45RO+记忆性T细胞极少。

新生儿T细胞表达CD25和CD40配体较成人弱,辅助B细胞合成和转换Ig、促进巨噬细胞和CTL的能力差。

(3)TH亚群:新生儿TH2细胞功能较TH1细胞占优势,有利于避免母子免疫排斥反应。

(4)细胞因子:新生儿T细胞产生TNF和GM-CSF仅为成人的50%,IFN-γ、IL-10和IL-4为10~20%。

随抗原反应刺激,各种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

如IFN-γ于生后175天即达到成人水平。

(5)NK和ADCC:NK的表面标记CD56与出生时几乎不表达,整个新生儿期亦很低,NK活性于生后1-5个月时达成人水平。

ADCC功能仅为成人的50%,于1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临床儿科知识:小儿免疫系统的特点

临床儿科知识:小儿免疫系统的特点

临床儿科知识:小儿免疫系统的特点
复习医疗事业单位考试,需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帮助大家梳理儿科学的知识。

一.小儿特异性细胞免疫
1.胸腺:是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为T细胞的场所。

如果胸腺发育不好,那么就容易感染,到3-4岁胸腺影在X线上消失,到青春期后胸腺开始萎缩。

2.T细胞:足月儿出生时血中T细胞即达成人水平。

其靶细胞为CD4细胞,CD4见于艾滋、结核。

3.细胞因子:小儿T细胞分泌的IL-4及LFN- 约在3岁以后达成人水平。

二.小儿特异性体液免疫
1.骨髓和淋巴结:骨髓既是造血组织,又是B细胞成熟场所。

2.B细胞:小儿特异性体液免疫就是由B细胞介导的。

3.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产物,分为:IgG、IgA、IgM、IgD、IgE。

(1)IgG是唯一能胎盘的Ig类别生出后3月开始下降,6个月完全消失,8-10岁又达成人水平。

(2)如果出生时血清IgM 0.3g/L,表明胎儿在宫内受过非己抗原的刺激。

(3)分泌型IgA具有黏膜局部抗感染作用。

(4)IgE能引起I型变态反应。

三.小儿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1.吞噬作用:胎龄34周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己成熟了。

新生儿期吞噬功能呈暂时性低下的改变。

2.补休系统:一般在生后6~12个月时,各种补体成分的浓度及溶血性达到成人水平。

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大堆病,它们共同的表现为反复感染,易患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儿科业务讲座内容

儿科业务讲座内容
风湿热
- 风湿热的定义、主要表现(心脏炎、游走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等)、病因(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后自身免疫反应)、发病机制(分子模拟、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背景、毒素)
- 风湿热的病理(急性渗出期、增生期、硬化期)和临床表现(发病前有咽峡炎病史)
新生儿疾病与防治
- 新生儿生理特点(体重、身长、头围和胸围、常见生理问题等)
- 新生儿喂养与护理(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方法、注意事项,新生儿护理要点等)
-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防治(黄疸、红臀、吐奶、肺炎、脐炎、消化道功能紊乱等)
- 新生儿急救知识(心肺复苏、呼吸道清理、止血处理、保暖措施等)
儿童保健与疫苗接种
- 儿童保健的重要性、方法和注意事项
- 疫苗接种计划、接种时间和注意事项
儿科业务讲座内容
讲座主题
具体内容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介绍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点病
- 原发性免疫缺点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重复和慢性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诊断(病史和体检、实验室检验、胸部X线片等)和治疗
- 继发性免疫缺点病的病因(营养紊乱、免疫抑制剂、遗传性疾病、肿瘤和血液病、感染等)、临床表现和处理

儿科知识点之小儿免疫系统特点

儿科知识点之小儿免疫系统特点

儿科知识点之小儿免疫系统特点免疫器官的发育特点免疫系统发生、发育始于胚胎早期,到出生时尚未完善,随着儿童年龄增长逐渐达到成人水平,故儿童、尤其是婴幼儿,通常处于生理免疫低下状态。

特异性细胞免疫特点1.胸腺胸腺是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为成熟T细胞的场所,出生时重7~15g,可在X线胸片前上纵隔部位显影,直到3~4岁时胸腺影在Ⅹ线胸片上消失,到青春期后胸腺开始萎缩。

2.T细胞来自胚胎和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进入胸腺,在胸腺内成熟的过程中,其认识了自我的主要组织相容(MHC)抗原,形成对自身组织的耐受性,同时获得了细胞表面抗原CD3和CDl以及T细胞受体(TCR)。

成熟的T细胞有的具有T辅助/诱导活性相关的(n4,有的具有T抑制/细胞毒性相关的CD8。

足月新生儿外周血中T细胞绝对计数已达到成人水平,其中CD4细胞数较多,CD4/CD8的比值高达3~4,以后逐渐下降,2岁时达到2,为成人水平。

小于胎龄儿及早产儿的T细胞数量较少,对有丝分裂原的转化率较低。

早产儿的T细胞数约在1月龄时上升至足月儿水平,但小于胎龄儿的T细胞数在1月龄时仍低于足月儿。

3.细胞因子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CD4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可以分化为两个功能性亚群,即Th1 和Th2,这两个亚群又分别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Th1可产生白细胞介素2 (I2)、Y干扰素(IFN-)及a-胖瘤坏死因子(TNF-x)等,Th2细胞可产生白细胞介索45及10(I-4、L5、I-10)等。

这些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细胞应答的模式及强度,调节免疫细胞与炎性细胞的相互反应。

新生儿时FNY产量为成人的1/10~1/8,I-4产量为成人的1/3,因此T细胞免疫应答向Th2偏移。

约在3岁以后IFN-y及IL4才达到成人水平。

特异性体液免疫的特点1.骨髓和淋巴结骨髓既是造血组织,又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起到类囊的功能。

全身各部位的淋巴结发育先后不一,颈及肠系膜的淋巴结发育最早。

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小儿免疫系统总的来说是发育尚不够完善,但由于IgG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于是出生后6个月以内小儿有母体来的IgG以及自身产生的IgG等,此段时间患麻疹等传染病较少,主要是被动免疫在起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系统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中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主要为中性多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胎儿期开始发育,至出生后可达8~13×109个/L(8000~13000个/mm3),72小时后下降至0.4×109/L(400个/mm3),维持一定低水平,2~3周后再度上升达正常。

小儿时期血清中的促吞噬因子功能比成人低,使中性粒细胞的游走能力及吞噬功能差,但其直接杀菌功能与成人相似。

另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还有清除血中微血栓的作用。

2.屏障作用:小儿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尤其是新生儿期,易因皮肤粘膜感染而患败血症。

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易患颅内感染。

其它如胎盘屏障的发育也较差,尤其是前三个月,此时若孕妇患病毒感染,均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先天性病毒感染,常见者有风疹、疱疹、巨细胞病毒等。

3.体液因素:正常体液中有多种非特异性抗微生物的物质,如补体、溶菌酶、乙型溶解素、备解素及干扰素等均处于一种低水平,因此抗病能力较差。

二、特异性免疫系统1.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的物质基础。

⑴IgG:IgG是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者,也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免疫球蛋白。

10~12周胎龄可自身合成IgG,含量甚微,但因母体IgG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且其含量也随着胎龄增长而不断增加,胎龄8个月时为成人的56%,9个月时为88%,足月新生儿脐血IgG含量可超过母体,而早产儿IgG含量较足月儿低的多。

出生后IgG逐步消耗,而自身合成能力尚不足。

至1~3岁相当于成人的60%,10~12岁后基本达成人水平。

⑵IgA:胎龄30周左右开始合成极少量IgA,IgA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的IgA来自母亲初乳。

细胞因子测定对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

细胞因子测定对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

细胞因子测定对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绪论免疫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系统,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信号分子,能够调节和协调免疫反应,对于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测定细胞因子对于了解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功能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的一类多肽分子,可以用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广泛参与免疫反应的调节。

常见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包括调节炎症反应、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杀伤能力等。

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特点儿童免疫系统在出生后逐渐发展成熟,经历了胚胎期、胎儿期和婴儿期等多个阶段。

其中,儿童的免疫系统在胎儿期和婴儿期发育最为迅速。

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包括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免疫效应细胞的增多和分化、免疫调节机制的形成等。

同时,儿童免疫系统对于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较高,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三、细胞因子测定方法细胞因子测定是通过分析生物样本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和活性来评估免疫系统的状态和功能。

常用的细胞因子测定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流式细胞术(FCM)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测定细胞因子的含量,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四、细胞因子测定对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4.1 细胞因子测定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早期的应用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早期,细胞因子测定能够帮助评估儿童的免疫功能状况,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测定IL-2、IL-4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可以评估婴儿的T细胞分化和功能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免疫功能异常。

4.2 细胞因子测定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免疫系统发育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

通过细胞因子测定,能够揭示儿童免疫系统在不同阶段的功能特点和调节机制。

简述小儿免疫特点三点

简述小儿免疫特点三点

简述小儿免疫特点三点
小儿免疫系统是在出生后逐渐发育形成的,与成人相比,小儿免疫系统有着一些特点。

1. 免疫应答反应快速而强烈
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系统中的细胞数量比成人少,但是小儿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和分子具有相对成人更高的活性。

因此,当小儿感染病原体时,免疫应答反应会更快速,更强烈。

这就是为什么小儿感染病原体时,症状往往会更明显,病程更短暂。

2. 免疫系统较易出现过度反应
小儿免疫系统相对成人来说不够成熟,当免疫系统被激活时,免疫反应会更为剧烈。

这也就意味着,小儿免疫系统相对更容易出现过度反应,如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 免疫耐受较易产生
小儿免疫系统对新的抗原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这是因为小儿免疫系统的抗原特异性细胞数量相对成人更少,且小儿免疫系统正在发育形成过程中,因此小儿免疫系统对新的抗原更容易产生免疫耐受。

总体来说,小儿免疫系统相对成人来说更加活跃,但是也更容易出现过度反应。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小儿感染疾病时,家
长应该重视小儿的免疫健康,避免不必要的免疫刺激,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小儿自身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
IgM
IgG、IgA
胎儿和新生儿
B淋巴细胞及Ig
IgG
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Ig(妊娠后期)
新生儿自身合成的IgG比IgM慢
生后3个月血清IgG降到最低 易患感染
B淋巴细胞及Ig
IgM
胎儿期可以产生
脐血IgM水平增高提示宫内感染
B淋巴细胞及Ig
IgA
发育最迟 分泌型IgA2~4岁达成人水平
在黏膜局部抗感染中发挥作用,是机体 抗感染的”边防军“
补体和其他免疫分子
补体
母体的补体不传输给胎儿 经典途径成分活性生后3-6个月达成人水平
旁路途径的各种成分发育更为落后
其他免疫分子
血浆纤连蛋白 甘露糖结合血凝素
单核/巨噬细胞
新生儿单核细胞发育已完善,但缺乏辅助因子 趋化、黏附、吞噬、氧化杀菌、产生细胞因子和
抗原递呈能力较差
受接触抗原或变应原的类型和剂量不同影响
中性粒细胞
受分娩刺激,生后 12 小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计
数增高
中性粒细胞暂时性低下易发生化脓感染 储备不足,严重新生儿败血症易发生中粒减少 新生儿趋化和黏附分子表达不足,未成熟儿和剖
宫产为著
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
T细胞
占外周血淋巴细胞80%
(%)70
不 同 细 胞 所 占 百 分 比
60 50
淋巴细胞
40
30 20 10
中性粒细胞
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新生儿T细胞产生TNF和GM-CSF仅为成人50% IFN-γ 、IL-10和IL-4为10%~20% 随着抗原反复刺激,各种细胞因子逐渐升高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儿科 毕玉娜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的本质:识别自身,排除异己
抗 感 染
抵 御 外 来 入 侵
免 疫 监 视 功 能
识 别 、 清 除 突 变 细 胞
维 持 自 身 稳 定
清 除 衰 老 、 死 亡 和 损 伤 细 胞
变态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缺陷 肿瘤
儿童的免疫状况
出生时免疫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已 发育成熟,新生儿时期暂时性免疫功能 低下主要是由于未接触抗原,未建立免 疫记忆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